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麼?

看到「神力」兩個字,難免令人好奇。尤其是宗教經典。

到底,這篇如何描寫「神力」呢?

經文:
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廣長舌」!

為什麼以「廣長舌」為某種描寫物來呈現「神力」呢?
為什麼不選擇其他的呢,例如神足,例如身上出火等等。

對我而言,這裡有被詮釋的空間。

經文: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神力,其實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依經典來思考,也可以廣義的談是媒介傳播。

換言之,用「讀誦、解說、書寫」這種方法,也可以是「如說修行」。

如果你有佛教史的發展概念,那你就可以了解,相對於小乘而言,這是一種新的方法。

這一方法,在北傳佛教被使用的極為廣泛。

你到寺佛寺,或許常會看到有人誦經。

這正是「修行的方法」,換言之,透過這種方法,來改變自己的身與心。

不要小看誦經這種方法,好像只是唸一唸。

在這過程中,佛力的廣長舌,會起作用。你可以發現自己生命的自我變化及改造。

如果你有緣看這篇,又不排斥「神力式」的說法,找一本經典來誦。

每天花一點時間。

就是這樣,你有一天會覺得你自己更向上的變化了。

是的,這是「神力」的作用。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為什麼「不輕」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為什麼「不輕」

常不輕菩薩,這篇一直很有意思的「故事」。

是一位修行人,菩薩,的做人世處行為的故事。

其實,用現代人的生活習氣而言,這位菩薩的行為模式,是「怪怪的」。

他/她碰到每一個人,不管喜不喜歡的人,都如下,經文:
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當然,很多人覺得他瘋了。經文: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

那麼,到底這故事,要讓我們了解什麼?

如果,我們接著前面一篇的標題來看,可能就有理解的視野:〈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功德,接下來的是「常不輕」。
這是否意味著,人生最大的一種德性展現就是「常不輕」。

不輕,任何一個人。

包括,你討厭的,你不喜的,你憤恨的。

走過了這一關,才是目的。

而累積了那麼多的功德,也只不過是為了能讓你真正的「常不輕」。

不輕,真的很難。很難。

那麼,不輕的修行到最後,是什麼人格情境的展現,經文:
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嗯,「清淨」、「心無所畏」。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什麼功德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什麼功德

法師功德品,即是,一位法師(老師),如果在傳業授道解惑方面表現很好,會有什麼樣的「後續效果」發生在其身上。

這篇,其實當老師的,如果相信佛學,是可以好好想想:一位對得自己的好老師,自己的身心應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當然,這篇內容,蠻形而上的,或許初讀者,是「看不下去的」。但,如果當做是某種「寓言」去思考,是有道理的。

反正,法師的身心變化都會發生,往正向的發生。

一位好老師會有什麼樣的自我變化呢?經文: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以無所畏心」,這句,很讓我心愀了一下。

一位當老師的,又不是什麼實業家,要「無所畏」什麼呢?

老師,你不敢講:學生不喜歡聽的!

注意哦,是「學生不喜歡聽的」。

事實上我們在當老師經驗中很清楚:
學生喜歡聽的,對學生通常沒有什麼幫助,那些他們本來就會了。
會對學生日後有影響的,往往現在他們聽了不是很爽。

老師怎麼辦?要講什麼?尤其現在學生是可以對老師評分的。
你會講什麼?

我自己走了好多年,才有勇氣講:學生不喜歡聽的。

嗯,無所畏。是法師功德品的前題。

當老師,注定了要對學生「講東東」,注定了是一位法師。

如果,你感受這分工作的對他人的影響,
你願意往「讓學生在人格更成熟更成長」的方向上「自我教學成長」,
那麼,
這篇經文中的功德,你都會有。

老師,是一分注定要以法師的方式來修行的工作。

經文:
安住稀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隨喜什麼呢?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隨喜什麼呢?

隨喜,是一佛學概念,
亦即在能力之內,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好事」。

這樣做,是有「後續效果」的,
正如同把石頭投到水池裡一樣,一定會有漣漪向外擴散的「效果」。
不管你有沒有專心地看到漣漪。

當然,「好的」「壞的」都會有效果。

這樣的「必然性」的後續效果,被稱之為「功德」。

那麼,按思維來推論追問,我們就會問到一個問題:要如何做,才能讓那「漣漪的效果」是最大的?

這就是「分別功德」這一概念所要追問的?

認真講,這是嚴肅的哲學追問路術!

佛學之所以也是哲學,因為他提出問題,並試著解答問題。

但佛學的解答方式,更多是用比喻,或是講故事的方式,來說明。

這是古人的態度。
讓你懂,比較重要;而不是滿足邏輯推理。

於是這篇,就是用比喻的方式。

說:
如果你聽到法華經的內容,覺得有道理。
於是你跟別人說,而別人覺得有道理又跟別人說。
這樣轉到第五十圈。
那第五十位的跟別人說道理的功德,有多大呢?

有趣吧。用這樣的比喻。

經文: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第五十位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更何況是第一位。

這是此經的比喻說法。

你大概覺得嗯嗯…聽聽就好,嗯,會不會太誇張了。哈!

但這裡所強調的核心是,經文: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同學,想想,如果你生命曾變化過,那變化不會自己來的,而一定是「聽到了什麼」讓你有想法後,於是你就改變了。

如果你真的講了什麼東東讓人生命有向上的改變,功德無量。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在分別什麼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在分別什麼

這一篇,如果我有什麼讀書心得,那也是來自對佛教史的閱讀之下而來的。

為什麼要特別在此這樣強調呢?

先看經文: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廣聞是經」、「若聞是經」,是指對經典的閱讀 和理解。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將「讀經」與「誦經」當作是重要的「行法」。

在此,閱讀與理解,這樣的理智思維活動,成為佛教修行中的一種有機的內在因素。

所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智行人」、「定慧等持」等和理智有關的概念,成為佛學中的重要的宣說內涵。

信,很重要;但依佛學,智慧同樣重要。

甚至,這樣的以思維理解的取徑來當作修行的途徑,有著讓人異想不到的「成效」。

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如果你喜歡佛學的義理,你也就是「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對我而言,「分別功德品」,所欲分別者,在此。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的時間觀念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的時間觀念

如來壽量品,談壽量,就是談一個人生命的長短,也就是談「時間」的觀念。

這篇,就非常的具有「佛學」中的宗教特色立場了。
佛學肯認:生命是延續的。在這一期的肉體生活之外, 生命延要再走下去。

對,簡單的概念就是說:輪迴觀。

於是,再來是:你信,不信?

不要說你會掙扎,古代的人也是一樣。

所以,經典中,這個疑問要如何被回答呢?

先轉一下,談康德。

康德寫了一大本書《純粹理性批判》後,於是才能用非直接的論證方式(即談「人有理念」這現象),來側面證明存在:上帝、自由、靈魂不滅。

論證的方式是我會測目的,在這經中。

經文: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為什麼,生命是延續的呢?「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那是因為,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
也就是說,有各種層次的人,
所以,人的成長,一定不會只是「這一世」,
當然,所以,
老師的生命,也不會只是「這一世」,所以老師才能「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只有這種「理念之下」,
談教育和成長,才有意義。

不然,我們用訓練狗的方式來訓練人,是更有效的。

如果你無法接受訓練狗等於訓練人,
那麼,其實,你的內心深處總是「理念地」認為:生命是延續的。

只是,在「啟蒙」的迷信時代,你不敢講出來。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湧出什麼?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湧出什麼?

這是一篇故事內容有點難理解的章節,對我而言。

故事是這樣。

有一群【他方】大菩薩,在聽完世尊講法時,說,我們也要來向其他人說這部經典,以利眾生。

經文:
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故事的情節,往下是這樣。

世尊說:不用不用。

我們這個世界,即娑婆世界,自然有很多人會自己來宣講這經典,不用勞煩各位他方大菩薩。

這時,經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這樣的情節,到底意味著什麼意思呢?

讀了很多佛學書籍後,我慢慢理解到的是:
這是指對人性向上本能的確認。
人,本能的,就會有向上之心,會以各種外在環境為媒介,去自我探索自己。

在這裡,另一個更佛學概念下的表意是:
生命是輪迴延續的,你以前所努力的,都不會白費;
你現在對自己要求的,也都會作用在未來。

但此文,我更驚奇的是,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見世尊第一句話是這樣的。
經文: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哈。「得無疲倦」,「生疲勞耶」,這裡所表現出來的,是教學者關切面向。

我其實在這裡是非常受撼動的。

原來一位老師,最大的挑戰是:得無疲倦?

其實,如果你有心的想向上,想改變自己,一定會有某種心裡的力量:從地湧出。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不輕什麼?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不輕什麼?

常不輕菩薩這篇,在我閱讀法華經的過程中,對我有一種「震了一跳」的作用。

大乘佛法,如果有什麼明顯法理上的特色,那就是:以利他為思考的起點。

「利他」,這有點老掉牙。
嗯,那個人不是掛在嘴上。

佛學談利他,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篇,讓我醒了一下。

利他,是指「對別人好」。
很簡單啊。
但,你有「對別人好嗎?」

有,但也沒有。

你只對你喜歡的人,好。
你只對對你有利的人,好。
你只對對你未來有用的人,好。
你只對你關心的人,好。
……
至少,
你想要好的人,你要看得順眼。

但,佛學的利他,是指:不分別的利他。

對,不分別。

那是對人性的一種挑戰。

所以,這不是一般的讓人活的舒適的人生小格言,
而是一種挑戰自我界線的行法:修行方法。

經文:
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對他人的無比尊重和信任,就是常不輕菩薩。

他人,也包合你不喜的人,
你討厭的人,
你恨的人,
你看不爽的人,…。

這是修行。

這關走著走著,你的生命會有變化。經文:
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心無所畏啊。
天啊。這是什麼心境。

心無所畏,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值得你去「利他」。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安樂什麼?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安樂什麼?

標題是「安樂行」,但到底這「安樂行」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安樂行的「內容」是什麼?

為什麼要說是「安樂行」?
因為,如果要向他人說佛法,大部分的人不相信,也沒有人要去信;
所以在這前題之下,宣講者「自己本身要能有什麼做為或心理修持」,於是宣講者可以「安樂地」講道理。

如果你對「佛法」二字感冒,那就改成「很深的學問」,也是可以的。

一個老師應很有感吧!
如果你教很深的內容,學生對你是什麼反應呢?
是會很尊重你呢?
還是會把你po上網,罵你不尊重學生呢?

無所謂啦。

如果,老師,你,想堅持「教深的」這一理念下去,
那麼這一章,
就為你提理了「四個自己要去修行的方法」,
換言之,
也不是要你去罵學生,
而是,
老師要如何修行自己,去做,才能有「勇氣」的堅持下去。

經文: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講成白話,就是:
老師啊,不要為了學生的掌聲,而把自己的內容講淺了去討好學生。

我是很有感的。

佛學說,這樣做的「後果」是: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學生最後,會感激你的。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之自知我心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之自知我心

勸持品,是品名,就是說勸別人也來讀一讀法華經。所以是,「勸持品」。

那麼,各位可以先想一想,勸一個人去讀什麼,有什麼重大困難呢?所以要特別成立一個章節來談,這問題!

經文: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這句,一般「現代人」是無法有感受或感覺的。

我們習慣抽象的說「人人都是一樣很棒的」,但這是抽象的說啦。雖然你的內心深處可能不是如此,否則你在罵「和你不同立場的人」時候,卻又是如此的用力呢?

佛經,正視人的「不完美」性,所以有如下句子:
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

但佛經,卻絕不放棄你的可以「變好」的本質,所以: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

要讓人「變好」的勸持,你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你要嗎?
要有「大忍力」。

這是非常嚴重的描述,但人世間似乎如此。

要讓別人自己願意改變,是難的,所以要忍。
不容易,所以,我們往往採用「修理別人」的方法來改變別人。

但,人在勸持別人,讓別人自已願意去改變自己的過程中,往往自己變的最多;
別人是否有因此而獲益,不知,
但你一定在勸持別人的過程,而看到自己的不完美。

這就是大乘佛法的行法,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從對別人好的過程中,讓自己更好。

所以此章經文最後: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佛的老師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佛的老師

這篇很有意思,談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提婆達多

兩人的師生關係是一種什麼樣故事呢?

一、首先,釋迦牟尼自己要先「求」,求什麼,求有好老師。

經文: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二、老師出現了,但有提出「條件」:經文: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條件蠻苛的:若不違我。

三、學生後來的表現如何?經文: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這種描述,或許我們承受不住。就當一種寓意來看。

於是,這裡有一種「求學」的結構,在。

一、要學生自己「先有」某種企圖。
二、於是,老師會「相應的出現」;但會有「條件」。
三、學生能不能承受的住那種條件?

對我而言,這才是「求學/成長過程」的實相,真理。不論是讀書或工作。

第一的「先有」是重要的,你一定要不斷的問自己,自己要長成出更不一樣的自己。

這即是「發願」。

願一發,相應要來的,自然會來。

沒有願,再好的老師來,對你仍是「如我於浮雲」。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的「傳播理論」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的「傳播理論」

我在亂扯嗎?
不會啦。

法師,是指老師,廣義的說,是指想說什麼的人。
重點是,要如何說,才能與「他人」形成最有效果的溝通。

對一位老師的我而言,我是有所警覺地在看這一篇。經文: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這篇有意思的是,是在要求,「說的人」要俱備什麼樣的「行為品質」,於是才能使別人願意聽看看?

經文:
云何應說。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

來,經中強調四種說者的態度:
一、慈悲心
二、柔和忍辱
三、一切法空
四、不懈怠心

這四種,一眼看起來,很佛里佛氣的,有點會讓人排斥。

來,我依教書的過程,轉成如下語言:
一、讓他們知道他們有不足之處
二、要知道他們是會成長的,所以要忍
三、不要期待學生掌聲
四、你自己要在這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成熟

其實,工作也一樣;如果你是工作的主管,真的,也是如此。

在這四點中,其實,第一點最難。
如果第一點是被學生有感了,再來的三點,只是順勢而為,而已。

人,很難「真心的」承認自己的「不足」;真的,我也是。

人要真的「感受到」不足,才會覺得自己是不足的,才會想再進一步「成熟」 。
注意,是感受到,而不是理解/知道。

理解/知道,沒有用。

要感受到不足,前題是要「自我否定目前的自己」;那是痛苦的。

一個老師,要有勇氣、手段和善用機緣,才能讓學生「震撼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讓學生去否定目前的自己。

這過程,往往是折磨,對老師而言,那真是自找的折磨啊。

所以,對老師而言,才需要之後的三項:
二、柔和忍辱:要知道他們是會成長的
三、一切法空:不要期待學生掌聲
四、不懈怠心:你自己要在這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成熟

否則,老師你,撐不下去的。

撐不下去,於是,你可能,
你會去講,學生會給你掌聲的東東;而那恰恰是他們早就知道的東東。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之無學人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之無學人

《法華經》在傳統佛學中,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

古大德說:「開悟在楞嚴,成佛在法華。」

為什麼?

有這麼厲害的一本書嗎?

在法華經中,談授記的章節有: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這第九章是「學無學人」,亦即,一般讀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的人,即一般的肆野之人,也都可以被授記,預記成佛。

可以看到,從高檔的人,一路到沒有讀書的人。

換言之,我們已常聽到的「人人皆可成佛」這樣的老掉牙字眼,是在這裡是被正式肯定的。

說成佛在法華,就是說,就最基本的原理而言,人人皆有佛性,所以要不要「成佛」,是你想不想讓自己成為佛,而已。

在我們很習慣的觀世音普門品,就是在這法華經中的一章。

所以呢?哈。

我們算是後世的人,有時,因為後世,聽多了,反而沒感覺。

就印度的歷史而言,在種姓制的風氣中,要談「人人皆可成佛」,那要有多少「勇氣」?

你,現在的人,敢於去相信:人人都是想為別人好,只是每人的意識形態不同?

你不敢啦。但你卻又可能認為那些佛學的什麼都是迷信。

你,巴不得,拿個都不會褪色的色料,往別人的身上抹。

你巴不得你討厭的是「永遠可惡的惡魔」,於是你可以隨時隨地想到就幹的「罵下去」,
又好爽哦!

人人皆可成佛!人人不是專指你啦,也是指那你討厭的要死那個人。

修行,談何容易。

你願意對你討厭的人,保留著一塊「他/她也會成佛」的信願樂土嗎?

如果你慢慢的做得到,
那麼,
你就有無窮的勇氣去相信,那個討厭你的人,也會轉變的。

你的改變之可能,就是對他人的授記。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的疑情與考研究所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的疑情與考研究所

為什麼要有「受記」這樣的行為出來?

這往往是我讀這篇章時,忍不住要去提疑情的部分。

到底,是在一種什麼樣的狀況下,
以致於「受記」這樣的行為,成為一種必要的過程,
用現代的學術語言,
即,
「受記」為什麼具有合法性?
不能是用別的方式和行為嗎?

來,看經文的敘事結構。

一、首先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這即是,受記之前,要被受記的人,是有某種「深心本願」存在著。

但,這些願並沒有被表彰出來,於是如來幫著說了出來。

佛告諸比丘:「……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二、其次

故事轉到這裡了。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有千二百阿羅漢(程度非常高的修行人),跟著被受記。

為什麼呢?這些阿羅漢為什麼需要被受記,都修行的那麼高程度了?

經文: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悔過自責:
「…。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這一狀況是,羅漢們「便自以小智為足」,於是佛藉著「受記」這一行為過程,
讓人可以將眼光放大,追求更大的格局。

***

第二狀況是我感受深的。

我在世新上課,常常在課堂的言談中鼓勵同學考研究所。

但學期末的學生評語常見如下的談論:

///

不要再談什麼研究所的事,好不好,讓人受不了。

不管你怎麼講,我都不會去考。

老師你不要瞧不起人,讀了又怎樣?

如果會考,我還來讀世新做什麼?…

///

同學,真的,
只要你願意有更大的向上追求之心(深心本願),
願意放下你一定沒本事考研究所的想法(便自以小智為足),
真的把心力投在課業相關的諸種,
那麼考上政大台大清大交大等研所,已有很多學長姐做了證明了。

法華經在這章節,也「受記」你了。經文: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的化城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的化城

化城是什麼城,是幻化的城。
即是幻化的城,那麼就是「不真」的城。

對吧。

來,
你能算微積分之前,總要先學會1+1=2,這麼簡單的東西。

來,你要怎麼去介紹學1+1=2這件事情呢?

說這是很不重要的事情嗎?還是說這非常重要。

即是非常重要,為什麼還要學微積分呢?1+1=2不是最重要的了嗎?

在佛學中,化城是指「中間階段」的過程所需要的某種東東,
你要到某種更遠大目的之前,
你是需要的,
但這卻不是最後的目的,所以是化城。

人,人的世界,往往是需要化城的,亦即要「中間階段」,亦即黑格爾所說的辯證過程。

我們要通過「中間」的媒介,才能轉化自己,才能達到目的。

但,我們最怕的,是,把中間階段當作是最後的了。
但,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去知道,這是不是中間階段呢?

這還不是最難的。

最難的是,你為什麼有能力可以「放下」你目前「依賴著而過得很爽」的中間階段?

放不下,生命不會再成長!

經文: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為什麼放不下?
「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

佛法很殘酷的,就是這麼指出我們生命的某種慣性。

老師的責任:就在打破你的幻想,你的歡喜,你的安穩,你的執著,你所認為的唯一與美好。

這,更難吧。很「沒有人情的」。

於是,讀經文時,我才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跑去跟佛說你要去教化別人時,「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佛的反應是:「默然許之」。

經文: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的困擾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的困擾

授記,就是佛幫某人作證明,說某某人你未來可以如何。

例如,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一般宗教言說中,彌勒菩薩被佛授記為下一位要「當下來生」的佛。

這樣的宗教性論說,對一位「愛讀哲學」的人而言,往往是最無法適應的「說法」。我就對這一章節,抗拒了很多年。

看看、誦誦就是了,但我不想多去思考它。

有一天,在學校中走著走著,一位學生跑過來,跟我說:老師謝謝你。

我:為什麼?

學生:老師,以前你曾對我說,我有寫新聞的天分,那給我很大的信心。我現在就在媒體工作,而且真的做的很開心,自己非常投入。要不是你鼓勵我,我根本沒有勇氣去相信我有這方面的能力。

學生講完後,滿足的走人了。

而我則是傻在那裡,腦袋中居然就是跑出這品文中的文子和句子。

經文: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需教食。

***
是有些學生要被肯定的,他們才會有信心。不是嗎?
而且,
我也不是胡亂的鼓勵一通的,我是真的用我的人生經驗,感受出某種學生可能有某種才能,所以才開口的。

這一過程,談不上什麼「哲理」;但卻是真實人生的過程中的某種需求與現實。

從人生中真實的需求與現實去經驗人生,或許比用哲學來思考,更有某種味道與力道。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需教食。」

這不就是如此的人性的描述嗎?

修行也好,讀書也好,其實是邁向「未知」的過程;
如果你認真的於這過程,如果你不斷的向未知挑戰,那麼疑慮與驚懼,恰恰是你在邁向未來的「證明」。

從此後,我讀法華經,更大的力氣是花在感受那些修行人的「心路歷程」,而不是哲學思辯。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的那一根蔥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的那一根蔥

「你算那根蔥?」
是我們常在口角中出現的詞句。

但,這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你知道你只是一根蔥,而不是菠菜嗎?
你又知道你是蔥中的那一種蔥呢?三星蔥,雲林蔥…?

法華經.藥草喻品,最重要的論題是:人的資質不同,所以在學習上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

這真的一點都沒有什麼了不起!

不是嗎!我們聽的太多了,煩了。

但,為什麼,在一部被號稱「成佛在法華」的如此重要經典中,會有這麼一章節〈藥草喻品〉來,特別的談這一簡單道理的事呢?

我是帶著這種疑情,在句子文字中穿梭的。

經文:
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是吧。不同資質的人,如同各種不同的植物類,「各有所受」。換成人,就是不同資質的人,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程度。

所以,佛之所以為佛,就在於: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注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換言之,面對不同資質的人,都能教到「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對一位老師,或是類老師的人,就會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麼,佛是如何辦到的?

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這裡有二點深思的提示:
一、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亦即,當老師的,要能提出「可以實踐」的某種方法。
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學生的成長是,「不自覺知」的。

第二點,我個人是驚奇的。

我驚奇的是,那如果一位老師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就「馬上覺知」自己是成長的呢?

會不會能讓人馬上覺得有所成長的方法、內容,有時,是反而是一種「毒品」呢?

幾年的書教下來,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但那未必是老師的問題,
另一種因緣是,
在現在的環境中,
沒有學生會覺得他們是「一根蔥」,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

學生要的是,那種馬上就閃光光的某種放出強光的概念名詞和口號。
於是他們馬上就可以變成閃亮亮的人。

學生要,老師當然就能給。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之不求自得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之不求自得

信解品,顧名思義,就是有著某些「東東」要人去信解。

這裡,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那些東東是什麼東西?

一般的自然生活習慣而言,我們都認 為可能有某種「外在的」東東,我們相信是「更好的」,
於是我們努力要別人去「信解」這是更好的,去接受這東東。

法華經中的「信解」,甚至廣義佛學概念中的信解,並不是這樣思維內容,
而是,
「信解」,是指你要去信解,你自己「內在本有的東西」。

注意,不是去信解「外在於你的東西」,
而是去信解,「你自己內在本有的東西」。

經文:
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不求自得」。

對佛學而言,東西是本有的存在,只是你「暫時」因某種原因看不到它,
所以佛學「修行學」的努力,
就是讓你「恢復」去看到去運用「你本有東西」的能力。

這樣的觀念,和一般日常生活的想法不同,
但,如果你想理解佛學,
你必須是以這樣的立場開始去思考佛學中為什麼要這麼講,
如此,
你才能相應的理解。

這點,和儒學中的良知本有的概念,是相通的。

所以,為何大乘佛學會在傳統文化系統中繁盛,是有道理的。

於是,這章節中,最有名的「窮子喻」,被寫了出來。

一位有錢人家的小孩子走丟了。
變成了在窮困之人。
這位小孩子歷經了一系列的成長變化之後,
最後才又了解了自己原來是有錢人的小孩。

「回到原來」,即回到人性中本有的豐富與善良。

但,要回來,並不是容易的事。難。
所以,佛學強調行法,那個讓自己更好的方法。

經文: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稀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之譬喻的必要性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之譬喻的必要性是什麼

從佛學的閱讀過程而言,譬喻之必要,是不難說明的。

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要讓不同程度 的人,都能理解佛法中道理,譬喻是 必要的解說過程。

但,從對宗教質疑的立場而言,這篇倒是提出一個我們心中在面對宗教時,常會跑出的疑問?

那就是,既然佛(神)那麼厲害,那為什麼佛不去運用神力,把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變成是好人,那不就一勞永逸了嗎?

經文: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如來…,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對啊,為什麼?

「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因為,佛不是要眾生成為佛的應聲蟲,而是希望眾生都能有如佛般的智慧,能以自己智慧來解脫自己的煩腦,創造自己的生命利益。

因為,整個的核心在於讓他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來行事,所以成熟他人,而不是「塑造」他人,是處理人/他關係的方向性指示。

因為要如此,所以:「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換言之,因應不同程度的人,所以有各種不同的講法內容而出現。

這是,譬喻之所以要存在的必要性。

這不是為了表現演說者的文學/口頭之能力。
而是為了要讓聽眾了解,於是在這願力之下所開展出來的能力。

這裡,又回到了我們常講的弔詭性。

以前常說,我們去「利他」,但其結果卻必然有「自己的煩惱消除」。
換言之,著眼於他人,但卻有益於自己。

這裡也一樣,
為了讓「他人」可以理解,
結果,
演說者卻生長出「譬喻」的能力。

自己講給自己,是不必要用譬喻的。

能不能有譬喻之能力,是重要的生命成長指標。

經文: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你有譬喻的能力嗎?
千萬不要小看。這是「行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譬喻能力不是那麼好,那麼想法子讓自己可以更好。
在這過程中,你一定會有生命中自我強大的向上變化。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之為什麼要「方便」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之為什麼要「方便」

方便品,這方便二個字所代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

方便是隨便嗎?
不是的。

那方便是什麼意思?
經文: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換言之,方便,更好的表示文字是「善巧方便」。

什麼事要善巧方便的去做呢?吃飯嗎?

吃飯不用的,你餓了,你馬上就會去吃。一點都不用善巧方便的告訴你去吃。你自己就會。

你想算微積分嗎?大概不想。
於是,如果你可以讓一個人去做某種他不想去做的事,
那就要「善巧方便」。

那麼,法華經中的善巧方便,是要人們去學會或了解什麼呢?
這種學會或了解,往往不是那麼的是人們直接馬上就想要的。所以需要善巧方便地去引導之。

再看一次經文: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重點在:「令離諸著」。

法華經善巧方便地要告訴你:離開某種你喜歡的不得了的執著。

那的確是最難的了。

例如,如果你很討厭讀書,你有能力不去「執著」「討厭讀書」嗎?

蠻難的。不是嗎?
與其說你討厭讀書,更精準的心理情態是:你強烈喜歡「不讀書」。

討厭一件事,這會讓你不舒服,有時,這會讓你想「改變這種狀況」。

喜歡一件事,你一定會跟緊緊的,你一定會拼命去「維持這種狀況」。

如何讓你從喜歡到不喜歡,這才是最難的。這是「令離諸著」。

在《法華經》中,什麼最難被動搖的「喜歡」。而這種喜歡,對生命的真正成熟而言,最障礙。

經文:
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利益他人。

對,我們真的很少「利益他人」。真的,好好問自己。是如此。

能做到利益他人,就是法華經要善巧方便去引導你的。

如果你是佛教的有緣者,那我告訴你,
利益他人,是讓自己善根增長的「唯一方法」。

深思之。整本法華經就是談這而已。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出場的放光

《妙法蓮華經序品》出場的放光

序品,是第一章。

為什麼會有「這樣特色的經典」的出現呢?要交待原因的。
這是佛學經典的特色。
很「科學」,很「哲學」吧!

對,古人,比你的邏輯多了。
現在你所喊的很多偉大口號,你未必講的出那口號的特色怎麼來的!有什麼價值?

那,到底這經典的特色是在怎麼的狀況下,被呈現出來的?

經文: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這裡,就很宗教了。放了光。

好吧,那我們說「放光」是一種描述的手法。

那,放光又代表了什麼呢?
經文如此問: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對比一下其他經典吧。

《金剛經》: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白佛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中,世尊的樣子就非常的一般人。乞食結束,洗碗,就坐。
而問的人,問的問題也直接:如何降伏其心?

那麼, 相對的,法華經中的「放光」,就顯得奇特,這種描述是代表著什麼特別的意思呢?
只是一種「炫」的文筆效果嗎?

為什麼想到用「光」來描述?

放光,是「照著別人」。

這正是佛教大乘派別的最基本「解脫的邏輯」:
藉由「幫助別人」的過程,來看到自己的「自私」;因看到自己的自私,所以能夠超越自己的煩惱。

經文: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每一個,都是要和「他人發生關係」,才能形成的。

「面向他人煩腦」反而「解脫自己的煩腦」!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之壽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之壽

壽,是指存在的時間。

只要一談宗教,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
或是一個會牽動人心,去思考宗教的問題,就是:
是不是有無限的生命?

經文: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佛經,不那麼正面回應問題。
相反的,
經文反問:什麼狀況下,才會有「無限壽命」這種現象的呈現?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人,只有是想著要如何成熟別人的,這種心願下;
自然就會有如來壽命。

這裡,「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更是重點。

眾生程度不同,為了因應眾生程度不同,所以要有不斷相續的生命過程,
不同的生命過程才能有不同的生命經驗積累,
來成熟不同程度的眾生。

所以,經文: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如果拋開特定宗教的生死概念而言,
那麼,
生命的存在如何是有意義呢?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亦即,有能力面對「各種不同的人」。

這是自己年紀大了之後,才有的感想。

因為,
「面對不同的人」,才能看到自己。
「面對不同的人都能使之成熟」,人才能有無窮的反省力和前進力。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之為什麼要勸持?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之為什麼要勸持?

勸持品,當然是指希望相信法華經的人,也能夠勸別人也去讀讀法華經。

宗教上的如是言說,常見。

但,重點是,我在想的是:在什麼條件下,所以人才會想去讀讀這種宗教式的經典?

人,如果很完美;
人,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接近於一種人性的圓滿,
人一點都不需要去讀這種宗教式的典籍。

這是真的。

人,往往必須是看到「人的某種不堪」是常常現前的,
而你又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是,
宗教性的典籍才會對你有吸引力。

法華經,如何去談人的「特色」?那種,應說是不堪的特色。

經文: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我覺得講的很好。精準!
幾幾乎的「那些在經文中被談出來的特色」,我都看得到在我的生命中常浮現。

「懷增上慢」,這,講得好。
這是說,人一覺得自己是站在對的那一邊,就一定會「輕慢」起人來。

不是嗎?

看到自己的特色,並覺得是「不堪」,於是,經典才會對你有意義。
因為,它指出了你可以更向上的修行方向。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講得真好。

但我很清楚,我自己走了多少年,才有勇氣去承認!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勸發是要勸什麼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勸發是要勸什麼

先看這篇的故事。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普賢菩薩問了一個,在當時,我像是晴天霹靂感受的問題。

要讀一本書,還要有條件嗎?
書不是拿來就讀嗎?
這是宗教哦,應慈心普遍啊,
怎麼會說讀什麼書是有某種前題條件的呢?

慢慢,我才理解。

宗教,不是好心。那不是宗教。
宗教,是指向生命的某種「實相」,真實的現象。
真實的,再強調一遍!

書,真的不是你想讀就讀的懂。
不是嗎?
你把傳理打開來看看,你看得下去嗎?
要讀懂某種書,你要先有某種條件。
是真的啊。
所以,傳理是被設定在大學讀,而不是國小。

這個時代,才是一個爛好心的時代,都說人只要有心就可以怎麼樣?

這比古代宗教還「迷信」!!

害死一堆學生了。

生命的實相是,你要能讀懂什麼,就要先具備讀懂什麼的先修條件。

於是,就法華經而言,
這本你可以依之思考而來改變自己既有格局的書,
如果你要讀懂,
這讀懂這種和生命(不是知識)有關的書,
你要有什麼條件,
亦即,你的人格特色要先具有了什麼條件。

如果沒有,你不可能讀懂。
如果想讀懂,你的生命人格要走到這裡來。

那麼條件是什麼?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要有四個條件。
好,我們好好想想自己。

第一點,如果你對「佛」字看不下去,改成長輩也可以。

第三點,也可以改成個性穩定。

第四點,「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感受他人的痛苦。

這點,真是難。

但,有這種能耐,生命才有轉換的可能。

生命的質素沒有走到這裡。沒有用,你不可能讀懂。
***

在大學教書,真的,就是如此眼睜睜的看到法華經所講的實相。

如果你沒有把自己的讀書水平拉到一個水準,你再多麼的熱血,書本知識終究和你無緣。

多去圖書館充實自己,那是看懂書的條件。
那是讀書的實相!

此外,就沒有了。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法華經信解品》的信解什麼

《法華經信解品》的信解什麼

信解品排第四。
所以,意即,這是一個很快要被提出的問題。

法華經,既是經,總有什麼要講。
那這講出來的東東,到底什麼?

經文: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這你相信嗎?

很難,對不對。
很想討厭的那個人去死。沒有發生。
很想那個人愛我。沒有發生。
很想賺大錢。並沒有。

到底「無量珍寶」是什麼?而這又是可以「不求自得」。

即是不求自得。那就表示:一定是本來就有。

只是你一下子忘了或看不到了,如此。

本來就有,有什麼?

經文: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樂大之心。如同「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樂大之心,是大個什麼呢?

大,很簡單:別人跟你一樣的重要。「我等昔來真是佛子」。

唉,寫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登天。
為什麼是在「信解品」裡講這個。

這是,相信的問題了。很難相信的,所以經文「但樂小法」。

你信嗎?

你「真心」相信:「我等昔來真是佛子」式的人人一樣重要。
你相信:你有樂大之心嗎?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法華經的思】授記如何可能?

【法華經的思】授記如何可能?

授記,是佛學用語。
是指,佛菩薩肯定的告訴說你一定也可以跟我一樣。

用我們時代的術語,可轉換為:你一定沒有問題。

當然,一開始讀,或聽到這種「敘事」,
你不會有感覺啦。
我們反正被這種「你一定可以XX」的東東,被講太多了。

所以,重點是,
你要如何再有機會去「重新」思考一下,這種爛掉的表述,所可以帶給你的某種新的感受面向。

《法華經》中的講授記的敘事,是幾章節連起來的。

一開始是對很厲害的大弟子說。
這,讀起來比較「合理」。
因為這是很厲害的大弟子。

再來是,
比較而言更一般的五百弟子。

為什麼,這種較為一般的弟子也可以呢?有二:
經文:
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

「心淨踴躍」。這很重要。

經文:
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不亦快乎」。注意一下。

到此,以上的人,其實也都算是「有點知識能力」的人。

但我最關心的是,那些根本就不想讀書或是不想什麼生命成長之事的人。

這是學無學人。也就是一般忙碌於生活的人。為什麼一般人也是可以呢?

佛如何去描述他們也被授記的可能條件。

經文: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

「其意柔軟」,這四個字,讓我想了很久。

這是你開始去重新思考你和「生命」之間關係的,條件。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之方更的方便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之方更的方便是什麼

方便,當然不是隨便。

那麼,方便是指著什麼意思呢?

經文: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

一位說法者,或著一位老師,能夠以善巧方便來教導,這種「很棒的能力」,是「方便」。

法華經非常重視這點。甚至一位修行者的最高階段,在於有沒有「方便」的能力:「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我剛教書時,這句是非常有受用的。
我也認為,一位老師最重要的事,在於能讓學生「很有興緻的想上課」,
甚至搞笑也在所不借。

但,這是「方便」嗎?

到底,方便是要方便什麼呢?

經文: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佛之知見是什麼,先放下,但至少是一種「比常人更高檔次」的某種知識或心得。

方便,在於一種能力,把「高深的」試著講得讓人可以接受。

換言之,
方便,並不是「講別人已經知道的」,而讓別人覺得有認同感而很爽。

聽高深的,從來都不會是一種「舒服的」過程,能讓人克服這「不舒服的過程」而把內容聽進去,並不是容易的事。

方便,很難的。

我以前誤解了,
以為講一些很淺的,很流行的,很道德正當的,很可以馬上讓同學興奮反應出來的,例如,平等、愛、…,就是方便。

經文:
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什麼是增上慢人:
讓自己也讓別人覺得「現在就是最棒的了」。

為此,我曾半夜心痛過。
對不起同學啊,雖然,他們是課堂中笑聲最多的一群。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之為什麼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之為什麼

序品,當然是這部經典之所以出現的緣由。

對啊,為什麼一部經典要出現?
佛學,往往問得很哲學,
往往比你想的更深。

釋氏沒有說。
倒是文殊師利說起來了:
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我們這個時代,看到這種句子,大概就會先有某種反感。
我以前也是。

反正所有宗教都在說自己有多好……

那,到底那麼好,是好在那裡啦?對不對。
我也不耐煩的問過。

經文: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助發實相義。

佛學,沒有要跟你說什麼道德啦、人性啦、人要如何啦?

認真講,佛學是一種知識論,一種實踐式的知識論。
從,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佛學開始對人生追問。

這是對實相追尋的方向。

對我而言,佛學還非常「現象學」。

因為,生老病死,是人唯一真正擁有的,而且人人平等的。
這裡,才真的是人生追問的最堅強根基!最毫無歧義的出發點。

如果還談了其他的什麼更多,
那麼,
那些更多,都是為了讓你「了悟」實相的方法;
而不是要去當個好人。

佛學,比哲學更哲學。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之何喜之有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之何喜之有

隨喜。

是佛學中最常見到的字眼之一。

我們可能有某種想法,某種信念,某種欲望,
我們希望「別人也能跟我們一樣分享」,
於是你要怎麼做呢?

隨喜是處理這種人與他人關係的一種做法和態度。

什麼是隨喜:
一、你所做的付出的是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決不勉強。
二、當你為他人去做出什麼時,同時也要考量,是要在他人所能接受的意願範圍之內。

第二點,很難。
這不用講太多。
每天都有在太多案例你的身邊演出過。

我們往往都只在乎渲洩出自己的喜好給別人去分享;
我們根本不會在乎他人是不是痛苦的接受你的喜好。

把「自己的對」直接認同為是普世價值,幾乎是人的本能。

這很難去改動的。

所以一個能夠隨喜的人,
真的能夠也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想想一下的人,
真的無比困難。

因為這太痛苦了。
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是一種自我毀滅式的折磨。
因為,你只有在你的立場下才會有「快樂」產生。
這是人性的基本結構。

站在別人立場而能有「自己」的快樂,是要修行過才會有的。

難。

所以,我很喜歡法華經中,對於隨喜之人的「後果」之描述:

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
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
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
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鼻不匾□,亦不曲戾,
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
鼻修、高直,面貌圓滿,
眉高而長,
額廣、平、正,
人相具足。

原來,如果你有能力站在「他人」的立場想,
你「自己」會變得如此的漂亮。

很直接哦,你就會讓別人有如此漂亮的感受。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之人漂亮的樣子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之人漂亮的樣子

大凡古代經典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橋段或是論證說明,
那就是:
如果你聽受了經典所言,那麼你會有什麼變化?亦即你所踐履的德性會對你產生何影響?

這很重要!有體必有用。

談德性,談修為,古人很清楚的,都不是什麼「論證」,
而是一種有「有源有本」之作用的實踐情事的說明。

法華經,亦如此的談,
說生命德性之實踐,一定會讓人變漂亮。

我好奇的是,這漂亮是一種什麼樣的漂亮長相: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當從其口出。


齒、唇、舌、鼻、額,在這幾個地方:無有可惡相。
那變化的方向是什麼呢?

面目悉端嚴,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當從其口出。

這當然是某種比喻式的描寫。
但,這樣的比喻,會不會讓我們有一種「溫暖」的感受,也在閱讀之中,冒了出來呢?

喜見,一定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種「師哥美女」之「漂亮的形式」才會有的嗎?

未必吧。喜見,更在那之上。對不對?
更重要的是,萬一,你不是師哥美女式的形式,但卻又能有「喜見」的質素,
那就更「美不勝收」了。

對「受眾」而言,
這種喜見在內心的感受,是值得如下的描述:
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當從其口出。

這是指:你會想親近的。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的湧寶塔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的湧寶塔是什麼

先說情節。

釋氏講法華經。

於是,有一座「寶塔」湧出,經文:
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為什麼呢?
佛經其實很哲學的,都會有某種說明或論述。

這是因為,有位「多寶佛」,發了一個願,經文:
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只要有人講法華經,這位多寶佛就會以「寶塔湧出」的方式,來為「法華經」作證。

作證什麼呢?
作證,你講大經,「法華經」,這件事。

為什麼要作證?
因為,真正的經典,往往不是那麼容易懂的。
要有人去聽以「做證」,來給別人信心。

這「故事」,對我而言,有某種「不可思議」的感動。

來我的講故事了。

大學教了一陣子後,我非常「痛苦」。

我不想當一位只教高中水準之內容的「大學老師」。
我讀到博士,搞到快四十歲才到大學,難道就只是要教「這種東東」,
憑良心講,要談那些東東,我大學畢業就夠了。

我不管了。豁出去了。
我要教「大學的東東了」。
我一向不用點名扣考來逼學生。
我想,聽不懂,沒人來,就算了。該走就走。

那時,怪了,就有幾位學生,
我至今仍無比感謝。

怪了,他們就會來,即使是早八。
來了就睡,
或是玩手機。

最重要的是,他們每星期都會來。
都來睡,或滑手機。
或是,偶爾,把頭抬了一下,似乎表示,還有在聽。

沒有學生,我根本無法教「大學的東東」,
有了學生,我就可以教了。

學生能不能聽多少,那時,我管不了那麼多。
但我開始教大學的東東了,
教我覺得重要的東東,一位大學生要懂的東東,
我開始找到大學老師的某種教學樂趣!

幾年下來,學生漸多了。

我也磨出了一個心得,
只要你願意發心去教,只要你教的真的是有內容的,
是比他們目前程度更高程度的內容,
你不用怕那是有多深,
只要你教的是真想讓他們更好的向上提升自己;
更重要的是,
你不用怕沒有人來聽。

【一定會有人來的】。

我就是在那陣子讀到這篇經文,
給我了無比信心,
我強烈感受到,
那幾位學生就是我的多寶佛。

只要你教的是「真的有知識內容」,「是對他人的生命成長有助益」,
就一定會有人來幫你作證。

經文: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這是神話嗎?
還是說,人世間,本來就有其不可思議處。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中,安樂行是什麼呢?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中,安樂行是什麼呢?

什麼是安樂行呢?
安樂行是指一種行為中心情,當你去實踐時,你會心安理得,你會有無比的安定感。

但這種「安樂」之行為的感受,之所以能興起,並不是來自來你的「行為發起之理論」,而在於你的你做行為時的「心態」。

咦,但首先為什麼要「安樂」行呢?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換言之,如果「法華經」是一本當時一般人都不太接受的經典,如果你要去宣講這種人家不太接受的「文本」,你要如何呢才能有足夠的勇氣?

佛陀說:
你要有一種心情才成。

那是什麼心情呢?

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我第一次讀到時,全身都冷了起來。

因為我是一位老師,在世新的老師,我知道如果我想講什麼「深的理論」是沒有人要聽的。

怎麼辦?我是如此的想講啊。

是我的理論讀的不夠好嗎?還是我的上課表達的能力不夠呢?

都不是,《法華經》說。

如果你要同學聽進去,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自己的人格特質」:住忍辱地。

要有這種人格特質,才是讓同學聽進去的基礎。

什麼是住忍辱地呢?
「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天啊。這是修行的原則啊。

啊,這真是讓我參不透啊。

來,但我真的想說,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我是真正的感到佛 陀言論的威力:
真的,老師的人格特色,才是讓學生「聽進去」的先決條件。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什麼?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什麼?

看題目,總是覺得要談出什麼來讓你信解,或有什麼來被信解。

但全文的主文是一故事,傳統上被稱之為「窮子喻」。

但更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故事被講之前的一段經文,算是窮子喻被講之前的前言。

亦即,是在什麼樣的對話情境中,窮子喻的故事,被引發出來了要被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學術語,大概可以廣解為「對他人好」的一種心態或心境。
換言之,佛陀的弟子說,「對他人好」這件事,我們也是不一定能做得好,即「無所堪任」。

於是,「信解」什麼?就是信解,「對他人好」是我們要去努力的。

但,各位,你看到這裡又如何呢? 這不也是老生常談嗎? 你一定會如此感覺!

所以,對,如何可能「信解」「對他人的好」這事,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信解」,信解和一般的聽一聽又有什麼不同?

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說: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一、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你對別人好這事,會有這種如上的感受嗎?
未必。
可能,大部分沒有!
所以,人很少能真正的對別人好。
其實,好好的做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不是嗎?

你真能夠在對別人好的過程中,「心甚歡喜,得未曾有」,那才是真正的信解。

二、但這如何可能?

在法華經中,說,對別人好而心甚歡喜,這是人性本來就俱有的「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你只要去讓這種本來就俱有的因對別人好而觀喜的心,湧現出來。

但,以上這二點,要被相信,談何容易?
你沒有實踐過,你又如何可能相信?
何論「信解」。

所以,佛陀就講了窮子喻。

窮子不相信,他可以對別人好。他可以相信別人。
最後,
他可以了。
而且,他了解這是他本來就俱有的能力。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人,很難走出去的。
我也是。
「志意下劣」,這句,我看了又看。

但如果我們想走出去,我們要相信這過程,我們「一定」會有:「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本事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本事是什麼?

藥王本事品,是我莫名的愛翻到的章節之一。
因為,藥王和本事,這兩個概念加在一起,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對啊,藥王,是指藥中之王,那表示這是很重要的「菩薩人物」,祂會講出什麼很重要的道理出來,開出很重的要「修行藥方」。

但,文章中,祂什麼藥方都沒有開,倒是,祂展現出了很多「本事」。

所以,那麼被期待的藥方,就應是她所呈現的本事。
那本事是什麼?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

在還沒有成為「藥王」之前,這位大修行者名稱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有意思啊。
要當藥「王」之前,是需要「一切眾生喜見」。
王之所以是王,不在於藥的威力是什麼,而是:這是「一切眾生喜見」的藥。

好啦,那「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本事是什麼?所以,這本事使得祂可以是「一切眾生喜見」?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供養。

這是祂的本事。

哦,原來,供養也是一種難得的「本事」。

那供養又是什麼?

以下就很「漫畫」的表意了:

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

什麼是神力供養:
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也就是用世間上被認為是有價值之物來供養。

但這不如「身供養」。

身供養,即是一種「實踐」。
身體去實踐之同時,別人才能真正的有所感受。所以:
「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所以,才能是「一切眾生喜見」。

換言之,以自己的實踐去讓自己的生命邁向更好的更圓滿的階段,才是「真供養」。
對別人,才有攝受力。

當「法」在某個肉體呈上被展現時,亦即,用我的術語,當某種德性在某人之肉體身上被展現時,那真的才是「供養」「法」。
那真的是「燃身供養」。

所以,經中: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

這是藥王菩薩的「本事」。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讀佛經中的形式與內容:華嚴和法華

對佛學有興趣的人,可能會開始讀「佛學經典」。

但佛學經典,其實是宗教,也是哲學。
也就是說,經典本身,就像是哲學經典文獻一樣,是充滿可被解釋性的。

於是,就會有一些常會令人「想一下的」句子出來,這些想一下的句子,基本上也就像是哲學術語一樣,從某種角度而言,你若沒有一些「學術訓練」的底子,未必能有深刻的感受。

這是,佛學的特色之一。

例子,「成佛在法華」,這是可因學術性的解釋而可被理解的,如上po文。

又例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富貴,就我的理解而言,是指《華嚴經》的文本特色;但為什麼用「富貴」來容這部經典的文本特色呢?

這「富貴」到底要從何說起呢?

在討論「文本」的學術思維中,我們常用「形式」和「內容」這兩組概念來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詮釋。

如果《法華經》,如前所言,是強調「修行形式」的經典;
那麼《華嚴經》,就是其文本是更強調「修行內容」的佛學文本。

來,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嚴行願品》卷七:
海幢比丘談菩薩行中,多所舉例,其中:
「虛誑眾生令其究竟常真實語,不作虛誑無益談說……
多貪欲者,令其少欲修習知足,最勝端嚴無生正行。…」

華嚴經中,一個一個,就人性而言,舉例出你可以變得更好的修行內容。
當然,一旦從內容來說,就可以有無量的舉例,
因為無量的舉例,所以是「富貴」。

我很「迷」法華,但我也「愛」「讀」華嚴。
因為,我常被那些菩薩的發願內容或修行內容「嚇到」,
天啊,
人的反省可以深到這種地步嗎?
這是我常會有的驚嘆號。

「令諸眾生增長功德,摧滅一切我慢高山,拔出一切諸見毒箭,抉除一切疑惑翳膜,令諸眾生得自在智」。

…得自在智……唸起來,真的讓人很「正向」,讓人溫暖。所以我愛讀。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的問訊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的問訊

問訊,是佛學的術語,亦即打招呼。

法華經中有一品,名為「從地湧出」品。湧出了什麼?一堆菩薩。

這些菩薩「從地湧出」後,馬上跑來向釋迦牟尼佛問訊,即打招呼。

你想想,這些菩薩會以什麼內容向釋氏問訊呢?

蠻好玩的,真的太平常了: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但,為什麼,是這二件事,拿來當作主要的關心項目?尤其是第二者:所應度者,受教易否?

「受教易否」這四個字,對我是很有感覺的。

這裡,並不是說你是不是說服了別人?或是說,別人相信了什麼了沒有。
而是,「受教易否」,是指別人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水準、層次和檔次。
這裡關心的是「他人」的理解能力, 或著說,他人的既有視域,既有的觀念和想法。

就這經中而言,你想去講什麼內容,反而從頭到尾幾幾乎乎都沒有提到。不是只有這章,而是本經的「內文特色」即是如此。

相反的,「他人」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既有意識形態」,換言之,人是在一種什麼 樣的固有意見之封域,才是最重要的關心項目 。

一本不去談,要去「教什麼」的佛經,而是去強調「理解別人處境」的佛經,
即是這本法華經,而這本經,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

有趣。

「理解別人的處境」,並不是一般而言的是一種「棒棒的道德修養」,喔,那是人天善法,但那成不了佛的。

理解別人的處境,是一種「行法」,一種修行的方法。而這種方法(請注意是行法而不是善心),是一種被強調的修行方法,一種可以讓我們成佛的方法。

而就大乘佛學而言,這甚至是「唯一究竟」的成佛方法。

咦,修行不是「修自己」嗎?這和「理解別人」有什麼關係?

對,從「理解別人」的過程中,來「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執著,看到自己的佛性。
但,總之,自己無法看到自己,一定要從別人的身上來看到自己。

這麼奇怪?我問自己很多年了。

對,直到我搞懂胡賽爾交互主體性的理論,我才理解為什麼大乘佛教是從「理解他人,幫助他人」下手(這是行法哦不是做善事),來成就自己。

因為交互主體理論,我與他人是「共在」的存在關係。他人的存在是我存在的奠基性關係。

因為是共在,是交互主體性,所以
理解他人、幫助他人,並不是要去「做善事」而已,而是你可以是透過這一過程,「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是交互主體性理論所保障的。

同樣的,
「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一「觀法」很重要,因為,我們是在這種觀法行為前題之下來「理解他人、幫助他人」,所以「理解他人、幫助他人」才能是一種行法,才能是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實踐過程。
而不只是一種出於善意的行善行為而已。

「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一觀想作為,是重要的。只有如此,幫助別人才有可能讓我們「看到」(現象學概念下的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與他人是相待的。也就是看到(證悟)了「我」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所以,成就別人,是成就自己成佛的「唯一方法」。

這是大乘佛學的特色!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與胡賽爾的視域理論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與胡賽爾的視域理論

看標題,你可能會覺得我又來亂扯了。
可以的。

來,我是有感而發的想講給某些準備好,可能聽得下去的「學生」聽的。

五百弟子。
是釋迦牟尼學生中,不是那種第一名,老在釋氏旁邊轉來轉去,常在經中被提到的那些學生。即,經中,「五百阿羅漢」。

釋氏說,來,五百阿羅漢,你們也可以有成就的。
真的,在修行路上,在成就更好的人格性上,人人平等。

但,這五百人,這些比較不顯目的學生,被釋氏說你們也可以有成就時,倒是說了一句,在法華經中不常出現的字眼:「悔過自責」。

「悔過自責」,就是一般佛學中愛用的語言「懺悔」。

懺悔和五百弟子,連了起來,讓我蠻好奇的。

我用現代數位科技,「搜尋」,查了一下,發現:
法華經中,悔往往是指「憂悔」;
懺悔概念中的「悔」,在五百弟子品中才明顯。

為什麼五百弟子才要「懺悔」呢?
又他們要懺悔什麼內容呢?

經中文: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一、悔過自責,所以是懺悔,而不是憂悔。
二、懺什麼?「便自以小智為足」。

來,如果我們不是那種特別聰明的人,如那些釋氏的大弟子般,如果我們在人生路上,一路都是凡的向上辛苦的走著,
那麼,你如果想要讓生命有更大的不同,有更大的風光,
那你要去做的一件事,是:悔過自責!

悔什麼?「便自以小智為足」。

今年,很特別,我在課堂上看到很多眼中射出閃光的學生。
世新的學生,對,你們不特別,平凡,所以是世新的,而不是台大的。

但,你們和厲害的人一樣,眼睛也都射出了亮光,那是一種渴望的光,一種渴望去改變自己的光。在教室中以追求知識的形式來呈現。

但同學,你是五百弟子。即平凡的人。

你一定要做一件事:悔過自責。
真的,不要說我教你什麼迷信的東東,
你不「悔過自責」,你所射出的亮光很快就會一閃而逝。

只有悔過自責,深切的感受到自己以前「便自以小智為足」,你的生命才能有「質性」的變化。

什麼是「便自以小智為足」,就是:喊喊幾個口號,就以為全天下的學問就是如此了。

如果你不喜歡這種類宗教的語言,那麼,胡塞爾也有相同的概念:
在「發生現象學」中,胡氏以現代哲學的理論推演告訴我們,「視域」中的「過去」,必然會決定的影響「現在」的自我建構能力。

請注意,「必然決定」這四個字。

換言之,如果你沒有「懺悔」,去鬆動已沈積在「前我」的意 識,你是完全不可能走出那「既有的框框」。

不管你有多麼的「想」。

那些真的想改變自己的同學啊,
來,
找個時間,自己跟自己懺悔,
承認自己的「便自以小智為足」。

有了這些懺悔條件,即胡氏理論中的「背景視域」,你才能有可能真正的改變現在的自己。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小龍女的出場在《法華經》

小龍女的出場在《法華經》

是啊,不是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的那位小龍女,而是《法華經》中的小龍女。

但,《法華經》中的小龍女比《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更厲害了不得了。
有一個成語,也因這故事而來的「轉身成佛」。

是的,在《法華經》中,小龍女轉身成佛,這是一個常被討論的熱門「話題」。

這裡含著二個顯明的意義:

一、任何人,不管男女,都可以成佛。亦即,佛性人人俱足,無分無二。

二、轉身即可成佛,亦即,如果修行時節因緣成熟了,「成佛」是一轉眼之事。換言之,用現代的術語來說,「質變」是一剎那的。這是人的「質性」變化的原本模式。

但,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麼讓人「激勵」的出場,是被放在《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的後半部分。

前面篇文情節是(如前po文),釋迦牟尼為了修行,做了如下的難行之事: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哈,你做不到吧!我連想都不敢想。

好難啊。

但後來,篇文中又跑出來了小龍女「轉身成佛」,看起來,好像,啪的一聲,就可以的事。

這,豈不矛盾!

這矛盾中,有文殊師利菩薩和智積菩蕯出場一段情節,成為矛盾轉換之所以可能的「中介」。

文殊師利說有一位小龍女很厲害的:
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

知積菩薩說,我不信,並且論證說:
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智積不信啊。釋氏拼的死去活來才有的…

於是情節來了。怎麼解決呢?

小龍女,自己跑了出來。當下,就「轉身成佛」給你看。

這這這,於是: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默然信受」。
這四個字我很有感覺。

「默然信受」,其實是基礎。

你有默然信受的經驗嗎?「默然」哦。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佛陀的老師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佛陀的老師

釋迦牟尼說,要是沒有「老師」,他不會有成就的。
老師是提婆達多。

釋迦牟尼在經中是怎麼樣的表達對「老師」這一種「媒介人」的作用呢?

佛告諸比丘:「……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這一句,我讀到時,一陣悚然:
當老師的有那麼大的「威力」嗎?

於是我就興趣的讀下去,想看看提婆達多這位釋氏的「老師」,到底有什麼本事?
因為我也是老師啊。忍不住去比一比。

故事講下去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先是發願要「發願求於無上菩提」。

於是,仙人老師跑來說:「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天啊,老師自己跑過來的啊。這神了。

釋迦牟尼怎麼去應對這一老師呢?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啊。這樣簡單地拼命去學啊。

有樣的學生,還怕什麼呢?

所以,到底是學生行?還是老師行?

這經文下面接著說: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哇,如果你相信師生之間的「這種關係」,那你本身就會不得了。

這種關係是:你發願,他跑來!

你相信嗎?
「不生疑惑者」,哈,顯然,經中已說明要相信是不容易的。

師生關係,是真的很不容易啊。真的。我愈教書愈是感受深刻。

所以我上課老是愛說:
上輩子燒香這輩子才會碰到好老師。
跟你合得來的老師,不是用喊的就會有的,是他會自己跑來的。

但,你相信嗎?你看得出來嗎?要,「發心」在先!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的神力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的神力是什麼

宗教往往會談「超經驗外的某種現象呈現」。
預知、復活、異變等等。

法華經也不例外,這裡,經中說:「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但是,如果這種談法是我們所無法接受的,那麼我們往往就要去詮釋,亦即,這「現象」是一種寓言,這寓言,往往要表達某種我們可以理解的「道理」。

出廣長舌要做什麼?
雖然這是很攝人的異象,但,出廣長舌然後放光,到底要幹什麼?

有那麼多的「超經驗異象」可以去展現,為什麼挑這個「出廣長舌」來表演呢?

在出廣長舌之前,是先有故事的。出廣長舌,是為了「回應」這故事。

這故事是,釋加牟尼的「從地湧出」之弟子說了如下的話:「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

所以經說: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稀有事。」

「廣長舌」「放光」是用來形容廣說此經的教學效果。

有時,我真的很驚訝於印度經典中的「想像力」。
教學是:「出廣長舌」啊,這真的很有想像力,但又很「寫真」。
出廣長舌之後,就是「放無量無數色光」。

放廣長舌是「講」,於無量色光就是「讓人理解的作用」。

那麼,看到這異象的人呢會是如何反應,即現出這種異象對「閱聽眾」的作用是什麼?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
「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其實我第一次「有所理解地」讀到這句時,可謂「百感交集」。

佛與人有什麼不同?不要「異象地」說起來,真的也是不難理解。

佛有善巧方便,【能讓不同程度的人】,聽到東東後,【都可以】「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真的是「神力」啊!

真的真的。

如果你是一位站在講台上的老師,如果你常看到你台下的同學眼中「放不出光來」,
啊,
能讓聽者「皆大歡喜,得未曾有」,真的是神力。

但後來,教書又多教了很年後,我又懷疑的問自己:
是佛的教學能力,所以才能讓聽者一律的「皆大歡喜」;
還是,
因為此經的特殊的內容特色,所以教它,才能有出廣長舌放光的效果?

經云: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很清楚的,這種異象出現是與「講法華經」有關。亦即,理論推演的說,如果是說其他的經典,要現的「神變現象」就應會不同。

所以,「法華經」的內容特色是,讓「所有的聽者」,注意哦,【不去區分聴者程度】的所有的聽者,都可以「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如果,到目前你能理解到了這部經的這種內容特色,於是你就會去追問:
這如何可能?

於是你才能了解,法華經的那麼多的注疏,例如《法華玄義》,原來都是要回答這一提問。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我思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我思

「勸發品」,在佛經中往往是最後一章。亦即,勸人來讀此經。

但這篇有一種講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佛告普賢菩薩: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換言之,要看到此經,亦即此文,並不是隨便就能有之。
你自己本身有能有某種「能力」,某種「功力」,某種「功 德」,才能看到此經。

為什麼是這「四種」呢?這是我好奇的地方。要能讀懂此經,為什麼要具備這四種條件。
***

以前,當老師的我,都巴不得學生來讀書,希望學生透過讀書可以有更好的變化。

但,讀書的學生少。

是我們教的不好嗎?是我們的教學準備不合學生味口嗎?

這篇,讓我有一種震盪。
原來,讀書這事,不是我一個人的事,
這是師生兩者的共同的事。

這共同的事,也不只是說,師生兩者要能充分溝通就可以了。而是,
師生兩者,是不是都有足夠的「功德」。

這當然是有點「玄」啦。但認真說,也不玄。

學生若無「植眾德本」想讀,老師若無「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其實兩者是不會相應的。

頂多,就是知識的「吐出來」,而那,課本都有。
***

讀書,若無「植眾德本」,往往是遇不到「好書」的。
老師,若無「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是碰不到好學之學生的。

這一切,真的不是偶然!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想說與不敢說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想說與不敢說

這想說與不敢說,是指作者,我,讀此篇的某種感觸,
某種「想說與不敢說」的感觸。

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在我們所能熟知的文化傳承中,應是很不陌生的一部分。

太普遍了,有時,就沒有神祕感。

去讀一讀,如果是用現代理性的觀點去看,又覺得太迷信,都是講一些,讓人難相信之事。

我年輕時,就是如此。

書讀多了,才能慢慢的以「古人」的視角,來看待,他們想表達的東東。

古人沒有經過啟蒙運動,他們沒有那種對「工具理性」的狂熱,也沒有那種以「使用價值」為中心的表達語言術語。

古人在乎心情,人性,與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但,這些,現代人也擺脫不掉。

我們看不懂,蠻正常的。

普門品,核心問題是就是:「如果心中有某種苦而無法推開時,那你怎麼辦?」

你生命中經歷過某種「無法推開的痛苦」嗎?古人這樣問?
你有嗎?

於是,這篇文篇中,提出了方法。

這方法,你如果真的讀完了,你大概也不會接受。

沒關係,
讓我首先有感的是,此篇所提出的讓你痛苦的種類。

其中,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當怨恨來了,你被怨恨折磨的半死,你怎麼辦?
你有一種力量,是來自於你自己,所以你才能走出來。那是:慈心。

多年的人生經驗,的確如此:只有你自己長出慈心,你才能走出怨恨。

篇中的方法,其實是長出「慈心」的方法。

但談何容易。你也不會相信的。

這篇也很清楚,於是說:「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如果自己沒有一定的人生歷練和反思,即「功德不少」,你是聽不下去的。

***
有時,不是古書迷信。
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與能力,去讀懂佛經用那時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在意函,所以我們就說別人迷信。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常不輕菩薩〉的異想

〈常不輕菩薩〉的異想

這是一篇最引起我興趣的章節,在《法華經》中。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菩薩,被叫為「常不輕」菩薩。
因為他看到人就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很好啊。不是嗎?對人無比尊重。對人無比相信。

當我們活在一美好的社會,如現在,我們不是每天在媒體中被呼喊著要去尊重人嗎?
我們不是每天也發表議論,說要去尊重人嗎?

甚至,我們不知罵了多少「別人」,說你不尊重這,不尊重那…

但《法華經》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接著說道: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哇。

一堆人呢?無法接受這種「被尊重」。就開罵了:你算老幾啊?

其實也不算罵的沒有道理啊。

我一直無法有什麼深刻的理解這章的故事。

直到某種時刻,我感受到,原來去鼓勵人家也需要勇氣的。

這鼓勵是指:去鼓勵別人去改變自己,往更好的地方去改變自己。

給一個外在口號和理想,要別人往前衝,這太容易了。

當你跟別人說,去改變自己,變得更好;
大部分的人會回應說:你太假了吧。

而且有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哈。

佛學往往讓人清醒。

它不是給你漂亮的美好之烏托邦之想像,
它清清楚楚的跟你說,人性的實相。

你都不一定想被尊重了,更何論你會去尊重別人。

所以,「常不輕」是菩薩!

「勸持品」

「勸持品」

我曾想了很久而不得其解。

《法華經.勸持品》: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到底要教人什麼?
一位「法師」,其實也可以是「老師」,需要有這麼樣的一種「特別的忍耐力」。

法華經,最重要的精神就是:
人皆可以成佛。
而且更重要的人,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讓自己去成佛。

這可不是老生常談的事嗎?:
人人都可以改變自己啊,人人都可以讓自己發光發熱啊。

這樣去談,不是充滿掌聲和歡笑聲嗎!
這樣跟別人說,不是我們這時代的教育主流嗎!

是我們的時代進步了嗎?所以,一位我們當老師的現代老師,不用再面臨那種「我等皆當忍」的狀況了嗎?

***
直到,
我開始勸同學考研究所,
我才感受到那句子中的威力!

慢慢我才感受到,
有很多老師有各種理想去勸同學做各式各樣「有意義的事」。
但很少有老師願意勸同學考研究所。

要讓同學去考研究所,所以,先要讓同學要相信:他是【有能力】可以考研究所。

最難的事,恰恰是去讓同學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考研究所,所以你也不例外。只是你要找到自己的讀書方法。

更奇怪的是,就是【不相信】每個人是天生有能力考研究所的人,不管是同學或老師,他們最後對我大聲嘲笑。

「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就是看到這一句,我才有勇氣在課堂勸同學考研究所。

~~
所以,在下課跑來謝我的同學。
謝我,當然可以,我接受。
但,你更要感謝你自己,因為讀私校的你,你,「敢相信」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