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序品》出場的放光
序品,是第一章。
為什麼會有「這樣特色的經典」的出現呢?要交待原因的。
這是佛學經典的特色。
很「科學」,很「哲學」吧!
對,古人,比你的邏輯多了。
現在你所喊的很多偉大口號,你未必講的出那口號的特色怎麼來的!有什麼價值?
那,到底這經典的特色是在怎麼的狀況下,被呈現出來的?
經文: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這裡,就很宗教了。放了光。
好吧,那我們說「放光」是一種描述的手法。
那,放光又代表了什麼呢?
經文如此問: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對比一下其他經典吧。
《金剛經》: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白佛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中,世尊的樣子就非常的一般人。乞食結束,洗碗,就坐。
而問的人,問的問題也直接:如何降伏其心?
那麼, 相對的,法華經中的「放光」,就顯得奇特,這種描述是代表著什麼特別的意思呢?
只是一種「炫」的文筆效果嗎?
為什麼想到用「光」來描述?
放光,是「照著別人」。
這正是佛教大乘派別的最基本「解脫的邏輯」:
藉由「幫助別人」的過程,來看到自己的「自私」;因看到自己的自私,所以能夠超越自己的煩惱。
經文: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每一個,都是要和「他人發生關係」,才能形成的。
「面向他人煩腦」反而「解脫自己的煩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