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的最佳男女主角
法華經是佛學史中「大乘」佛學,很重要的代表作品。
在歷史的發展中,大乘的凸顯,一定有其不同於小乘之處。
那這不同會是什麼呢?
就佛法的「修行」而言,這是很重要的提問?換言之,就理論上,雖奠基於小乘,但大乘有什麼更不同於小乘的地方?
就行法而言,要讓人解脫,大乘是不是提出了什麼不同於大乘的「方法」?
理論上,就佛學的發展而言,上面所提的那二項,往往是要被「解釋出來」的。
如果你把這「疑情」帶在心中去讀大乘經典,就會看到,
大乘經典往往也都是從不同面向,以不同的文本表現形式,來問應這二項提問。
經文:
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這樣,你的解脫煩惱就了可能。
你會不會覺得太簡單了,有點騙人的感受呢?
如果你讀了一些佛學史,你知小乘的行法,那種苦行式的行法,那種「白骨觀」式的行法,
那麼這種「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的方法,就會讓你有點「生氣」。
你一定會問說:會不會太廉價了。
其實整部經典就是用「非理論論述的」文本,來跟你說,是的,「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就可以解脫煩惱了。
真的很難相信,對不對。
所以,才有後來大乘佛學的理論發展,中觀,唯識。
中觀: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唯識:
唯識無境。
沒關係,萬一你有興趣,你就可以好好研究。
大乘是在中原大地上發展的最為繁盛的。
我們在寺裡,如果你常去逛。還會看到那種苦哈哈形象的「羅漢」,是小乘修行者的代表。表示,這是根。
當然,更重要的是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等等。
羅漢苦哈哈,但菩薩的長相就是莊嚴美麗,甚至有點珠光寶氣的。大乘修行者是菩薩為命名。
為什麼有這種佛相的造型差別?
你有看過「苦哈哈」的老師在站在講台上嗎?沒有。至少,總是有點裝扮的。
聞一偈一句就可以成佛。那麼,講的人,就不可不講究了,不是嗎?
所以才有法師品。
各位老師們,你們就是「法師品」的主角。
《法华经.法师品第十》的最佳男女主角
法华经是佛学史中「大乘」佛学,很重要的代表作品。
在历史的发展中,大乘的凸显,一定有其不同于小乘之处。
那这不同会是什麽呢?
就佛法的「修行」而言,这是很重要的提问?换言之,就理论上,虽奠基于小乘,但大乘有什麽更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就行法而言,要让人解脱,大乘是不是提出了什麽不同于大乘的「方法」?
理论上,就佛学的发展而言,上面所提的那二项,往往是要被「解释出来」的。
如果你把这「疑情」带在心中去读大乘经典,就会看到,
大乘经典往往也都是从不同面向,以不同的文本表现形式,来问应这二项提问。
经文:
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这样,你的解脱烦恼就了可能。
你会不会觉得太简单了,有点骗人的感受呢?
如果你读了一些佛学史,你知小乘的行法,那种苦行式的行法,那种「白骨观」式的行法,
那麽这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的方法,就会让你有点「生气」。
你一定会问说:会不会太廉价了。
其实整部经典就是用「非理论论述的」文本,来跟你说,是的,「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就可以解脱烦恼了。
真的很难相信,对不对。
所以,才有后来大乘佛学的理论发展,中观,唯识。
中观: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唯识:
唯识无境。
没关係,万一你有兴趣,你就可以好好研究。
大乘是在中原大地上发展的最为繁盛的。
我们在寺裡,如果你常去逛。还会看到那种苦哈哈形象的「罗汉」,是小乘修行者的代表。表示,这是根。
当然,更重要的是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等等。
罗汉苦哈哈,但菩萨的长相就是庄严美丽,甚至有点珠光宝气的。大乘修行者是菩萨为命名。
为什麽有这种佛相的造型差别?
你有看过「苦哈哈」的老师在站在讲台上吗?没有。至少,总是有点装扮的。
闻一偈一句就可以成佛。那麽,讲的人,就不可不讲究了,不是吗?
所以才有法师品。
各位老师们,你们就是「法师品」的主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