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龜」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龜」

「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這是此篇佛教經典中很常看到的「文學典故」,常見到以成語形式來表達:
盲龜浮木。

一隻只剩下一眼的龜,在茫茫的大海中,要浮上海面,而同時又能恰好的把頭卡入到浮在海面上的木板中的小孔。

這有多難。

這是比喻,人聽到佛法,有多難。

我相信你大概沒感覺。

甚至覺得誇張。

嗯,難言也。如果有一天,你有這種感受出來,那麼大概你的人生視角有很大的變化了吧。

人,是會變的,人有機會往更高的價值感受方向去變化。

重點是,如何可能?  這是行法。

法華經最後的這些文本,談的都是行法,談的都是如何可能讓生命視角、生命價值系統,改變。

就是在此篇的講述中,「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這比喻被講了出來。但,這比喻在整個文本脈胳中,還更有所指,這難,是指「碰到善知識」之難。

用現代的語言,是指碰到「好老師」,難。

沒有碰到善知識的帶領,人往往很難去反思「我們所習慣的生活系統」。

但,你能碰到嗎?未必。

甚至,機會不大。

碰到好老師的機會,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你不要被現代的「教育魔法」騙了,以為喊喊「愛的」教育,就是好老師。嗯…

來,經文:
轉我邪心,……,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

這是佛教經典中的善知識,即老師,之定義。

你如何能碰到?不是想有就有。你自己要有所準備。

你準備好了,善知識才會出場。

這很公平。

你不是什麼不得了的珍寶,所以「老師」一定去要哄著你。同學,不要太自嗨了。

你要很誠心的去做了什麼,所以善知識才會和你相遇呢?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種善根故。

這是行法。真正是行法。如此行,自有善知識,來。

同學,你有種善根嗎?還是你忙著喊口號。

**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龟」

「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这是此篇佛教经典中很常看到的「文学典故」,常见到以成语形式来表达:
盲龟浮木。

一只只剩下一眼的龟,在茫茫的大海中,要浮上海面,而同时又能恰好的把头卡入到浮在海面上的木板中的小孔。

这有多难。

这是比喻,人听到佛法,有多难。

我相信你大概没感觉。

甚至觉得夸张。

嗯,难言也。如果有一天,你有这种感受出来,那么大概你的人生视角有很大的变化了吧。

人,是会变的,人有机会往更高的价值感受方向去变化。

重点是,如何可能?  这是行法。

法华经最后的这些文本,谈的都是行法,谈的都是如何可能让生命视角、生命价值系统,改变。

就是在此篇的讲述中,「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这比喻被讲了出来。但,这比喻在整个文本脉胳中,还更有所指,这难,是指「碰到善知识」之难。

用现代的语言,是指碰到「好老师」,难。

没有碰到善知识的带领,人往往很难去反思「我们所习惯的生活系统」。

但,你能碰到吗?未必。

甚至,机会不大。

碰到好老师的机会,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你不要被现代的「教育魔法」骗了,以为喊喊「爱的」教育,就是好老师。嗯…

来,经文:
转我邪心,……,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

这是佛教经典中的善知识,即老师,之定义。

你如何能碰到?不是想有就有。你自己要有所准备。

你准备好了,善知识才会出场。

这很公平。

你不是什么不得了的珍宝,所以「老师」一定去要哄着你。同学,不要太自嗨了。

你要很诚心的去做了什么,所以善知识才会和你相遇呢?

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种善根故。

这是行法。真正是行法。如此行,自有善知识,来。

同学,你有种善根吗?还是你忙着喊口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