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想說與不敢說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想說與不敢說

這想說與不敢說,是指作者,我,讀此篇的某種感觸,
某種「想說與不敢說」的感觸。

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在我們所能熟知的文化傳承中,應是很不陌生的一部分。

太普遍了,有時,就沒有神祕感。

去讀一讀,如果是用現代理性的觀點去看,又覺得太迷信,都是講一些,讓人難相信之事。

我年輕時,就是如此。

書讀多了,才能慢慢的以「古人」的視角,來看待,他們想表達的東東。

古人沒有經過啟蒙運動,他們沒有那種對「工具理性」的狂熱,也沒有那種以「使用價值」為中心的表達語言術語。

古人在乎心情,人性,與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但,這些,現代人也擺脫不掉。

我們看不懂,蠻正常的。

普門品,核心問題是就是:「如果心中有某種苦而無法推開時,那你怎麼辦?」

你生命中經歷過某種「無法推開的痛苦」嗎?古人這樣問?
你有嗎?

於是,這篇文篇中,提出了方法。

這方法,你如果真的讀完了,你大概也不會接受。

沒關係,
讓我首先有感的是,此篇所提出的讓你痛苦的種類。

其中,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當怨恨來了,你被怨恨折磨的半死,你怎麼辦?
你有一種力量,是來自於你自己,所以你才能走出來。那是:慈心。

多年的人生經驗,的確如此:只有你自己長出慈心,你才能走出怨恨。

篇中的方法,其實是長出「慈心」的方法。

但談何容易。你也不會相信的。

這篇也很清楚,於是說:「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如果自己沒有一定的人生歷練和反思,即「功德不少」,你是聽不下去的。

***
有時,不是古書迷信。
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與能力,去讀懂佛經用那時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在意函,所以我們就說別人迷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