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讀第三次的前言

《妙法蓮華經》:讀第三次的前言

這次,是第三次以電腦短文文本來寫作法華經的第三次寫作內容。

每一次,我自己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次又一次,我也很清楚,寫得愈來愈深的感覺,似乎有了出來。

原來的本意是,用這「大家普遍在看」的媒介,以及適合這種媒介形式的文本寫作形式,
來,
表達,我對「經典」的一些感受。

經典,尤其是「古典」經典,如果沒有人帶著讀,很難有機會可以「讀得進去」。

這是我自己很大的感嘆。但願你也有那種「善知識緣分」。

如果我大學時,不是碰到王淮老師,帶著我們去「銷文解義」式的讀經典,
傳統經典文本,例如論、孟、老、莊,
那幾乎是不太可能有機會可以「讀得下去」。

如是不是碰到海雲和上的講經,我對佛經大概也不可能會讀到心中一樂。

古人對人生的關注點,和我們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但,那些不同之處,在這時代,恰恰是被遮蔽的最厲害之處。

我們是「工具人」時代的生存者,「生產」是這個社會對人的「潛藏的最大判斷標準」。

你為什麼要讀書?因為較有生產力…
你為什麼要公平、公正、客觀?因為這是較有生產力的社會結構方式…
你為什麼要包容?因為這是較不浪費勞動力的對人的方式…
你為什麼要自由與民主?因為那是有效發揮生產力的生產模式…

不是說那些「名詞」沒有價值。而是,你沒有能力看出「不用生產力包裝」的那種名詞本身的價值。

但,生產力,恰恰不是古人那麼如此在意的東東。

人,如果不用生產力來看,那還能有什麼「角度」來思考呢?

我們「現代人」,恐怕連想這一問題,都沒有能力去想!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序文中所寫的文字,不知你是否有些去感觸的能力以及生出感受。

每次讀著古文,總有些思緒湧上心頭。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寫作不只是表達情緒而已,寫作是把「和古人通感的東東」,用語言讓「它」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
《妙法莲华经》:读第三次的前言

这次,是第三次以计算机短文文本来写作法华经的第三次写作内容。

每一次,我自己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次又一次,我也很清楚,写得愈来愈深的感觉,似乎有了出来。

原来的本意是,用这「大家普遍在看」的媒介,以及适合这种媒介形式的文本写作形式,
来,
表达,我对「经典」的一些感受。

经典,尤其是「古典」经典,如果没有人带着读,很难有机会可以「读得进去」。

这是我自己很大的感叹。但愿你也有那种「善知识缘分」。

如果我大学时,不是碰到王淮老师,带着我们去「销文解义」式的读经典,
传统经典文本,例如论、孟、老、庄,
那几乎是不太可能有机会可以「读得下去」。

如是不是碰到海云和上的讲经,我对佛经大概也不可能会读到心中一乐。

古人对人生的关注点,和我们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但,那些不同之处,在这时代,恰恰是被遮蔽的最厉害之处。

我们是「工具人」时代的生存者,「生产」是这个社会对人的「潜藏的最大判断标准」。

你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较有生产力…
你为什么要公平、公正、客观?因为这是较有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方式…
你为什么要包容?因为这是较不浪费劳动力的对人的方式…
你为什么要自由与民主?因为那是有效发挥生产力的生产模式…

不是说那些「名词」没有价值。而是,你没有能力看出「不用生产力包装」的那种名词本身的价值。

但,生产力,恰恰不是古人那么如此在意的东东。

人,如果不用生产力来看,那还能有什么「角度」来思考呢?

我们「现代人」,恐怕连想这一问题,都没有能力去想!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序文中所写的文字,不知你是否有些去感触的能力以及生出感受。

每次读着古文,总有些思绪涌上心头。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写作不只是表达情绪而已,写作是把「和古人通感的东东」,用语言让「它」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