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學這些做什麼?
都說把東西學好要有熱情,但熱情的背後,是有「目的」的。
目的,引導著你的前進,熱情只是「副作用」。
我們很少去想想,我的內心深處的目的是什麼?所以要去學那個或做那個?
想,不會有答案;但如果你去想,這世界就會變得不太一樣。
想,是「修行」。所以有,「聞思修」這樣的談法。
那麼,舍利佛跟著老師學,他知道他的目的是什麼嗎?
只有這目的,他才能為自己以前所學的做出評價,然後才知道,老師現在要講的,真的比較好,是「大法」。
以下這段,「學佛的人」請注意看一下。
經文:
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你對這種有興趣嗎?未必。嗯,大概很少。
因為,我們從來都不去「想」這種事,雖然你一定會碰到。
如果你想學佛,這是「佛學」這種知識,所要給你的「目的」。
就像學物理,是要讓你把火箭打到月亮一樣。
目的,如果搞不清楚,你不會有熱情。
但,你為什麼要「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這世界爽的很呢?
沒關係,有一天,這世界會變的「苦得很」,但,那時,你未必能會想到:原來,人是可以「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如果不知為什麼,你忽然想到說,人到底可不可以「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那你和佛學或宗教,就有學習的目的之連結了。
昨天是「出伏」,天氣變了,馬上就過敏嚴重的頭痛在床上打滾。
今天好了,就想到,釋加牟尼真的很有種,居然會認為人是可以: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於是,佛學這樣的一套理論和實踐,就出現在人世間。
這是迷信嗎?
如果你也不覺得一定是迷信,這時,釋氏就用寓言小故事把大乘佛學的理論和方法,說了出來。
這是有名的「火宅喻」。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学这些做什么?
都说把东西学好要有热情,但热情的背后,是有「目的」的。
目的,引导着你的前进,热情只是「副作用」。
我们很少去想想,我的内心深处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要去学那个或做那个?
想,不会有答案;但如果你去想,这世界就会变得不太一样。
想,是「修行」。所以有,「闻思修」这样的谈法。
那么,舍利佛跟着老师学,他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吗?
只有这目的,他才能为自己以前所学的做出评价,然后才知道,老师现在要讲的,真的比较好,是「大法」。
以下这段,「学佛的人」请注意看一下。
经文:
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你对这种有兴趣吗?未必。嗯,大概很少。
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去「想」这种事,虽然你一定会碰到。
如果你想学佛,这是「佛学」这种知识,所要给你的「目的」。
就像学物理,是要让你把火箭打到月亮一样。
目的,如果搞不清楚,你不会有热情。
但,你为什么要「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这世界爽的很呢?
没关系,有一天,这世界会变的「苦得很」,但,那时,你未必能会想到:原来,人是可以「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如果不知为什么,你忽然想到说,人到底可不可以「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那你和佛学或宗教,就有学习的目的之连结了。
昨天是「出伏」,天气变了,马上就过敏严重的头痛在床上打滚。
今天好了,就想到,释加牟尼真的很有种,居然会认为人是可以:离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于是,佛学这样的一套理论和实践,就出现在人世间。
这是迷信吗?
如果你也不觉得一定是迷信,这时,释氏就用寓言小故事把大乘佛学的理论和方法,说了出来。
这是有名的「火宅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