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2):成就的樣貌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經典。
從佛教發展史而言,大乘是接著小乘而來的佛學的發展過程面貌。
這裡有著「奠基」的關係。
於是, 一開始,經文就點出,小乘佛學的修行成就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這有什麼不足?以致於可以說,大乘是對小乘的發展。
經文一開始,先是小乘的修行者為聽眾而出場。法華經其目的之一,就是為這些小乘修行者談,什麼是大乘?亦即,佛法還可以有什麼樣更廣大的視野!
經文: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阿羅漢,是小乘修行者最高成就的指稱詞。這是目前出場的聽眾。
阿羅漢,並不簡單啊!但其特色是什麼?
經文: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這幾個詞,是讓人羡慕的。不是嗎?
人生,不就是為了「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只是,我們凡人用了凡人的方法和手段而己。
佛學認為,這些方法和手段得到的,並不牢固,是虛的。
小乘佛學給了我們理論和行法,讓人們可以得到「真正」的「心得自在」。
這很棒啊,真的棒。
所以呢?大乘還要「更什麼」嗎?
對,聽眾除了小乘修行者阿羅漢之外,還有大乘「菩薩」,即大乘的修行者之指稱。跟著出場了。
經文: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來,大乘修行者「菩薩」,他們的成就樣貌又是如何呢?
供養、植眾德本、以慈修身、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這些大乘修行者成就特色,是不是和「無復煩惱」、「心得自在」,不同呢?
大乘修行者的描述,是不是和儒學所強調的,有很多相同的側面呢!所以,大乘在中原大地興盛,是有道理的。
於是,法華經就在說明和解釋,為什麼,
「以慈修身、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會比「無復煩惱、心得自在」,更值得我們去成就。
所以,佛學也可以是「哲學」。它為人生追求的方向,提供解釋。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2):成就的样貌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经典。
从佛教发展史而言,大乘是接着小乘而来的佛学的发展过程面貌。
这里有着「奠基」的关系。
于是, 一开始,经文就点出,小乘佛学的修行成就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这有什么不足?以致于可以说,大乘是对小乘的发展。
经文一开始,先是小乘的修行者为听众而出场。法华经其目的之一,就是为这些小乘修行者谈,什么是大乘?亦即,佛法还可以有什么样更广大的视野!
经文: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小乘修行者最高成就的指称词。这是目前出场的听众。
阿罗汉,并不简单啊!但其特色是什么?
经文: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这几个词,是让人羡慕的。不是吗?
人生,不就是为了「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只是,我们凡人用了凡人的方法和手段而己。
佛学认为,这些方法和手段得到的,并不牢固,是虚的。
小乘佛学给了我们理论和行法,让人们可以得到「真正」的「心得自在」。
这很棒啊,真的棒。
所以呢?大乘还要「更什么」吗?
对,听众除了小乘修行者阿罗汉之外,还有大乘「菩萨」,即大乘的修行者之指称。跟着出场了。
经文: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来,大乘修行者「菩萨」,他们的成就样貌又是如何呢?
供养、植众德本、以慈修身、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这些大乘修行者成就特色,是不是和「无复烦恼」、「心得自在」,不同呢?
大乘修行者的描述,是不是和儒学所强调的,有很多相同的侧面呢!所以,大乘在中原大地兴盛,是有道理的。
于是,法华经就在说明和解释,为什么,
「以慈修身、能度无数百千众生」会比「无复烦恼、心得自在」,更值得我们去成就。
所以,佛学也可以是「哲学」。它为人生追求的方向,提供解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