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中,安樂行是什麼呢?
什麼是安樂行呢?
安樂行是指一種行為中心情,當你去實踐時,你會心安理得,你會有無比的安定感。
但這種「安樂」之行為的感受,之所以能興起,並不是來自來你的「行為發起之理論」,而在於你的你做行為時的「心態」。
咦,但首先為什麼要「安樂」行呢?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換言之,如果「法華經」是一本當時一般人都不太接受的經典,如果你要去宣講這種人家不太接受的「文本」,你要如何呢才能有足夠的勇氣?
佛陀說:
你要有一種心情才成。
那是什麼心情呢?
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我第一次讀到時,全身都冷了起來。
因為我是一位老師,在世新的老師,我知道如果我想講什麼「深的理論」是沒有人要聽的。
怎麼辦?我是如此的想講啊。
是我的理論讀的不夠好嗎?還是我的上課表達的能力不夠呢?
都不是,《法華經》說。
如果你要同學聽進去,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自己的人格特質」:住忍辱地。
要有這種人格特質,才是讓同學聽進去的基礎。
什麼是住忍辱地呢?
「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天啊。這是修行的原則啊。
啊,這真是讓我參不透啊。
來,但我真的想說,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我是真正的感到佛 陀言論的威力:
真的,老師的人格特色,才是讓學生「聽進去」的先決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