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學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學了什麼

提婆達多是釋氏的老師。

師生關係,這裡,特別以一章的形式被重點地呈現出來。

如果你的職業是當老師的,嗯,這是特別的工作。你的產品是靈魂。

佛學的某些道理,的確,如果沒有人教,很難是自己去想出來或悟出來。例如,空性。

那麼,這章是用什麼故事樣態來表達這種關係,這涉及到修行的過程。

經文: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天啊。這,我大概是不可能講出來的。求法之情如此殷切。

同時,這也不是講講而已,經文: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更重要的是,釋氏很清楚的說出來,這為老師教了他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你能講的出,你的某位老師,教了你什麼而影響了你什麼嗎?

大概不多。所以,嗯,經文: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裡是行法,尤其是佛學修行中所常強調的行法。

如果你有興趣,我列一下:
六波羅蜜,
慈悲喜捨,
十力、
四無所畏、
四攝法、
十八不共、
神通道力,
成等正覺,
廣度眾生。

這些都是佛學術語。佛學有時很迷人之處在於,對於行法,不但定義清楚,理論的論述也非常完整。

你依著這些方法去實踐,生命會變化,層次會提升,痛苦會解脫。這是「修行學」,有論證的。

那不是道德訓示,那是「修行學」的理論論證。

我最感動的一句是,釋氏說: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不知,有沒有老師可以讓你如此說?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学了什麽

提婆达多是释氏的老师。

师生关係,这裡,特别以一章的形式被重点地呈现出来。

如果你的职业是当老师的,嗯,这是特别的工作。你的产品是灵魂。

佛学的某些道理,的确,如果没有人教,很难是自己去想出来或悟出来。例如,空性。

那麽,这章是用什麽故事样态来表达这种关係,这涉及到修行的过程。

经文:
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天啊。这,我大概是不可能讲出来的。求法之情如此殷切。

同时,这也不是讲讲而已,经文: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更重要的是,释氏很清楚的说出来,这为老师教了他什麽。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能讲的出,你的某位老师,教了你什麽而影响了你什麽吗?

大概不多。所以,嗯,经文: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裡是行法,尤其是佛学修行中所常强调的行法。

如果你有兴趣,我列一下:
六波罗蜜,
慈悲喜捨,
十力、
四无所畏、
四摄法、
十八不共、
神通道力,
成等正觉,
广度众生。

这些都是佛学术语。佛学有时很迷人之处在于,对于行法,不但定义清楚,理论的论述也非常完整。

你依着这些方法去实践,生命会变化,层次会提升,痛苦会解脱。这是「修行学」,有论证的。

那不是道德训示,那是「修行学」的理论论证。

我最感动的一句是,释氏说: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不知,有没有老师可以让你如此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