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的問訊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的問訊

問訊,是佛學的術語,亦即打招呼。

法華經中有一品,名為「從地湧出」品。湧出了什麼?一堆菩薩。

這些菩薩「從地湧出」後,馬上跑來向釋迦牟尼佛問訊,即打招呼。

你想想,這些菩薩會以什麼內容向釋氏問訊呢?

蠻好玩的,真的太平常了: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但,為什麼,是這二件事,拿來當作主要的關心項目?尤其是第二者:所應度者,受教易否?

「受教易否」這四個字,對我是很有感覺的。

這裡,並不是說你是不是說服了別人?或是說,別人相信了什麼了沒有。
而是,「受教易否」,是指別人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水準、層次和檔次。
這裡關心的是「他人」的理解能力, 或著說,他人的既有視域,既有的觀念和想法。

就這經中而言,你想去講什麼內容,反而從頭到尾幾幾乎乎都沒有提到。不是只有這章,而是本經的「內文特色」即是如此。

相反的,「他人」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既有意識形態」,換言之,人是在一種什麼 樣的固有意見之封域,才是最重要的關心項目 。

一本不去談,要去「教什麼」的佛經,而是去強調「理解別人處境」的佛經,
即是這本法華經,而這本經,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

有趣。

「理解別人的處境」,並不是一般而言的是一種「棒棒的道德修養」,喔,那是人天善法,但那成不了佛的。

理解別人的處境,是一種「行法」,一種修行的方法。而這種方法(請注意是行法而不是善心),是一種被強調的修行方法,一種可以讓我們成佛的方法。

而就大乘佛學而言,這甚至是「唯一究竟」的成佛方法。

咦,修行不是「修自己」嗎?這和「理解別人」有什麼關係?

對,從「理解別人」的過程中,來「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執著,看到自己的佛性。
但,總之,自己無法看到自己,一定要從別人的身上來看到自己。

這麼奇怪?我問自己很多年了。

對,直到我搞懂胡賽爾交互主體性的理論,我才理解為什麼大乘佛教是從「理解他人,幫助他人」下手(這是行法哦不是做善事),來成就自己。

因為交互主體理論,我與他人是「共在」的存在關係。他人的存在是我存在的奠基性關係。

因為是共在,是交互主體性,所以
理解他人、幫助他人,並不是要去「做善事」而已,而是你可以是透過這一過程,「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是交互主體性理論所保障的。

同樣的,
「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一「觀法」很重要,因為,我們是在這種觀法行為前題之下來「理解他人、幫助他人」,所以「理解他人、幫助他人」才能是一種行法,才能是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實踐過程。
而不只是一種出於善意的行善行為而已。

「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一觀想作為,是重要的。只有如此,幫助別人才有可能讓我們「看到」(現象學概念下的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與他人是相待的。也就是看到(證悟)了「我」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所以,成就別人,是成就自己成佛的「唯一方法」。

這是大乘佛學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