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的疑情與考研究所
為什麼要有「受記」這樣的行為出來?
這往往是我讀這篇章時,忍不住要去提疑情的部分。
到底,是在一種什麼樣的狀況下,
以致於「受記」這樣的行為,成為一種必要的過程,
用現代的學術語言,
即,
「受記」為什麼具有合法性?
不能是用別的方式和行為嗎?
來,看經文的敘事結構。
一、首先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這即是,受記之前,要被受記的人,是有某種「深心本願」存在著。
但,這些願並沒有被表彰出來,於是如來幫著說了出來。
佛告諸比丘:「……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二、其次
故事轉到這裡了。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有千二百阿羅漢(程度非常高的修行人),跟著被受記。
為什麼呢?這些阿羅漢為什麼需要被受記,都修行的那麼高程度了?
經文: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悔過自責:
「…。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這一狀況是,羅漢們「便自以小智為足」,於是佛藉著「受記」這一行為過程,
讓人可以將眼光放大,追求更大的格局。
***
第二狀況是我感受深的。
我在世新上課,常常在課堂的言談中鼓勵同學考研究所。
但學期末的學生評語常見如下的談論:
///
不要再談什麼研究所的事,好不好,讓人受不了。
不管你怎麼講,我都不會去考。
老師你不要瞧不起人,讀了又怎樣?
如果會考,我還來讀世新做什麼?…
///
同學,真的,
只要你願意有更大的向上追求之心(深心本願),
願意放下你一定沒本事考研究所的想法(便自以小智為足),
真的把心力投在課業相關的諸種,
那麼考上政大台大清大交大等研所,已有很多學長姐做了證明了。
法華經在這章節,也「受記」你了。經文: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