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還集一處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還集一處

接上回,話說,多寶佛因其「願力」而寶塔現前。

願力。在大乘佛學行法中是第一位階的。

解脫是佛學的根本目標,但小乘的解脫第一步是觀:苦之所以會來的「因緣」,所以苦集滅道,是四諦。

大乘,亦是追求解脫,但去達成這目標的第一步是:發願。

所以,經文:
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這裡有行法理論上的重點轉移。所以,東南亞所宗的小乘和漢傳佛學所宗的大乘,最後在可見的佛教文化現象中是多所不同的。

那多寶佛的發願的內容是什麼呢?

經文:
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從我們凡人的角度而言,這種願的內容是「怪怪的」,因為,我們大概發不出這種內容的願。但,沒關係,我們可以追問:這代表什麼意義呢?

「說法華經者」,這是對講法者的極大讚美。也是對於「理解法」的看重。修行,並不外於「理解」,不只是「打坐」而已。

當老師的,或是有機會去向眾人發言的,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嗎?或是,迷信一點的說法,自己「所講出去的」因果之重嗎?

擴大而言之,如果你講的是「正法」,未必是佛學,沒關係,寶塔必然現前。嗯, 超玄的……。

在「那時」的講經現場,有人想看多寶佛,多寶佛說,可以,但有條件。

經文: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這是什麼畫面呢?

講法的人,不是一時興起而已,而是「在十方世界」說法。亦即,用我們的理知來解說畫面,是說:講法是一種長間的願力實踐。

因為是長時間的願力實踐,所以時間軸內的所有「講法」,才有機會「還集一處」。

但為什麼不同時間軸內的「講法」能夠相結合呢?是因為其內容的法意是相同的。所以是,講法,而不是「行銷」。講法,能夠讓你的所有努力,「還集一處」。

如果你是老師,又是對形而上或宗教有某種被引力,那麼你看到你的行法了嗎?一種工作與修行結合的行法。

講法,佛塔現身;長時間的講法實踐,多寶佛現身。這有,是描述上的意義之差別。

為了讓那時講法的聽眾親自目睹多寶佛,於是釋氏現「大神力」,讓「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來集。

這裡亦有大乘的一種重點強調:生命德性價值實踐的無時間性。

憑良心講,過了五十,再回看重前,不得不說,如果你真的只相信生命是「這輩子」而已,你要不去做壞事的機會,太少了?要你不去損人利己,太難了。

來,釋氏的分身來集了,要去跟釋氏打招呼,你猜,這些分身所講的內容會是什麼?

下回。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还集一处

接上回,话说,多宝佛因其「愿力」而宝塔现前。

愿力。在大乘佛学行法中是第一位阶的。

解脱是佛学的根本目标,但小乘的解脱第一步是观:苦之所以会来的「因缘」,所以苦集灭道,是四谛。

大乘,亦是追求解脱,但去达成这目标的第一步是:发愿。

所以,经文:
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这裡有行法理论上的重点转移。所以,东南亚所宗的小乘和汉传佛学所宗的大乘,最后在可见的佛教文化现象中是多所不同的。

那多宝佛的发愿的内容是什麽呢?

经文:
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

从我们凡人的角度而言,这种愿的内容是「怪怪的」,因为,我们大概发不出这种内容的愿。但,没关係,我们可以追问:这代表什麽意义呢?

「说法华经者」,这是对讲法者的极大赞美。也是对于「理解法」的看重。修行,并不外于「理解」,不只是「打坐」而已。

当老师的,或是有机会去向众人发言的,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吗?或是,迷信一点的说法,自己「所讲出去的」因果之重吗?

扩大而言之,如果你讲的是「正法」,未必是佛学,没关係,宝塔必然现前。嗯, 超玄的……。

在「那时」的讲经现场,有人想看多宝佛,多宝佛说,可以,但有条件。

经文: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这是什麽画面呢?

讲法的人,不是一时兴起而已,而是「在十方世界」说法。亦即,用我们的理知来解说画面,是说:讲法是一种长间的愿力实践。

因为是长时间的愿力实践,所以时间轴内的所有「讲法」,才有机会「还集一处」。

但為什麼不同時間軸內的「講法」能夠相結合呢?是因為其內容的法意是相同的。所以是,講法,而不是「行銷」。講法,能夠讓你的所有努力,「還集一處」。

如果你是老师,又是对形而上或宗教有某种被引力,那麽你看到你的行法了吗?一种工作与修行结合的行法。

讲法,佛塔现身;长时间的讲法实践,多宝佛现身。这有,是描述上的意义之差别。

为了让那时讲法的听众亲自目睹多宝佛,于是释氏现「大神力」,让「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来集。

这裡亦有大乘的一种重点强调:生命德性价值实践的无时间性。

凭良心讲,过了五十,再回看重前,不得不说,如果你真的只相信生命是「这辈子」而已,你要不去做坏事的机会,太少了?要你不去损人利己,太难了。

来,释氏的分身来集了,要去跟释氏打招呼,你猜,这些分身所讲的内容会是什麽?

下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