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的受眾分析
佛經,其文本中,常有對「受眾」的描述。
不同程度的人,應用什麼方法,什麼內容,這點,佛學是相當明顯的論說重點。
經文: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這裡有三種受眾在,
一、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二、辟支佛者:應十二因緣法。
三、菩薩: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不同的受眾,所給出的「行法」以及相應於行法的佛學解釋,並不相同。
有興趣者,請自行去讀讀佛學基本知識。
這三者受眾,有「程度上」的高低關係,這高低更多的是指奠基關係,猶如國小、國中、高中。
古代經典,這樣的區分,很合理的啊,不是嗎?什麼程度,就用什麼樣的內容,來教育之。
這有很了不起嗎?
非常了不起。
想想我們的「愛的教育」吧。
哇,文言文讀不懂,那就廢掉。
數學,很多人算不出來,那就把教的內容變得更簡單,讓大家都算得開心。
台大考上的人很少。那就請那些名校不要公布上榜名單……。
古人,更願意面對「人生的真理現實」。
我們這時代,更迷信於「普世價值」。
人有各種程度,各種質性,各種性格,如果不先承認這些,人是不會找到「往更好的程度」去發展的路的。
人人平等,是這時代最大的麻庳毒品。都平等了,還讀書,就真的是頭腦壞了!
來,佛學很清醒,彌勒菩薩,很有名吧。但他在修行時,也是有狀況啊,
經文:
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
求名。哈。這是彌勒。
但,經文: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起點,那不重要,佛學或古代經典之所以更有意義,在於讓我們看到人性的不完美,
看到了,才有改變的可能。
對我而言,基督教的原罪,也是同一意思。
這時代的人,最大的問題是,就是先預設自己是已經是完美的人了,所以,對「他人」挺殘忍的。
看看,各種名嘴吧。
如果自身感受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向上的過程中的人,才能有某種餘地對他人「不殘忍」。
佛學,很有勇氣,從人的不完美,開始。但,這也不過是,如實。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的受众分析
佛经,其文本中,常有对「受众」的描述。
不同程度的人,应用什么方法,什么内容,这点,佛学是相当明显的论说重点。
经文: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里有三种受众在,
一、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二、辟支佛者:应十二因缘法。
三、菩萨: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不同的受众,所给出的「行法」以及相应于行法的佛学解释,并不相同。
有兴趣者,请自行去读读佛学基本知识。
这三者受众,有「程度上」的高低关系,这高低更多的是指奠基关系,犹如小学、国中、高中。
古代经典,这样的区分,很合理的啊,不是吗?什么程度,就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教育之。
这有很了不起吗?
非常了不起。
想想我们的「爱的教育」吧。
哇,文言文读不懂,那就废掉。
数学,很多人算不出来,那就把教的内容变得更简单,让大家都算得开心。
台大考上的人很少。那就请那些名校不要公布上榜名单……。
古人,更愿意面对「人生的真理现实」。
我们这时代,更迷信于「普世价值」。
人有各种程度,各种质性,各种性格,如果不先承认这些,人是不会找到「往更好的程度」去发展的路的。
人人平等,是这时代最大的麻庳毒品。都平等了,还读书,就真的是头脑坏了!
来,佛学很清醒,弥勒菩萨,很有名吧。但他在修行时,也是有状况啊,
经文:
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求名。哈。这是弥勒。
但,经文: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起点,那不重要,佛学或古代经典之所以更有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不完美,
看到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对我而言,基督教的原罪,也是同一意思。
这时代的人,最大的问题是,就是先预设自己是已经是完美的人了,所以,对「他人」挺残忍的。
看看,各种名嘴吧。
如果自身感受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向上的过程中的人,才能有某种余地对他人「不残忍」。
佛学,很有勇气,从人的不完美,开始。但,这也不过是,如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