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什麼?
看題目,總是覺得要談出什麼來讓你信解,或有什麼來被信解。
但全文的主文是一故事,傳統上被稱之為「窮子喻」。
但更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故事被講之前的一段經文,算是窮子喻被講之前的前言。
亦即,是在什麼樣的對話情境中,窮子喻的故事,被引發出來了要被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學術語,大概可以廣解為「對他人好」的一種心態或心境。
換言之,佛陀的弟子說,「對他人好」這件事,我們也是不一定能做得好,即「無所堪任」。
於是,「信解」什麼?就是信解,「對他人好」是我們要去努力的。
但,各位,你看到這裡又如何呢? 這不也是老生常談嗎? 你一定會如此感覺!
所以,對,如何可能「信解」「對他人的好」這事,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信解」,信解和一般的聽一聽又有什麼不同?
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說:
「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一、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你對別人好這事,會有這種如上的感受嗎?
未必。
可能,大部分沒有!
所以,人很少能真正的對別人好。
其實,好好的做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不是嗎?
你真能夠在對別人好的過程中,「心甚歡喜,得未曾有」,那才是真正的信解。
二、但這如何可能?
在法華經中,說,對別人好而心甚歡喜,這是人性本來就俱有的「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你只要去讓這種本來就俱有的因對別人好而觀喜的心,湧現出來。
但,以上這二點,要被相信,談何容易?
你沒有實踐過,你又如何可能相信?
何論「信解」。
所以,佛陀就講了窮子喻。
窮子不相信,他可以對別人好。他可以相信別人。
最後,
他可以了。
而且,他了解這是他本來就俱有的能力。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人,很難走出去的。
我也是。
「志意下劣」,這句,我看了又看。
但如果我們想走出去,我們要相信這過程,我們「一定」會有:「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