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金庸的小龍女嗎?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金庸的小龍女嗎?

這一篇章的結構,一直我有點「愛去想的」。

在這篇中,跑出了個「小龍女」。到底,這是要表達什麼意思。

在文學理論中有一種「文本細讀法」,意即從文本的整體脈絡中來解釋中間的某些事件細節。

提婆達多品,是在談「老師」或「善知識」與修行之間的關係的一篇經典文字。

那麼,在這目的下,小龍女跑出來,是在一種什麼意義下的解讀呢?

來看,故事是如何鋪陳的。

世尊說法,此章,講完提婆達多因緣後,有些人想離場了。

世尊說,不用急,有一位文殊師利菩薩要來這裡,大家可以等一下來和他討論。

(在佛學知識中,文殊師利代表智慧)

文殊師利菩薩來後,有人提問:您一共教了多少有成就的學生了啊?

經文,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哇,這樣的回答,真的很有張力。

那為什麼可以有這種教學效果呢?有人問。

經文: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

這這這,為什麼這經這麼厲害,解釋一下吧。(佛學很理智的,對不對,都要追問的)

經文: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嗯,這時,文殊師利就沒有再解釋了,而是說,來,我讓你看一個人。

用,「親見」的方法來讓你去感受。

經典談生命的變化,「親證」才是最終的證明,有如游泳,只有自己「會了」才能知道「什麼是游泳」。

這是親證。同學,讀書也是「親證」的。

在還沒有親證之前,看看「會游泳的人」就是最好的教法。這是「親見」。

小龍女,出場了,她用自己的生命變化,來讓你「親見」你自己的提問之解答。

來,先提前說明,老師或善知識最好的教學方法「用他的親證來讓你親見」。

這句,和幾天前的論語,「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是不是有某種相似性呢!

如果你去讀書,讓同學看到了你的讀書後的變化,你就是「小龍女」,就是文殊化身,功德無量。

下週談小龍女的出場。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金庸的小龙女吗?

这一篇章的结构,一直我有点「爱去想的」。

在这篇中,跑出了个「小龙女」。到底,这是要表达什麽意思。

在文学理论中有一种「文本细读法」,意即从文本的整体脉络中来解释中间的某些事件细节。

提婆达多品,是在谈「老师」或「善知识」与修行之间的关係的一篇经典文字。

那麽,在这目的下,小龙女跑出来,是在一种什麽意义下的解读呢?

来看,故事是如何铺陈的。

世尊说法,此章,讲完提婆达多因缘后,有些人想离场了。

世尊说,不用急,有一位文殊师利菩萨要来这裡,大家可以等一下来和他讨论。

(在佛学知识中,文殊师利代表智慧)

文殊师利菩萨来后,有人提问:您一共教了多少有成就的学生了啊?

经文,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

哇,这样的回答,真的很有张力。

那为什麽可以有这种教学效果呢?有人问。

经文: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说妙法华经。」

这这这,为什麽这经这麽厉害,解释一下吧。(佛学很理智的,对不对,都要追问的)

经文: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嗯,这时,文殊师利就没有再解释了,而是说,来,我让你看一个人。

用,「亲见」的方法来让你去感受。

经典谈生命的变化,「亲证」才是最终的证明,有如游泳,只有自己「会了」才能知道「什麽是游泳」。

这是亲证。同学,读书也是「亲证」的。

在还没有亲证之前,看看「会游泳的人」就是最好的教法。这是「亲见」。

小龙女,出场了,她用自己的生命变化,来让你「亲见」你自己的提问之解答。

来,先提前说明,老师或善知识最好的教学方法「用他的亲证来让你亲见」。

这句,和几天前的论语,「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不是有某种相似性呢!

如果你去读书,让同学看到了你的读书后的变化,你就是「小龙女」,就是文殊化身,功德无量。

下週谈小龙女的出场。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學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學了什麼

提婆達多是釋氏的老師。

師生關係,這裡,特別以一章的形式被重點地呈現出來。

如果你的職業是當老師的,嗯,這是特別的工作。你的產品是靈魂。

佛學的某些道理,的確,如果沒有人教,很難是自己去想出來或悟出來。例如,空性。

那麼,這章是用什麼故事樣態來表達這種關係,這涉及到修行的過程。

經文: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天啊。這,我大概是不可能講出來的。求法之情如此殷切。

同時,這也不是講講而已,經文: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更重要的是,釋氏很清楚的說出來,這為老師教了他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你能講的出,你的某位老師,教了你什麼而影響了你什麼嗎?

大概不多。所以,嗯,經文: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裡是行法,尤其是佛學修行中所常強調的行法。

如果你有興趣,我列一下:
六波羅蜜,
慈悲喜捨,
十力、
四無所畏、
四攝法、
十八不共、
神通道力,
成等正覺,
廣度眾生。

這些都是佛學術語。佛學有時很迷人之處在於,對於行法,不但定義清楚,理論的論述也非常完整。

你依著這些方法去實踐,生命會變化,層次會提升,痛苦會解脫。這是「修行學」,有論證的。

那不是道德訓示,那是「修行學」的理論論證。

我最感動的一句是,釋氏說: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不知,有沒有老師可以讓你如此說?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学了什麽

提婆达多是释氏的老师。

师生关係,这裡,特别以一章的形式被重点地呈现出来。

如果你的职业是当老师的,嗯,这是特别的工作。你的产品是灵魂。

佛学的某些道理,的确,如果没有人教,很难是自己去想出来或悟出来。例如,空性。

那麽,这章是用什麽故事样态来表达这种关係,这涉及到修行的过程。

经文:
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天啊。这,我大概是不可能讲出来的。求法之情如此殷切。

同时,这也不是讲讲而已,经文: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更重要的是,释氏很清楚的说出来,这为老师教了他什麽。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能讲的出,你的某位老师,教了你什麽而影响了你什麽吗?

大概不多。所以,嗯,经文: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裡是行法,尤其是佛学修行中所常强调的行法。

如果你有兴趣,我列一下:
六波罗蜜,
慈悲喜捨,
十力、
四无所畏、
四摄法、
十八不共、
神通道力,
成等正觉,
广度众生。

这些都是佛学术语。佛学有时很迷人之处在于,对于行法,不但定义清楚,理论的论述也非常完整。

你依着这些方法去实践,生命会变化,层次会提升,痛苦会解脱。这是「修行学」,有论证的。

那不是道德训示,那是「修行学」的理论论证。

我最感动的一句是,释氏说: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不知,有没有老师可以让你如此说?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還集一處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還集一處

接上回,話說,多寶佛因其「願力」而寶塔現前。

願力。在大乘佛學行法中是第一位階的。

解脫是佛學的根本目標,但小乘的解脫第一步是觀:苦之所以會來的「因緣」,所以苦集滅道,是四諦。

大乘,亦是追求解脫,但去達成這目標的第一步是:發願。

所以,經文:
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這裡有行法理論上的重點轉移。所以,東南亞所宗的小乘和漢傳佛學所宗的大乘,最後在可見的佛教文化現象中是多所不同的。

那多寶佛的發願的內容是什麼呢?

經文:
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從我們凡人的角度而言,這種願的內容是「怪怪的」,因為,我們大概發不出這種內容的願。但,沒關係,我們可以追問:這代表什麼意義呢?

「說法華經者」,這是對講法者的極大讚美。也是對於「理解法」的看重。修行,並不外於「理解」,不只是「打坐」而已。

當老師的,或是有機會去向眾人發言的,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嗎?或是,迷信一點的說法,自己「所講出去的」因果之重嗎?

擴大而言之,如果你講的是「正法」,未必是佛學,沒關係,寶塔必然現前。嗯, 超玄的……。

在「那時」的講經現場,有人想看多寶佛,多寶佛說,可以,但有條件。

經文: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這是什麼畫面呢?

講法的人,不是一時興起而已,而是「在十方世界」說法。亦即,用我們的理知來解說畫面,是說:講法是一種長間的願力實踐。

因為是長時間的願力實踐,所以時間軸內的所有「講法」,才有機會「還集一處」。

但為什麼不同時間軸內的「講法」能夠相結合呢?是因為其內容的法意是相同的。所以是,講法,而不是「行銷」。講法,能夠讓你的所有努力,「還集一處」。

如果你是老師,又是對形而上或宗教有某種被引力,那麼你看到你的行法了嗎?一種工作與修行結合的行法。

講法,佛塔現身;長時間的講法實踐,多寶佛現身。這有,是描述上的意義之差別。

為了讓那時講法的聽眾親自目睹多寶佛,於是釋氏現「大神力」,讓「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來集。

這裡亦有大乘的一種重點強調:生命德性價值實踐的無時間性。

憑良心講,過了五十,再回看重前,不得不說,如果你真的只相信生命是「這輩子」而已,你要不去做壞事的機會,太少了?要你不去損人利己,太難了。

來,釋氏的分身來集了,要去跟釋氏打招呼,你猜,這些分身所講的內容會是什麼?

下回。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还集一处

接上回,话说,多宝佛因其「愿力」而宝塔现前。

愿力。在大乘佛学行法中是第一位阶的。

解脱是佛学的根本目标,但小乘的解脱第一步是观:苦之所以会来的「因缘」,所以苦集灭道,是四谛。

大乘,亦是追求解脱,但去达成这目标的第一步是:发愿。

所以,经文:
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这裡有行法理论上的重点转移。所以,东南亚所宗的小乘和汉传佛学所宗的大乘,最后在可见的佛教文化现象中是多所不同的。

那多宝佛的发愿的内容是什麽呢?

经文:
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

从我们凡人的角度而言,这种愿的内容是「怪怪的」,因为,我们大概发不出这种内容的愿。但,没关係,我们可以追问:这代表什麽意义呢?

「说法华经者」,这是对讲法者的极大赞美。也是对于「理解法」的看重。修行,并不外于「理解」,不只是「打坐」而已。

当老师的,或是有机会去向众人发言的,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吗?或是,迷信一点的说法,自己「所讲出去的」因果之重吗?

扩大而言之,如果你讲的是「正法」,未必是佛学,没关係,宝塔必然现前。嗯, 超玄的……。

在「那时」的讲经现场,有人想看多宝佛,多宝佛说,可以,但有条件。

经文: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这是什麽画面呢?

讲法的人,不是一时兴起而已,而是「在十方世界」说法。亦即,用我们的理知来解说画面,是说:讲法是一种长间的愿力实践。

因为是长时间的愿力实践,所以时间轴内的所有「讲法」,才有机会「还集一处」。

但為什麼不同時間軸內的「講法」能夠相結合呢?是因為其內容的法意是相同的。所以是,講法,而不是「行銷」。講法,能夠讓你的所有努力,「還集一處」。

如果你是老师,又是对形而上或宗教有某种被引力,那麽你看到你的行法了吗?一种工作与修行结合的行法。

讲法,佛塔现身;长时间的讲法实践,多宝佛现身。这有,是描述上的意义之差别。

为了让那时讲法的听众亲自目睹多宝佛,于是释氏现「大神力」,让「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来集。

这裡亦有大乘的一种重点强调:生命德性价值实践的无时间性。

凭良心讲,过了五十,再回看重前,不得不说,如果你真的只相信生命是「这辈子」而已,你要不去做坏事的机会,太少了?要你不去损人利己,太难了。

来,释氏的分身来集了,要去跟释氏打招呼,你猜,这些分身所讲的内容会是什麽?

下回。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條件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條件

寶塔品,是一「奇幻風格」很強烈的篇章。

釋氏要說「大法」,一些受眾就跑掉,於是「寶塔」就出現了,來為這「大法」證明,
證明說,這是大法。

佛法談「願」,所以寶塔出現也是「依願」而來。

經文:
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願」很重要。對大乘佛法而言,這是大乘之所以是大乘的「特色」之一。

大乘是從「願」而來,而不是從「識苦」而來。雖然,識苦是佛學的基礎。

你有願嗎?你的願是什麼?是真的願嗎?還是跟著喊的!

願是修行的基礎,有了願,生命的調整才有方向。

同學,有想考研究所嗎?有想考「很好」的研究所嗎?

有想讀書嗎?有想走進圖書館嗎?

一定要有「願」,願走在前面。

你如果在現場,大概就會想去看看「多寶」佛是什麼樣子吧?

經文: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釋氏說,想見,可以,但有條件。

這條件就很「科幻」了。但,這科幻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經文: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分身來集。這種講法,是要談出什麼意義呢?

下週再談。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条件

宝塔品,是一「奇幻风格」很强烈的篇章。

释氏要说「大法」,一些受众就跑掉,于是「宝塔」就出现了,来为这「大法」证明,
证明说,这是大法。

佛法谈「愿」,所以宝塔出现也是「依愿」而来。

经文:
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愿」很重要。对大乘佛法而言,这是大乘之所以是大乘的「特色」之一。

大乘是从「愿」而来,而不是从「识苦」而来。虽然,识苦是佛学的基础。

你有愿吗?你的愿是什麽?是真的愿吗?还是跟着喊的!

愿是修行的基础,有了愿,生命的调整才有方向。

同学,有想考研究所吗?有想考「很好」的研究所吗?

有想读书吗?有想走进图书馆吗?

一定要有「愿」,愿走在前面。

你如果在现场,大概就会想去看看「多宝」佛是什麽样子吧?

经文: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释氏说,想见,可以,但有条件。

这条件就很「科幻」了。但,这科幻代表着什麽意思呢?

经文: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分身来集。这种讲法,是要谈出什麽意义呢?

下週再谈。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證明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證明

寶塔品,讀起來很「寓言」。

不過,對我而言,我想的是:為什麼是這樣的寓,而不是那樣的寓?

我還會依我讀書的慣性去問:這樣的寓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義?

再來,我現在會去思維的是:這樣有什麼行法被說了出來?

寶塔品是接著法師品而來的。

法師品談一位法師(老師)要有的特質,這不是給老師專用的,這是佛學修行的行法。佛學,廣義的說,是一種教化體系。

所以,老師要有: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你信嗎?

你不會信。很多人也不信。剛好。

對小學生說大學的事。小學生不信,剛好。

於是,對於不信的人,要如何去「攝受」呢。我挺喜歡佛學概念中的「攝受」。

不是說服,而是「攝受」。

想想,如果你曾被改變過,你是因為「被說服」,還是「被攝受」。

如果說服就可以改變你,你早就上台大醫科了。

來,「攝受」何等難也!

所以,有「寶塔」出現在空中,而且發出音聲。

經文: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這有沒有很「嚇人」。

嚇人,是「攝受」嗎?未必。但,被攝受的過程,往往是經歷一段「被嚇到」的過程。

但,嚇人就是好嗎?別傻了。

來,攝受和嚇人的差別在於:攝受,會在「動搖你」之後,給你另一種思維的可能性去再思維,即反思。

你想「攝受」別人嗎?那你可以讓別人「反思」的東東是什麼?你有嗎?

寶塔的出現,是攝受。出現,背後是有道理想講的。

經文:
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為作證明。

下週再講。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证明

宝塔品,读起来很「寓言」。

不过,对我而言,我想的是:为什麽是这样的寓,而不是那样的寓?

我还会依我读书的惯性去问:这样的寓法是想要表达什麽意义?

再来,我现在会去思维的是:这样有什麽行法被说了出来?

宝塔品是接着法师品而来的。

法师品谈一位法师(老师)要有的特质,这不是给老师专用的,这是佛学修行的行法。佛学,广义的说,是一种教化体系。

所以,老师要有: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你信吗?

你不会信。很多人也不信。刚好。

对小学生说大学的事。小学生不信,刚好。

于是,对于不信的人,要如何去「摄受」呢。我挺喜欢佛学概念中的「摄受」。

不是说服,而是「摄受」。

想想,如果你曾被改变过,你是因为「被说服」,还是「被摄受」。

如果说服就可以改变你,你早就上台大医科了。

来,「摄受」何等难也!

所以,有「宝塔」出现在空中,而且发出音声。

经文: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歎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这有没有很「吓人」。

吓人,是「摄受」吗?未必。但,被摄受的过程,往往是经历一段「被吓到」的过程。

但,吓人就是好吗?别傻了。

来,摄受和吓人的差别在于:摄受,会在「动摇你」之后,给你另一种思维的可能性去再思维,即反思。

你想「摄受」别人吗?那你可以让别人「反思」的东东是什麽?你有吗?

宝塔的出现,是摄受。出现,背后是有道理想讲的。

经文:
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为作证明。

下週再讲。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行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行

前文已經鋪陳了很多篇,去談為什麼釋氏為提出如下的經文內容。

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是當一位好法師的條件,其實也是「大乘」佛學的「行法」。

釋氏藉由「當老師」這樣的現象,來把大乘佛學的「修行條件以及特色」給提了出來。

這是大乘佛學的「不共」特色,亦即是和小乘佛學有最大差異之地方。

並不是說小乘佛學不強調去弘法,而是說,把「弘法」,即講經或當老師,當作是「修行」的一種重要象徵典範,是大乘才強調出來的。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一、大慈悲心。什麼是慈悲心的行為?並不是去「給予」知識,而是一種去感受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可以再超越自己」的那一種心態。在這種心態下,你去當老師。當老師的,你有嗎?如果,有,恭喜,你是修行人。

二、柔和忍辱心。當老師可以有很多種行為出來,可以兇,可以罵,也可以「柔和忍辱」。那個對,都對,因狀況不同。但如果你把教書和修行結合起來,當老師的要有「自覺」去「柔和忍辱」。

這是為了老師自己的。學生如有受益,那是附帶作用。但,修行一定會有「正面的」副作用出來。

不容易啊,各位老師。當你在台上,看到所有同學都在滑手機。你要如何自處?佛學修行中愛談「忍」,是有道理的。你會在這過程中,變化。你自己變化,這世界就跟著變化。

三、一切法空。這是大乘的最重要心法。前面二項,是為了能夠來「體悟」這一項。亦即,在實踐前二項時,你要有一種一道思維光束,照著「一切法空」這一理路。

正是有這一項,所以「教書」是才能是修行。有了這一道「思維一切法空的反思意識」在,你的前二項行為,才能從「老師的技法」轉化成為「修行的行法」。這時,老師和法師,二合一。

《中觀》談:空、假、中。也是如此的理路。法華相應於中觀。所以漢傳佛法中的天台宗,以法華起家,以中觀為核心。

這裡,已入修行之域。老師們,如果你有把「一切法空」帶著,你一進教室,就是進「道場」、「壇城」。

一切法空,很難。大乘,談來談去,不外談這。中觀是,唯識亦是。不易啊。但法華經的行法特色就是,讓你從「日常生活中」去踐履這「中道」。

四、以不懈怠心。是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前面所談的「修行理路」,就要實踐下去。法華的修行是,雖知是「空」,但仍是「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地面對,亦即,像是「真的」一樣的地面對現象。

如同真的一般的空,就是中觀的「假」。所以才能說,以不懈怠心,你因為「自覺地」當真。修行,如同騎腳踏車、游泳,都是要去「練習」才能激活的生命既有之性。象是「真的」一樣的去面對「假」,奮力不息,永不退轉,這是「中」。

如果你這樣去當老師,這樣的修行,會有什麼「有趣的作用」出來呢?

經文: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你可以相信上文,也可以笑一笑。

但,如果你真的去實踐,你會發現一件「怪事」:即,總會有一二位學生,眼睛發亮,聽了進去。你講一半忘了的某些思路,就自然地接了起來。

其實, 這一現象,不只在教書才有。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这是一种什麽样的修行

前文已经铺陈了很多篇,去谈为什麽释氏为提出如下的经文内容。

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是当一位好法师的条件,其实也是「大乘」佛学的「行法」。

释氏藉由「当老师」这样的现象,来把大乘佛学的「修行条件以及特色」给提了出来。

这是大乘佛学的「不共」特色,亦即是和小乘佛学有最大差异之地方。

并不是说小乘佛学不强调去弘法,而是说,把「弘法」,即讲经或当老师,当作是「修行」的一种重要象徵典范,是大乘才强调出来的。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一、大慈悲心。什麽是慈悲心的行为?并不是去「给予」知识,而是一种去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可以再超越自己」的那一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你去当老师。当老师的,你有吗?如果,有,恭喜,你是修行人。

二、柔和忍辱心。当老师可以有很多种行为出来,可以凶,可以骂,也可以「柔和忍辱」。那个对,都对,因状况不同。但如果你把教书和修行结合起来,当老师的要有「自觉」去「柔和忍辱」。

这是为了老师自己的。学生如有受益,那是附带作用。但,修行一定会有「正面的」副作用出来。

不容易啊,各位老师。当你在台上,看到所有同学都在滑手机。你要如何自处?佛学修行中爱谈「忍」,是有道理的。你会在这过程中,变化。你自己变化,这世界就跟着变化。

三、一切法空。这是大乘的最重要心法。前面二项,是为了能够来「体悟」这一项。亦即,在实践前二项时,你要有一种一道思维光束,照着「一切法空」这一理路。

正是有这一项,所以「教书」是才能是修行。有了这一道「思维一切法空的反思意识」在,你的前二项行为,才能从「老师的技法」转化成为「修行的行法」。这时,老师和法师,二合一。

《中观》谈:空、假、中。也是如此的理路。法华相应于中观。所以汉传佛法中的天台宗,以法华起家,以中观为核心。

这裡,已入修行之域。老师们,如果你有把「一切法空」带着,你一进教室,就是进「道场」、「坛城」。

一切法空,很难。大乘,谈来谈去,不外谈这。中观是,唯识亦是。不易啊。但法华经的行法特色就是,让你从「日常生活中」去践履这「中道」。

四、以不懈怠心。是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前面所谈的「修行理路」,就要实践下去。法华的修行是,虽知是「空」,但仍是「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地面对,亦即,像是「真的」一样的地面对现象。

如同真的一般的空,就是中观的「假」。所以才能说,以不懈怠心,你因为「自觉地」当真。修行,如同骑脚踏车、游泳,都是要去「练习」才能激活的生命既有之性。象是「真的」一样的去面对「假」,奋力不息,永不退转,这是「中」。

如果你这样去当老师,这样的修行,会有什麽「有趣的作用」出来呢?

经文:
「药王,我于馀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閒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你可以相信上文,也可以笑一笑。

但,如果你真的去实践,你会发现一件「怪事」:即,总会有一二位学生,眼睛发亮,听了进去。你讲一半忘了的某些思路,就自然地接了起来。

其实, 这一现象,不只在教书才有。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教不下去了嗎?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教不下去了嗎?

法師品,用簡單的白話來講,就是如何可能的去當一位「好老師」。

這和你有什麼關係,既然你的職業不是老師?

佛經更奇怪,在討論「眾人」修行的問題上,卻去談「老師要如何當」?

現在是怎麼樣?

考不上台大,是老師的錯,嗎?

有好老師,就是上台大的保證嗎?

見鬼了。

那麼,法華經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篇呢?

讀經典,首先要先「相信經典」,如有疑,再去求證。這是我的老師教我的,我放在心中至今。

這一問題,我在世新當老師十幾年後,才在讀此經時,有所「感應道交」。

經文: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所以,這經中,「老師」面臨了一種很特別的情境:他想講的東東,人家根本不相信。「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更慘的是,如果沒有「講好」,因為經典很深,所以「一定」會被誤解、誤讀。「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

而再慘的是,你一講此經, 別人會給你「貼標簽」。「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這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教書」情境。

你如果是教「數學」。

沒有人敢說學數學不好。大家都知道, 想上台大醫學院,數學不好,就不用談了。

數學不好,你怪自己「聰明不夠」。你不會去罵「數學是毐藥」。

所以,你如果是法華經中情境,你要如何「教下去」?

任何宗教、形而上、類哲學思維系統的教學者,都大致是面臨這一教學情境。

我也有,在世新,我的狀況是:

同學,你們要讀書啦,才能更進一步讓自己有思考力。

學生在期末的評鑑中寫道:那個李明哲,天天在教室講什麼讀書、考研究所,他知道「愛的教育」才是對的嗎?不懂可以去網路查啊。

嗯。

來,如果你有法華經中的「挑戰」,不要失意,釋氏早就知道了,所以,也把「狀況」以及「解藥」給談出來了。

經文: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來,如果學生不信,狀況有二種:

一、新發意菩薩。二、增上慢者。

如何去應對這二者情狀,方法,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好,下週再往下談。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教不下去了吗?

法师品,用简单的白话来讲,就是如何可能的去当一位「好老师」。

这和你有什麽关係,既然你的职业不是老师?

佛经更奇怪,在讨论「众人」修行的问题上,却去谈「老师要如何当」?

现在是怎麽样?

考不上台大,是老师的错,吗?

有好老师,就是上台大的保证吗?

见鬼了。

那麽,法华经中为什麽会有这样的一篇呢?

读经典,首先要先「相信经典」,如有疑,再去求证。这是我的老师教我的,我放在心中至今。

这一问题,我在世新当老师十几年后,才在读此经时,有所「感应道交」。

经文:
尔时佛復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所以,这经中,「老师」面临了一种很特别的情境:他想讲的东东,人家根本不相信。「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更惨的是,如果没有「讲好」,因为经典很深,所以「一定」会被误解、误读。「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与人」。

而再惨的是,你一讲此经, 别人会给你「贴标签」。「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教书」情境。

你如果是教「数学」。

没有人敢说学数学不好。大家都知道, 想上台大医学院,数学不好,就不用谈了。

数学不好,你怪自己「聪明不够」。你不会去骂「数学是毐药」。

所以,你如果是法华经中情境,你要如何「教下去」?

任何宗教、形而上、类哲学思维系统的教学者,都大致是面临这一教学情境。

我也有,在世新,我的状况是:

同学,你们要读书啦,才能更进一步让自己有思考力。

学生在期末的评鑑中写道:那个李明哲,天天在教室讲什麽读书、考研究所,他知道「爱的教育」才是对的吗?不懂可以去网路查啊。

嗯。

来,如果你有法华经中的「挑战」,不要失意,释氏早就知道了,所以,也把「状况」以及「解药」给谈出来了。

经文: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来,如果学生不信,状况有二种:

一、新发意菩萨。二、增上慢者。

如何去应对这二者情状,方法,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好,下週再往下谈。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除去煩惱的方法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除去煩惱的方法

佛法,自然是談修行之事。

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前題:解脫。

解脫於煩惱。嗯,可能很多人覺得煩惱很好。

嗯,佛法所觀察的煩惱面向是:生老病死。

修行是個人之事,因為,煩惱是只有「和自己有關」,不是嗎?

所以,為什麼要談,〈法師品〉,法師是指講法的人,並不是聽眾。

理論上,是聽眾要去修行,講法者,只是一種指導者的角色而已。

所以,這篇是指出了一個「大行法」,這行法是以「法師」即「老師」這種象徵性形象來表明。

來,法師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樣態」,這即是後來大乘佛法的一項核心重點:幫助別人即是有益自己。
以益他為解脫煩腦的最好修行方式。

這又是弔詭:煩惱是自己的,但為什麼「去解脫」的最好方式是「幫助他者」?

這又是典型的修行模式:由A到B。A和B是異質的,A到B是一種斷裂式的跳躍。

為什麼「去益他人」最後卻是「幫了自己」,這是大乘佛法的諸種理論核心。佛學是哲學,就是在這裡。這有很多經典的論證的。只是你看不下去,看不懂,罷了。

經典從來都不是「說教」,經典往往都是一種「解釋」。只是解釋的文本形式,你不太習慣。

但幫別人一定就會幫到自己嗎?未必。這裡有修件之限制的。有沒有很「科學」啊。

經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這裡有四種修件限制,只是表達的形式很漫畫式。

經文: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四種條件,就非常「佛學」了。但這又是論證出來的結果。

下週再談,這四種佛學所認為的方法,為什麼是這四種?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除去烦恼的方法

佛法,自然是谈修行之事。

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题:解脱。

解脱于烦恼。嗯,可能很多人觉得烦恼很好。

嗯,佛法所观察的烦恼面向是:生老病死。

修行是个人之事,因为,烦恼是只有「和自己有关」,不是吗?

所以,为什麽要谈,〈法师品〉,法师是指讲法的人,并不是听众。

理论上,是听众要去修行,讲法者,只是一种指导者的角色而已。

所以,这篇是指出了一个「大行法」,这行法是以「法师」即「老师」这种象徵性形象来表明。

来,法师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样态」,这即是后来大乘佛法的一项核心重点:帮助别人即是有益自己。
以益他为解脱烦脑的最好修行方式。

这又是弔诡:烦恼是自己的,但为什麽「去解脱」的最好方式是「帮助他者」?

这又是典型的修行模式:由A到B。A和B是异质的,A到B是一种断裂式的跳跃。

为什麽「去益他人」最后却是「帮了自己」,这是大乘佛法的诸种理论核心。佛学是哲学,就是在这裡。这有很多经典的论证的。只是你看不下去,看不懂,罢了。

经典从来都不是「说教」,经典往往都是一种「解释」。只是解释的文本形式,你不太习惯。

但帮别人一定就会帮到自己吗?未必。这裡有修件之限制的。有没有很「科学」啊。

经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这裡有四种修件限制,只是表达的形式很漫画式。

经文: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四种条件,就非常「佛学」了。但这又是论证出来的结果。

下週再谈,这四种佛学所认为的方法,为什麽是这四种?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的最佳男女主角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的最佳男女主角

法華經是佛學史中「大乘」佛學,很重要的代表作品。

在歷史的發展中,大乘的凸顯,一定有其不同於小乘之處。

那這不同會是什麼呢?

就佛法的「修行」而言,這是很重要的提問?換言之,就理論上,雖奠基於小乘,但大乘有什麼更不同於小乘的地方?

就行法而言,要讓人解脫,大乘是不是提出了什麼不同於大乘的「方法」?

理論上,就佛學的發展而言,上面所提的那二項,往往是要被「解釋出來」的。

如果你把這「疑情」帶在心中去讀大乘經典,就會看到,
大乘經典往往也都是從不同面向,以不同的文本表現形式,來問應這二項提問。

經文:
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這樣,你的解脫煩惱就了可能。

你會不會覺得太簡單了,有點騙人的感受呢?

如果你讀了一些佛學史,你知小乘的行法,那種苦行式的行法,那種「白骨觀」式的行法,
那麼這種「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的方法,就會讓你有點「生氣」。

你一定會問說:會不會太廉價了。

其實整部經典就是用「非理論論述的」文本,來跟你說,是的,「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就可以解脫煩惱了。

真的很難相信,對不對。

所以,才有後來大乘佛學的理論發展,中觀,唯識。

中觀: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唯識:
唯識無境。

沒關係,萬一你有興趣,你就可以好好研究。

大乘是在中原大地上發展的最為繁盛的。

我們在寺裡,如果你常去逛。還會看到那種苦哈哈形象的「羅漢」,是小乘修行者的代表。表示,這是根。

當然,更重要的是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等等。

羅漢苦哈哈,但菩薩的長相就是莊嚴美麗,甚至有點珠光寶氣的。大乘修行者是菩薩為命名。

為什麼有這種佛相的造型差別?

你有看過「苦哈哈」的老師在站在講台上嗎?沒有。至少,總是有點裝扮的。

聞一偈一句就可以成佛。那麼,講的人,就不可不講究了,不是嗎?

所以才有法師品。

各位老師們,你們就是「法師品」的主角。


《法华经.法师品第十》的最佳男女主角

法华经是佛学史中「大乘」佛学,很重要的代表作品。

在历史的发展中,大乘的凸显,一定有其不同于小乘之处。

那这不同会是什麽呢?

就佛法的「修行」而言,这是很重要的提问?换言之,就理论上,虽奠基于小乘,但大乘有什麽更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就行法而言,要让人解脱,大乘是不是提出了什麽不同于大乘的「方法」?

理论上,就佛学的发展而言,上面所提的那二项,往往是要被「解释出来」的。

如果你把这「疑情」带在心中去读大乘经典,就会看到,
大乘经典往往也都是从不同面向,以不同的文本表现形式,来问应这二项提问。

经文:
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这样,你的解脱烦恼就了可能。

你会不会觉得太简单了,有点骗人的感受呢?

如果你读了一些佛学史,你知小乘的行法,那种苦行式的行法,那种「白骨观」式的行法,
那麽这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的方法,就会让你有点「生气」。

你一定会问说:会不会太廉价了。

其实整部经典就是用「非理论论述的」文本,来跟你说,是的,「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就可以解脱烦恼了。

真的很难相信,对不对。

所以,才有后来大乘佛学的理论发展,中观,唯识。

中观: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唯识:
唯识无境。

没关係,万一你有兴趣,你就可以好好研究。

大乘是在中原大地上发展的最为繁盛的。

我们在寺裡,如果你常去逛。还会看到那种苦哈哈形象的「罗汉」,是小乘修行者的代表。表示,这是根。

当然,更重要的是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等等。

罗汉苦哈哈,但菩萨的长相就是庄严美丽,甚至有点珠光宝气的。大乘修行者是菩萨为命名。

为什麽有这种佛相的造型差别?

你有看过「苦哈哈」的老师在站在讲台上吗?没有。至少,总是有点装扮的。

闻一偈一句就可以成佛。那麽,讲的人,就不可不讲究了,不是吗?

所以才有法师品。

各位老师们,你们就是「法师品」的主角。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老師的條件(一)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老師的條件(一)


法師品,指向的是「老師」。

如何才能當成是一位好老師?

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局限的太窄,那麼,凡是有一種「教導」之可能性狀況下的行為,都是「老師」。

來,看經文。

首先,這篇的「結構」很有意義。

一般而言,都是有某某人出來問釋氏什麼問題,所以釋氏回答。

但這篇是,沒有人問,釋氏只因為看到一個就說了什麼內容。

這個人是「藥王」菩薩。

根據一般的說法,因為過去世以藥來救治病人,所以得名。

如果你對佛學有興趣的人,這位菩薩就值得你去關注一下。

大概他就是類似孔子心中的顏回吧。當老師的,無問自應。

想幫別人,那有那麼容易?

當老師的,朋友,你真的覺得你有「教對」?你是幫別人指出更好的可能性,還是誤人子弟?

來,我自己真心覺得,誤人子弟的老師多,我自己也是。真是如此之感。

所以我對下地獄早有準備。

有多少老師嘴裡講的,跟自己行為的,是二套標準呢?
有多少老師嘴裡喊的大道理、大口號,是他自己真實的人生感受,還是只是那是社會流行的,或是另有心思呢?

當老師,不容易;以盲導盲,誤人子弟,機會更大。「利用學生」,更是常有的誘惑。

啊,玩物喪志,「玩人喪德」。老師之謂呼?

所以,釋氏看到藥王,自己就講了:有當老師的緣分,人要如何以這種緣分去修行。

把老師當好,是無上修行。真的。這經講的。

老師與修行的關係之第一條件:講真理。

經文: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這裡指的是講法華經。沒關係,可以廣義的說是講「真理」。

我領悟到這一感受後,我在教室就教「該講的、深的」,而不是「他們喜歡聽的、娛樂的、社會的」。

講深的,並不代表就一定講的讓學生聽不懂。那是老師心態的問題。深,也可以有好手法去講懂。

但,只要你想講深,就必然一定有阻礙。放心,你不會因為有「好心」就沒有阻礙,相反的,更大。這是生命的結構。

經文: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沒有學生的掌聲了,罵你的人多了。

你有這種經驗嗎?老師朋友們。沒關係,很正常。或許,掌聲很大,只是表示離地獄很近。

法華經這一章,就是為你說的。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老师的条件(一)


法师品,指向的是「老师」。

如何才能当成是一位好老师?

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局限的太窄,那麽,凡是有一种「教导」之可能性状况下的行为,都是「老师」。

来,看经文。

首先,这篇的「结构」很有意义。

一般而言,都是有某某人出来问释氏什麽问题,所以释氏回答。

但这篇是,没有人问,释氏只因为看到一个就说了什麽内容。

这个人是「药王」菩萨。

根据一般的说法,因为过去世以药来救治病人,所以得名。

如果你对佛学有兴趣的人,这位菩萨就值得你去关注一下。

大概他就是类似孔子心中的颜回吧。当老师的,无问自应。

想帮别人,那有那麽容易?

当老师的,朋友,你真的觉得你有「教对」?你是帮别人指出更好的可能性,还是误人子弟?

来,我自己真心觉得,误人子弟的老师多,我自己也是。真是如此之感。

所以我对下地狱早有准备。

有多少老师嘴裡讲的,跟自己行为的,是二套标准呢?
有多少老师嘴裡喊的大道理、大口号,是他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还是只是那是社会流行的,或是另有心思呢?

当老师,不容易;以盲导盲,误人子弟,机会更大。「利用学生」,更是常有的诱惑。

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老师之谓呼?

所以,释氏看到药王,自己就讲了:有当老师的缘分,人要如何以这种缘分去修行。

把老师当好,是无上修行。真的。这经讲的。

老师与修行的关係之第一条件:讲真理。

经文: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复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这裡指的是讲法华经。没关係,可以广义的说是讲「真理」。

我领悟到这一感受后,我在教室就教「该讲的、深的」,而不是「他们喜欢听的、娱乐的、社会的」。

讲深的,并不代表就一定讲的让学生听不懂。那是老师心态的问题。深,也可以有好手法去讲懂。

但,只要你想讲深,就必然一定有阻碍。放心,你不会因为有「好心」就没有阻碍,相反的,更大。这是生命的结构。

经文: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   

没有学生的掌声了,骂你的人多了。

你有这种经验吗?老师朋友们。没关係,很正常。或许,掌声很大,只是表示离地狱很近。

法华经这一章,就是为你说的。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和分產分配制度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和分產分配制度

受記品,有二章。

第一是五百弟子,第二是學無學人。

可以看到,這二群人是依與老師之間的學習上的親疏關係而來排列的。

這樣的排列,亦即,不管你是什麼程度、什麼狀況的人,最後,理論上都有成佛的資格。再來是,你要不要自己去努力。

這是佛學的大乘,最是有特色的地方。

我們在文化圈內,會覺得理所當然,那是你覺得理所當然。

對古人而言,光是人人可以成佛這樣的一種平等性,就花了時間和精力不斷的去理解和驗證。所以,才有從小乘和到大乘的發展。

對,都是求解脫,求解脫於煩腦。

但,你用什麼方法和理論去求解脫於煩惱?看到古人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和努力了嗎?

古人不是那麼的就去相信什麼的?
古人有時比你更敢去懷疑。

不然,你告訴我,為什麼民主制度就是最好的?為什麼私有財產就是對的?為什麼……
嗯,其實,我們搞不好更迷信。
人家說了你就信。


問都不敢問。

大乘去解脫於煩惱的理論根據是:人人皆有佛性。

本有,所以,人人可受記。但受記只是「必然地可能性」的印證而已,就只是起點。

佛學的論證和表達,你當然可以不相信。
但你去想過,人的生命的死後之存在嗎?
你想過,於是不相信,很好。真的。
但我們往往是想法讓自己不去想。如何才能不去想這一問題,就是讓自己「很忙」。

忙於各種排山倒海的各種訊息和物品。這恰是文化產業和資本主義最有能力的地方。

阿多諾就是如此談文化產業的。文化產業包括各種美好的口號。

人是被忙的失去了批判「生產與分配制」的能力的。

不敢去思考死亡,大概就不敢去思考生產和分配制度。

因為這都是「一定」存在,但你卻「看不到」的東東。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受记品,有二章。

第一是五百弟子,第二是学无学人。

可以看到,这二群人是依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上的亲疏关係而来排列的。

这样的排列,亦即,不管你是什麽程度、什麽状况的人,最后,理论上都有成佛的资格。再来是,你要不要自己去努力。

这是佛学的大乘,最是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在文化圈内,会觉得理所当然,那是你觉得理所当然。

对古人而言,光是人人可以成佛这样的一种平等性,就花了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去理解和验证。所以,才有从小乘和到大乘的发展。

对,都是求解脱,求解脱于烦脑。

但,你用什麽方法和理论去求解脱于烦恼?看到古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和努力了吗?

古人不是那麽的就去相信什麽的?
古人有时比你更敢去怀疑。

不然,你告诉我,为什麽民主制度就是最好的?为什麽私有财产就是对的?为什麽……
嗯,其实,我们搞不好更迷信。
人家说了你就信。


问都不敢问。

大乘去解脱于烦恼的理论根据是:人人皆有佛性。

本有,所以,人人可受记。但受记只是「必然地可能性」的印证而已,就只是起点。

佛学的论证和表达,你当然可以不相信。
但你去想过,人的生命的死后之存在吗?
你想过,于是不相信,很好。真的。
但我们往往是想法让自己不去想。如何才能不去想这一问题,就是让自己「很忙」。

忙于各种排山倒海的各种讯息和物品。这恰是文化产业和资本主义最有能力的地方。

阿多诺就是如此谈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包括各种美好的口号。

人是被忙的失去了批判「生产与分配制」的能力的。

不敢去思考死亡,大概就不敢去思考生产和分配制度。

因為這都是「一定」存在,但你卻「看不到」的東東。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衣珠喻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衣珠喻

這篇有一個比喻,即衣珠喻。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而言,用「衣珠喻」來解釋弟子受記這樣的一種現象,
到底是為了說明什麼?

衣珠喻是說,有一個人衣服裡有一顆無價寶珠,但他並不知道。

他一直向外去找值錢的東東,可是並不知道最值錢的東東恰恰就在自己身上。

這種比喻,在現代,其實不太有說服的力量,大概也就是給一點「知識性」的作用。

弟子受記,最重要的觀念仍是要強調生命的「不生不滅」,即生命不是死了就沒有了一切,
所以,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對「未來」一定是有作用的。這未來可能是你很近的,
你看得的到的未來。

所以,可從現在你的所做所為,看到你的未來。

受記。

但,人的什麼是釋氏所看到的?釋氏在弟子的身上看到了什麼?

經文:
富樓那……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
千二百阿羅漢……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二項重點:示教利喜,供養。

這是行法。

你相信嗎?

大概很難?

所以,釋氏為願意去如此做的弟子,受記。

不用怕,在無窮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這樣去行,終會成就生命的圓滿。

我相信,
所以,我跟同學說,
想考上台大研究所嗎?
先去鼓勵同學讀書。

這是供養同學,這是示教利喜。

在這個校園內,我常看到很多聰明學生與「讀書」失之交臂,
再仔細看一看,
大概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愛嘲笑讀書的同學……

而有一點不幸的是,
我們目前的生活情況中,在大政策面,其實是鼓勵同學不去讀書的,
去嘲笑同學讀書,是有政治正確的。

你相信生命是能被「受記」的嗎?


**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衣珠喻

这篇有一个比喻,即衣珠喻。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而言,用「衣珠喻」来解释弟子受记这样的一种现象,
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

衣珠喻是说,有一个人衣服里有一颗无价宝珠,但他并不知道。

他一直向外去找值钱的东东,可是并不知道最值钱的东东恰恰就在自己身上。

这种比喻,在现代,其实不太有说服的力量,大概也就是给一点「知识性」的作用。

弟子受记,最重要的观念仍是要强调生命的「不生不灭」,即生命不是死了就没有了一切,
所以,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对「未来」一定是有作用的。这未来可能是你很近的,
你看得的到的未来。

所以,可从现在你的所做所为,看到你的未来。

受记。

但,人的什么是释氏所看到的?释氏在弟子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经文:
富楼那……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
千二百阿罗汉……供养六万二千亿佛,

二项重点:示教利喜,供养。

这是行法。

你相信吗?

大概很难?

所以,释氏为愿意去如此做的弟子,受记。

不用怕,在无穷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这样去行,终会成就生命的圆满。

我相信,
所以,我跟同学说,
想考上台大研究所吗?
先去鼓励同学读书。

这是供养同学,这是示教利喜。

在这个校园内,我常看到很多聪明学生与「读书」失之交臂,
再仔细看一看,
大概他们都或多或少的爱嘲笑读书的同学……

而有一点不幸的是,
我们目前的生活情况中,在大政策面,其实是鼓励同学不去读书的,
去嘲笑同学读书,是有政治正确的。

你相信生命是能被「受记」的吗?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幻城的作用何在?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幻城的作用何在?

化城,是幻化的城,是假的城市。

但為什麼要存在呢?這不是真的東東啊,為什麼反而「必須」存在。

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最「深的」東東,
所以要設置一些「淺一點」的東東,
先來讓你可以「接受和進入」。

這種屬於「中間性接引」的東東,就是化城。例如,以大學而言,國中高中就是「化城」。

大乘為什麼會有化城這種觀念出來呢?

從佛學史而言,大乘是接著小乘而發展出來了,
那麼,小乘與大乘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是一種可以一刀二斷的關係呢?還是一種「基礎」與「發展」的關係?

佛學的立場是第二種。大乘是基礎,正如同國小是大學的基礎;所以,以大學立場而來,國小是化城。

這樣的觀念,這有很什麼嗎?

有的。

大部分的人,喜歡一刀斷,喜歡二元對立。因為這樣子最容易凸顯自己;換言之,用別人的「錯」來證明自己的對。但自己為什麼是「對的」呢?他無法回答。

能從內心深處感謝別人是自己變化成長的基,善根俱足啊。恭喜。

經文: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如果你是能尊重「前人」的人,你知道他們是你必要的基礎,那麼,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能碰到更多的「善知識」「老師」,為你而來的「方便」,亦即為你而來的教學和教去。

你有尊敬過輩,尊敬過歷史,前人嗎?

還是你覺得你就是「唯一的對」,所以可以無所限制對「前人」「轉型正義」呢?

天道好還啊。況且,你真的不是「唯一對的」那一方啊!
但更重要的是,可能無法打開生命可以更成長再變化的可能性了。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化城,是幻化的城,是假的城市。

但为什么要存在呢?这不是真的东东啊,为什么反而「必须」存在。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最「深的」东东,
所以要设置一些「浅一点」的东东,
先来让你可以「接受和进入」。

这种属于「中间性接引」的东东,就是化城。例如,以大学而言,国中高中就是「化城」。

大乘为什么会有化城这种观念出来呢?

从佛学史而言,大乘是接着小乘而发展出来了,
那么,小乘与大乘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是一种可以一刀二断的关系呢?还是一种「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佛学的立场是第二种。大乘是基础,正如同小学是大学的基础;所以,以大学立场而来,小学是化城。

这样的观念,这有很什么吗?

有的。

大部分的人,喜欢一刀断,喜欢二元对立。因为这样子最容易凸显自己;换言之,用别人的「错」来证明自己的对。但自己为什么是「对的」呢?他无法回答。

能从内心深处感谢别人是自己变化成长的基,善根俱足啊。恭喜。

经文: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盘,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如果你是能尊重「前人」的人,你知道他们是你必要的基础,那么,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碰到更多的「善知识」「老师」,为你而来的「方便」,亦即为你而来的教学和教去。

你有尊敬过辈,尊敬过历史,前人吗?

还是你觉得你就是「唯一的对」,所以可以无所限制对「前人」「转型正义」呢?

天道好还啊。况且,你真的不是「唯一对的」那一方啊!
但更重要的是,可能无法打开生命可以更成长再变化的可能性了。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之時間與未來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之時間與未來

授記品,談的是與「未來」之間的關係。

再抽象一點的說,是談人與「時間」的關係。

再哲學一點的說,「時間」是什麼?人如何的去「理解」時間?

再哲學派別一點的說:時間是客觀存在的?還是說,時間是「主體」去構造成的?

乍看之下,時間當然是客觀存在的!

這是牛頓物理之所以可以成之的「基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說,時間是「相對的」。

量子力學說,時間是會隨系統的變化而變化。


在佛學,時間是「主觀」出來的。你先不相信,沒關係。

這和「基本常識以及經驗」差太多了,正如同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

談時間就會和「未來」相關?

未來是一片空白,由你去「揮灑」?

或是,未來是「命定的」,人只是某種棋子?

或是,未來是一種「架構」,你在那架構中去造出有自己色彩的「客觀存在」?

你相信那一種?

不急。我沒有答案。

我只想說,宗教在以他們的方式和理論去思考這一問題?

你完全沒有去想過?但你罵他們「迷信」。

來,
當你想講一句話時,你才講第一個字出來,你心中其實就很清楚,應在那裡結束,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句子。

說,現在和未來是同時存在,這好像有道理吧。

未來不是任由你揮灑的。
你的「現在之主觀」,已經「影響了」你的未來。

所以,人是可以「授記的」。


經文: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

心之所念。



你相信你可以考上台大嗎?

你現在的「相信」會影響到「未來」。

有沒有大一大二的,現在想去考台大研究所的。

來,我跟你「授記」好不好?

如果你相信。


**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之时间与未来

授记品,谈的是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再抽象一点的说,是谈人与「时间」的关系。

再哲学一点的说,「时间」是什么?人如何的去「理解」时间?

再哲学派别一点的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说,时间是「主体」去构造成的?

乍看之下,时间当然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牛顿物理之所以可以成之的「基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说,时间是「相对的」。

量子力学说,时间是会随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在佛学,时间是「主观」出来的。你先不相信,没关系。

这和「基本常识以及经验」差太多了,正如同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

谈时间就会和「未来」相关?

未来是一片空白,由你去「挥洒」?

或是,未来是「命定的」,人只是某种棋子?

或是,未来是一种「架构」,你在那架构中去造出有自己色彩的「客观存在」?

你相信那一种?

不急。我没有答案。

我只想说,宗教在以他们的方式和理论去思考这一问题?

你完全没有去想过?但你骂他们「迷信」。

来,
当你想讲一句话时,你才讲第一个字出来,你心中其实就很清楚,应在那里结束,才会是一个「有意义」的句子。

说,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存在,这好像有道理吧。

未来不是任由你挥洒的。
你的「现在之主观」,已经「影响了」你的未来。

所以,人是可以「授记的」。


经文: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心之所念。



你相信你可以考上台大吗?

你现在的「相信」会影响到「未来」。

有没有大一大二的,现在想去考台大研究所的。

来,我跟你「授记」好不好?

如果你相信。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那是為什麼有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那是為什麼有

佛學,終究不是哲學;雖然,佛學有強烈的哲學架勢。

佛學是,宗教。

對我而言,宗教之於哲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宗教一定會去談到:人死之後。

人死之後?

嗯,人死之後?

還有什麼?

海德格爾:人是向死的存在。

不用擔心,今天過了,你就向著躺進棺材更近了一天,如果你命夠好可以躺進去的話。

這點,我不糾葛。

來,如果你內心深處相信人不是一了百了,是非善惡總有個審判、因果或是天道好還之類的,
不然,談什麼公平正義?

 人的內心如果沒有那個什麼超越的東東在,你憑什麼去「理解」和「感受」公平正義的那種感覺呢?

佛學,自然要去處理人死之後的問題。

經文,〈藥草喻品〉: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皆非滅度。

人總有在死之後的某種東東。

於是,理論上,人就可以不斷的修學,而達於最高善,成佛。

相信人的死了之後還有,於是你才能有「能力」去原諒別人。
不是嗎?

如果人死後一了百了,說「原諒」就是無法被理解的事,說「多元」更是瞞天大謊。

即使說了,也一定做不到,或不會去做。

只相信現世的人,沒有不殘忍的,這是理論上的必然。人必須保存自己啊。

如果只有現世,人為什麼不去殘忍呢?
如果只有現世,人不去殘忍,那才荒謬呢?
正因為,相信,人死之後,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才有授記。

這是大乘佛學。

經文: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找方法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找方法

藥草喻品是一篇用「比喻」來說明意義的章節,說明什麼呢?
說明,為什麼法華經要用這種文本呈現形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

經文: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不同的個性、層次,要有不同的與之「可理解的」表達形式,這好像不是那麼的難懂的道理。
但,核心在於:到於「一切智地」。

一切智地,是很重要的佛學核心觀念;換言之,不是因為受眾不同就可以,「隨便說」;
而是,要能確保意義的表達並沒有被扭曲,這點並不容易。

這如何可能?對一位老師而言,我就很有興趣去追問,因為就我的經驗而言,這幾乎不可能。
說給層度差的同學的表達方式,很難不有所「變形」。

經文:
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任力所能」。

換言之,這不是「理解知識」的問題,這是「如何去實踐」的指示式話語。

實踐的目的是什麼?
真正的老師在於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下手處」。

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煩惱。這是目的。

學佛學的,一定要切記這目的。

解脫不是「沒有」煩惱;而是,「至於一切種智」。解脫相,是指「至一切種智」;
智要做什麼?

智在於能夠「轉」煩惱。

所以,方法是什麼呢?就是這本書用「比喻」所要跟你說的。所以,「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愈來愈有「能力、智慧」去「轉」煩腦了。

實踐的方法?

這是在讀此經時,一定要掛在心上的問號。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找方法

药草喻品是一篇用「比喻」来说明意义的章节,说明什么呢?
说明,为什么法华经要用这种文本呈现形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经文: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不同的个性、层次,要有不同的与之「可理解的」表达形式,这好像不是那么的难懂的道理。
但,核心在于:到于「一切智地」。

一切智地,是很重要的佛学核心观念;换言之,不是因为受众不同就可以,「随便说」;
而是,要能确保意义的表达并没有被扭曲,这点并不容易。

这如何可能?对一位老师而言,我就很有兴趣去追问,因为就我的经验而言,这几乎不可能。
说给层度差的同学的表达方式,很难不有所「变形」。

经文:
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任力所能」。

换言之,这不是「理解知识」的问题,这是「如何去实践」的指示式话语。

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老师在于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下手处」。

经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烦恼。这是目的。

学佛学的,一定要切记这目的。

解脱不是「没有」烦恼;而是,「至于一切种智」。解脱相,是指「至一切种智」;
智要做什么?

智在于能够「转」烦恼。

所以,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这本书用「比喻」所要跟你说的。所以,「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愈来愈有「能力、智慧」去「转」烦脑了。

实践的方法?

这是在读此经时,一定要挂在心上的问号。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窮子喻」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窮子喻」

各種寓言/喻言是法華經文本中的特色。

法華經往往不是用「很有學術味道」的那種論理分析方式來談,
這點,華嚴經就很那麼一回事;
而是用諸如寓言/比喻的文本形式來說明某種想要凸顯的法理。


正是這種「通俗」的文本形式,所以法華經的流傳是最為普級。

但「普級性」強未必代表所欲凸顯的法理是低檔次的,佛學史中稱法華經是經中之王,那意味著文本中所承載的法理是「最高檔的」。

最通俗的文本與最高檔的理次,這種有趣的結合,是這經的特色,也正是如此,所以此經本質上就有了很強大的「被解釋之空間」。

來,窮子喻。

指一位走失的小孩,原本是大戶人家之長子,但因走失而流落為「傭賃展轉」。

窮子在經歷了一些事件後,最後又成為了大戶人家的長子。

故事,有點就是這樣子。但故事的情節中,有幾個要透露的重點: 

一、大戶某天看到了這走失的小孩,認出來了。但這長大的小孩,卻不敢認為自己是大戶人家之子。

經文: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嗯,從修行角度而言,這是談「人要發大心」是如此的難。

二、大戶知道這狀況,所以採取了這方法,經文: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

嗯,這比喻法華經(大戶/豪貴)的通俗性也是「以方便」給志意下劣者,不要小看了。

三、最後窮子認了自己是大戶之長子,經文:

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嗯,「自然而至」,這是指財富本來就是長子的,只是長子自己以前因小視野而不敢去承認,罷了。

這是指人人都有「佛心」,本有;但,人卻害怕自己有「佛心」。為什麼?因為「我等心著敝欲,樂於小法」。

所以佛法談發心,因為「發大心」最難。如果真發了大心,其實就如同大戶之子,「寶藏自然而至」。

本有。

同學,你考不上台大嗎?

不是你考不上,而是你根本「不想考上」。因為你覺得,你配不上台大。

同學,研究所想讀台大嗎?

來,先發大心,大心啊,於是你的行為就有了轉向的支點。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的「穷子喻」

各种寓言/喻言是法华经文本中的特色。

法华经往往不是用「很有学术味道」的那种论理分析方式来谈,
这点,华严经就很那么一回事;
而是用诸如寓言/比喻的文本形式来说明某种想要凸显的法理。


正是这种「通俗」的文本形式,所以法华经的流传是最为普级。

但「普级性」强未必代表所欲凸显的法理是低档次的,佛学史中称法华经是经中之王,那意味着文本中所承载的法理是「最高档的」。

最通俗的文本与最高档的理次,这种有趣的结合,是这经的特色,也正是如此,所以此经本质上就有了很强大的「被解释之空间」。

来,穷子喻。

指一位走失的小孩,原本是大户人家之长子,但因走失而流落为「佣赁展转」。

穷子在经历了一些事件后,最后又成为了大户人家的长子。

故事,有点就是这样子。但故事的情节中,有几个要透露的重点: 

一、大户某天看到了这走失的小孩,认出来了。但这长大的小孩,却不敢认为自己是大户人家之子。

经文:
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嗯,从修行角度而言,这是谈「人要发大心」是如此的难。

二、大户知道这状况,所以采取了这方法,经文: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

嗯,这比喻法华经(大户/豪贵)的通俗性也是「以方便」给志意下劣者,不要小看了。

三、最后穷子认了自己是大户之长子,经文:

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嗯,「自然而至」,这是指财富本来就是长子的,只是长子自己以前因小视野而不敢去承认,罢了。

这是指人人都有「佛心」,本有;但,人却害怕自己有「佛心」。为什么?因为「我等心着敝欲,乐于小法」。

所以佛法谈发心,因为「发大心」最难。如果真发了大心,其实就如同大户之子,「宝藏自然而至」。

本有。

同学,你考不上台大吗?

不是你考不上,而是你根本「不想考上」。因为你觉得,你配不上台大。

同学,研究所想读台大吗?

来,先发大心,大心啊,于是你的行为就有了转向的支点。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之信與解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之信與解

信解品,談「信」與「解」。

你知道為什麼「信望愛」的信是擺在第一位嗎?為什麼不是愛?
因信稱義!

來,
說愛應是擺第一位的人,一定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來,說,「信」是重中之重的人,
絕對是在宗教中的人。

你以為「有了宗教」所以就信嗎?

你「接觸」了宗教之後,「信」這才會成為你去思考的主題!

你嘴中愛喊的那些高級口號,什麼普世XX啦,什麼XX平等啦,只是生活中添中「聊天項目」的工具,罷了。

換了個風向,你馬上就大轉向毫不留念。
如同「愛」一樣,沒有人敢保證明天還會不會去愛那個你今天愛的人?

那和「信」毫無關係,那只是「人生去贏」的話語權之戰術。

有沒有什麼是,值得你一輩子去追求的?無怨無悔。

首先,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想法」,這種「一輩子去追求」的想法?

是別人告訴你的嗎?別人說,去吃大便,你怎麼就不去吃?

還是,你自己內心中冒出來的!

如何去「驗證」這內心中冒出來的東東,然後成為自己一輩子追求的目標,然後在你要死掉的當時,放心,人都會死的,那一輩子追求的東東,成為讓你「安心」證物。

這是「信」的主題!

沒有「信」的口號喊多了,甚至在活著時,就讓你整天「擔心害怕」。
你自己都不信的東東,你不可能相信別人會信的。
你用騙的,你也一定認為「別人一定會騙你」。

信,談何容易?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馬可福音9:23 「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如何可能而有「人的信心」之發動?

經文:
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不求自得」。亦即,本來就有。

佛法,本來就有,你只是去「拿起來」。
上帝,本來就在,你只是去「信下去」。

「本有」,是信的基礎!

但,你要如何去感受到生命的「本有」呢?

儒學而言,這相對簡單,「良心」你感受到了嗎?

佛學,比較麻煩一點。所以,講的很多理論、方法和比喻。
這篇是「窮子喻」。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之信与解

信解品,谈「信」与「解」。

你知道为什么「信望爱」的信是摆在第一位吗?为什么不是爱?
因信称义!

来,
说爱应是摆第一位的人,一定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来,说,「信」是重中之重的人,
绝对是在宗教中的人。

你以为「有了宗教」所以就信吗?

你「接触」了宗教之后,「信」这才会成为你去思考的主题!

你嘴中爱喊的那些高级口号,什么普世XX啦,什么XX平等啦,只是生活中添中「聊天项目」的工具,罢了。

换了个风向,你马上就大转向毫不留念。
如同「爱」一样,没有人敢保证明天还会不会去爱那个你今天爱的人?

那和「信」毫无关系,那只是「人生去赢」的话语权之战术。

有没有什么是,值得你一辈子去追求的?无怨无悔。

首先,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想法」,这种「一辈子去追求」的想法?

是别人告诉你的吗?别人说,去吃大便,你怎么就不去吃?

还是,你自己内心中冒出来的!

如何去「验证」这内心中冒出来的东东,然后成为自己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然后在你要死掉的当时,放心,人都会死的,那一辈子追求的东东,成为让你「安心」证物。

这是「信」的主题!

没有「信」的口号喊多了,甚至在活着时,就让你整天「担心害怕」。
你自己都不信的东东,你不可能相信别人会信的。
你用骗的,你也一定认为「别人一定会骗你」。

信,谈何容易?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马可福音9:23 「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如何可能而有「人的信心」之发动?

经文:
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不求自得」。亦即,本来就有。

佛法,本来就有,你只是去「拿起来」。
上帝,本来就在,你只是去「信下去」。

「本有」,是信的基础!

但,你要如何去感受到生命的「本有」呢?

儒学而言,这相对简单,「良心」你感受到了吗?

佛学,比较麻烦一点。所以,讲的很多理论、方法和比喻。
这篇是「穷子喻」。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學這些做什麼?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學這些做什麼?

都說把東西學好要有熱情,但熱情的背後,是有「目的」的。

目的,引導著你的前進,熱情只是「副作用」。

我們很少去想想,我的內心深處的目的是什麼?所以要去學那個或做那個?

想,不會有答案;但如果你去想,這世界就會變得不太一樣。

想,是「修行」。所以有,「聞思修」這樣的談法。

那麼,舍利佛跟著老師學,他知道他的目的是什麼嗎?
只有這目的,他才能為自己以前所學的做出評價,然後才知道,老師現在要講的,真的比較好,是「大法」。

以下這段,「學佛的人」請注意看一下。

經文:
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你對這種有興趣嗎?未必。嗯,大概很少。

因為,我們從來都不去「想」這種事,雖然你一定會碰到。

如果你想學佛,這是「佛學」這種知識,所要給你的「目的」。
就像學物理,是要讓你把火箭打到月亮一樣。

目的,如果搞不清楚,你不會有熱情。

但,你為什麼要「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這世界爽的很呢?

沒關係,有一天,這世界會變的「苦得很」,但,那時,你未必能會想到:原來,人是可以「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如果不知為什麼,你忽然想到說,人到底可不可以「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那你和佛學或宗教,就有學習的目的之連結了。

昨天是「出伏」,天氣變了,馬上就過敏嚴重的頭痛在床上打滾。

今天好了,就想到,釋加牟尼真的很有種,居然會認為人是可以: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於是,佛學這樣的一套理論和實踐,就出現在人世間。

這是迷信嗎?

如果你也不覺得一定是迷信,這時,釋氏就用寓言小故事把大乘佛學的理論和方法,說了出來。

這是有名的「火宅喻」。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学这些做什么?

都说把东西学好要有热情,但热情的背后,是有「目的」的。

目的,引导着你的前进,热情只是「副作用」。

我们很少去想想,我的内心深处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要去学那个或做那个?

想,不会有答案;但如果你去想,这世界就会变得不太一样。

想,是「修行」。所以有,「闻思修」这样的谈法。

那么,舍利佛跟着老师学,他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吗?
只有这目的,他才能为自己以前所学的做出评价,然后才知道,老师现在要讲的,真的比较好,是「大法」。

以下这段,「学佛的人」请注意看一下。

经文:
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你对这种有兴趣吗?未必。嗯,大概很少。

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去「想」这种事,虽然你一定会碰到。

如果你想学佛,这是「佛学」这种知识,所要给你的「目的」。
就像学物理,是要让你把火箭打到月亮一样。

目的,如果搞不清楚,你不会有热情。

但,你为什么要「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这世界爽的很呢?

没关系,有一天,这世界会变的「苦得很」,但,那时,你未必能会想到:原来,人是可以「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如果不知为什么,你忽然想到说,人到底可不可以「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那你和佛学或宗教,就有学习的目的之连结了。

昨天是「出伏」,天气变了,马上就过敏严重的头痛在床上打滚。

今天好了,就想到,释加牟尼真的很有种,居然会认为人是可以: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于是,佛学这样的一套理论和实践,就出现在人世间。

这是迷信吗?

如果你也不觉得一定是迷信,这时,释氏就用寓言小故事把大乘佛学的理论和方法,说了出来。

这是有名的「火宅喻」。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過去、現在、未來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過去、現在、未來

前回話說,
舍利弗這位學生,自己先感嘆自己的不足,又自可惜無法聽懂更高深的論點。

經文:我等不與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人,總要先承認了自己有所不足,所以才能有「學習」這事的生發。

不容易。真的。

其實就人性而言,真的不容易,
所以,往往要有一些「更超越的指標」,所以我們才能向上看,去調整自己。
古代的說法是上帝、天神、聖人、菩薩…

現代人的術語是「偶像」。

你有從「現代性」的偶像中看到什麼要去學的「更好的自己面向」嗎?還是,偶像是消磨時間的工具。

再來的經文,就大乘佛學而言,是很能凸顯特色的論點;
大乘佛學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哲學、宗教之樣貌,其立基處在此。

經文: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有三個重點項目:

一、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

生命是無盡的,佛學的這無盡是以所謂的「輪迴」概念來表示。

生命是無盡的精神展現,是古代經典的核心,用「上帝」這種表法來表達,也是可以的。

你相信嗎?有你感受嗎?

人如果不相信某種「超越性的無盡」這樣的一種價值之可能,人不會有「理想」之想像能力,根本不會去做「好事」的。

二、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悉忘。

人的對無盡性,或著說良心、天道、上帝,之感受,如果不能呈現出來。其實只是「忘了」。

這很重要。

生命本有。

對我而言,另一種表達形式是「上帝是一切」。

重點是,人不是「空白紙一張」。人是「本來就有」生命的豐富性,所以,人才能「創造」。
創造是把「本來有的潛藏的」東東,表現了出來。

你看過「空白紙」會自己變出什麼更多的東東嗎?

三、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所以,這經典的目的就出來了。

這經名稱是「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簡稱:法華經。

華是「花」的古代寫法。

讀這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要你恢愎你本來就有的。

以上三點,你可以信,可以不信,可以笑,可瞇著眼…

來,如果你想從佛學中受益,這三點,你要先去好好想想。
想的愈清楚,你從經典中才能收獲的愈多。

因為,本經都已說明了,經中所談的一切都只是: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

本願所行道。

這很重要。

如果你不相信「本願所行道」,這本經書也莫可奈何!

再來的文句,就很是佛經的文本表達方式了,受記。

經文: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受記是指「未來」。
本願是指「過去」。
讀經是指「現在」。


之前我用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之概念談過,現在是和「過去」以及「未來」包在一起的。
用一種你可能接受不了的表達方式:三時共在。
好吧,海德格爾說,現在只是一種時間的綻出態。

本願、修行、受記,在佛學中,一定是一起談的。

這一點都不複雜難懂,你的過去有努力,一定影響了現在,現在的所做,一定影響了未來。

只有現代的「傻人」才會相信,你現在想做什麼都可以,因為「以後」可以再改去調整。

但,真理恐怕是「現在」做了什麼,就影響了你「以後」有什麼本事可以做什麼!

同學,趕快讀書,用「現在」去投資未來的自己。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过去、现在、未来

前回话说,
舍利弗这位学生,自己先感叹自己的不足,又自可惜无法听懂更高深的论点。

经文:我等不与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人,总要先承认了自己有所不足,所以才能有「学习」这事的生发。

不容易。真的。

其实就人性而言,真的不容易,
所以,往往要有一些「更超越的指标」,所以我们才能向上看,去调整自己。
古代的说法是上帝、天神、圣人、菩萨…

现代人的术语是「偶像」。

你有从「现代性」的偶像中看到什么要去学的「更好的自己面向」吗?还是,偶像是消磨时间的工具。

再来的经文,就大乘佛学而言,是很能凸显特色的论点;
大乘佛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哲学、宗教之样貌,其立基处在此。

经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有三个重点项目:

一、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

生命是无尽的,佛学的这无尽是以所谓的「轮回」概念来表示。

生命是无尽的精神展现,是古代经典的核心,用「上帝」这种表法来表达,也是可以的。

你相信吗?有你感受吗?

人如果不相信某种「超越性的无尽」这样的一种价值之可能,人不会有「理想」之想象能力,根本不会去做「好事」的。

二、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悉忘。

人的对无尽性,或着说良心、天道、上帝,之感受,如果不能呈现出来。其实只是「忘了」。

这很重要。

生命本有。

对我而言,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上帝是一切」。

重点是,人不是「空白纸一张」。人是「本来就有」生命的丰富性,所以,人才能「创造」。
创造是把「本来有的潜藏的」东东,表现了出来。

你看过「空白纸」会自己变出什么更多的东东吗?

三、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所以,这经典的目的就出来了。

这经名称是「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简称:法华经。

华是「花」的古代写法。

读这经典的目的是什么?

要你恢愎你本来就有的。

以上三点,你可以信,可以不信,可以笑,可瞇着眼…

来,如果你想从佛学中受益,这三点,你要先去好好想想。
想的愈清楚,你从经典中才能收获的愈多。

因为,本经都已说明了,经中所谈的一切都只是: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

本愿所行道。

这很重要。

如果你不相信「本愿所行道」,这本经书也莫可奈何!

再来的文句,就很是佛经的文本表达方式了,受记。

经文: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

受记是指「未来」。
本愿是指「过去」。
读经是指「现在」。


之前我用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之概念谈过,现在是和「过去」以及「未来」包在一起的。
用一种你可能接受不了的表达方式:三时共在。
好吧,海德格尔说,现在只是一种时间的绽出态。

本愿、修行、受记,在佛学中,一定是一起谈的。

这一点都不复杂难懂,你的过去有努力,一定影响了现在,现在的所做,一定影响了未来。

只有现代的「傻人」才会相信,你现在想做什么都可以,因为「以后」可以再改去调整。

但,真理恐怕是「现在」做了什么,就影响了你「以后」有什么本事可以做什么!

同学,赶快读书,用「现在」去投资未来的自己。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舍利弗這樣的學生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舍利弗這樣的學生

話說。

上回,釋氏準備要開講「大法」了。於是,馬上就有五千位學生,離席。

經文: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都走光了嗎?

沒有。總有會「相應的」學生,留下來的。

不知道,當老師的你,相不相信?

經文: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舍利弗這位學生,留了下來。

來,這章節開場了。

舍利弗是位什麼樣的學生呢?

以前我年輕比較愛到處聽經時,一位法師大概如此說(有點忘了),讀佛經,有時應去留意「請法」的人,即聽眾是什麼樣的人。

什麼的學生,會有什麼樣的老師來相應,會有什麼相應的內容出來。

你是什麼學生呢?這可能更重要。

經文: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與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舍利引這位學生真的讓人感動。對一位身為老師的我,而言。

他說,老師啊,以前你講那些深的內容時,我都聽不懂,真的很難過,為什麼我失去了去了解的機會。

經文: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舍利弗又說,我一直都在自我「克責」,怎麼老是失去這種理解的機會。今天,看來,我又有機會了,老師,願意為我們講的淺一點了。真是,讓人爽啦。

真的,有這種學生,不愁沒有好老師。

同學,如果你有機會,真的要去旁聽,尤其是聽一下有名的大學有名的老師。你大概不一定聽得懂,但,正是聽不懂,你才有機會去認識自己,你是什麼樣的學生。

這時代是學生方的時代,學校搶人,不得罪學生是重要的教學原則。

教得讓你爽,是重要的技巧;但你為什麼會爽呢?那是因為,教的都是你「已知的」。只有已知的被重複,你才會爽。教你不知的,你退席機會,很大。

你要自己走出去。
因為,老師如果沒有教得讓你爽,在這時代,就是不尊重學生,就是沒有愛的教育,就是沒有被「深化民主」。

你要自己去讀書,去找老師。真的。

如果你有舍利弗這樣的一種生命氣質,一定會有老師相應的;而且是「大法」。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这样的学生

话说。

上回,释氏准备要开讲「大法」了。于是,马上就有五千位学生,离席。

经文: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都走光了吗?

没有。总有会「相应的」学生,留下来的。

不知道,当老师的你,相不相信?

经文: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舍利弗这位学生,留了下来。

来,这章节开场了。

舍利弗是位什么样的学生呢?

以前我年轻比较爱到处听经时,一位法师大概如此说(有点忘了),读佛经,有时应去留意「请法」的人,即听众是什么样的人。

什么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老师来相应,会有什么相应的内容出来。

你是什么学生呢?这可能更重要。

经文: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与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舍利引这位学生真的让人感动。对一位身为老师的我,而言。

他说,老师啊,以前你讲那些深的内容时,我都听不懂,真的很难过,为什么我失去了去了解的机会。

经文: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舍利弗又说,我一直都在自我「克责」,怎么老是失去这种理解的机会。今天,看来,我又有机会了,老师,愿意为我们讲的浅一点了。真是,让人爽啦。

真的,有这种学生,不愁没有好老师。

同学,如果你有机会,真的要去旁听,尤其是听一下有名的大学有名的老师。你大概不一定听得懂,但,正是听不懂,你才有机会去认识自己,你是什么样的学生。

这时代是学生方的时代,学校抢人,不得罪学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教得让你爽,是重要的技巧;但你为什么会爽呢?那是因为,教的都是你「已知的」。只有已知的被重复,你才会爽。教你不知的,你退席机会,很大。

你要自己走出去。
因为,老师如果没有教得让你爽,在这时代,就是不尊重学生,就是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没有被「深化民主」。

你要自己去读书,去找老师。真的。

如果你有舍利弗这样的一种生命气质,一定会有老师相应的;而且是「大法」。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談到了,五千退席。

釋氏的五千位學生,就站起來,行了禮,走出了教室。聽都沒有聽。

為什麼?因為,這次,釋氏講的內容,和以前的不一樣。

釋氏也早知了,所以一直不想說。他向大眾說明:
經文:「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但,有些學生「三請」了啊。

釋氏,於是準備要開講了,這時,五千弟子就退席。聽都沒有聽!

我自己也常遇到這場面。
最近的一次是,學生向我「開示」什麼是「愛的教育」;跟我說,如果我不懂,可以「上網查」。

因為我跟學生說,大學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讀書和思考」。

我往往會想起釋氏的下面這句,這是他給自己的答案:
經文: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無復枝葉,純有貞實」。這是真實話。

當老師的,渴望「所有學生的」掌聲,他很不願意的去認為「有人程度是不同的」,講白了,「是差的」。

承認了學生必然有程度上的差異,所以,講者才能講出最適合聽眾的內容,而不是「講五四三,博掌聲」。

這點,對我而言,很重要,我花了五六年,才弄懂自己的心路。

這句,我一頭栽入法華經。

學生為什麼走,是什麼程度狀況,所以學生走人呢?
經文: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哈。「增上慢」。

當了很多年的老師,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觀察,那些不想讀書的學生,並不是「真的不想讀」,
而是覺得「不得了了,已讀得夠多了」。

來,你想走掉了嗎?看到這裡。

 走吧,真的。

你有留下來了嗎?

來,深的要講出來了。

釋氏到底要講什麼呢?
經文: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一佛乘,是佛學中的術語,就是這裡來的。大乘,往往也稱一佛稱,指的是更進階(或最高階)的佛法和行法。

為什麼有些人聽不下去?

是因為不夠聰明嗎?佛學基礎學問不夠嗎?

不是!

經文:
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

是德性不足。

這點,你相信嗎?我教了十多年後,相信。

康德有論證德性與智慧的關係是連帶的。

德性能給你深厚的「基礎」,在這基礎中,你往往能和老師上課講的「真理內容」,相應。

若不是這樣,
你能聽懂的,都只是你「喜歡聽的」。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谈到了,五千退席。

释氏的五千位学生,就站起来,行了礼,走出了教室。听都没有听。

为什么?因为,这次,释氏讲的内容,和以前的不一样。

释氏也早知了,所以一直不想说。他向大众说明:
经文:「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但,有些学生「三请」了啊。

释氏,于是准备要开讲了,这时,五千弟子就退席。听都没有听!

我自己也常遇到这场面。
最近的一次是,学生向我「开示」什么是「爱的教育」;跟我说,如果我不懂,可以「上网查」。

因为我跟学生说,大学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和思考」。

我往往会想起释氏的下面这句,这是他给自己的答案:
经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这是真实话。

当老师的,渴望「所有学生的」掌声,他很不愿意的去认为「有人程度是不同的」,讲白了,「是差的」。

承认了学生必然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讲者才能讲出最适合听众的内容,而不是「讲五四三,博掌声」。

这点,对我而言,很重要,我花了五六年,才弄懂自己的心路。

这句,我一头栽入法华经。

学生为什么走,是什么程度状况,所以学生走人呢?
经文:
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哈。「增上慢」。

当了很多年的老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观察,那些不想读书的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想读」,
而是觉得「不得了了,已读得够多了」。

来,你想走掉了吗?看到这里。

 走吧,真的。

你有留下来了吗?

来,深的要讲出来了。

释氏到底要讲什么呢?
经文: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一佛乘,是佛学中的术语,就是这里来的。大乘,往往也称一佛称,指的是更进阶(或最高阶)的佛法和行法。

为什么有些人听不下去?

是因为不够聪明吗?佛学基础学问不够吗?

不是!

经文:
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

是德性不足。

这点,你相信吗?我教了十多年后,相信。

康德有论证德性与智慧的关系是连带的。

德性能给你深厚的「基础」,在这基础中,你往往能和老师上课讲的「真理内容」,相应。

若不是这样,
你能听懂的,都只是你「喜欢听的」。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1/07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1/07


為令
一切眾生攝善根故,
一切眾生離諸苦故,
一切眾生廣大解故。

這裡,有三句可能常被看到佛學用語,術語,或著說口頭禪。

一般而言,對你不會有感覺的。

但,如果這三句莫名其妙的,你就會「有感」,
來,
我試著幫你再解釋一下。

「攝善根」、「離諸苦」、「廣大解」,是,人這種動物,可以在身肉體中,
長出來的、呈現出來的某些特色。

當然,相比於酒色財氣,理想、觀念和權力,
這三種就很沒有「精彩」。

不過,反正,它對你有感覺了。恭喜!不容易啊。

「攝善根」、「離諸苦」、「廣大解」,這三項,恰恰是德性、解脫和智慧。
這是佛學想給你的。

想給你,就表示,你大概「沒有」;所以,佛學可以給你。

不過,重點是,雖然你沒有,但你「想要」嗎?

人,為什麼會想要德性、解脫和智慧呢?真是怪事。

因為,你感受到「苦」。

沒有被苦的壓迫,人,很少會去想到要擁有這三項!

佛學,從談「苦」起家,所謂五苦:
一、生老病死苦。二、愛別離苦。三、怨憎會苦。四、求不得苦。五、五盛陰苦。

佛學,有沒有很「科學」呢?真的討論的非常仔細,非常精凖。

這些苦,有辦法去克服嗎?這不是「普世價值」嗎?可能克服嗎?哈。

佛學,讓人感動之處,在於:對,佛學就去追求如何化解苦的學問和行法。

那麼,德性是地基、解脫是成果,智慧是應用。

而,誦唸,是行法,這是實踐這過程的方法之一。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2021/07

为令
一切众生摄善根故,
一切众生离诸苦故,
一切众生广大解故。

这里,有三句可能常被看到佛学用语,术语,或着说口头禅。

一般而言,对你不会有感觉的。

但,如果这三句莫名其妙的,你就会「有感」,
来,
我试着帮你再解释一下。

「摄善根」、「离诸苦」、「广大解」,是,人这种动物,可以在身肉体中,
长出来的、呈现出来的某些特色。

当然,相比于酒色财气,理想、观念和权力,
这三种就很没有「精彩」。

不过,反正,它对你有感觉了。恭喜!不容易啊。

「摄善根」、「离诸苦」、「广大解」,这三项,恰恰是德性、解脱和智慧。
这是佛学想给你的。

想给你,就表示,你大概「没有」;所以,佛学可以给你。

不过,重点是,虽然你没有,但你「想要」吗?

人,为什么会想要德性、解脱和智慧呢?真是怪事。

因为,你感受到「苦」。

没有被苦的压迫,人,很少会去想到要拥有这三项!

佛学,从谈「苦」起家,所谓五苦:
一、生老病死苦。二、爱别离苦。三、怨憎会苦。四、求不得苦。五、五盛阴苦。

佛学,有没有很「科学」呢?真的讨论的非常仔细,非常精凖。

这些苦,有办法去克服吗?这不是「普世价值」吗?可能克服吗?哈。

佛学,让人感动之处,在于:对,佛学就去追求如何化解苦的学问和行法。

那么,德性是地基、解脱是成果,智能是应用。

而,诵念,是行法,这是实践这过程的方法之一。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之文本特色



方便品,是對這經典的「文本特色」的一種概說。

法華經的文本特色是什麼呢?方便。

方便什麼呢?用一些較易令人理解的說法、方式和比喻,來把「高深」的義理講下去。

所以,這經典中,你不會讀到「理論論證」,或是什麼「理論架構」,很少,
而更多的是故事,是寓言或比喻。

相較起來,《華嚴經》就很有理論架構的那樣的文本特色。

為什麼要用「方便」來當作是這經典的文本特色呢?

經文:
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擺明了,先跟你說,有某些要談的義理真的深,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很難表達啊。

再打擊你一下好了,經文: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講白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但聖人的胸懷就是:想法子講下去啊!經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在這裡我想起新儒學的牟宗三在某一本書中某一句(忘了),大意是這樣:
儒學者,就是要把論語講下去。

於是弟子說,佛陀啊,你要講啦,我們想聽。

佛陀又說,講了也沒有用啊。而且,一定會被誤解。經文: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這樣的往復了三次,「三請」。之後,佛陀準備要說了。

這時,一個成語發生了:五千退席。

這時,有五千位弟子看不下去了,就站起來,走了出去。

以前,我看經文時,不知這有什麼意義。

後來,我教書一段時間後,覺得不想再用「業界經驗」去騙學生了,
想講深一點的理論了,
只要一講,就有學生「站了起來,包包背著,從我眼前走了出去」。

嗯,我懂了。

業界經驗,
學生聽了很high,很高興。
但,我想每位講「業界經驗」的老師心中都有底,
那往往都被加油添水的,而且,你一出社會,自然會了。但,有掌聲啊。

怎麼辦,是繼續講業界經驗,哄學生,還是要面對退席?

你想知道,釋加牟尼,是如何回應這一場面嗎?

下集。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之文本特色

方便品,是对这经典的「文本特色」的一种概说。

法华经的文本特色是什么呢?方便。

方便什么呢?用一些较易令人理解的说法、方式和比喻,来把「高深」的义理讲下去。

所以,这经典中,你不会读到「理论论证」,或是什么「理论架构」,很少,
而更多的是故事,是寓言或比喻。

相较起来,《华严经》就很有理论架构的那样的文本特色。

为什么要用「方便」来当作是这经典的文本特色呢?

经文:
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摆明了,先跟你说,有某些要谈的义理真的深,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很难表达啊。

再打击你一下好了,经文: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讲白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但圣人的胸怀就是:想法子讲下去啊!经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在这里我想起新儒学的牟宗三在某一本书中某一句(忘了),大意是这样:
儒学者,就是要把论语讲下去。

于是弟子说,佛陀啊,你要讲啦,我们想听。

佛陀又说,讲了也没有用啊。而且,一定会被误解。经文: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这样的往复了三次,「三请」。之后,佛陀准备要说了。

这时,一个成语发生了:五千退席。

这时,有五千位弟子看不下去了,就站起来,走了出去。

以前,我看经文时,不知这有什么意义。

后来,我教书一段时间后,觉得不想再用「业界经验」去骗学生了,
想讲深一点的理论了,
只要一讲,就有学生「站了起来,包包背着,从我眼前走了出去」。

嗯,我懂了。

业界经验,
学生听了很high,很高兴。
但,我想每位讲「业界经验」的老师心中都有底,
那往往都被加油添水的,而且,你一出社会,自然会了。但,有掌声啊。

怎么办,是继续讲业界经验,哄学生,还是要面对退席?

你想知道,释加牟尼,是如何响应这一场面吗?

下集。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的受眾分析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的受眾分析

佛經,其文本中,常有對「受眾」的描述。

不同程度的人,應用什麼方法,什麼內容,這點,佛學是相當明顯的論說重點。

經文: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這裡有三種受眾在,

一、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二、辟支佛者:應十二因緣法。

三、菩薩: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不同的受眾,所給出的「行法」以及相應於行法的佛學解釋,並不相同。

有興趣者,請自行去讀讀佛學基本知識。

這三者受眾,有「程度上」的高低關係,這高低更多的是指奠基關係,猶如國小、國中、高中。

古代經典,這樣的區分,很合理的啊,不是嗎?什麼程度,就用什麼樣的內容,來教育之。

這有很了不起嗎?

非常了不起。

想想我們的「愛的教育」吧。

哇,文言文讀不懂,那就廢掉。

數學,很多人算不出來,那就把教的內容變得更簡單,讓大家都算得開心。

台大考上的人很少。那就請那些名校不要公布上榜名單……。
古人,更願意面對「人生的真理現實」。

我們這時代,更迷信於「普世價值」。

人有各種程度,各種質性,各種性格,如果不先承認這些,人是不會找到「往更好的程度」去發展的路的。

人人平等,是這時代最大的麻庳毒品。都平等了,還讀書,就真的是頭腦壞了!

來,佛學很清醒,彌勒菩薩,很有名吧。但他在修行時,也是有狀況啊,
經文:
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

求名。哈。這是彌勒。
但,經文: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起點,那不重要,佛學或古代經典之所以更有意義,在於讓我們看到人性的不完美,
看到了,才有改變的可能。

對我而言,基督教的原罪,也是同一意思。

這時代的人,最大的問題是,就是先預設自己是已經是完美的人了,所以,對「他人」挺殘忍的。

看看,各種名嘴吧。

如果自身感受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向上的過程中的人,才能有某種餘地對他人「不殘忍」。

佛學,很有勇氣,從人的不完美,開始。但,這也不過是,如實。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的受众分析

佛经,其文本中,常有对「受众」的描述。

不同程度的人,应用什么方法,什么内容,这点,佛学是相当明显的论说重点。

经文: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里有三种受众在,

一、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二、辟支佛者:应十二因缘法。

三、菩萨: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不同的受众,所给出的「行法」以及相应于行法的佛学解释,并不相同。

有兴趣者,请自行去读读佛学基本知识。

这三者受众,有「程度上」的高低关系,这高低更多的是指奠基关系,犹如小学、国中、高中。

古代经典,这样的区分,很合理的啊,不是吗?什么程度,就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教育之。

这有很了不起吗?

非常了不起。

想想我们的「爱的教育」吧。

哇,文言文读不懂,那就废掉。

数学,很多人算不出来,那就把教的内容变得更简单,让大家都算得开心。

台大考上的人很少。那就请那些名校不要公布上榜名单……。
古人,更愿意面对「人生的真理现实」。

我们这时代,更迷信于「普世价值」。

人有各种程度,各种质性,各种性格,如果不先承认这些,人是不会找到「往更好的程度」去发展的路的。

人人平等,是这时代最大的麻庳毒品。都平等了,还读书,就真的是头脑坏了!

来,佛学很清醒,弥勒菩萨,很有名吧。但他在修行时,也是有状况啊,
经文:
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求名。哈。这是弥勒。
但,经文: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起点,那不重要,佛学或古代经典之所以更有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不完美,
看到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对我而言,基督教的原罪,也是同一意思。

这时代的人,最大的问题是,就是先预设自己是已经是完美的人了,所以,对「他人」挺残忍的。

看看,各种名嘴吧。

如果自身感受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向上的过程中的人,才能有某种余地对他人「不残忍」。

佛学,很有勇气,从人的不完美,开始。但,这也不过是,如实。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2):成就的樣貌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2):成就的樣貌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經典。

從佛教發展史而言,大乘是接著小乘而來的佛學的發展過程面貌。

這裡有著「奠基」的關係。

於是, 一開始,經文就點出,小乘佛學的修行成就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這有什麼不足?以致於可以說,大乘是對小乘的發展。

經文一開始,先是小乘的修行者為聽眾而出場。法華經其目的之一,就是為這些小乘修行者談,什麼是大乘?亦即,佛法還可以有什麼樣更廣大的視野!

經文: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阿羅漢,是小乘修行者最高成就的指稱詞。這是目前出場的聽眾。

阿羅漢,並不簡單啊!但其特色是什麼?

經文: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這幾個詞,是讓人羡慕的。不是嗎?

人生,不就是為了「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只是,我們凡人用了凡人的方法和手段而己。

佛學認為,這些方法和手段得到的,並不牢固,是虛的。

小乘佛學給了我們理論和行法,讓人們可以得到「真正」的「心得自在」。

這很棒啊,真的棒。

所以呢?大乘還要「更什麼」嗎?

對,聽眾除了小乘修行者阿羅漢之外,還有大乘「菩薩」,即大乘的修行者之指稱。跟著出場了。

經文: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來,大乘修行者「菩薩」,他們的成就樣貌又是如何呢?

供養、植眾德本、以慈修身、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這些大乘修行者成就特色,是不是和「無復煩惱」、「心得自在」,不同呢?

大乘修行者的描述,是不是和儒學所強調的,有很多相同的側面呢!所以,大乘在中原大地興盛,是有道理的。

於是,法華經就在說明和解釋,為什麼,
「以慈修身、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會比「無復煩惱、心得自在」,更值得我們去成就。

所以,佛學也可以是「哲學」。它為人生追求的方向,提供解釋。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2):成就的样貌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经典。

从佛教发展史而言,大乘是接着小乘而来的佛学的发展过程面貌。

这里有着「奠基」的关系。

于是, 一开始,经文就点出,小乘佛学的修行成就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这有什么不足?以致于可以说,大乘是对小乘的发展。

经文一开始,先是小乘的修行者为听众而出场。法华经其目的之一,就是为这些小乘修行者谈,什么是大乘?亦即,佛法还可以有什么样更广大的视野!

经文: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小乘修行者最高成就的指称词。这是目前出场的听众。

阿罗汉,并不简单啊!但其特色是什么?

经文: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这几个词,是让人羡慕的。不是吗?

人生,不就是为了「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只是,我们凡人用了凡人的方法和手段而己。

佛学认为,这些方法和手段得到的,并不牢固,是虚的。

小乘佛学给了我们理论和行法,让人们可以得到「真正」的「心得自在」。

这很棒啊,真的棒。

所以呢?大乘还要「更什么」吗?

对,听众除了小乘修行者阿罗汉之外,还有大乘「菩萨」,即大乘的修行者之指称。跟着出场了。

经文: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来,大乘修行者「菩萨」,他们的成就样貌又是如何呢?

供养、植众德本、以慈修身、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这些大乘修行者成就特色,是不是和「无复烦恼」、「心得自在」,不同呢?

大乘修行者的描述,是不是和儒学所强调的,有很多相同的侧面呢!所以,大乘在中原大地兴盛,是有道理的。

于是,法华经就在说明和解释,为什么,
「以慈修身、能度无数百千众生」会比「无复烦恼、心得自在」,更值得我们去成就。

所以,佛学也可以是「哲学」。它为人生追求的方向,提供解释。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難信之法/2021.07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難信之法/2021.07

「如是我聞。一時」。

這是一開始出現的字。

這是「佛經」文本出場的標準格式。

正如同,「倒三角型」文本是新聞文本出場的「目前公認的」標準格式。

事實上,在其他的各式文本中,你也看不到「如是我聞。一時」這樣出場的文本格式。

這有什麼意義嗎?

如是我聞,是指,正如同我所親身聽到的。
意思是,記錄者並沒有去添加什麼自己的想法,
而是很,
「客觀」的記錄了,當下講經的內容。

但,好玩的是,「一時」。是指,「某時候」。
換句話說,是什麼時候不知道。

這裡是矛盾。一種,空間和時間無法連起來矛盾。

如果你喜讀中國各種文本中最強大的文本形式,歷史文本。
你看到了二種很不同的「世界觀」。

中國歷史文本中,例如春秋,時間和空間,是一定要被搞清楚的。

佛家和儒家,在這很也很有特色的被清楚了。

佛家談的是「超越時空」之事。哦,真理不往往也是如此嗎?

儒家卻認為,真理就在「時空之中」被顯現。

好了。

再來,誰是「受眾」。

不是只有學傳播的人才想研究「受眾」。

法華經的受眾是誰?文本是有交待的。

經文:
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受眾是有一些限制的。想要聽懂,就必須是「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的修行者。換言之,這是「高級班」。

高級是相對於何種低級班嗎?小乘。

低,不是劣的意思。而是,低年級,即,基礎班。

所以,法華經在佛學史上被稱之為「大乘」的代表作品。

高級班是怎麼的一種「高級」法呢?

經文:
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是難信啊?真的難。正如同量子力學很難被「信」一樣。所以是「大乘」。

這本經書,就在告訴你,如何可能的地去悟入「難信之法」。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难信之法/2021.07

「如是我闻。一时」。

这是一开始出现的字。

这是「佛经」文本出场的标准格式。

正如同,「倒三角型」文本是新闻文本出场的「目前公认的」标准格式。

事实上,在其他的各式文本中,你也看不到「如是我闻。一时」这样出场的文本格式。

这有什么意义吗?

如是我闻,是指,正如同我所亲身听到的。
意思是,记录者并没有去添加什么自己的想法,
而是很,
「客观」的记录了,当下讲经的内容。

但,好玩的是,「一时」。是指,「某时候」。
换句话说,是什么时候不知道。

这里是矛盾。一种,空间和时间无法连起来矛盾。

如果你喜读中国各种文本中最强大的文本形式,历史文本。
你看到了二种很不同的「世界观」。

中国历史文本中,例如春秋,时间和空间,是一定要被搞清楚的。

佛家和儒家,在这很也很有特色的被清楚了。

佛家谈的是「超越时空」之事。哦,真理不往往也是如此吗?

儒家却认为,真理就在「时空之中」被显现。

好了。

再来,谁是「受众」。

不是只有学传播的人才想研究「受众」。

法华经的受众是谁?文本是有交待的。

经文: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受众是有一些限制的。想要听懂,就必须是「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的修行者。换言之,这是「高级班」。

高级是相对于何种低级班吗?小乘。

低,不是劣的意思。而是,低年级,即,基础班。

所以,法华经在佛学史上被称之为「大乘」的代表作品。

高级班是怎么的一种「高级」法呢?

经文:
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是难信啊?真的难。正如同量子力学很难被「信」一样。所以是「大乘」。

这本经书,就在告诉你,如何可能的地去悟入「难信之法」。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讀第三次的前言

《妙法蓮華經》:讀第三次的前言

這次,是第三次以電腦短文文本來寫作法華經的第三次寫作內容。

每一次,我自己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次又一次,我也很清楚,寫得愈來愈深的感覺,似乎有了出來。

原來的本意是,用這「大家普遍在看」的媒介,以及適合這種媒介形式的文本寫作形式,
來,
表達,我對「經典」的一些感受。

經典,尤其是「古典」經典,如果沒有人帶著讀,很難有機會可以「讀得進去」。

這是我自己很大的感嘆。但願你也有那種「善知識緣分」。

如果我大學時,不是碰到王淮老師,帶著我們去「銷文解義」式的讀經典,
傳統經典文本,例如論、孟、老、莊,
那幾乎是不太可能有機會可以「讀得下去」。

如是不是碰到海雲和上的講經,我對佛經大概也不可能會讀到心中一樂。

古人對人生的關注點,和我們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但,那些不同之處,在這時代,恰恰是被遮蔽的最厲害之處。

我們是「工具人」時代的生存者,「生產」是這個社會對人的「潛藏的最大判斷標準」。

你為什麼要讀書?因為較有生產力…
你為什麼要公平、公正、客觀?因為這是較有生產力的社會結構方式…
你為什麼要包容?因為這是較不浪費勞動力的對人的方式…
你為什麼要自由與民主?因為那是有效發揮生產力的生產模式…

不是說那些「名詞」沒有價值。而是,你沒有能力看出「不用生產力包裝」的那種名詞本身的價值。

但,生產力,恰恰不是古人那麼如此在意的東東。

人,如果不用生產力來看,那還能有什麼「角度」來思考呢?

我們「現代人」,恐怕連想這一問題,都沒有能力去想!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序文中所寫的文字,不知你是否有些去感觸的能力以及生出感受。

每次讀著古文,總有些思緒湧上心頭。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寫作不只是表達情緒而已,寫作是把「和古人通感的東東」,用語言讓「它」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
《妙法莲华经》:读第三次的前言

这次,是第三次以计算机短文文本来写作法华经的第三次写作内容。

每一次,我自己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次又一次,我也很清楚,写得愈来愈深的感觉,似乎有了出来。

原来的本意是,用这「大家普遍在看」的媒介,以及适合这种媒介形式的文本写作形式,
来,
表达,我对「经典」的一些感受。

经典,尤其是「古典」经典,如果没有人带着读,很难有机会可以「读得进去」。

这是我自己很大的感叹。但愿你也有那种「善知识缘分」。

如果我大学时,不是碰到王淮老师,带着我们去「销文解义」式的读经典,
传统经典文本,例如论、孟、老、庄,
那几乎是不太可能有机会可以「读得下去」。

如是不是碰到海云和上的讲经,我对佛经大概也不可能会读到心中一乐。

古人对人生的关注点,和我们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但,那些不同之处,在这时代,恰恰是被遮蔽的最厉害之处。

我们是「工具人」时代的生存者,「生产」是这个社会对人的「潜藏的最大判断标准」。

你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较有生产力…
你为什么要公平、公正、客观?因为这是较有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方式…
你为什么要包容?因为这是较不浪费劳动力的对人的方式…
你为什么要自由与民主?因为那是有效发挥生产力的生产模式…

不是说那些「名词」没有价值。而是,你没有能力看出「不用生产力包装」的那种名词本身的价值。

但,生产力,恰恰不是古人那么如此在意的东东。

人,如果不用生产力来看,那还能有什么「角度」来思考呢?

我们「现代人」,恐怕连想这一问题,都没有能力去想!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序文中所写的文字,不知你是否有些去感触的能力以及生出感受。

每次读着古文,总有些思绪涌上心头。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写作不只是表达情绪而已,写作是把「和古人通感的东东」,用语言让「它」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在佛學經典中,最後幾篇往往是「流通品」,亦即,這是屬於勸說、展示、範例之類的文本內容。

所以,本篇名為「勸發品」。

首先,有「勸」。這是試著「說服」。

發,是什麼呢?發出一種「心」,什麼心?佛學中的「大乘之發心」。

大乘之心,即是「面向他人」之心。

他人即自身。

對他人壞,絕對最後不會有自身的好。
對他人好,最後也一定對自己好。

更嚴格一點的說,只有對他人的好才能是「對自己好」的唯一方法。

這,這,這,這種講法是在講什麼五四三嗎?很好笑啊,對不對。

菩薩知道你的感受啊!所以,才要「勸發」。

如何讓一位原本不相信的人,真的能「體悟」到生命的真理,從而有另一種生命的價值觀和實踐力呢?

這才是最難的。對任何一位修行者而言。

真理原本就存在,只是你看不到。

正如同大學原本就存在,但國小生就一定會「看不到」。

如何,「轉」而看到呢?

一個人,不是想「大學生」就會是大學生的。生命的成長,有其條件的。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生命如何而能轉向面對一種「意義存在」式的探問與追求?

法華經最後提出了四法。


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沒有這些基礎的實踐過程,生命很難「轉得出來」。

第二和第四,很有儒學之風。所以,大乘會在中原大地盛行,有其由也。

第一和第三,就很有佛學「行法」之特色(唸佛和打坐)。

第二者,是我們切身日常中,就做得到的。
所以,這句就出來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而最後,那是一種什麼樣態的生命呈現之姿態呢?

經文:
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在佛学经典中,最后几篇往往是「流通品」,亦即,这是属于劝说、展示、范例之类的文本内容。

所以,本篇名为「劝发品」。

首先,有「劝」。这是试着「说服」。

发,是什么呢?发出一种「心」,什么心?佛学中的「大乘之发心」。

大乘之心,即是「面向他人」之心。

他人即自身。

对他人坏,绝对最后不会有自身的好。
对他人好,最后也一定对自己好。

更严格一点的说,只有对他人的好才能是「对自己好」的唯一方法。

这,这,这,这种讲法是在讲什么五四三吗?很好笑啊,对不对。

菩萨知道你的感受啊!所以,才要「劝发」。

如何让一位原本不相信的人,真的能「体悟」到生命的真理,从而有另一种生命的价值观和实践力呢?

这才是最难的。对任何一位修行者而言。

真理原本就存在,只是你看不到。

正如同大学原本就存在,但国小生就一定会「看不到」。

如何,「转」而看到呢?

一个人,不是想「大学生」就会是大学生的。生命的成长,有其条件的。

经文: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生命如何而能转向面对一种「意义存在」式的探问与追求?

法华经最后提出了四法。


一者、为诸佛护念,
二者、植众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没有这些基础的实践过程,生命很难「转得出来」。

第二和第四,很有儒学之风。所以,大乘会在中原大地盛行,有其由也。

第一和第三,就很有佛学「行法」之特色(念佛和打坐)。

第二者,是我们切身日常中,就做得到的。
所以,这句就出来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而最后,那是一种什么样态的生命呈现之姿态呢?

经文:
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龜」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龜」

「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這是此篇佛教經典中很常看到的「文學典故」,常見到以成語形式來表達:
盲龜浮木。

一隻只剩下一眼的龜,在茫茫的大海中,要浮上海面,而同時又能恰好的把頭卡入到浮在海面上的木板中的小孔。

這有多難。

這是比喻,人聽到佛法,有多難。

我相信你大概沒感覺。

甚至覺得誇張。

嗯,難言也。如果有一天,你有這種感受出來,那麼大概你的人生視角有很大的變化了吧。

人,是會變的,人有機會往更高的價值感受方向去變化。

重點是,如何可能?  這是行法。

法華經最後的這些文本,談的都是行法,談的都是如何可能讓生命視角、生命價值系統,改變。

就是在此篇的講述中,「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這比喻被講了出來。但,這比喻在整個文本脈胳中,還更有所指,這難,是指「碰到善知識」之難。

用現代的語言,是指碰到「好老師」,難。

沒有碰到善知識的帶領,人往往很難去反思「我們所習慣的生活系統」。

但,你能碰到嗎?未必。

甚至,機會不大。

碰到好老師的機會,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你不要被現代的「教育魔法」騙了,以為喊喊「愛的」教育,就是好老師。嗯…

來,經文:
轉我邪心,……,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

這是佛教經典中的善知識,即老師,之定義。

你如何能碰到?不是想有就有。你自己要有所準備。

你準備好了,善知識才會出場。

這很公平。

你不是什麼不得了的珍寶,所以「老師」一定去要哄著你。同學,不要太自嗨了。

你要很誠心的去做了什麼,所以善知識才會和你相遇呢?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種善根故。

這是行法。真正是行法。如此行,自有善知識,來。

同學,你有種善根嗎?還是你忙著喊口號。

**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龟」

「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这是此篇佛教经典中很常看到的「文学典故」,常见到以成语形式来表达:
盲龟浮木。

一只只剩下一眼的龟,在茫茫的大海中,要浮上海面,而同时又能恰好的把头卡入到浮在海面上的木板中的小孔。

这有多难。

这是比喻,人听到佛法,有多难。

我相信你大概没感觉。

甚至觉得夸张。

嗯,难言也。如果有一天,你有这种感受出来,那么大概你的人生视角有很大的变化了吧。

人,是会变的,人有机会往更高的价值感受方向去变化。

重点是,如何可能?  这是行法。

法华经最后的这些文本,谈的都是行法,谈的都是如何可能让生命视角、生命价值系统,改变。

就是在此篇的讲述中,「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这比喻被讲了出来。但,这比喻在整个文本脉胳中,还更有所指,这难,是指「碰到善知识」之难。

用现代的语言,是指碰到「好老师」,难。

没有碰到善知识的带领,人往往很难去反思「我们所习惯的生活系统」。

但,你能碰到吗?未必。

甚至,机会不大。

碰到好老师的机会,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你不要被现代的「教育魔法」骗了,以为喊喊「爱的」教育,就是好老师。嗯…

来,经文:
转我邪心,……,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

这是佛教经典中的善知识,即老师,之定义。

你如何能碰到?不是想有就有。你自己要有所准备。

你准备好了,善知识才会出场。

这很公平。

你不是什么不得了的珍宝,所以「老师」一定去要哄着你。同学,不要太自嗨了。

你要很诚心的去做了什么,所以善知识才会和你相遇呢?

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种善根故。

这是行法。真正是行法。如此行,自有善知识,来。

同学,你有种善根吗?还是你忙着喊口号。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羅尼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羅尼

陀羅尼,是咒語。理論上,是一種「語言」系統。
雖然一般而言,我們聽不懂,而只是一種聲音系統。

這一篇中,許多菩薩講出了陀羅尼,經文:
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遮、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換言之,陀羅尼,是有作用的,是「以守護之」的作用。

語言,說一說,講一講,就有這些作用呢?

這大概是我們現代人根據我們的一般經驗而來的質問?

不過,我們一般肉眼也看不到紫外線!就是了。

來,
這一篇,如果你有宗教或接近宗教式的形而上思索的經驗和熱度,
那麼,
「語言」與修行,或著說,語言與生命之轉化之間的關係,大概會引起你的思考和反應。

聖經、舊經中,
創世記1: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注意,是「說」哦。不是「想」,也不是比手畫腳。

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家。

在這裡,諸菩薩是講出「陀羅尼」。

用結構理論來談語言,或喬姆斯基提出轉換生成語法,
一種基本的結論是,語言的能力是比「主體性之能力」有著更強大的先在能力基礎。

亦即,語言能力更大於更早於人的「自主性」。

好,到此,上述所談的「舉例」如果能夠說服你,那麼,
不管是誦咒,誦經,唸經典文句,或是偈語。
就都是行法。

我個人喜唸華嚴經中的某些優美文字,以及某些懺儀,例如金光明最勝懺儀,等。

如果你切深感受到,在自我轉化生命檔次過程中的那種艱困,
文字,唸經典文字,誦陀羅尼,是一種可以對你有助益的行法。
這是我的經驗談。

**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罗尼

陀罗尼,是咒语。理论上,是一种「语言」系统。
虽然一般而言,我们听不懂,而只是一种声音系统。

这一篇中,许多菩萨讲出了陀罗尼,经文:
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剎、若富单那、若吉遮、若鸠盘荼、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换言之,陀罗尼,是有作用的,是「以守护之」的作用。

语言,说一说,讲一讲,就有这些作用呢?

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根据我们的一般经验而来的质问?

不过,我们一般肉眼也看不到紫外线!就是了。

来,
这一篇,如果你有宗教或接近宗教式的形而上思索的经验和热度,
那么,
「语言」与修行,或着说,语言与生命之转化之间的关系,大概会引起你的思考和反应。

圣经、旧经中,
创世记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注意,是「说」哦。不是「想」,也不是比手画脚。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

在这里,诸菩萨是讲出「陀罗尼」。

用结构理论来谈语言,或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
一种基本的结论是,语言的能力是比「主体性之能力」有着更强大的先在能力基础。

亦即,语言能力更大于更早于人的「自主性」。

好,到此,上述所谈的「举例」如果能够说服你,那么,
不管是诵咒,诵经,念经典文句,或是偈语。
就都是行法。

我个人喜念华严经中的某些优美文字,以及某些忏仪,例如金光明最胜忏仪,等。

如果你切深感受到,在自我转化生命档次过程中的那种艰困,
文字,念经典文字,诵陀罗尼,是一种可以对你有帮助的行法。
这是我的经验谈。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性德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性德

觀世音菩薩,這很有名。

在一般而言的中國文化圈的影響之內的文化體系,都可以看到這位菩薩的名號。

你會不會奇怪?為什麼這位菩薩紅成這個樣子?

之前,其實也有幾位菩薩也以同樣的文本規格分量出場了,
例如,藥王、妙音菩薩。

為什麼觀世音是最後出場的,但卻最紅。是什麼樣的性德,使得觀世音菩薩可以有如此的樣貌?

在佛學概念中,這些菩薩都可以被想像成是你「修行過程」的學長、學姐。

他們用他們自身的經驗,來訴說他們所行「行法」的效果和成就。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看起來很威吧。稱名解脫。

但,從修行的行地出發,你是不是能有這樣的大願:一心稱名,皆得解脫。

稱「你」的名,哦。這是何等的大願。

這種願,一般而言,你根本想不出來。不是嗎?

你要不要成為有一種有能力的「存在者」,不是給別人什麼功名利祿、什麼偉大口號理念,而是:
經文: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淫欲,不是性欲,而是一種貪得無厭。

淫欲、瞋恚、愚癡。這活生生肉體生命中常見的「特色」啊。從,一個活生生的人格性開始去給予別人利益。

這最難。不是嗎?

如你是依佛學的修行者,這裡有「行法」,經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稱唸供養某一菩薩,即是對他的願的跟隨。何種願,何種國土成就!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的性德

观世音菩萨,这很有名。

在一般而言的中国文化圈的影响之内的文化体系,都可以看到这位菩萨的名号。

你会不会奇怪?为什么这位菩萨红成这个样子?

之前,其实也有几位菩萨也以同样的文本规格分量出场了,
例如,药王、妙音菩萨。

为什么观世音是最后出场的,但却最红。是什么样的性德,使得观世音菩萨可以有如此的样貌?

在佛学概念中,这些菩萨都可以被想象成是你「修行过程」的学长、学姐。

他们用他们自身的经验,来诉说他们所行「行法」的效果和成就。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看起来很威吧。称名解脱。

但,从修行的行地出发,你是不是能有这样的大愿:一心称名,皆得解脱。

称「你」的名,哦。这是何等的大愿。

这种愿,一般而言,你根本想不出来。不是吗?

你要不要成为有一种有能力的「存在者」,不是给别人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伟大口号理念,而是:
经文: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淫欲,不是性欲,而是一种贪得无厌。

淫欲、瞋恚、愚痴。这活生生肉体生命中常见的「特色」啊。从,一个活生生的人格性开始去给予别人利益。

这最难。不是吗?

如你是依佛学的修行者,这里有「行法」,经文: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称念供养某一菩萨,即是对他的愿的跟随。何种愿,何种国土成就!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音菩薩的行法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音菩薩的行法


從智者大對此經文本的區分而言,這是「約本開權顯實」之下的「流通分」。

這意思是,這篇,更多意味的是一種「舉例」,來說明。

妙音菩薩,出場。

這位菩薩,要用自己的故事,來跟我們說什麼呢?

一、妙音菩薩從他方佛土而來,為什麼?
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是妙音菩薩摩訶薩,…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聽經!

二、妙音菩薩是如何來修行的呢?好想知道這位菩薩是如何來進行的?
A:經文: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B:經文: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這裡有二項重點。
A是「說是經典」,這亦即,宣講「智慧/義理/真理」是更重要的事。
B是平等平等。不同眾生,菩薩,都不放棄。

這好像也沒什麼?有點老生常談。

嗯,那你去做看看,就知了。

往往,我們談「效果」「好處」,我們不談義理。或著說,你也沒有能力談。

往往,和我們意見不同,我們就放棄,或是劃入非我族類。

人,如果能走出上述二項習氣,就是菩薩。

**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之妙音菩萨的行法


从智者大对此经文本的区分而言,这是「约本开权显实」之下的「流通分」。

这意思是,这篇,更多意味的是一种「举例」,来说明。

妙音菩萨,出场。

这位菩萨,要用自己的故事,来跟我们说什么呢?

一、妙音菩萨从他方佛土而来,为什么?
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是妙音菩萨摩诃萨,…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听经!

二、妙音菩萨是如何来修行的呢?好想知道这位菩萨是如何来进行的?
A:经文: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

B:经文: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这里有二项重点。
A是「说是经典」,这亦即,宣讲「智慧/义理/真理」是更重要的事。
B是平等平等。不同众生,菩萨,都不放弃。

这好像也没什么?有点老生常谈。

嗯,那你去做看看,就知了。

往往,我们谈「效果」「好处」,我们不谈义理。或着说,你也没有能力谈。

往往,和我们意见不同,我们就放弃,或是划入非我族类。

人,如果能走出上述二项习气,就是菩萨。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之什麼是法供養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之什麼是法供養

佛經的文本是有「文本結構的」。

依天台智者大師的說法,
〈藥王品〉以下五品,為弘傳法華度化眾生利益流通的殊勝!

換言之,從這品開始,就是強調「講出去」或「實踐出來」所能產生的效果和作用,
用哲學術語,
可以說是「修行論」;或是「實踐論」。

人,如何可能改變自己?

這是很重要的發問?不是嗎。

看看你的四周,有人比你聰明,有人比你漂亮,有人比你會算數學,有人藍球打的好。

難道說,這一切都是「定了」嗎?
人有沒有可有「透過某種方法」再去重新的改變自己,讓自己可以再「再向上變化」。

你會隨口的說,一定可以。

哦,那是社會習氣給你的口頭禪。憑什麼說,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為什麼?如何可能?
這就是「哲學的追問」。

流通品,是對這種「追問模式」的一種古代的回應模式。
古典作品往往是用某種比喻或是故事,來回應;
而不是用論述的,如我這篇的這種談法。

論述,這是現代化下的講法,要用「論證」來讓你相信,
因為,你不相信「比喻」。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文章一開頭,就提出「修行的問題」。

問說,有一位「修行者」,藥王菩薩,他的修行方法是「難行苦行」,其實也是對傳統那種「苦行」方法的提出追問。

這種方法,要如何來看待呢?

故事開始了。

先說有一位菩薩,經文: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

但後來,他成就後,卻說了,
經文: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重點不在「苦行」,而是「聞法華經力」。這裡,由小乘向大乘的方法前進。

那麼,這改變中,有沒有修行的方法可以提出呢?有;「供養」。

那供養這種方法,有沒有什麼可以再進行分析的呢?有,
經文: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而這就是「法供養」。

用儒學的談法,去「實踐」德性,才是真正的德性。

再來,供養這種方法的最後目標是什麼,亦即你心存什麼念頭而供養,
經文:
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心中的念頭是,希望別人也能有更好的生命發展。

這是典型的大乘心法:為他人好,自己才能好。

供養這種行法,亦如是。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某種宗教上的思考和經驗,
來,我跟你說,「供養」真的很重要。

然而這篇跟我們說,實踐出去,才是最好的供養。

其實,只有實踐出去的當下,生命的改變才能發動。

同學,來吧,真的,晚上坐在書桌前,把「硬書」(理論一點的)打開,想法子讀下去。
你是高中生嗎?來,記得「每天」算數學。真的。算數學是讓自己抽象理解力增加的「行法」。

去做,這即是法供養。

經文: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之什么是法供养

佛经的文本是有「文本结构的」。

依天台智者大师的说法,
〈药王品〉以下五品,为弘传法华度化众生利益流通的殊胜!

换言之,从这品开始,就是强调「讲出去」或「实践出来」所能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用哲学术语,
可以说是「修行论」;或是「实践论」。

人,如何可能改变自己?

这是很重要的发问?不是吗。

看看你的四周,有人比你聪明,有人比你漂亮,有人比你会算数学,有人蓝球打的好。

难道说,这一切都是「定了」吗?
人有没有可有「透过某种方法」再去重新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可以再「再向上变化」。

你会随口的说,一定可以。

哦,那是社会习气给你的口头禅。凭什么说,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为什么?如何可能?
这就是「哲学的追问」。

流通品,是对这种「追问模式」的一种古代的响应模式。
古典作品往往是用某种比喻或是故事,来响应;
而不是用论述的,如我这篇的这种谈法。

论述,这是现代化下的讲法,要用「论证」来让你相信,
因为,你不相信「比喻」。

经文: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修行的问题」。

问说,有一位「修行者」,药王菩萨,他的修行方法是「难行苦行」,其实也是对传统那种「苦行」方法的提出追问。

这种方法,要如何来看待呢?

故事开始了。

先说有一位菩萨,经文: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

但后来,他成就后,却说了,
经文: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

重点不在「苦行」,而是「闻法华经力」。这里,由小乘向大乘的方法前进。

那么,这改变中,有没有修行的方法可以提出呢?有;「供养」。

那供养这种方法,有没有什么可以再进行分析的呢?有,
经文: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而这就是「法供养」。

用儒学的谈法,去「实践」德性,才是真正的德性。

再来,供养这种方法的最后目标是什么,亦即你心存什么念头而供养,
经文:
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心中的念头是,希望别人也能有更好的生命发展。

这是典型的大乘心法:为他人好,自己才能好。

供养这种行法,亦如是。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某种宗教上的思考和经验,
来,我跟你说,「供养」真的很重要。

然而这篇跟我们说,实践出去,才是最好的供养。

其实,只有实践出去的当下,生命的改变才能发动。

同学,来吧,真的,晚上坐在书桌前,把「硬书」(理论一点的)打开,想法子读下去。
你是高中生吗?来,记得「每天」算数学。真的。算数学是让自己抽象理解力增加的「行法」。

去做,这即是法供养。

经文: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





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交待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交待

囑累,就是對弟子或跟隨眾的一些「交待話語」。

我們都曾經面臨「囑累」的情境,在那時,你會交待什麼?

所以,在這經中,釋氏會交待什麼?

經文:
「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流布此法」。就是去宣講這經的內容、義理。

這,你可能會覺得又是「宣傳行銷」的技法嗎?4P或是4C,或是STP分析…

經文:
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報恩」。這是經典給出的觀點。

人,真的是這樣。如果你真的被某種「真理」改變了對生命意義的態度和看法,
「講出去」這樣的「報恩」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

如果你沒有真的得到什麼讓生命改變的意義和觀念,你是無法有這種「報恩」的感覺跑出來的。

與其說,經典是要你去「行銷」,
倒不如說,經典最後提示了「堪驗你修行到了什麼檔次」的方法。

講出去、做出去,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成果的堪驗方法。

沒有真的「有所得於心」,你是講不出去,做不出來的。

對「真理」的講出去,不是帶風向。帶風向是行銷,你會動腦,你會累,但你不會「怕」。因為,你不會讓別人知道「你」在帶風向。你是在「黑暗中」的。

講出去,是自己也走出去。是你在光天化日之下。你要以身證道的,亦即,用你自己的行為去證明你相信的真理。

你真的「證得了」真理了嗎?你必須用自己去證明。修行,如此。

經文: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慳吝」啊!朋友。真的,真的。朋友。
因為,真正的真理一旦被領悟,真的不想講出去。那過程,太艱辛了。

但,這是修行的最後一關鍵,「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嘱累,就是对弟子或跟随众的一些「交待话语」。

我们都曾经面临「嘱累」的情境,在那时,你会交待什么?

所以,在这经中,释氏会交待什么?

经文:
「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

「流布此法」。就是去宣讲这经的内容、义理。

这,你可能会觉得又是「宣传营销」的技法吗?4P或是4C,或是STP分析…

经文:
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报恩」。这是经典给出的观点。

人,真的是这样。如果你真的被某种「真理」改变了对生命意义的态度和看法,
「讲出去」这样的「报恩」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如果你没有真的得到什么让生命改变的意义和观念,你是无法有这种「报恩」的感觉跑出来的。

与其说,经典是要你去「营销」,
倒不如说,经典最后提示了「堪验你修行到了什么档次」的方法。

讲出去、做出去,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成果的堪验方法。

没有真的「有所得于心」,你是讲不出去,做不出来的。

对「真理」的讲出去,不是带风向。带风向是营销,你会动脑,你会累,但你不会「怕」。因为,你不会让别人知道「你」在带风向。你是在「黑暗中」的。

讲出去,是自己也走出去。是你在光天化日之下。你要以身证道的,亦即,用你自己的行为去证明你相信的真理。

你真的「证得了」真理了吗?你必须用自己去证明。修行,如此。

经文: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悭吝」啊!朋友。真的,真的。朋友。
因为,真正的真理一旦被领悟,真的不想讲出去。那过程,太艰辛了。

但,这是修行的最后一关键,「为令其人得佛慧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