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在佛學經典中,最後幾篇往往是「流通品」,亦即,這是屬於勸說、展示、範例之類的文本內容。
所以,本篇名為「勸發品」。
首先,有「勸」。這是試著「說服」。
發,是什麼呢?發出一種「心」,什麼心?佛學中的「大乘之發心」。
大乘之心,即是「面向他人」之心。
他人即自身。
對他人壞,絕對最後不會有自身的好。
對他人好,最後也一定對自己好。
更嚴格一點的說,只有對他人的好才能是「對自己好」的唯一方法。
這,這,這,這種講法是在講什麼五四三嗎?很好笑啊,對不對。
菩薩知道你的感受啊!所以,才要「勸發」。
如何讓一位原本不相信的人,真的能「體悟」到生命的真理,從而有另一種生命的價值觀和實踐力呢?
這才是最難的。對任何一位修行者而言。
真理原本就存在,只是你看不到。
正如同大學原本就存在,但國小生就一定會「看不到」。
如何,「轉」而看到呢?
一個人,不是想「大學生」就會是大學生的。生命的成長,有其條件的。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生命如何而能轉向面對一種「意義存在」式的探問與追求?
法華經最後提出了四法。
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沒有這些基礎的實踐過程,生命很難「轉得出來」。
第二和第四,很有儒學之風。所以,大乘會在中原大地盛行,有其由也。
第一和第三,就很有佛學「行法」之特色(唸佛和打坐)。
第二者,是我們切身日常中,就做得到的。
所以,這句就出來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而最後,那是一種什麼樣態的生命呈現之姿態呢?
經文:
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在佛学经典中,最后几篇往往是「流通品」,亦即,这是属于劝说、展示、范例之类的文本内容。
所以,本篇名为「劝发品」。
首先,有「劝」。这是试着「说服」。
发,是什么呢?发出一种「心」,什么心?佛学中的「大乘之发心」。
大乘之心,即是「面向他人」之心。
他人即自身。
对他人坏,绝对最后不会有自身的好。
对他人好,最后也一定对自己好。
更严格一点的说,只有对他人的好才能是「对自己好」的唯一方法。
这,这,这,这种讲法是在讲什么五四三吗?很好笑啊,对不对。
菩萨知道你的感受啊!所以,才要「劝发」。
如何让一位原本不相信的人,真的能「体悟」到生命的真理,从而有另一种生命的价值观和实践力呢?
这才是最难的。对任何一位修行者而言。
真理原本就存在,只是你看不到。
正如同大学原本就存在,但国小生就一定会「看不到」。
如何,「转」而看到呢?
一个人,不是想「大学生」就会是大学生的。生命的成长,有其条件的。
经文: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生命如何而能转向面对一种「意义存在」式的探问与追求?
法华经最后提出了四法。
一者、为诸佛护念,
二者、植众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没有这些基础的实践过程,生命很难「转得出来」。
第二和第四,很有儒学之风。所以,大乘会在中原大地盛行,有其由也。
第一和第三,就很有佛学「行法」之特色(念佛和打坐)。
第二者,是我们切身日常中,就做得到的。
所以,这句就出来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而最后,那是一种什么样态的生命呈现之姿态呢?
经文:
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