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隨喜什麼呢?
隨喜,是一佛學概念,
亦即在能力之內,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好事」。
這樣做,是有「後續效果」的,
正如同把石頭投到水池裡一樣,一定會有漣漪向外擴散的「效果」。
不管你有沒有專心地看到漣漪。
當然,「好的」「壞的」都會有效果。
這樣的「必然性」的後續效果,被稱之為「功德」。
那麼,按思維來推論追問,我們就會問到一個問題:要如何做,才能讓那「漣漪的效果」是最大的?
這就是「分別功德」這一概念所要追問的?
認真講,這是嚴肅的哲學追問路術!
佛學之所以也是哲學,因為他提出問題,並試著解答問題。
但佛學的解答方式,更多是用比喻,或是講故事的方式,來說明。
這是古人的態度。
讓你懂,比較重要;而不是滿足邏輯推理。
於是這篇,就是用比喻的方式。
說:
如果你聽到法華經的內容,覺得有道理。
於是你跟別人說,而別人覺得有道理又跟別人說。
這樣轉到第五十圈。
那第五十位的跟別人說道理的功德,有多大呢?
有趣吧。用這樣的比喻。
經文: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第五十位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更何況是第一位。
這是此經的比喻說法。
你大概覺得嗯嗯…聽聽就好,嗯,會不會太誇張了。哈!
但這裡所強調的核心是,經文: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同學,想想,如果你生命曾變化過,那變化不會自己來的,而一定是「聽到了什麼」讓你有想法後,於是你就改變了。
如果你真的講了什麼東東讓人生命有向上的改變,功德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