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在分別什麼
這一篇,如果我有什麼讀書心得,那也是來自對佛教史的閱讀之下而來的。
為什麼要特別在此這樣強調呢?
先看經文:
「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
「廣聞是經」、「若聞是經」,是指對經典的閱讀 和理解。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將「讀經」與「誦經」當作是重要的「行法」。
在此,閱讀與理解,這樣的理智思維活動,成為佛教修行中的一種有機的內在因素。
所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智行人」、「定慧等持」等和理智有關的概念,成為佛學中的重要的宣說內涵。
信,很重要;但依佛學,智慧同樣重要。
甚至,這樣的以思維理解的取徑來當作修行的途徑,有著讓人異想不到的「成效」。
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如果你喜歡佛學的義理,你也就是「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對我而言,「分別功德品」,所欲分別者,在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