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的困擾
授記,就是佛幫某人作證明,說某某人你未來可以如何。
例如,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一般宗教言說中,彌勒菩薩被佛授記為下一位要「當下來生」的佛。
這樣的宗教性論說,對一位「愛讀哲學」的人而言,往往是最無法適應的「說法」。我就對這一章節,抗拒了很多年。
看看、誦誦就是了,但我不想多去思考它。
有一天,在學校中走著走著,一位學生跑過來,跟我說:老師謝謝你。
我:為什麼?
學生:老師,以前你曾對我說,我有寫新聞的天分,那給我很大的信心。我現在就在媒體工作,而且真的做的很開心,自己非常投入。要不是你鼓勵我,我根本沒有勇氣去相信我有這方面的能力。
學生講完後,滿足的走人了。
而我則是傻在那裡,腦袋中居然就是跑出這品文中的文子和句子。
經文: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需教食。
***
是有些學生要被肯定的,他們才會有信心。不是嗎?
而且,
我也不是胡亂的鼓勵一通的,我是真的用我的人生經驗,感受出某種學生可能有某種才能,所以才開口的。
這一過程,談不上什麼「哲理」;但卻是真實人生的過程中的某種需求與現實。
從人生中真實的需求與現實去經驗人生,或許比用哲學來思考,更有某種味道與力道。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需教食。」
這不就是如此的人性的描述嗎?
修行也好,讀書也好,其實是邁向「未知」的過程;
如果你認真的於這過程,如果你不斷的向未知挑戰,那麼疑慮與驚懼,恰恰是你在邁向未來的「證明」。
從此後,我讀法華經,更大的力氣是花在感受那些修行人的「心路歷程」,而不是哲學思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