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安樂什麼?
標題是「安樂行」,但到底這「安樂行」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安樂行的「內容」是什麼?
為什麼要說是「安樂行」?
因為,如果要向他人說佛法,大部分的人不相信,也沒有人要去信;
所以在這前題之下,宣講者「自己本身要能有什麼做為或心理修持」,於是宣講者可以「安樂地」講道理。
如果你對「佛法」二字感冒,那就改成「很深的學問」,也是可以的。
一個老師應很有感吧!
如果你教很深的內容,學生對你是什麼反應呢?
是會很尊重你呢?
還是會把你po上網,罵你不尊重學生呢?
無所謂啦。
如果,老師,你,想堅持「教深的」這一理念下去,
那麼這一章,
就為你提理了「四個自己要去修行的方法」,
換言之,
也不是要你去罵學生,
而是,
老師要如何修行自己,去做,才能有「勇氣」的堅持下去。
經文: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講成白話,就是:
老師啊,不要為了學生的掌聲,而把自己的內容講淺了去討好學生。
我是很有感的。
佛學說,這樣做的「後果」是: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學生最後,會感激你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