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那是為什麼有
佛學,終究不是哲學;雖然,佛學有強烈的哲學架勢。
佛學是,宗教。
對我而言,宗教之於哲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宗教一定會去談到:人死之後。
人死之後?
嗯,人死之後?
還有什麼?
海德格爾:人是向死的存在。
不用擔心,今天過了,你就向著躺進棺材更近了一天,如果你命夠好可以躺進去的話。
這點,我不糾葛。
來,如果你內心深處相信人不是一了百了,是非善惡總有個審判、因果或是天道好還之類的,
不然,談什麼公平正義?
人的內心如果沒有那個什麼超越的東東在,你憑什麼去「理解」和「感受」公平正義的那種感覺呢?
佛學,自然要去處理人死之後的問題。
經文,〈藥草喻品〉: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皆非滅度。
人總有在死之後的某種東東。
於是,理論上,人就可以不斷的修學,而達於最高善,成佛。
相信人的死了之後還有,於是你才能有「能力」去原諒別人。
不是嗎?
如果人死後一了百了,說「原諒」就是無法被理解的事,說「多元」更是瞞天大謊。
即使說了,也一定做不到,或不會去做。
只相信現世的人,沒有不殘忍的,這是理論上的必然。人必須保存自己啊。
如果只有現世,人為什麼不去殘忍呢?
如果只有現世,人不去殘忍,那才荒謬呢?
正因為,相信,人死之後,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才有授記。
這是大乘佛學。
經文: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