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行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行

前文已經鋪陳了很多篇,去談為什麼釋氏為提出如下的經文內容。

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是當一位好法師的條件,其實也是「大乘」佛學的「行法」。

釋氏藉由「當老師」這樣的現象,來把大乘佛學的「修行條件以及特色」給提了出來。

這是大乘佛學的「不共」特色,亦即是和小乘佛學有最大差異之地方。

並不是說小乘佛學不強調去弘法,而是說,把「弘法」,即講經或當老師,當作是「修行」的一種重要象徵典範,是大乘才強調出來的。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一、大慈悲心。什麼是慈悲心的行為?並不是去「給予」知識,而是一種去感受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可以再超越自己」的那一種心態。在這種心態下,你去當老師。當老師的,你有嗎?如果,有,恭喜,你是修行人。

二、柔和忍辱心。當老師可以有很多種行為出來,可以兇,可以罵,也可以「柔和忍辱」。那個對,都對,因狀況不同。但如果你把教書和修行結合起來,當老師的要有「自覺」去「柔和忍辱」。

這是為了老師自己的。學生如有受益,那是附帶作用。但,修行一定會有「正面的」副作用出來。

不容易啊,各位老師。當你在台上,看到所有同學都在滑手機。你要如何自處?佛學修行中愛談「忍」,是有道理的。你會在這過程中,變化。你自己變化,這世界就跟著變化。

三、一切法空。這是大乘的最重要心法。前面二項,是為了能夠來「體悟」這一項。亦即,在實踐前二項時,你要有一種一道思維光束,照著「一切法空」這一理路。

正是有這一項,所以「教書」是才能是修行。有了這一道「思維一切法空的反思意識」在,你的前二項行為,才能從「老師的技法」轉化成為「修行的行法」。這時,老師和法師,二合一。

《中觀》談:空、假、中。也是如此的理路。法華相應於中觀。所以漢傳佛法中的天台宗,以法華起家,以中觀為核心。

這裡,已入修行之域。老師們,如果你有把「一切法空」帶著,你一進教室,就是進「道場」、「壇城」。

一切法空,很難。大乘,談來談去,不外談這。中觀是,唯識亦是。不易啊。但法華經的行法特色就是,讓你從「日常生活中」去踐履這「中道」。

四、以不懈怠心。是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前面所談的「修行理路」,就要實踐下去。法華的修行是,雖知是「空」,但仍是「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地面對,亦即,像是「真的」一樣的地面對現象。

如同真的一般的空,就是中觀的「假」。所以才能說,以不懈怠心,你因為「自覺地」當真。修行,如同騎腳踏車、游泳,都是要去「練習」才能激活的生命既有之性。象是「真的」一樣的去面對「假」,奮力不息,永不退轉,這是「中」。

如果你這樣去當老師,這樣的修行,會有什麼「有趣的作用」出來呢?

經文: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你可以相信上文,也可以笑一笑。

但,如果你真的去實踐,你會發現一件「怪事」:即,總會有一二位學生,眼睛發亮,聽了進去。你講一半忘了的某些思路,就自然地接了起來。

其實, 這一現象,不只在教書才有。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这是一种什麽样的修行

前文已经铺陈了很多篇,去谈为什麽释氏为提出如下的经文内容。

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是当一位好法师的条件,其实也是「大乘」佛学的「行法」。

释氏藉由「当老师」这样的现象,来把大乘佛学的「修行条件以及特色」给提了出来。

这是大乘佛学的「不共」特色,亦即是和小乘佛学有最大差异之地方。

并不是说小乘佛学不强调去弘法,而是说,把「弘法」,即讲经或当老师,当作是「修行」的一种重要象徵典范,是大乘才强调出来的。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一、大慈悲心。什麽是慈悲心的行为?并不是去「给予」知识,而是一种去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可以再超越自己」的那一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你去当老师。当老师的,你有吗?如果,有,恭喜,你是修行人。

二、柔和忍辱心。当老师可以有很多种行为出来,可以凶,可以骂,也可以「柔和忍辱」。那个对,都对,因状况不同。但如果你把教书和修行结合起来,当老师的要有「自觉」去「柔和忍辱」。

这是为了老师自己的。学生如有受益,那是附带作用。但,修行一定会有「正面的」副作用出来。

不容易啊,各位老师。当你在台上,看到所有同学都在滑手机。你要如何自处?佛学修行中爱谈「忍」,是有道理的。你会在这过程中,变化。你自己变化,这世界就跟着变化。

三、一切法空。这是大乘的最重要心法。前面二项,是为了能够来「体悟」这一项。亦即,在实践前二项时,你要有一种一道思维光束,照着「一切法空」这一理路。

正是有这一项,所以「教书」是才能是修行。有了这一道「思维一切法空的反思意识」在,你的前二项行为,才能从「老师的技法」转化成为「修行的行法」。这时,老师和法师,二合一。

《中观》谈:空、假、中。也是如此的理路。法华相应于中观。所以汉传佛法中的天台宗,以法华起家,以中观为核心。

这裡,已入修行之域。老师们,如果你有把「一切法空」带着,你一进教室,就是进「道场」、「坛城」。

一切法空,很难。大乘,谈来谈去,不外谈这。中观是,唯识亦是。不易啊。但法华经的行法特色就是,让你从「日常生活中」去践履这「中道」。

四、以不懈怠心。是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前面所谈的「修行理路」,就要实践下去。法华的修行是,虽知是「空」,但仍是「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地面对,亦即,像是「真的」一样的地面对现象。

如同真的一般的空,就是中观的「假」。所以才能说,以不懈怠心,你因为「自觉地」当真。修行,如同骑脚踏车、游泳,都是要去「练习」才能激活的生命既有之性。象是「真的」一样的去面对「假」,奋力不息,永不退转,这是「中」。

如果你这样去当老师,这样的修行,会有什麽「有趣的作用」出来呢?

经文:
「药王,我于馀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閒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你可以相信上文,也可以笑一笑。

但,如果你真的去实践,你会发现一件「怪事」:即,总会有一二位学生,眼睛发亮,听了进去。你讲一半忘了的某些思路,就自然地接了起来。

其实, 这一现象,不只在教书才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