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信解品》之不求自得
信解品,顧名思義,就是有著某些「東東」要人去信解。
這裡,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那些東東是什麼東西?
一般的自然生活習慣而言,我們都認 為可能有某種「外在的」東東,我們相信是「更好的」,
於是我們努力要別人去「信解」這是更好的,去接受這東東。
法華經中的「信解」,甚至廣義佛學概念中的信解,並不是這樣思維內容,
而是,
「信解」,是指你要去信解,你自己「內在本有的東西」。
注意,不是去信解「外在於你的東西」,
而是去信解,「你自己內在本有的東西」。
經文:
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不求自得」。
對佛學而言,東西是本有的存在,只是你「暫時」因某種原因看不到它,
所以佛學「修行學」的努力,
就是讓你「恢復」去看到去運用「你本有東西」的能力。
這樣的觀念,和一般日常生活的想法不同,
但,如果你想理解佛學,
你必須是以這樣的立場開始去思考佛學中為什麼要這麼講,
如此,
你才能相應的理解。
這點,和儒學中的良知本有的概念,是相通的。
所以,為何大乘佛學會在傳統文化系統中繁盛,是有道理的。
於是,這章節中,最有名的「窮子喻」,被寫了出來。
一位有錢人家的小孩子走丟了。
變成了在窮困之人。
這位小孩子歷經了一系列的成長變化之後,
最後才又了解了自己原來是有錢人的小孩。
「回到原來」,即回到人性中本有的豐富與善良。
但,要回來,並不是容易的事。難。
所以,佛學強調行法,那個讓自己更好的方法。
經文: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稀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