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之什麼是法供養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之什麼是法供養

佛經的文本是有「文本結構的」。

依天台智者大師的說法,
〈藥王品〉以下五品,為弘傳法華度化眾生利益流通的殊勝!

換言之,從這品開始,就是強調「講出去」或「實踐出來」所能產生的效果和作用,
用哲學術語,
可以說是「修行論」;或是「實踐論」。

人,如何可能改變自己?

這是很重要的發問?不是嗎。

看看你的四周,有人比你聰明,有人比你漂亮,有人比你會算數學,有人藍球打的好。

難道說,這一切都是「定了」嗎?
人有沒有可有「透過某種方法」再去重新的改變自己,讓自己可以再「再向上變化」。

你會隨口的說,一定可以。

哦,那是社會習氣給你的口頭禪。憑什麼說,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為什麼?如何可能?
這就是「哲學的追問」。

流通品,是對這種「追問模式」的一種古代的回應模式。
古典作品往往是用某種比喻或是故事,來回應;
而不是用論述的,如我這篇的這種談法。

論述,這是現代化下的講法,要用「論證」來讓你相信,
因為,你不相信「比喻」。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文章一開頭,就提出「修行的問題」。

問說,有一位「修行者」,藥王菩薩,他的修行方法是「難行苦行」,其實也是對傳統那種「苦行」方法的提出追問。

這種方法,要如何來看待呢?

故事開始了。

先說有一位菩薩,經文: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

但後來,他成就後,卻說了,
經文: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重點不在「苦行」,而是「聞法華經力」。這裡,由小乘向大乘的方法前進。

那麼,這改變中,有沒有修行的方法可以提出呢?有;「供養」。

那供養這種方法,有沒有什麼可以再進行分析的呢?有,
經文: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而這就是「法供養」。

用儒學的談法,去「實踐」德性,才是真正的德性。

再來,供養這種方法的最後目標是什麼,亦即你心存什麼念頭而供養,
經文:
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心中的念頭是,希望別人也能有更好的生命發展。

這是典型的大乘心法:為他人好,自己才能好。

供養這種行法,亦如是。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某種宗教上的思考和經驗,
來,我跟你說,「供養」真的很重要。

然而這篇跟我們說,實踐出去,才是最好的供養。

其實,只有實踐出去的當下,生命的改變才能發動。

同學,來吧,真的,晚上坐在書桌前,把「硬書」(理論一點的)打開,想法子讀下去。
你是高中生嗎?來,記得「每天」算數學。真的。算數學是讓自己抽象理解力增加的「行法」。

去做,這即是法供養。

經文: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之什么是法供养

佛经的文本是有「文本结构的」。

依天台智者大师的说法,
〈药王品〉以下五品,为弘传法华度化众生利益流通的殊胜!

换言之,从这品开始,就是强调「讲出去」或「实践出来」所能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用哲学术语,
可以说是「修行论」;或是「实践论」。

人,如何可能改变自己?

这是很重要的发问?不是吗。

看看你的四周,有人比你聪明,有人比你漂亮,有人比你会算数学,有人蓝球打的好。

难道说,这一切都是「定了」吗?
人有没有可有「透过某种方法」再去重新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可以再「再向上变化」。

你会随口的说,一定可以。

哦,那是社会习气给你的口头禅。凭什么说,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为什么?如何可能?
这就是「哲学的追问」。

流通品,是对这种「追问模式」的一种古代的响应模式。
古典作品往往是用某种比喻或是故事,来响应;
而不是用论述的,如我这篇的这种谈法。

论述,这是现代化下的讲法,要用「论证」来让你相信,
因为,你不相信「比喻」。

经文: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修行的问题」。

问说,有一位「修行者」,药王菩萨,他的修行方法是「难行苦行」,其实也是对传统那种「苦行」方法的提出追问。

这种方法,要如何来看待呢?

故事开始了。

先说有一位菩萨,经文: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

但后来,他成就后,却说了,
经文: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

重点不在「苦行」,而是「闻法华经力」。这里,由小乘向大乘的方法前进。

那么,这改变中,有没有修行的方法可以提出呢?有;「供养」。

那供养这种方法,有没有什么可以再进行分析的呢?有,
经文: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而这就是「法供养」。

用儒学的谈法,去「实践」德性,才是真正的德性。

再来,供养这种方法的最后目标是什么,亦即你心存什么念头而供养,
经文:
而以供养,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心中的念头是,希望别人也能有更好的生命发展。

这是典型的大乘心法:为他人好,自己才能好。

供养这种行法,亦如是。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某种宗教上的思考和经验,
来,我跟你说,「供养」真的很重要。

然而这篇跟我们说,实践出去,才是最好的供养。

其实,只有实践出去的当下,生命的改变才能发动。

同学,来吧,真的,晚上坐在书桌前,把「硬书」(理论一点的)打开,想法子读下去。
你是高中生吗?来,记得「每天」算数学。真的。算数学是让自己抽象理解力增加的「行法」。

去做,这即是法供养。

经文: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