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學有興趣的人,可能會開始讀「佛學經典」。
但佛學經典,其實是宗教,也是哲學。
也就是說,經典本身,就像是哲學經典文獻一樣,是充滿可被解釋性的。
於是,就會有一些常會令人「想一下的」句子出來,這些想一下的句子,基本上也就像是哲學術語一樣,從某種角度而言,你若沒有一些「學術訓練」的底子,未必能有深刻的感受。
這是,佛學的特色之一。
例子,「成佛在法華」,這是可因學術性的解釋而可被理解的,如上po文。
又例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富貴,就我的理解而言,是指《華嚴經》的文本特色;但為什麼用「富貴」來容這部經典的文本特色呢?
這「富貴」到底要從何說起呢?
在討論「文本」的學術思維中,我們常用「形式」和「內容」這兩組概念來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詮釋。
如果《法華經》,如前所言,是強調「修行形式」的經典;
那麼《華嚴經》,就是其文本是更強調「修行內容」的佛學文本。
來,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嚴行願品》卷七:
海幢比丘談菩薩行中,多所舉例,其中:
「虛誑眾生令其究竟常真實語,不作虛誑無益談說……
多貪欲者,令其少欲修習知足,最勝端嚴無生正行。…」
華嚴經中,一個一個,就人性而言,舉例出你可以變得更好的修行內容。
當然,一旦從內容來說,就可以有無量的舉例,
因為無量的舉例,所以是「富貴」。
我很「迷」法華,但我也「愛」「讀」華嚴。
因為,我常被那些菩薩的發願內容或修行內容「嚇到」,
天啊,
人的反省可以深到這種地步嗎?
這是我常會有的驚嘆號。
「令諸眾生增長功德,摧滅一切我慢高山,拔出一切諸見毒箭,抉除一切疑惑翳膜,令諸眾生得自在智」。
…得自在智……唸起來,真的讓人很「正向」,讓人溫暖。所以我愛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