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除去煩惱的方法
佛法,自然是談修行之事。
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前題:解脫。
解脫於煩惱。嗯,可能很多人覺得煩惱很好。
嗯,佛法所觀察的煩惱面向是:生老病死。
修行是個人之事,因為,煩惱是只有「和自己有關」,不是嗎?
所以,為什麼要談,〈法師品〉,法師是指講法的人,並不是聽眾。
理論上,是聽眾要去修行,講法者,只是一種指導者的角色而已。
所以,這篇是指出了一個「大行法」,這行法是以「法師」即「老師」這種象徵性形象來表明。
來,法師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樣態」,這即是後來大乘佛法的一項核心重點:幫助別人即是有益自己。
以益他為解脫煩腦的最好修行方式。
這又是弔詭:煩惱是自己的,但為什麼「去解脫」的最好方式是「幫助他者」?
這又是典型的修行模式:由A到B。A和B是異質的,A到B是一種斷裂式的跳躍。
為什麼「去益他人」最後卻是「幫了自己」,這是大乘佛法的諸種理論核心。佛學是哲學,就是在這裡。這有很多經典的論證的。只是你看不下去,看不懂,罷了。
經典從來都不是「說教」,經典往往都是一種「解釋」。只是解釋的文本形式,你不太習慣。
但幫別人一定就會幫到自己嗎?未必。這裡有修件之限制的。有沒有很「科學」啊。
經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這裡有四種修件限制,只是表達的形式很漫畫式。
經文: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四種條件,就非常「佛學」了。但這又是論證出來的結果。
下週再談,這四種佛學所認為的方法,為什麼是這四種?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除去烦恼的方法
佛法,自然是谈修行之事。
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题:解脱。
解脱于烦恼。嗯,可能很多人觉得烦恼很好。
嗯,佛法所观察的烦恼面向是:生老病死。
修行是个人之事,因为,烦恼是只有「和自己有关」,不是吗?
所以,为什麽要谈,〈法师品〉,法师是指讲法的人,并不是听众。
理论上,是听众要去修行,讲法者,只是一种指导者的角色而已。
所以,这篇是指出了一个「大行法」,这行法是以「法师」即「老师」这种象徵性形象来表明。
来,法师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样态」,这即是后来大乘佛法的一项核心重点:帮助别人即是有益自己。
以益他为解脱烦脑的最好修行方式。
这又是弔诡:烦恼是自己的,但为什麽「去解脱」的最好方式是「帮助他者」?
这又是典型的修行模式:由A到B。A和B是异质的,A到B是一种断裂式的跳跃。
为什麽「去益他人」最后却是「帮了自己」,这是大乘佛法的诸种理论核心。佛学是哲学,就是在这裡。这有很多经典的论证的。只是你看不下去,看不懂,罢了。
经典从来都不是「说教」,经典往往都是一种「解释」。只是解释的文本形式,你不太习惯。
但帮别人一定就会帮到自己吗?未必。这裡有修件之限制的。有没有很「科学」啊。
经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这裡有四种修件限制,只是表达的形式很漫画式。
经文: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四种条件,就非常「佛学」了。但这又是论证出来的结果。
下週再谈,这四种佛学所认为的方法,为什麽是这四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