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的那一根蔥
「你算那根蔥?」
是我們常在口角中出現的詞句。
但,這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你知道你只是一根蔥,而不是菠菜嗎?
你又知道你是蔥中的那一種蔥呢?三星蔥,雲林蔥…?
法華經.藥草喻品,最重要的論題是:人的資質不同,所以在學習上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
這真的一點都沒有什麼了不起!
不是嗎!我們聽的太多了,煩了。
但,為什麼,在一部被號稱「成佛在法華」的如此重要經典中,會有這麼一章節〈藥草喻品〉來,特別的談這一簡單道理的事呢?
我是帶著這種疑情,在句子文字中穿梭的。
經文:
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是吧。不同資質的人,如同各種不同的植物類,「各有所受」。換成人,就是不同資質的人,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程度。
所以,佛之所以為佛,就在於: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注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換言之,面對不同資質的人,都能教到「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對一位老師,或是類老師的人,就會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麼,佛是如何辦到的?
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這裡有二點深思的提示:
一、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亦即,當老師的,要能提出「可以實踐」的某種方法。
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學生的成長是,「不自覺知」的。
第二點,我個人是驚奇的。
我驚奇的是,那如果一位老師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就「馬上覺知」自己是成長的呢?
會不會能讓人馬上覺得有所成長的方法、內容,有時,是反而是一種「毒品」呢?
幾年的書教下來,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但那未必是老師的問題,
另一種因緣是,
在現在的環境中,
沒有學生會覺得他們是「一根蔥」,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
學生要的是,那種馬上就閃光光的某種放出強光的概念名詞和口號。
於是他們馬上就可以變成閃亮亮的人。
學生要,老師當然就能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