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

安樂行品,提出了法華經這一大乘佛學重要之經典的「行法」。

行法,是指,可以依之而去實踐的行為樣態。

先將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
(一)行處: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二)親近處: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1)初親近處: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2)第二親近處: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二法: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法: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這樣的行法結構,是有理路可談的。

前文講過,任何行法的提出,都是依著某種理路架構而推演出來的。
而且最後一定導向「目的性」,即修行的最後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一種生命的意義存在狀態。

大乘佛學,同樣的指向著佛學最後的目的:解脫經驗生命本有的煩惱。

「本有」,再強調一次。

經驗生命,只要存在,最基本的就一定有「生老病 s」。至少,你無法逃掉這四煩惱。

如果你說你不煩惱,那是因為「你用很忙」的美好緣由,去「想不到」。

當你走過「殯儀館」時,你自己就會忍不住的「想到」。忍不住是指,你無法控制這種念頭不冒出來。

所以說,這是「本有」。本來就有,只是你「去看不到」。

佛學所面對的是這種樣子狀況的「煩惱」。是看起來似乎是「無解的」。但,佛學認為,卻是「有解」。

解法,如上所列。

信不信,是一回事。先了解,人家在想什麼?以及所要面對的是什麼?搞清楚了再想想,人家想的,是不是「真是問題」。

再來追問,人家的解法,是不是「有道理」。

安樂行品的解法,即四法,如上所列,為什麼這樣的去實踐,就可以化解人的存在的本有煩惱呢?

我初接觸時,也大惑不解,覺得這「如何可能」呢?

(我又想起大學時的王淮老師,「如何可能」是他最愛自問自答的一句,在黑板前談「論孟老莊」時。)

要回答這問是,就需要對大乘佛學的基本原理,就是理論架構,有所了解。
所以,才能解出「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樣態」,能夠指向對本有生命煩惱的超越。

大乘佛學和原始佛學對於生命本有煩惱的生起之因,有看待視角上的轉移。

都是「緣起」,但,視角轉移到「與他人」這一面向。

於是,大乘佛學往往是從「與他人」這一面向的各種行為樣態的探討,來論述生命超越性的可能生成。

前面所列引的四法,都是「和他人」之間的行為樣態。

這和儒家真的很有「相同的味道」。儒家談制禮做樂,這些都是「和他人」有關的。

下文再談。這樣的行為樣態和「指向目的」之間的,理路關係。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三)

安乐行品,提出了法华经这一大乘佛学重要之经典的「行法」。

行法,是指,可以依之而去实践的行为样态。

先将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
(一)行处: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二)亲近处: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1)初亲近处: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2)第二亲近处: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二法: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法: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这样的行法结构,是有理路可谈的。

前文讲过,任何行法的提出,都是依着某种理路架构而推演出来的。
而且最后一定导向「目的性」,即修行的最后是要成为什麽样的一种生命的意义存在状态。

大乘佛学,同样的指向着佛学最后的目的:解脱经验生命本有的烦恼。

「本有」,再强调一次。

经验生命,只要存在,最基本的就一定有「生老病 s」。至少,你无法逃掉这四烦恼。

如果你说你不烦恼,那是因为「你用很忙」的美好缘由,去「想不到」。

当你走过「殡仪馆」时,你自己就会忍不住的「想到」。忍不住是指,你无法控制这种念头不冒出来。

所以说,这是「本有」。本来就有,只是你「去看不到」。

佛学所面对的是这种样子状况的「烦恼」。是看起来似乎是「无解的」。但,佛学认为,却是「有解」。

解法,如上所列。

信不信,是一回事。先了解,人家在想什麽?以及所要面对的是什麽?搞清楚了再想想,人家想的,是不是「真是问题」。

再来追问,人家的解法,是不是「有道理」。

安乐行品的解法,即四法,如上所列,为什麽这样的去实践,就可以化解人的存在的本有烦恼呢?

我初接触时,也大惑不解,觉得这「如何可能」呢?

(我又想起大学时的王淮老师,「如何可能」是他最爱自问自答的一句,在黑板前谈「论孟老庄」时。)

要回答这问是,就需要对大乘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理论架构,有所了解。
所以,才能解出「为什麽这样的行为样态」,能够指向对本有生命烦恼的超越。

大乘佛学和原始佛学对于生命本有烦恼的生起之因,有看待视角上的转移。

都是「缘起」,但,视角转移到「与他人」这一面向。

于是,大乘佛学往往是从「与他人」这一面向的各种行为样态的探讨,来论述生命超越性的可能生成。

前面所列引的四法,都是「和他人」之间的行为样态。

这和儒家真的很有「相同的味道」。儒家谈制礼做乐,这些都是「和他人」有关的。

下文再谈。这样的行为样态和「指向目的」之间的,理路关係。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

現在進入到了「安樂行品」的「行」之說明。

行,是行為模態,用熟悉的術語是「行法」,即,要去「實踐的方法」。

用你更熟悉的概念是「練習」。例如,如果你想要學會游泳,那麼你要如何去「練習」。

要去「練習」,有二項前提你要清楚:
(一)練習的目的是什麼?即想會有什麼成果。
(二)練習的「行為模態」是什麼?這種模態可以是比較上的「更好的」方法嗎?

於是,如果你用「練習」騎腳踏車的「動作模態」,去練習,然後你想要因此練習而學會「游泳」。

那是不可能的。無有是處。這是說,你要先明白你練習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怎麼練。

我們小時候,窮,所以都是用「大人車」去練。

後來,就有小朋友用的腳踏車出來了。用這練。

再來,現在有一種是「小小朋友用腳去滑車子」的那種練習騎車子的方法,出來了。說是更好的方法。

那一種「更好」呢?這是要說明的,不是嗎?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提供了大乘佛學的「修行」方法,即「行法」。這一章,就是要提出大乘佛學的行法。

法華經這大乘佛法的行法,要去練習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原始佛學」是一致的:解脫煩惱。即苦、集、滅、道。

但,法華的「行法」,和之前原始佛學的「方法」,就不太相同了。從嚴格的角度說,很不同。

大乘佛學當然要去說明,為什麼要用這種新方法。為什麼這方法更好?以什麼理論架構來論證,這更好?

更好,是因為「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解脫煩惱。

而大乘佛法用了一種新的理論角度來證明這種新方法,更好。那即是:唯識觀。即,從「人與他人」的視角來看待煩腦解脫之可能。

原始佛學比較是從「個人個體」的視角來看待煩惱之解脫的可能。所以有「不淨觀」。所以重「緣起」。

大乘從「與他人之關係」的視角出發,來看解脫煩惱之可能,所以強調「慈心觀」。所以重「令彼眾生悉得解脫」。所以漢傳佛法後來會發展出「法界觀」。

大乘佛法後來的中觀、唯識之理論開演,都是在證明,「從他人」的視角來解脫煩腦,「更好、更容易」。

先清楚這一行法上的差異,所以才能看出「安樂行品」之行法的「特色」:「和他人有關」的行法。

安樂行品的行法,都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就可做出來的」。
安樂行品的行法都是:要有「他人與你共在」時才能做出來的實踐行為。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可以看到,第一法即是說明「行處及親近處」,行和親近都是「和他人有關的狀況下」而談的。

處理好了,與他人的關係,自然才能「能為眾生演說是經」。能為眾生演說是經,其實是一種舉例,一種「一要有他人才能完成的行為」之舉例。

那麼,行處及親近處的「具體行為模態」是什麼呢?

下次談。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二)

现在进入到了「安乐行品」的「行」之说明。

行,是行为模态,用熟悉的术语是「行法」,即,要去「实践的方法」。

用你更熟悉的概念是「练习」。例如,如果你想要学会游泳,那麽你要如何去「练习」。

要去「练习」,有二项前提你要清楚:
(一)练习的目的是什麽?即想会有什麽成果。
(二)练习的「行为模态」是什麽?这种模态可以是比较上的「更好的」方法吗?

于是,如果你用「练习」骑脚踏车的「动作模态」,去练习,然后你想要因此练习而学会「游泳」。

那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这是说,你要先明白你练习的目的是什麽。

再来,怎麽练。

我们小时候,穷,所以都是用「大人车」去练。

后来,就有小朋友用的脚踏车出来了。用这练。

再来,现在有一种是「小小朋友用脚去滑车子」的那种练习骑车子的方法,出来了。说是更好的方法。

那一种「更好」呢?这是要说明的,不是吗?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提供了大乘佛学的「修行」方法,即「行法」。这一章,就是要提出大乘佛学的行法。

法华经这大乘佛法的行法,要去练习的目的是什麽?这是「原始佛学」是一致的:解脱烦恼。即苦、集、灭、道。

但,法华的「行法」,和之前原始佛学的「方法」,就不太相同了。从严格的角度说,很不同。

大乘佛学当然要去说明,为什麽要用这种新方法。为什麽这方法更好?以什麽理论架构来论证,这更好?

更好,是因为「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解脱烦恼。

而大乘佛法用了一种新的理论角度来证明这种新方法,更好。那即是:唯识观。即,从「人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烦脑解脱之可能。

原始佛学比较是从「个人个体」的视角来看待烦恼之解脱的可能。所以有「不淨观」。所以重「缘起」。

大乘从「与他人之关係」的视角出发,来看解脱烦恼之可能,所以强调「慈心观」。所以重「令彼众生悉得解脱」。所以汉传佛法后来会发展出「法界观」。

大乘佛法后来的中观、唯识之理论开演,都是在证明,「从他人」的视角来解脱烦脑,「更好、更容易」。

先清楚这一行法上的差异,所以才能看出「安乐行品」之行法的「特色」:「和他人有关」的行法。

安乐行品的行法,都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就可做出来的」。
安乐行品的行法都是:要有「他人与你共在」时才能做出来的实践行为。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可以看到,第一法即是说明「行处及亲近处」,行和亲近都是「和他人有关的状况下」而谈的。

处理好了,与他人的关係,自然才能「能为众生演说是经」。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其实是一种举例,一种「一要有他人才能完成的行为」之举例。

那麽,行处及亲近处的「具体行为模态」是什麽呢?

下次谈。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安樂行品。

到底要「安樂」什麼?

安樂行品是接著「勸持品」而來。勸持他人要去讀經,或著說了解經中的意義。

講就講啊?有什麼難的。

如果你要去對他人講著一篇有趣故事,就是唸著出來就是了啊。這有什麼難的。

是的。經典不是「有趣故事」。

有趣故事,聽了聽,就算了。

經典的內容,往往是「你能不能去實踐經中所談義理」的內容。

如果你「自己信不過這經」,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去實踐經中的義理,那麼你就不可能「安樂」的講經。

如果你自己不信,講愈多,你自己愈無法安樂。

如何而有可能「安樂」的講經,自己「安樂」,而他人聽者也因這經的聽到,人生也有可能安樂。

你自己信得了嗎?

這時,我想起王陽明語錄中有一句:信得及,方可。

佛法,具有是很誠實的一種態度。

大乘佛法承認,人不容易理解、相信經中的重要核心概念:眾生皆有佛性。

嘴巴喊的不算。因為,一但碰到「你討厭的人」,你就不知道了。

人要如何可能的深刻體會:人人皆有佛性,或著人人皆有良知良能,或著人人皆能成聖。

我又想起:奧古斯丁認為: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不是惡加諸於人。

這是另一種高檔人生層次的「生命態度」。人人有本善。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安樂行品,在此,為讀者提出了「修行」的建議。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四法,是指那可以讓生命有質性向上改變可能的自我要求的實踐方式。

正如同,想騎腳踏車,於是你要去「練習」那種可以讓你會騎的「方法」。

只是牽著腳踏車這種「方法」,是沒有用的。

於是,這經典開出了什麼方法呢?於是在實踐的變化中,人能「安樂」的「為眾生演說是經」。

來,第一法的內容部分。

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一法,是第一法,但對大乘而言,是根本法。如果真能這樣的實踐和體悟,然後,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平等,這樣的句子,才能「信得及」。

所以是「菩薩摩訶薩行處」。「菩薩摩訶薩」是大乘佛法行者的名稱。這樣的行法,也標示了「大乘佛法行法」和大乘之前傳統佛法行法的不同之處。

下次,再談四法。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安乐行品。

到底要「安乐」什麽?

安乐行品是接着「劝持品」而来。劝持他人要去读经,或着说了解经中的意义。

讲就讲啊?有什麽难的。

如果你要去对他人讲着一篇有趣故事,就是唸着出来就是了啊。这有什麽难的。

是的。经典不是「有趣故事」。

有趣故事,听了听,就算了。

经典的内容,往往是「你能不能去实践经中所谈义理」的内容。

如果你「自己信不过这经」,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去实践经中的义理,那麽你就不可能「安乐」的讲经。

如果你自己不信,讲愈多,你自己愈无法安乐。

如何而有可能「安乐」的讲经,自己「安乐」,而他人听者也因这经的听到,人生也有可能安乐。

你自己信得了吗?

这时,我想起王阳明语录中有一句:信得及,方可。

佛法,具有是很诚实的一种态度。

大乘佛法承认,人不容易理解、相信经中的重要核心概念:众生皆有佛性。

嘴巴喊的不算。因为,一但碰到「你讨厌的人」,你就不知道了。

人要如何可能的深刻体会:人人皆有佛性,或着人人皆有良知良能,或着人人皆能成圣。

我又想起: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不是恶加诸于人。

这是另一种高档人生层次的「生命态度」。人人有本善。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安乐行品,在此,为读者提出了「修行」的建议。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四法,是指那可以让生命有质性向上改变可能的自我要求的实践方式。

正如同,想骑脚踏车,于是你要去「练习」那种可以让你会骑的「方法」。

只是牵着脚踏车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

于是,这经典开出了什麽方法呢?于是在实践的变化中,人能「安乐」的「为众生演说是经」。

来,第一法的内容部分。

经文: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復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这一法,是第一法,但对大乘而言,是根本法。如果真能这样的实践和体悟,然后,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平等,这样的句子,才能「信得及」。

所以是「菩萨摩诃萨行处」。「菩萨摩诃萨」是大乘佛法行者的名称。这样的行法,也标示了「大乘佛法行法」和大乘之前传统佛法行法的不同之处。

下次,再谈四法。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勸持品,是接著〈提婆達多品〉而來的。

提婆達多,在說明「善知識」即「老師」的重要。

換言之,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是修行的過程的一個有機的組成分子。

那不是一種可以被「拉出來」的部分,而是生命成長變化過程的一個「必然」的共構組成單位。

而是,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共構單位。用人之有機性來說,有如心臟。

這一點,大概是值得我們現代人更進一步去思考的。

你與「老師」的關係,並不只是你那「那一位講東東」的人的關係而已,而是一種可能的成就樣態的指示器。

例如,如果你的心臟好,不只是「那器官」好,而已。而是,你的整個生命的總體呈現都會被影響。

換言之,心臟好,會影響你的「全身的」一切。

那麼,如何讓心臟是很好的,就值得被進一步去思考。勸持品,就是「和老師的關係」這面向的進一步的談法。

勸持品一開始,經文:
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勸持,有二方向,一是面向「自己」,二是面向「他人」。

人,可以同時是老師,也是學生。這裡,總稱為「和老師的關係」。

你和老師的關係,如果要圓滿,那麼,第一個最重要的信念是什麼呢?

勸持品用了一個「故事性的畫面」來說明。

在前文的授記中,那些「還沒有被授記的」人,現在又出場了,經文:
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這些人,怕自己不能成就。於是,釋氏說了:(經文)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讓我撼動了很久。

我會想,為什麼「人人皆可成佛」會是如何成就「和老師的關係」的第一個要被提出的要項?

我當了很多年大學老師之後的某一年,這一疑惑,才頓然心釋。

的確,是如此。

當你相信你的那些不是很有名的大學的學生,真的,是有能力可以考上很有名的國立大學研究所時,
你的作法和心態,就,完全不同了。

重點是,要相信,真的很難。

當老師的「你」,往往是半信半疑的不相信。但,我跟你說,你所教的那些「非頂尖大學」的學生,他們「完全地更不相信自己」。

學生,只要願意相信,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都是可以考上很有名的研究所。只有這一信念先被發動,他們才能有「後續的行動出來」。

啊,嘆氣。

我們這時代,人人平等,喊的比打雷還響。但,喊是喊。在內心中,卻對這種「打破這種不平等的自我向上變化」完全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會變化,所以,只好說,那種「好」沒有什麼,或著說,那種好是「很不好」。

經文: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來,如何可能讓自己去去「自己去為自己改變」。

佛學,讓我有時非常感嘆之處在於,佛學行者會去「為這樣的問題」花了心思去思考、去實踐。


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有本俱性的「質變上」的更好?那是你本來就會有的「可能性」啊。

這是下文,〈安樂行品〉要談的。


×××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劝持品,是接着〈提婆达多品〉而来的。

提婆达多,在说明「善知识」即「老师」的重要。

换言之,与「老师」之间的关係,是修行的过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分子。

那不是一种可以被「拉出来」的部分,而是生命成长变化过程的一个「必然」的共构组成单位。

而是,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共构单位。用人之有机性来说,有如心脏。

这一点,大概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更进一步去思考的。

你与「老师」的关係,并不只是你那「那一位讲东东」的人的关係而已,而是一种可能的成就样态的指示器。

例如,如果你的心脏好,不只是「那器官」好,而已。而是,你的整个生命的总体呈现都会被影响。

换言之,心脏好,会影响你的「全身的」一切。

那麽,如何让心脏是很好的,就值得被进一步去思考。劝持品,就是「和老师的关係」这面向的进一步的谈法。

劝持品一开始,经文:
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劝持,有二方向,一是面向「自己」,二是面向「他人」。

人,可以同时是老师,也是学生。这裡,总称为「和老师的关係」。

你和老师的关係,如果要圆满,那麽,第一个最重要的信念是什麽呢?

劝持品用了一个「故事性的画面」来说明。

在前文的授记中,那些「还没有被授记的」人,现在又出场了,经文:
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捨。

这些人,怕自己不能成就。于是,释氏说了:(经文)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让我撼动了很久。

我会想,为什麽「人人皆可成佛」会是如何成就「和老师的关係」的第一个要被提出的要项?

我当了很多年大学老师之后的某一年,这一疑惑,才顿然心释。

的确,是如此。

当你相信你的那些不是很有名的大学的学生,真的,是有能力可以考上很有名的国立大学研究所时,
你的作法和心态,就,完全不同了。

重点是,要相信,真的很难。

当老师的「你」,往往是半信半疑的不相信。但,我跟你说,你所教的那些「非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完全地更不相信自己」。

学生,只要愿意相信,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都是可以考上很有名的研究所。只有这一信念先被发动,他们才能有「后续的行动出来」。

啊,叹气。

我们这时代,人人平等,喊的比打雷还响。但,喊是喊。在内心中,却对这种「打破这种不平等的自我向上变化」完全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会变化,所以,只好说,那种「好」没有什麽,或着说,那种好是「很不好」。

经文: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来,如何可能让自己去去「自己去为自己改变」。

佛学,让我有时非常感叹之处在于,佛学行者会去「为这样的问题」花了心思去思考、去实践。


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有本俱性的「质变上」的更好?那是你本来就会有的「可能性」啊。

这是下文,〈安乐行品〉要谈的。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見寶塔品之後,接著是提婆達多品。

提婆達多,是老師的代表,也是善知識的代表。

寶塔品,是用敘事方式來說明,大乘佛法的「更好的」特色,以及其是有「法源」的。

這一更好的新特色,在「教學」方面,有沒有要特別重視的地方。

有,就是對「善知識」的重視。即,對老師的重視。

這好像,沒有什麼。

古典文本,大概都有這樣的這一方向的強調。

法華經這一大乘佛法的經典,在「老師」這一面向上,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

經文:
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句,說的可嚴重了。「皆因」。

更有甚者,經文: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此經的可能接觸與「老師」這一因緣,在這裡被用一種嚴格性的說法來強調。

到了這裡,文字風象一變,來了個「小龍女」的故事。

小龍女是女性,而且才八歲。

很多人不相信,她已「能至菩提」。

經文: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

這是「龍女成佛」這一典故來源。

說實在的,從提婆達多到小龍女,這一文本上的變化,我不太轉的過來。

小龍女代表大乘佛法的人人皆可成佛的一種敘事型說明,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放在「提婆達多品」的後半部呢?

我思維著。

龍女成佛和「善知識」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小龍女的出現是文殊師利在談話中帶出來的。

文殊師利在談什麼呢?

談「祂」早已在「龍宮」講法華經。

這裡是再一次證明,法華經是早已有的。不是「新造的」,而是「被再重新提出來的」。

有觀眾問:(經文:)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小龍女用「轉身」成佛,來說明,法華這一大乘經典和「修行」之間的關係。

在這敘事中,「文殊師利——法華經——小龍女」,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被談了出來。

文殊師利是小龍女的老師,正如同提婆達多是世尊的老師一樣。老師都講「法華經」。

大乘有強大的「知識性」傾向。所以後來發展出中觀和唯識,這種具強大哲學性內容的佛學。

這一知識性或識性的特色,是要有「老師」當中介的。

所以,在行法上,大乘強調「讀經、誦經」這樣的修行方式。

所以,這一章之後,接著是「勸持品」。

讀經和「修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這是之後法華經必須要去面對和回應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你的生命有某種「質變性的轉化」,那麼,「善知識」的某種指導是一定要的。

你一定要深信這一點,所以,對你真的有幫助的「善知識」才會出現。

我自己是老師,教了很多年之後,我看多了之後的「迷信」:
能碰到好老師,並不容易。

不深「信」善知識對你的必要性,不尊重善知識,以為「你自己也可以的」學生,
往往都會碰到那種,
「一直稱讚你、拍你馬屁」的老師。讓你一直覺得「你現在這樣真的很好了,不用再有變化了」。

法華經把這種「讓人覺得現在很好了」的行為,稱之為「斷人法身慧命」。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见宝塔品之后,接着是提婆达多品。

提婆达多,是老师的代表,也是善知识的代表。

宝塔品,是用叙事方式来说明,大乘佛法的「更好的」特色,以及其是有「法源」的。

这一更好的新特色,在「教学」方面,有没有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有,就是对「善知识」的重视。即,对老师的重视。

这好像,没有什麽。

古典文本,大概都有这样的这一方向的强调。

法华经这一大乘佛法的经典,在「老师」这一面向上,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吗?

经文:
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句,说的可严重了。「皆因」。

更有甚者,经文: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此经的可能接触与「老师」这一因缘,在这裡被用一种严格性的说法来强调。

到了这裡,文字风象一变,来了个「小龙女」的故事。

小龙女是女性,而且才八岁。

很多人不相信,她已「能至菩提」。

经文: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

这是「龙女成佛」这一典故来源。

说实在的,从提婆达多到小龙女,这一文本上的变化,我不太转的过来。

小龙女代表大乘佛法的人人皆可成佛的一种叙事型说明,可以理解。但为什麽放在「提婆达多品」的后半部呢?

我思维着。

龙女成佛和「善知识」之间的关係,到底是什麽?

小龙女的出现是文殊师利在谈话中带出来的。

文殊师利在谈什麽呢?

谈「祂」早已在「龙宫」讲法华经。

这裡是再一次证明,法华经是早已有的。不是「新造的」,而是「被再重新提出来的」。

有观众问:(经文:)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小龙女用「转身」成佛,来说明,法华这一大乘经典和「修行」之间的关係。

在这叙事中,「文殊师利——法华经——小龙女」,这三者之间的关係,被谈了出来。

文殊师利是小龙女的老师,正如同提婆达多是世尊的老师一样。老师都讲「法华经」。

大乘有强大的「知识性」倾向。所以后来发展出中观和唯识,这种具强大哲学性内容的佛学。

这一知识性或识性的特色,是要有「老师」当中介的。

所以,在行法上,大乘强调「读经、诵经」这样的修行方式。

所以,这一章之后,接着是「劝持品」。

读经和「修行」之间的关係是什麽?

这是之后法华经必须要去面对和回应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你的生命有某种「质变性的转化」,那麽,「善知识」的某种指导是一定要的。

你一定要深信这一点,所以,对你真的有帮助的「善知识」才会出现。

我自己是老师,教了很多年之后,我看多了之后的「迷信」:
能碰到好老师,并不容易。

不深「信」善知识对你的必要性,不尊重善知识,以为「你自己也可以的」学生,
往往都会碰到那种,
「一直称赞你、拍你马屁」的老师。让你一直觉得「你现在这样真的很好了,不用再有变化了」。

法华经把这种「让人觉得现在很好了」的行为,称之为「断人法身慧命」。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前一篇是〈法師品〉。

法師品,提出了大乘佛法的自己的特色項目,在理論上以及在實踐上。

理論上,人人皆可成佛。

實踐上,從傳統苦行的行法轉換成「讀經和講經」這樣的行法。

從歷史的視角而言,這是非常大膽的一種變革。

自然,會引起傳統佛學修行者的質疑。

在法華經中,是如何來面對這樣的質疑呢?

這一章,就是回應這樣問題。但回應的方法是非常的佛學文本方式,用敘事式的方式來論,而不是理論式的。

在這裡,多寶佛以其親身的顯現來證明:法華經所講的(一)是對的,(二)是有所本的。

經文: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這一章,不但要說明大乘佛法所提出的理論和實踐方式是「對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說明,
這理論和方法不是「新被提出來的」,而是「以前早就有的」。換言之,是有歷史傳承的。

為了要能使多寶佛現其身,經文: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換言之,這一敘事說,法華經早在很久以前以前,就被傳講了。

最後,經文再次強調法華經的特色及重要性: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讀經、講經,這樣的行法,並不是全新的,而是一種在舊的基礎上的一種創新。

其實,正是黑格爾所談的正反合式的一種辨證式的翻新。

所以,讀經、講經,也具備了持戒、苦行這樣的功效,但卻是更好的一種方式,「則為疾得」。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前一篇是〈法师品〉。

法师品,提出了大乘佛法的自己的特色项目,在理论上以及在实践上。

理论上,人人皆可成佛。

实践上,从传统苦行的行法转换成「读经和讲经」这样的行法。

从历史的视角而言,这是非常大胆的一种变革。

自然,会引起传统佛学修行者的质疑。

在法华经中,是如何来面对这样的质疑呢?

这一章,就是回应这样问题。但回应的方法是非常的佛学文本方式,用叙事式的方式来论,而不是理论式的。

在这裡,多宝佛以其亲身的显现来证明:法华经所讲的(一)是对的,(二)是有所本的。

经文:
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这一章,不但要说明大乘佛法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式是「对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说明,
这理论和方法不是「新被提出来的」,而是「以前早就有的」。换言之,是有历史传承的。

为了要能使多宝佛现其身,经文:
「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换言之,这一叙事说,法华经早在很久以前以前,就被传讲了。

最后,经文再次强调法华经的特色及重要性:
此经难持,    若暂持者,    我则欢喜,    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诸佛所歎。    是则勇勐,    是则精进,

是名持戒、    行头陀者,    则为疾得,   无上佛道。

读经、讲经,这样的行法,并不是全新的,而是一种在旧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其实,正是黑格尔所谈的正反合式的一种辨证式的翻新。

所以,读经、讲经,也具备了持戒、苦行这样的功效,但却是更好的一种方式,「则为疾得」。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法師,是指講授佛法的人。

佛法,是哲學,是探討完整生命過程的一種思維體系和,
這思維體系有嚴格的理論推演過程,也因之,有著因理論而來的「實踐方法」,
可以讓個體生命來發揮其最大的可能性。

什麼是生命的最大可能性,就是指「生命」可以「轉」的。

人是可以突破既有的生命模式,而有著更好更向上的一種生命的呈現。

這佛學理論要有人去講啊,這即是「法師」。

在〈授學無學人記品〉之後,來了〈法師品〉,這意味著什麼樣的義理之表現呢?

經文:
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看到了吧。

跟著前述文一路下來,從大弟子、五百弟子、學無學人,現在到了「一念隨喜者」,都可以來授記了。

至此,人人皆可成佛在理論上,已經宣講出來了。

再來的問題是,「在此(人人)」有沒有那種「讓自己去轉變的企圖」。

佛法,有著。

佛法,人人皆可學而轉化生命。

再來的問題是:此在(人人)有想要去學嗎?

所以,問題到了是「誰」可以去宣講佛法,讓「他人」也可以理解。

這「誰」是指法師。

××
給學生:
有沒有很像柏拉圖的太陽喻、線喻、洞穴喻?
柏拉圖的法師就是「哲人」。
××

法師的資格是什麼呢?

現在討論起來了。看到了嗎?佛學是非常哲學的。

經文:
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法師講佛法,但,首先指出,這佛法是指「大乘佛法」,即此經「法華經」。

因為,從這文本中指出,法華經是佛法的「最高階段」。

經文:
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這「最高階段」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文本用了譬喻:鑿水喻。

經文:
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如果讀到了此經而且能理解和了悟,那表示依佛法來來的對生命的思考和實踐,已接近了「目標」。

好,那麼,法師應以什麼樣的能力和呈現來講「大乘佛法」呢?

經文:
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大乘佛法藉由從「講經」這樣的行為,談出了「佛法」的行法: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這是大乘佛法所開出的「行法」,已更偏向「倫理面向了」而不是傳統小乘的例如「苦行」等這般的「技術面向」。

大乘佛法的「特色」,逐漸的凸顯了出來。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法师,是指讲授佛法的人。

佛法,是哲学,是探讨完整生命过程的一种思维体系和,
这思维体系有严格的理论推演过程,也因之,有着因理论而来的「实践方法」,
可以让个体生命来发挥其最大的可能性。

什麽是生命的最大可能性,就是指「生命」可以「转」的。

人是可以突破既有的生命模式,而有着更好更向上的一种生命的呈现。

这佛学理论要有人去讲啊,这即是「法师」。

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之后,来了〈法师品〉,这意味着什麽样的义理之表现呢?

经文:
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看到了吧。

跟着前述文一路下来,从大弟子、五百弟子、学无学人,现在到了「一念随喜者」,都可以来授记了。

至此,人人皆可成佛在理论上,已经宣讲出来了。

再来的问题是,「在此(人人)」有没有那种「让自己去转变的企图」。

佛法,有着。

佛法,人人皆可学而转化生命。

再来的问题是:此在(人人)有想要去学吗?

所以,问题到了是「谁」可以去宣讲佛法,让「他人」也可以理解。

这「谁」是指法师。

××
给学生:
有没有很像柏拉图的太阳喻、线喻、洞穴喻?
柏拉图的法师就是「哲人」。
××

法师的资格是什麽呢?

现在讨论起来了。看到了吗?佛学是非常哲学的。

经文:
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

法师讲佛法,但,首先指出,这佛法是指「大乘佛法」,即此经「法华经」。

因为,从这文本中指出,法华经是佛法的「最高阶段」。

经文:
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这「最高阶段」是一种什麽样的状况呢?文本用了譬喻:凿水喻。

经文:
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如果读到了此经而且能理解和了悟,那表示依佛法来来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实践,已接近了「目标」。

好,那麽,法师应以什麽样的能力和呈现来讲「大乘佛法」呢?

经文:
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大乘佛法藉由从「讲经」这样的行为,谈出了「佛法」的行法: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这是大乘佛法所开出的「行法」,已更偏向「伦理面向了」而不是传统小乘的例如「苦行」等这般的「技术面向」。

大乘佛法的「特色」,逐渐的凸显了出来。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一開始佛學,是以反種姓制度當作重要的理論特點。

但,歷史的演進,往往不是一步到位。

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這件事,就被討論。

早期的說法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一直要到「大乘佛學」出來,才明白的提出「人人都可成佛」這樣的理論架構。

法華經,是早期大乘佛學重要的文本。

自然,在人人都可成佛這一點上,也是堅持人人都可成佛這樣的立場。

但你可以從文本看出,這樣的立場也不是一下子就「明明白白的談出來」,而是用一種迂迴的方式來表達。

從,大弟子、五百弟子,現在談到了「學、無學人二千人」,也都可以授記了。

一步一步的,不斷的在「誰可以成佛」這一論點上,放大資格。

說,人人都可以什麼,講講喊喊很簡單。真的要從理論上論證,就難了。

就有人比你漂亮,比你會跑,比你會算數學。

更何況,提出理論之後,你還要提出「方法」,說,用這方法,人人都可以怎麼樣。

不知你對這事有什麼感覺?

來,如果你好想考上很有名的大學,但你知道數學要好才行。

於是你說,你想提出「人人都可以考數學滿分的理論」?然後,你要提出方法,讓人人都可以依這方法,數學滿分。

你敢嗎?

一定不敢。哈。

有這麼好的事嗎?

所以,你感覺一下釋尊的氣勢,他可不是說人人都可以數學滿級分,
而是氣吞山河的說,人人都可成佛。

講講,不算什麼。

他提出了「方法」,這方法讓佛學之所以是「佛法」。

更重要的是,這「方法」人人可用,人人用了之後,人人可成佛。

方法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慢慢的法華經會提出「行法」,這行法,人人可用,可行。

有什麼方法是人人可用、可行、又有效?

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與精神。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一开始佛学,是以反种姓制度当作重要的理论特点。

但,历史的演进,往往不是一步到位。

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件事,就被讨论。

早期的说法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一直要到「大乘佛学」出来,才明白的提出「人人都可成佛」这样的理论架构。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学重要的文本。

自然,在人人都可成佛这一点上,也是坚持人人都可成佛这样的立场。

但你可以从文本看出,这样的立场也不是一下子就「明明白白的谈出来」,而是用一种迂迴的方式来表达。

从,大弟子、五百弟子,现在谈到了「学、无学人二千人」,也都可以授记了。

一步一步的,不断的在「谁可以成佛」这一论点上,放大资格。

说,人人都可以什麽,讲讲喊喊很简单。真的要从理论上论证,就难了。

就有人比你漂亮,比你会跑,比你会算数学。

更何况,提出理论之后,你还要提出「方法」,说,用这方法,人人都可以怎麽样。

不知你对这事有什麽感觉?

来,如果你好想考上很有名的大学,但你知道数学要好才行。

于是你说,你想提出「人人都可以考数学满分的理论」?然后,你要提出方法,让人人都可以依这方法,数学满分。

你敢吗?

一定不敢。哈。

有这麽好的事吗?

所以,你感觉一下释尊的气势,他可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数学满级分,
而是气吞山河的说,人人都可成佛。

讲讲,不算什麽。

他提出了「方法」,这方法让佛学之所以是「佛法」。

更重要的是,这「方法」人人可用,人人用了之后,人人可成佛。

方法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慢慢的法华经会提出「行法」,这行法,人人可用,可行。

有什麽方法是人人可用、可行、又有效?

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与精神。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化城喻品,接下來的章節是「五百弟子受記品」。

化城,是指達到目標過程中的中間休息站。

目標,終究不是簡單可以達到的,要很有勇氣和毅力,
一般人往往會退場,所以要有「休息站」。

目標是什麼呢?

化解人生的憂悲苦惱。

這,這,這,這很難嗎?嗯。這是生命的存在過程「自帶的」。

談了休息站之後,從文本理論解讀的視角而言,為什麼要接著談「五百弟子受記」呢?

前面已有大弟子受記了。這裡談五百弟子受記,有什麼意義想表達的嗎?

來,如果一種前往目的地的過程,是需要「休息站」的,那表示不容易。

於是,一個必然浮現的問題是:這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目標嗎?

是不是只有某些有特定天賦的人,才能達到的目標呢?像是數學,想拿個數奧,應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五百弟子授記,是對這提問的「部分解答」。

先是,富樓那,再來是千二百阿羅漢,都被授記了。

這表示,到達大乘所談的目標,是「幾乎」人人都可以的。

於是有了衣珠喻。這是比喻。說,人人都有一顆寶珠,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

經文: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

在理論上,這已說明,人人都可達到目標。但在此篇中,具體的用人來談,還沒有這樣的程度,只到千二百羅漢。

在後面,逐漸的,具體的舉例,就會到了人人都可成佛。亦即,先理論,再舉例。

從我們這時代,這似乎沒什麼特色?我們聽什麼人人都可成佛,聽煩了。

但在那古老的時代,在有種姓制度的時代,這種談法,很「顯目的」。

所以,用很多文字,來談清楚,講明白。

這一篇,我是在大學教書時,才看清楚的。

我不是在前幾志願的大學教書,學生也不是什麼有名高中的學生。

我在教室中覺得他她們很聰明啊,只要靜下心來,好好願意拿起書本來讀,往後一定可以上前志願排名的研究所。

真的。

但,他們自己不相信。

每次我在教室說同學你們也可以上XX大學研究所啊,真的可以,就是把書讀下去而已。

大部分的人,哄堂大笑。

女同學,還會很溫柔的說:老師你人好好哦。

但,我不是「好心」,我只是「陳述事實」。

但,他們往往不相信。

我都會說:同學,不然我跟你們授記,如果你們開始用功讀書,沒考上,我讓你們敲頭。

同學笑得更開心。

唉,我心中會浮起的就是這一篇文字。

要相信:人可以質變的。

但,這又何其難。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化城喻品,接下来的章节是「五百弟子受记品」。

化城,是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中间休息站。

目标,终究不是简单可以达到的,要很有勇气和毅力,
一般人往往会退场,所以要有「休息站」。

目标是什麽呢?

化解人生的忧悲苦恼。

这,这,这,这很难吗?嗯。这是生命的存在过程「自带的」。

谈了休息站之后,从文本理论解读的视角而言,为什麽要接着谈「五百弟子受记」呢?

前面已有大弟子受记了。这裡谈五百弟子受记,有什麽意义想表达的吗?

来,如果一种前往目的地的过程,是需要「休息站」的,那表示不容易。

于是,一个必然浮现的问题是:这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目标吗?

是不是只有某些有特定天赋的人,才能达到的目标呢?像是数学,想拿个数奥,应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五百弟子授记,是对这提问的「部分解答」。

先是,富楼那,再来是千二百阿罗汉,都被授记了。

这表示,到达大乘所谈的目标,是「几乎」人人都可以的。

于是有了衣珠喻。这是比喻。说,人人都有一颗宝珠,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

经文: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

在理论上,这已说明,人人都可达到目标。但在此篇中,具体的用人来谈,还没有这样的程度,只到千二百罗汉。

在后面,逐渐的,具体的举例,就会到了人人都可成佛。亦即,先理论,再举例。

从我们这时代,这似乎没什麽特色?我们听什麽人人都可成佛,听烦了。

但在那古老的时代,在有种姓制度的时代,这种谈法,很「显目的」。

所以,用很多文字,来谈清楚,讲明白。

这一篇,我是在大学教书时,才看清楚的。

我不是在前几志愿的大学教书,学生也不是什麽有名高中的学生。

我在教室中觉得他她们很聪明啊,只要静下心来,好好愿意拿起书本来读,往后一定可以上前志愿排名的研究所。

真的。

但,他们自己不相信。

每次我在教室说同学你们也可以上XX大学研究所啊,真的可以,就是把书读下去而已。

大部分的人,哄堂大笑。

女同学,还会很温柔的说:老师你人好好哦。

但,我不是「好心」,我只是「陈述事实」。

但,他们往往不相信。

我都会说:同学,不然我跟你们授记,如果你们开始用功读书,没考上,我让你们敲头。

同学笑得更开心。

唉,我心中会浮起的就是这一篇文字。

要相信:人可以质变的。

但,这又何其难。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授記品,再來是接著「化城喻品」。

授記到化城,這二者的關係,我是真的想了一想。

為什麼,授記之後,要接著講「化城」呢?

化城,是指不真實的「城」。

但,雖然是「不真實的城」,可是,卻是「必要的城」。

一種「必要的不真實」。

這,好像是有某種邏輯上的矛盾。

但,從生命的變化過程而言,這是「真實的描述」。

你到了大學了,你怎麼去看待你「小學時候的時光」。

從大學的角度而言,小學難道不是生命成長過程的「必要的不真實」嗎?

沒有人想要一直都是小學生,但「小學生」卻又是一定要有的過程。

所以呢?

這和授記有什麼關係?

授記是一種「必要的不真實」嗎?

授記是「從現在指向未來」,是指「你在過程中」。

化城,就是「你在過程中」。

所以,本篇主角大通勝如來,先講「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

後來,依著修行的過程,於是又講了「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裡,其實是在說明「小乘」和「大乘」之間的連結關係。

最後,又有一個喻言,「化城喻」來說明,由小向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為什麼要有化城呢?

經文: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授记品,再来是接着「化城喻品」。

授记到化城,这二者的关係,我是真的想了一想。

为什麽,授记之后,要接着讲「化城」呢?

化城,是指不真实的「城」。

但,虽然是「不真实的城」,可是,却是「必要的城」。

一种「必要的不真实」。

这,好像是有某种逻辑上的矛盾。

但,从生命的变化过程而言,这是「真实的描述」。

你到了大学了,你怎麽去看待你「小学时候的时光」。

从大学的角度而言,小学难道不是生命成长过程的「必要的不真实」吗?

没有人想要一直都是小学生,但「小学生」却又是一定要有的过程。

所以呢?

这和授记有什麽关係?

授记是一种「必要的不真实」吗?

授记是「从现在指向未来」,是指「你在过程中」。

化城,就是「你在过程中」。

所以,本篇主角大通胜如来,先讲「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

后来,依着修行的过程,于是又讲了「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裡,其实是在说明「小乘」和「大乘」之间的连结关係。

最后,又有一个喻言,「化城喻」来说明,由小向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为什麽要有化城呢?

经文: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是接著「藥草喻品」而來的章節。

藥草喻品,是指經典有如「藥」一般,要幫人治病的。

但是治什麼病呢?

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煩惱」。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注意哦,是這八種哦,而不是成績不好、和某人吵架這種事哦。

我花了很多年之後,才有一天「領悟」到,原來,這八種煩惱是「人人都一定會有的」。

不管你是誰,什麼資質,什麼政經地位。

更重要的是,前四種往往是你「怕得」不敢去想的事。極苦。

佛法是一種思維系統,這種思維系統要去挑戰人這種存在「必然會有的煩惱」。

佛法很大膽,不是嗎?

有可能嗎?你自己去深入看看,再來下判斷。無妨。

佛法強調:聞思修。要你去「思考看看」。

再來的必有的問題是:這種「人性之藥」是人人都可以用的嗎?

這在理論要先說清楚。

如果對某種人無效,那就白修了。

這看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大問題。在中原傳統文化中,我們慣常說人人皆有「良心」「佛性」。

但在佛法或那時代,儒學也一樣啊,某種不可跨越的階級界線是存在的。

說,人人都可以修法,或人人都有仁心,是一種與社會的碰撞。所以,不要小看有教無類,這四個字。

這章節,就是用佛典的文本表達方式,來說明,對,這是適用於人人皆可的「人性之藥」。

授記是指,你未來一定可以。雖然,當下可能尚不能顯現。

但理論上,先跟你說,不要怕。

這佛典的表法比較漸進,不是一下說「人人皆可」,而是分梯次的說,某某可以,再來某某可以,再來某某可以。

其他章節,會再說某某可以,某某可以。

在這章節,先從佛陀的弟子開始點名。摩訶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

人人都可以嗎?

在那時代,這是很大膽的凸破。弟子恐怕也不太相信。

經文: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而說偈言: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這經文的描寫,真的很生動。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这是接着「药草喻品」而来的章节。

药草喻品,是指经典有如「药」一般,要帮人治病的。

但是治什麽病呢?

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烦恼」。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注意哦,是这八种哦,而不是成绩不好、和某人吵架这种事哦。

我花了很多年之后,才有一天「领悟」到,原来,这八种烦恼是「人人都一定会有的」。

不管你是谁,什麽资质,什麽政经地位。

更重要的是,前四种往往是你「怕得」不敢去想的事。极苦。

佛法是一种思维系统,这种思维系统要去挑战人这种存在「必然会有的烦恼」。

佛法很大胆,不是吗?

有可能吗?你自己去深入看看,再来下判断。无妨。

佛法强调:闻思修。要你去「思考看看」。

再来的必有的问题是:这种「人性之药」是人人都可以用的吗?

这在理论要先说清楚。

如果对某种人无效,那就白修了。

这看起来好像不是什麽大问题。在中原传统文化中,我们惯常说人人皆有「良心」「佛性」。

但在佛法或那时代,儒学也一样啊,某种不可跨越的阶级界线是存在的。

说,人人都可以修法,或人人都有仁心,是一种与社会的碰撞。所以,不要小看有教无类,这四个字。

这章节,就是用佛典的文本表达方式,来说明,对,这是适用于人人皆可的「人性之药」。

授记是指,你未来一定可以。虽然,当下可能尚不能显现。

但理论上,先跟你说,不要怕。

这佛典的表法比较渐进,不是一下说「人人皆可」,而是分梯次的说,某某可以,再来某某可以,再来某某可以。

其他章节,会再说某某可以,某某可以。

在这章节,先从佛陀的弟子开始点名。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

人人都可以吗?

在那时代,这是很大胆的凸破。弟子恐怕也不太相信。

经文: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而说偈言: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这经文的描写,真的很生动。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信解品,之後接著是「藥草喻品」。

比喻,是法華經的「論述」方式。

比喻之所以是一種「可理解的方式」在於聯想。

這經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用「藥草」的相似性來被受眾理解。

經文: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皆不虛也」。

不要以為只是為了文學上的華麗和美感,所以有譬喻。

而是譬喻的內容都是有所指涉的。

經文: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譬喻不是起個頭,引起你的興趣而已。更重要的是,這譬喻所指的是「極重要的部分」。

不要小看譬喻。

譬喻所指的「義理」,都是究竟的。但受眾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譬喻就不同。

好像「藥草」。

目的都是「健康」。但人人的狀況不同,所以藥草不同。

經文: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法華經這藥草,所期待於眾生最後的「健康」是什麼呢?

經文: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了解這世界是「空的」,是這藥草的最後目的。

什麼是「空的」,後面的文章就不斷的說明。

都說「成佛在法華」,而法華這藥草最後的目標也說了出來,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也就出來了。

「空」。

「空」,不是沒有。

「空」,是指,必然會變化的存在。

正如同「德性」,它會藉草「媒介」(就是人、人)而顯現,但卻不會像石頭一樣的「被固定化」。

德性是「美的」,也是「空的」,所以,才能是普遍性和超越性,但同時又是個體性和意義性。

這是「空」。

人生的所有「苦」,都是從「不悟空性」而來。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信解品,之后接着是「药草喻品」。

比喻,是法华经的「论述」方式。

比喻之所以是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在于联想。

这经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用「药草」的相似性来被受众理解。

经文: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皆不虚也」。

不要以为只是为了文学上的华丽和美感,所以有譬喻。

而是譬喻的内容都是有所指涉的。

经文: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譬喻不是起个头,引起你的兴趣而已。更重要的是,这譬喻所指的是「极重要的部分」。

不要小看譬喻。

譬喻所指的「义理」,都是究竟的。但受众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譬喻就不同。

好像「药草」。

目的都是「健康」。但人人的状况不同,所以药草不同。

经文: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法华经这药草,所期待于众生最后的「健康」是什麽呢?

经文: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了解这世界是「空的」,是这药草的最后目的。

什麽是「空的」,后面的文章就不断的说明。

都说「成佛在法华」,而法华这药草最后的目标也说了出来,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也就出来了。

「空」。

「空」,不是没有。

「空」,是指,必然会变化的存在。

正如同「德性」,它会藉草「媒介」(就是人、人)而显现,但却不会像石头一样的「被固定化」。

德性是「美的」,也是「空的」,所以,才能是普遍性和超越性,但同时又是个体性和意义性。

这是「空」。

人生的所有「苦」,都是从「不悟空性」而来。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信什麼的理解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信什麼的理解


文本理論中,有一種細讀法。

古典的文本,如果慢慢看,細細看,往往都能看出「以前」讀不出來的意義。

看著目錄的排法: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有沒有覺得很有意思。

序品,是文本的特色講解。

再來,方便是文本的表達方式。方便是為了意有所指。

寫作的方法則是譬喻。

最後,告訴你,要去「信解」。因為常用譬喻。

信解,是兩個字,連起來講,要去信,要去解。

「解」是理解。是「識性」的運作。理解「譬喻」。

佛學,大乘佛學,「理解」是重要的。尤其是到了「後來的唯識理論」,那根本是「識的哲學」。

為什麼,理解之前要加上「信」字。

跟你說,我對這疑問想了不知有多少年?

「信」和理解之間,有什麼理論上的必然性關係嗎?

有嗎?你算數學時,「信」在那裡呢?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倒過來想,這「解」是什麼樣態的理解?或著說,是指什麼類型的「理解」?

古典文本中,《論語》亦然,理解不是「知識」型的理解,而是一種「實踐型」的理解。

實踐型的理解往往是藉由某種模式的架構來說明,例如譬喻。

數學是知識型的理解,是直接的理解。

游泳是實踐的理解,往往透過某種「比喻」來讓你理解你還不會的那種東東。

實踐型的理解是「會讓你生命的層次產生變化」的那種理解。亦即,你的「既有現狀」沒有的那種生命特質。

你要先相信「人是會游泳的」,再來是「這樣的去游」是可以讓人會游泳的,於是你依著去「練習」。最後,你從「不會」變成「會」。

佛學是「練習」的學問,這過程你會去改變生命的視角和檔次。

帶著信去理解,於是這理解才能成為「實踐」的助力。

帶著信的「信」是什麼內容的信?

相信生命的層次和檔次是可以變化的。你可以用「實踐於自己的方法」讓你的「既有狀況」改變而更不一樣。

亦即,相信「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種質性的、跳躍性的變化。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數學不相信「可能性」的。數字是邏輯的必然性。

相信生命可以有質性改變,理解一套為什麼可以如此去改變的「學問」或「知識模型」,然後你依著這知識模型去實踐。

這即是我們常見的文字表達:信、解、行。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信什麽的理解


文本理论中,有一种细读法。

古典的文本,如果慢慢看,细细看,往往都能看出「以前」读不出来的意义。

看着目录的排法: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有没有觉得很有意思。

序品,是文本的特色讲解。

再来,方便是文本的表达方式。方便是为了意有所指。

写作的方法则是譬喻。

最后,告诉你,要去「信解」。因为常用譬喻。

信解,是两个字,连起来讲,要去信,要去解。

「解」是理解。是「识性」的运作。理解「譬喻」。

佛学,大乘佛学,「理解」是重要的。尤其是到了「后来的唯识理论」,那根本是「识的哲学」。

为什麽,理解之前要加上「信」字。

跟你说,我对这疑问想了不知有多少年?

「信」和理解之间,有什麽理论上的必然性关係吗?

有吗?你算数学时,「信」在那裡呢?有什麽作用吗?

所以,倒过来想,这「解」是什麽样态的理解?或着说,是指什麽类型的「理解」?

古典文本中,《论语》亦然,理解不是「知识」型的理解,而是一种「实践型」的理解。

实践型的理解往往是藉由某种模式的架构来说明,例如譬喻。

数学是知识型的理解,是直接的理解。

游泳是实践的理解,往往透过某种「比喻」来让你理解你还不会的那种东东。

实践型的理解是「会让你生命的层次产生变化」的那种理解。亦即,你的「既有现状」没有的那种生命特质。

你要先相信「人是会游泳的」,再来是「这样的去游」是可以让人会游泳的,于是你依着去「练习」。最后,你从「不会」变成「会」。

佛学是「练习」的学问,这过程你会去改变生命的视角和档次。

带着信去理解,于是这理解才能成为「实践」的助力。

带着信的「信」是什麽内容的信?

相信生命的层次和档次是可以变化的。你可以用「实践于自己的方法」让你的「既有状况」改变而更不一样。

亦即,相信「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种质性的、跳跃性的变化。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数学不相信「可能性」的。数字是逻辑的必然性。

相信生命可以有质性改变,理解一套为什麽可以如此去改变的「学问」或「知识模型」,然后你依着这知识模型去实践。

这即是我们常见的文字表达:信、解、行。


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什麼宅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什麼宅


方便品,之後,接著是〈譬喻品〉。

換言之,譬喻,是方便的手段,而且是此經典的主要文本表達手法。

為什麼需要「譬喻」,就直接的講明,不是就可以了?

人,能從「譬喻」這樣的表達方式中,去「理解」到了什麼?而那往往不是「直講」可以有的表達效果。

佛學中,到底有什麼「義理」,需要用譬喻這種文本形式來呈現呢?

譬喻,往往是從 B,讓你去理解到 A。

這中間有一種跳躍,或著說斷裂。用一般的說法,是「領悟」。

生命的成長是「跳躍的」,是「斷裂的」。

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在於和高中「不一樣」。這是斷裂,這是對以前的否定。

領悟,就是在否定「之前的」之中,而長出「更高檔次的」。這是質變。這是辯證。

生命是「質變的」。

大學,不是「大號的」高中。大學,就「不是」高中。雖然,走過高中才有大學。

佛法的核心是「解脫煩惱」。「解脫煩惱」是另一種生命的層次。是一種生命的質變。

要從「現存的生活狀況」去理解那一種狀況,必須有一種可以產生跳躍式的理解之可能,所以用「譬喻」。

解脫煩惱,不是「沒有煩惱」,而是「不去煩惱『煩惱』」。

這和一般的生活狀況的模式,有本質性上「不同」。佛法談的是一種對生命的不同檔次的視角。

經文: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以譬喻得解」。前題是「諸有智者」。

辟喻之所以「有用」,在於聽者往往對「既有狀況」已有某種震動,某種瓦解,但仍找不到這震種所要指向另一種方向何在?

經文: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云何而自欺」。

佛學,之所以是佛學,和其他的思維體系不同之處,在於:你要有所震動於這世界的「虛幻性」。

虛幻性,並不是說「不存在」,而是說,這是一種「變動中的存在」。

既是本質性的「變動的」,就不可人為的一直「去固定下去」。想去「固定某事物」,是煩惱的根源。

隨順著生命的質變而去「變得更好」,才能「解脫煩惱」。

所以,第一個譬喻來了,「火宅喻」。

這世界是「大宅」,真的啊,這世界美的很。

但,你卻在裡面「被(心)火燒著」,你每天都很煩惱。所以是「火宅」。

你想走出來嗎?未必?大宅呢?真的是大宅啊。真美。

經文:「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所以,經文自問:
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這經典,試著以「譬喻」來說。

佛家和儒家,真的不同。

佛家從人生的虛幻性下手,儒學從人性的「道德感」下手。

是不同,但又互補。

放不下對世界的愛樂,真的很難去「挺直」道德感。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什麽宅


方便品,之后,接着是〈譬喻品〉。

换言之,譬喻,是方便的手段,而且是此经典的主要文本表达手法。

为什麽需要「譬喻」,就直接的讲明,不是就可以了?

人,能从「譬喻」这样的表达方式中,去「理解」到了什麽?而那往往不是「直讲」可以有的表达效果。

佛学中,到底有什麽「义理」,需要用譬喻这种文本形式来呈现呢?

譬喻,往往是从 B,让你去理解到 A。

这中间有一种跳跃,或着说断裂。用一般的说法,是「领悟」。

生命的成长是「跳跃的」,是「断裂的」。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在于和高中「不一样」。这是断裂,这是对以前的否定。

领悟,就是在否定「之前的」之中,而长出「更高档次的」。这是质变。这是辩证。

生命是「质变的」。

大学,不是「大号的」高中。大学,就「不是」高中。虽然,走过高中才有大学。

佛法的核心是「解脱烦恼」。「解脱烦恼」是另一种生命的层次。是一种生命的质变。

要从「现存的生活状况」去理解那一种状况,必须有一种可以产生跳跃式的理解之可能,所以用「譬喻」。

解脱烦恼,不是「没有烦恼」,而是「不去烦恼『烦恼』」。

这和一般的生活状况的模式,有本质性上「不同」。佛法谈的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同档次的视角。

经文:
然舍利弗,今当復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以譬喻得解」。前题是「诸有智者」。

辟喻之所以「有用」,在于听者往往对「既有状况」已有某种震动,某种瓦解,但仍找不到这震种所要指向另一种方向何在?

经文: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云何而自欺」。

佛学,之所以是佛学,和其他的思维体系不同之处,在于:你要有所震动于这世界的「虚幻性」。

虚幻性,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说,这是一种「变动中的存在」。

既是本质性的「变动的」,就不可人为的一直「去固定下去」。想去「固定某事物」,是烦恼的根源。

随顺着生命的质变而去「变得更好」,才能「解脱烦恼」。

所以,第一个譬喻来了,「火宅喻」。

这世界是「大宅」,真的啊,这世界美的很。

但,你却在裡面「被(心)火烧着」,你每天都很烦恼。所以是「火宅」。

你想走出来吗?未必?大宅呢?真的是大宅啊。真美。

经文:「 犹故乐着,    嬉戏不已」。

所以,经文自问:
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这经典,试着以「譬喻」来说。

佛家和儒家,真的不同。

佛家从人生的虚幻性下手,儒学从人性的「道德感」下手。

是不同,但又互补。

放不下对世界的爱乐,真的很难去「挺直」道德感。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序品,之後接著是「方便品」。


這為這經典的基本性格,畫出了眉目:方便。


方便不是「隨便」,而是知道,「聽的人程度不夠」。


教「程度不夠的人」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當老師多年之後,才體會的深。


難,並不是難在「老師」那一面,相反的,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學生那一面」。


老師是「助緣」,助緣,助的好不好,這當然是可以評判的。


但助緣終究是「助緣」,不是根本之處。


學生想不想學,才是核心。


不想學,怎麼教都沒有用。


所以,我們可以問:那決定學生想不想學的「影響之因」在那裡?


決定想不想學的,在於,「學生自己」。和老師無關。


學生的「立場」先有了。


這點,我是感慨的深,真的,用一句不中聽的話:學生自己努去實踐「不去學」,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用「不去學」來彰顯自己的存在。


不想學,不是一種被動的過程,相反的,是學生「主動」的過程。


所以,問題在於如何改變「已有、既有」之立場的問題。


用佛學的術語,重點在學生的「我執」,「執」於「不想學」。


那不是邏輯推理思考可以改變的「狀況」。邏輯推理可以改變的狀況,那麼,那位學生早就是位「想」學的人。


經文: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方便,在於,處理「已有立場」的人,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邏輯推理,亦即用講的,那麼要用什麼呢?


經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狀況是:學生處處著。


佛者的手段是:方便力。


方便力所能起的作用是:引之令得出。


「引」字,我有注意到。


方便不是「隨便」。


怎麼方便呢?以後經文一路開展。把「引」法,一路講開。


但前題是,跟各位「研究」此經的人的一些前題式的說明是:這是講「方便」的經典,要去看至「方便」背後更深層的東東。


經文: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對讀些經的人而言,「引」法,不只是去引「學生」,更重要的是,藉由此經典去「引」自己。


讓自己走出「我執」。


「引」這種方法,要讓人去有什麼一種生命的感受,所以可以產生生命的更向上之變化呢?


經文: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慚愧清淨」。這是生命自我向上改變的基礎域。


要讓「他人」心甘情願的「慚愧清淨」,嗯,這,啊……。先自己來吧。


但什麼是「慚愧清淨」呢?


經文:

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慚愧清淨的「對立面」是增上慢心。


什麼是增上慢人呢?即「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


增上慢人,不是驕傲的人,一點都不是,


驕傲是一種想改變自己的粗魯式的呈現。


增上慢人是「覺者目前這樣就是很讚的人」。「不愎志求」。



程度不夠的人,不是「程度」的問題,而是「不復志求」的問題。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序品,之后接着是「方便品」。


这为这经典的基本性格,画出了眉目:方便。


方便不是「随便」,而是知道,「听的人程度不够」。


教「程度不够的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当老师多年之后,才体会的深。


难,并不是难在「老师」那一面,相反的,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那一面」。


老师是「助缘」,助缘,助的好不好,这当然是可以评判的。


但助缘终究是「助缘」,不是根本之处。


学生想不想学,才是核心。


不想学,怎麽教都没有用。


所以,我们可以问:那决定学生想不想学的「影响之因」在那裡?


决定想不想学的,在于,「学生自己」。和老师无关。


学生的「立场」先有了。


这点,我是感慨的深,真的,用一句不中听的话:学生自己努去实践「不去学」,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麽。


用「不去学」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不想学,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相反的,是学生「主动」的过程。


所以,问题在于如何改变「已有、既有」之立场的问题。


用佛学的术语,重点在学生的「我执」,「执」于「不想学」。


那不是逻辑推理思考可以改变的「状况」。逻辑推理可以改变的状况,那麽,那位学生早就是位「想」学的人。


经文:

尽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方便,在于,处理「已有立场」的人,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逻辑推理,亦即用讲的,那麽要用什麽呢?


经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状况是:学生处处着。


佛者的手段是:方便力。


方便力所能起的作用是:引之令得出。


「引」字,我有注意到。


方便不是「随便」。


怎麽方便呢?以后经文一路开展。把「引」法,一路讲开。


但前题是,跟各位「研究」此经的人的一些前题式的说明是:这是讲「方便」的经典,要去看至「方便」背后更深层的东东。


经文: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復诸疑惑……


对读些经的人而言,「引」法,不只是去引「学生」,更重要的是,藉由此经典去「引」自己。


让自己走出「我执」。


「引」这种方法,要让人去有什麽一种生命的感受,所以可以产生生命的更向上之变化呢?


经文:

有惭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惭愧清淨」。这是生命自我向上改变的基础域。


要让「他人」心甘情愿的「惭愧清淨」,嗯,这,啊……。先自己来吧。


但什麽是「惭愧清淨」呢?


经文:

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惭愧清淨的「对立面」是增上慢心。


什麽是增上慢人呢?即「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


增上慢人,不是骄傲的人,一点都不是,


骄傲是一种想改变自己的粗鲁式的呈现。


增上慢人是「觉者目前这样就是很赞的人」。「不愎志求」。


程度不夠的人,不是「程度」的問題,而是「不復志求」的問題。

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問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問了什麼

當年,我也是讀不入佛典。

摸索了一陣子,聽了幾位大和上的講演和教誨,開始找到了去理解文本中「意義」的閱讀模態。

這中間,「現象學」的閱讀所帶來的理解方式,對我有很大的助益。

後來,我更常問自己,為什麼當年我就那麼的想去「搞懂」佛典?

不懂,是會怎麼樣呢?對不對!

大家都說「成佛在《法華》」,是非常普及的經典,於是這經典,我也就是試著讀看看。

當然是看不懂。

於是我又參考了一些老前輩的方法,讀誦,「誦」是在這裡要強調出來的。

誦到「有點好像可以背下來」的那種感覺出來了。

這時,文本中的「味道」就有點出來了。好像有一點「道理」在裡面似的。

但這道理不清不楚。於是看了一些討論《法華》經的論文或是講文,那意義才亮了起來。

但,佛典如果真要對你有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一種吸引力的力量,一定是和「修行方法」有關。

慢慢的,你會在經典中看出文本中所提出的修行方法。

你會嘗試看看。

然後,如果你的生命的水平,因之,而有了一些「改變」,一種向著更美的德性實踐之完成的自我改變。

於是佛典就又變成了鏡子,你可以從中「照出」你生命的「不成熟」之處。

那麼,自己對「自己」就有很多事要做。

人,一旦可以向內看自己,對於「如何向外看」就有不同的體會。

不是說對不管外面的世界了,而是說,這外在的世界除了是「有沒有好處」的思考外,有了另一種被思考的可能性。

人,總是因某種有趣的「現象」,於是開始發問和思考。

經文: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這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現象,於是啟動了這本經典的表達。

這一畫面有什麼意思呢?

法華經,不再只是如小乘般的關心「從個人做起的解脫方式」,而是向著「人和世界關系」這一面向來說明解脫。

所以,第一偈,就表現出了人的存在的各式各樣的關係模態。

經文: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經典中的各種佛學樣態的關係描述,往往你都可以「對應」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的關係樣態。

從「關係中解脫」。

關係,涉及到「他人」。

大乘談解脫,是從「與他人關系」這一視角開始的。

我想起存在主義的沙特有名的句子:他人即地獄。

佛學不是存在主義,佛學是「解脫主義」,他人是「讓自己解脫煩惱的媒介」。

如何從「他人」來獲得解脫煩惱呢?你心中一定也有疑問,正如同這經典中的提問者,彌勒。

經文: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我是這麼讀的,讓文本對我有了意義。但這只是我的方法,請參考、參考,就好。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问了什麽

当年,我也是读不入佛典。

摸索了一阵子,听了几位大和上的讲演和教诲,开始找到了去理解文本中「意义」的阅读模态。

这中间,「现象学」的阅读所带来的理解方式,对我有很大的助益。

后来,我更常问自己,为什麽当年我就那麽的想去「搞懂」佛典?

不懂,是会怎麽样呢?对不对!

大家都说「成佛在《法华》」,是非常普及的经典,于是这经典,我也就是试着读看看。

当然是看不懂。

于是我又参考了一些老前辈的方法,读诵,「诵」是在这裡要强调出来的。

诵到「有点好像可以背下来」的那种感觉出来了。

这时,文本中的「味道」就有点出来了。好像有一点「道理」在裡面似的。

但这道理不清不楚。于是看了一些讨论《法华》经的论文或是讲文,那意义才亮了起来。

但,佛典如果真要对你有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一种吸引力的力量,一定是和「修行方法」有关。

慢慢的,你会在经典中看出文本中所提出的修行方法。

你会尝试看看。

然后,如果你的生命的水平,因之,而有了一些「改变」,一种向着更美的德性实践之完成的自我改变。

于是佛典就又变成了镜子,你可以从中「照出」你生命的「不成熟」之处。

那麽,自己对「自己」就有很多事要做。

人,一旦可以向内看自己,对于「如何向外看」就有不同的体会。

不是说对不管外面的世界了,而是说,这外在的世界除了是「有没有好处」的思考外,有了另一种被思考的可能性。

人,总是因某种有趣的「现象」,于是开始发问和思考。

经文: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这一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现象,于是启动了这本经典的表达。

这一画面有什麽意思呢?

法华经,不再只是如小乘般的关心「从个人做起的解脱方式」,而是向着「人和世界关系」这一面向来说明解脱。

所以,第一偈,就表现出了人的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关係模态。

经文: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经典中的各种佛学样态的关係描述,往往你都可以「对应」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关係样态。

从「关係中解脱」。

关係,涉及到「他人」。

大乘谈解脱,是从「与他人关系」这一视角开始的。

我想起存在主义的沙特有名的句子:他人即地狱。

佛学不是存在主义,佛学是「解脱主义」,他人是「让自己解脱烦恼的媒介」。

如何从「他人」来获得解脱烦恼呢?你心中一定也有疑问,正如同这经典中的提问者,弥勒。

经文: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馀。

我是这麽读的,让文本对我有了意义。但这只是我的方法,请参考、参考,就好。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思古 2022/09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思古  2022/09

佛經,不易讀。

不易讀,並不代表「不能讀」。

佛經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吸引了很多人的讀本。這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倒底,為什麼它會不斷的吸引人?

又,為什麼我們現代人讀不下去?

會不斷的吸引人,是因為它探討的主題是「生命的問題」。

物質環境不斷變化,但,人心中有一些問題,卻是一代又一代的傳了下來,一直被問了又問。

那是,生、死,那是,經驗與超經驗,那是,真實或虛妄。

問題相同,但不易讀,那是因為古人表達「領會」的方式,和我們有相當的差距。

我不是佛學專家,也不是佛學修行有成者。

但我也的確是繞了一段路之後,「佛典」才開始對我「產生可理解的意義」出來。

一旦可理解了,那就有點讓人「樂不思蜀」了。

我試著用一種我自己認為可以幫你「鋪路」的解讀方式,來讓讀者你「試著可以看進去文本」。

之後,你可以「體悟」的多深,那就是你自己是不是「如人飲水」的問題了。

這經典出現是為什麼目的?

序文:
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這是【唐】終南山釋道宣,在序文中講的。

這樣的句子你有感覺嗎?不容易啊。

人生有可以很多種活法,「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的活法,有點太太古板了。

你會相信嗎?

如果有。你和古人心意相通。和古人心意相通,才能對生命的「超越性」有感受,有信心。

你才讀的下去。

「悲心」,不是「同情心」。

悲心之所以是「悲心」,而不是「同情心」,在於「悲心」是有一種「能力」「在其背後」。

什麼「能力」?

「拯昏迷之失性」的能力。

你不會平白無故就有這種能力的。

佛法是一種給你這種能力的「方法」。

有「能力」的同情心,才是「悲心」。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思古  2022/09

佛经,不易读。

不易读,并不代表「不能读」。

佛经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吸引了很多人的读本。这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倒底,为什么它会不断的吸引人?

又,为什么我们现代人读不下去?

会不断的吸引人,是因为它探讨的主题是「生命的问题」。

物质环境不断变化,但,人心中有一些问题,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一直被问了又问。

那是,生、死,那是,经验与超经验,那是,真实或虚妄。

问题相同,但不易读,那是因为古人表达「领会」的方式,和我们有相当的差距。

我不是佛学专家,也不是佛学修行有成者。

但我也的确是绕了一段路之后,「佛典」才开始对我「产生可理解的意义」出来。

一旦可理解了,那就有点让人「乐不思蜀」了。

我试着用一种我自己认为可以帮你「铺路」的解读方式,来让读者你「试着可以看进去文本」。

之后,你可以「体悟」的多深,那就是你自己是不是「如人饮水」的问题了。

这经典出现是为什么目的?

序文:
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这是【唐】终南山释道宣,在序文中讲的。

这样的句子你有感觉吗?不容易啊。

人生有可以很多种活法,「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的活法,有点太太古板了。

你会相信吗?

如果有。你和古人心意相通。和古人心意相通,才能对生命的「超越性」有感受,有信心。

你才读的下去。

「悲心」,不是「同情心」。

悲心之所以是「悲心」,而不是「同情心」,在于「悲心」是有一种「能力」「在其背后」。

什么「能力」?

「拯昏迷之失性」的能力。

你不会平白无故就有这种能力的。

佛法是一种给你这种能力的「方法」。

有「能力」的同情心,才是「悲心」。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後序》:老和尚的後語

 《妙法蓮華經後序》:老和尚的後語

作者是後秦沙門僧睿述。

看著這樣的有時間味的文本和文字,真的是很有感覺。

人,就是怕死。

人因為知道會死,所以才想盡辦法要去「保障活著的時刻」。因為,活著是有限的,有限的就珍貴。

為了保障活著的時候,所以,有時,什麼都幹。

時間,如何可能被超越。

這是古人哲學思維的重大思考項目。

這對我們這時代不重要嗎?我們只是有「更多的忙」來忘了,這是「時代進步」。

一個歷史文本,讓時間不但不是嚇人的,反而有了「美感」。

法華經在中原大地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不是沒道理的。

經文:
法華經者,諸佛之秘藏,眾經之實體也。

「實體」,亦即,是根本。

這根本是什麼,就是「人心」。

這和儒學的「仁」,很接近了,所以很能在中原大地既有的文化中融合再造。

佛學史中,最後的發展出來的思維系統是「自性清淨心」,即是我們在一般佛學文化中常見的「心即是佛」,「人人皆可成佛」,的哲學根基。

法華經,可以說是在這一概念上往前邁出一大步的經典。

法華經是一本「面向大眾」的經典。

有許多佛典是給「高級知識分子」讀的,例如,華嚴經、解深密經,不信,你去翻看看。我沒有騙你,你根本「看不下去」。

法華經,面向大眾,所以為中原大地所賞識,經文:
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大;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

「適化」、「善權」。

但也不是因為要面向大眾,就只有提出什麼tips之類的操作手冊或宣傳文單,而是用一種寓言式的語言,把「真理」講了出來了。

這才是這文本最「厲害之處」。經文:乃實大明覺理,囊括古今。

(唉-,古文真的很美)

那麼,文本裡面的故事,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經文:
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不滅。

所以文本中有「多寶佛」「普賢菩薩」等人出場,皆有所寓意。

文本再度的讓我們去思考生死問題,經文: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滅矣。

最後下面這一句,我也不懂,是修行心法,但很美的,「美」是越時間性的。正面的、反面的讀,都甚有滋味。

經文:
尋幽宗以絕往,則喪功於本無;控心轡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


《妙法莲华经后序》:老和尚的后语

作者是后秦沙门僧睿述。

看着这样的有时间味的文本和文字,真的是很有感觉。

人,就是怕死。

人因为知道会死,所以才想尽办法要去「保障活着的时刻」。因为,活着是有限的,有限的就珍贵。

为了保障活着的时候,所以,有时,什麽都干。

时间,如何可能被超越。

这是古人哲学思维的重大思考项目。

这对我们这时代不重要吗?我们只是有「更多的忙」来忘了,这是「时代进步」。

一个历史文本,让时间不但不是吓人的,反而有了「美感」。

法华经在中原大地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不是没道理的。

经文: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

「实体」,亦即,是根本。

这根本是什麽,就是「人心」。

这和儒学的「仁」,很接近了,所以很能在中原大地既有的文化中融合再造。

佛学史中,最后的发展出来的思维系统是「自性清淨心」,即是我们在一般佛学文化中常见的「心即是佛」,「人人皆可成佛」,的哲学根基。

法华经,可以说是在这一概念上往前迈出一大步的经典。

法华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经典。

有许多佛典是给「高级知识分子」读的,例如,华严经、解深密经,不信,你去翻看看。我没有骗你,你根本「看不下去」。

法华经,面向大众,所以为中原大地所赏识,经文:
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大;应务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

「适化」、「善权」。

但也不是因为要面向大众,就只有提出什麽tips之类的操作手册或宣传文单,而是用一种寓言式的语言,把「真理」讲了出来了。

这才是这文本最「厉害之处」。经文: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

(唉-,古文真的很美)

那麽,文本裡面的故事,代表着什麽意义呢?

经文:
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照其不灭。

所以文本中有「多宝佛」「普贤菩萨」等人出场,皆有所寓意。

文本再度的让我们去思考生死问题,经文: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

最后下面这一句,我也不懂,是修行心法,但很美的,「美」是越时间性的。正面的、反面的读,都甚有滋味。

经文:
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就是這樣的實相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就是這樣的實相


這是佛經文本寫作格式的特色之一,往往最後會有鼓勵勉勵之類的文本,「勸發」。

來,如果是你想鼓勵某人某事,你會怎麼去寫?

再過來,古典文本的內容,是「想」出來的,去「說服你的」,還是說,古典文本是某種「實相」的一種文本呈現。

這二點,要在心中想想。

既是某種「實相」的呈見,那古典文本往往就只是「說出來」,因為「道」就是存在於此。

說出來,完全不同於「說服」。說出來的,就是把既存的真理用語言呈現出來。往往是一種「要如此才行」的過程。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要得到之前,要先具備什麼呢?

這很重要,這是「要如此的」。就像學鋼琴就要練「指法」一樣。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這裡有四項重點,你有那一樣?

當然,這目的是「必得是經」。如果你有想要的話?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想要的話,也不是想要有就有,彿彷佛經欠你似的。「行法」,是要走過的。

你有先付出了嗎?

如果你今天有看到這篇,某種玄思而言,大概你或多或少有上面的四項,因為,這是佛經所展示的「實相」。「必得是經」,講得有重,很有力的。

第二項,很接近儒家。所以,佛家在中國文化是有某種相似性的。「積功累德」這樣的很傳統式的說法就出來了。漢傳佛學就很重「積功累德」。

其他的往往就很有佛家的特色。

入正定聚,往往方法是「打坐」。這在廣義中原文化流行之地也很流行。很有禪味。

第四項,不容易,但卻是一種「意根」的修法,很唯識的。但,方便。類似後來的淨土法門。

第一項,最難,「為諸佛護念」,這好像是「外在之力」。但法華是大乘,談「心」,是指你相信人心即佛心嗎?你真的相信嗎?

有這根本理論,所以才能談修行。修行,修自己,轉自己的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就是这样的实相


这是佛经文本写作格式的特色之一,往往最后会有鼓励勉励之类的文本,「劝发」。

来,如果是你想鼓励某人某事,你会怎麽去写?

再过来,古典文本的内容,是「想」出来的,去「说服你的」,还是说,古典文本是某种「实相」的一种文本呈现。

这二点,要在心中想想。

既是某种「实相」的呈见,那古典文本往往就只是「说出来」,因为「道」就是存在于此。

说出来,完全不同于「说服」。说出来的,就是把既存的真理用语言呈现出来。往往是一种「要如此才行」的过程。

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要得到之前,要先具备什麽呢?

这很重要,这是「要如此的」。就像学钢琴就要练「指法」一样。

经文: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这裡有四项重点,你有那一样?

当然,这目的是「必得是经」。如果你有想要的话?

但话说回来,如果你想要的话,也不是想要有就有,彿彷佛经欠你似的。「行法」,是要走过的。

你有先付出了吗?

如果你今天有看到这篇,某种玄思而言,大概你或多或少有上面的四项,因为,这是佛经所展示的「实相」。「必得是经」,讲得有重,很有力的。

第二项,很接近儒家。所以,佛家在中国文化是有某种相似性的。「积功累德」这样的很传统式的说法就出来了。汉传佛学就很重「积功累德」。

其他的往往就很有佛家的特色。

入正定聚,往往方法是「打坐」。这在广义中原文化流行之地也很流行。很有禅味。

第四项,不容易,但却是一种「意根」的修法,很唯识的。但,方便。类似后来的淨土法门。

第一项,最难,「为诸佛护念」,这好像是「外在之力」。但法华是大乘,谈「心」,是指你相信人心即佛心吗?你真的相信吗?

有这根本理论,所以才能谈修行。修行,修自己,转自己的心。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聲老師好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聲老師好


法華經,在中原大地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

但這本經書,是在歷史中不斷組編而成的,有興趣的自己去讀一下佛學史就明了。

但,我好奇在於,在倒數第二章,組編這一章,倒底是什麼思路呢?

看了又看,大概可以說,這是以一則「人物故事」,來對法華經,做出簡潔的、整體性描述的故事性說明。

以前章節中的重點,在這點往往又被帶出來了一次。

所以,被重覆說的,就是法華經中認為「你一定要看到的」部分。這些重點中的重中之重則是「善知識的作用」。

亦即,老師的作用。

「天啟」這概念,佛學不是沒有,但重點更是:善知識的教導。

你不要小看這一點。

我承認我以前很自大,也不怎麼認為老師有重要。書自己讀就好。

後來,被一位老師震攝後,才開了眼,才知「沒有善知識」,「敬畏」是出不來的。沒有敬畏,古典的東東是無法真正讀進去的。

古典的東東,在於改造生命。改變生命格局,就是「否定目前的自己」。

沒有善知識的震攝,人很難「放下自我的認為」。

但,你碰得到「善知識」嗎?未必。人生,難在這裡。

經文:
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盲龜浮木,這成語出處在此。

人要碰到好老師,之難,有如盲掉的龜,浮到水面,又恰好碰到有一孔浮木,又恰恰好鑽了進去。

我自己是大學老師,我喜歡在課堂說,同學一定要尊敬老師,在校園碰到要點頭打招呼,要說老師好。

學生都會笑做一堆。

什麼時代了?

他們不知,這是「行法」,可以在日後碰到「善知識」的行法。

尊重老師,善知識才會現身。

老師,未必是善知識。以盲導盲的人,號稱老師的,多的是。

但,你仍要尊重,這是你的修行,和「那一位老師」無關。

善知識,沒那麼容易被你碰到,經文:
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宿世善根」啊。朋友,同學,你有的,但你發不起來。

你可以上台大清華的,但你上不了。

想想,平日,你是罵老師的多,還是「敬畏」老師的多。

善知識的作用,「欲發起宿世善根」,天啊,這講得有多重,你感受出來了嗎?

最後,你如何可能得到善知識,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

「種善根故」,朋友,同學。

看到老師,一定要點頭,大聲說老師好。

這是法華經所談的高級行法。

切勿小看。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声老师好


法华经,在中原大地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

但这本经书,是在历史中不断组编而成的,有兴趣的自己去读一下佛学史就明了。

但,我好奇在于,在倒数第二章,组编这一章,倒底是什麽思路呢?

看了又看,大概可以说,这是以一则「人物故事」,来对法华经,做出简洁的、整体性描述的故事性说明。

以前章节中的重点,在这点往往又被带出来了一次。

所以,被重复说的,就是法华经中认为「你一定要看到的」部分。这些重点中的重中之重则是「善知识的作用」。

亦即,老师的作用。

「天启」这概念,佛学不是没有,但重点更是:善知识的教导。

你不要小看这一点。

我承认我以前很自大,也不怎麽认为老师有重要。书自己读就好。

后来,被一位老师震摄后,才开了眼,才知「没有善知识」,「敬畏」是出不来的。没有敬畏,古典的东东是无法真正读进去的。

古典的东东,在于改造生命。改变生命格局,就是「否定目前的自己」。

没有善知识的震摄,人很难「放下自我的认为」。

但,你碰得到「善知识」吗?未必。人生,难在这裡。

经文:
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盲龟浮木,这成语出处在此。

人要碰到好老师,之难,有如盲掉的龟,浮到水面,又恰好碰到有一孔浮木,又恰恰好鑽了进去。

我自己是大学老师,我喜欢在课堂说,同学一定要尊敬老师,在校园碰到要点头打招呼,要说老师好。

学生都会笑做一堆。

什麽时代了?

他们不知,这是「行法」,可以在日后碰到「善知识」的行法。

尊重老师,善知识才会现身。

老师,未必是善知识。以盲导盲的人,号称老师的,多的是。

但,你仍要尊重,这是你的修行,和「那一位老师」无关。

善知识,没那麽容易被你碰到,经文:
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宿世善根」啊。朋友,同学,你有的,但你发不起来。

你可以上台大清华的,但你上不了。

想想,平日,你是骂老师的多,还是「敬畏」老师的多。

善知识的作用,「欲发起宿世善根」,天啊,这讲得有多重,你感受出来了吗?

最后,你如何可能得到善知识,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

「种善根故」,朋友,同学。

看到老师,一定要点头,大声说老师好。

这是法华经所谈的高级行法。

切勿小看。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心量的教育方式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心量的教育方式

這一節,講起來很麻煩。

核心,當然是「陀羅尼」,一般而言可以被直觀的稱之為咒語。

陀羅尼,是聲音,是一種被使用於易於唸誦的聲音形式。而且,在被實踐之後,如果有照程序來做,被預期是有一些在經驗界的效果。

那麼,九九乘法,算不算是一種陀羅尼呢?可以啊,為什麼不是呢。

我們背九九乘法,你去實踐「唸誦」這聲音形式,所以我們可以算數學,考上很好大學等等。

好,那麼,古代佛學經典中的陀羅尼,也可以這樣了解的。

以前是這樣的功能啊。一種以聲音的形式來做為某種「教育∕教化」功能的方法。

你的中文好嗎?如果你認為很好,你以前有沒有背過某種文章,或是厲害一點的,去背《古文觀止》呢?

唸誦到「會背」這樣的一種過程,你的中文,變好了。而且,不只「會寫」而已,思路也不同了。你會有一種「會思考能力」的生命質性跑了出來。

陀羅尼,如果你去唸誦,發展到「會背」(這是一種身體規律性),那麼,你生命的某種向上的轉化,是會發生的。這是古代的教育的方法。

古代,不是一種純「理知思維」的單向教育方式。古代,會去使用更多的其他方式來讓「人的變化」成為可能,例如,背誦這種行為。

背誦的規律性能力,會形成一種「身體行為上」的完型式能力,有人稱之為「身體意向性」(梅洛龐蒂的哲學談很多)。

陀羅尼是有內文有意義的,例如,心經就是可理解的,但又可背誦。心經,是一種佛學認識論的核心總結。

換言之,陀羅尼是一種教育方式,是一種相信「身體參與」本身也是有助於學習過程或理解過程的一種教育思考方式。

其實,現代學「軟體」,不也是這樣。去操作的身體記憶,是學會的一部分,而不只是頭腦的「理解軟體」。

身體參與、規律行為與理解之間,是現代的認識論的一個被發展的方向。

古人,沒有理論地直覺的使用了這種教育方式。

背古文觀止,於是你會寫文章。

會唸誦陀羅尼呢?效果是什麼?

經文: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古人的心量,你想不到吧!

這是「打開心量」的教育方式。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心量的教育方式

这一节,讲起来很麻烦。

核心,当然是「陀罗尼」,一般而言可以被直观的称之为咒语。

陀罗尼,是声音,是一种被使用于易于唸诵的声音形式。而且,在被实践之后,如果有照程序来做,被预期是有一些在经验界的效果。

那麽,九九乘法,算不算是一种陀罗尼呢?可以啊,为什麽不是呢。

我们背九九乘法,你去实践「唸诵」这声音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算数学,考上很好大学等等。

好,那麽,古代佛学经典中的陀罗尼,也可以这样了解的。

以前是这样的功能啊。一种以声音的形式来做为某种「教育∕教化」功能的方法。

你的中文好吗?如果你认为很好,你以前有没有背过某种文章,或是厉害一点的,去背《古文观止》呢?

唸诵到「会背」这样的一种过程,你的中文,变好了。而且,不只「会写」而已,思路也不同了。你会有一种「会思考能力」的生命质性跑了出来。

陀罗尼,如果你去唸诵,发展到「会背」(这是一种身体规律性),那麽,你生命的某种向上的转化,是会发生的。这是古代的教育的方法。

古代,不是一种纯「理知思维」的单向教育方式。古代,会去使用更多的其他方式来让「人的变化」成为可能,例如,背诵这种行为。

背诵的规律性能力,会形成一种「身体行为上」的完型式能力,有人称之为「身体意向性」(梅洛庞蒂的哲学谈很多)。

陀罗尼是有内文有意义的,例如,心经就是可理解的,但又可背诵。心经,是一种佛学认识论的核心总结。

换言之,陀罗尼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相信「身体参与」本身也是有助于学习过程或理解过程的一种教育思考方式。

其实,现代学「软体」,不也是这样。去操作的身体记忆,是学会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头脑的「理解软体」。

身体参与、规律行为与理解之间,是现代的认识论的一个被发展的方向。

古人,没有理论地直觉的使用了这种教育方式。

背古文观止,于是你会写文章。

会唸诵陀罗尼呢?效果是什麽?

经文: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古人的心量,你想不到吧!

这是「打开心量」的教育方式。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何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何身?

觀世音菩薩在中原大地的威名,就不用再說了。

佛學文本中,出場的佛菩薩很多很多,為什麼有幾位就特定的那個和中原大地有緣呢?

觀世音菩薩就是其中一位。〈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這是《法華經》中的一章節。

觀世音這位大修三者的行法是什麼呢?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後來就有: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這讀起來很感動。但,你自己去試著以你的能力做看看?

唉,幾乎不可能。

難,難在你自己不一定放得下自己,難,難在別人不一定想聽你講的,難,難在別人可能會討厭你。

修行,是在某一狀態下「不斷的去改變自己」。

和儒學的「有教無類」比起來,這激進很多。

所以,佛學,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行法?這和其所依恃的「理論原則」有關。

佛學,核心在解脫煩惱,而煩惱之所以會產生的直接原因是「我執」。

破我執,是佛學所有行法的最後目的。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破我執下的行法表相。

所以,如果你在佛學系統概念下去做「善事」,心中一定要知道,這「為他人」其實是要「破我執」。如此,你和佛學才能相應,讀起典籍來,才能「看得懂」。

為他人,只是媒介,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是「破我執」。

有「我執」,就有「我他之區別」,這世界就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武林。
有武林就有「爭第一」,有爭第一就有「心機」,有「心機」就有煩惱。

這是佛學的「因緣論」。

煩惱並不是一種實質性的存在,如同一般概念中中鑽石。煩惱只是「我執」的一種因緣狀態下的變化樣態存在。

走出在大太陽下,就會有影子。影子只是一種因緣性的存在。如不要影子,去「處理」影子是無效的。

儒學,理論樣態不是如此。儒學是預設了人是存活在一種「有意義性」的社會中,人的變化方向是讓人活得充滿意義性。

說德性,那是一種「有意義性」的象徵性表相。

儒學,並沒有要破煩惱,而是要有意義性,所以儒學說「心安」。

心安是煩惱存在,但沒有對你產生壓迫。

這不難理解的。

你撿到很多錢,但你交給執法單位。你煩惱你少了一個機會去買好多想要的東東,但這煩惱並不會壓迫你,相反,這煩惱讓你「心安」。

心安是一種「現象」,指向了一種有意義的德性之可能。

你心安了嗎?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有讓你心安嗎?

有。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何身?

观世音菩萨在中原大地的威名,就不用再说了。

佛学文本中,出场的佛菩萨很多很多,为什麽有几位就特定的那个和中原大地有缘呢?

观世音菩萨就是其中一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这是《法华经》中的一章节。

观世音这位大修三者的行法是什麽呢?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后来就有: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这读起来很感动。但,你自己去试着以你的能力做看看?

唉,几乎不可能。

难,难在你自己不一定放得下自己,难,难在别人不一定想听你讲的,难,难在别人可能会讨厌你。

修行,是在某一状态下「不断的去改变自己」。

和儒学的「有教无类」比起来,这激进很多。

所以,佛学,为什麽会提出这样的行法?这和其所依恃的「理论原则」有关。

佛学,核心在解脱烦恼,而烦恼之所以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我执」。

破我执,是佛学所有行法的最后目的。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破我执下的行法表相。

所以,如果你在佛学系统概念下去做「善事」,心中一定要知道,这「为他人」其实是要「破我执」。如此,你和佛学才能相应,读起典籍来,才能「看得懂」。

为他人,只是媒介,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破我执」。

有「我执」,就有「我他之区别」,这世界就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武林。
有武林就有「争第一」,有争第一就有「心机」,有「心机」就有烦恼。

这是佛学的「因缘论」。

烦恼并不是一种实质性的存在,如同一般概念中中鑽石。烦恼只是「我执」的一种因缘状态下的变化样态存在。

走出在大太阳下,就会有影子。影子只是一种因缘性的存在。如不要影子,去「处理」影子是无效的。

儒学,理论样态不是如此。儒学是预设了人是存活在一种「有意义性」的社会中,人的变化方向是让人活得充满意义性。

说德性,那是一种「有意义性」的象徵性表相。

儒学,并没有要破烦恼,而是要有意义性,所以儒学说「心安」。

心安是烦恼存在,但没有对你产生压迫。

这不难理解的。

你捡到很多钱,但你交给执法单位。你烦恼你少了一个机会去买好多想要的东东,但这烦恼并不会压迫你,相反,这烦恼让你「心安」。

心安是一种「现象」,指向了一种有意义的德性之可能。

你心安了吗?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有让你心安吗?

有。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先行應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先行應是什麼

法華經文本後面的幾章節,都是許多菩薩級的人物出現,來為這本經書的特色以及可能的修行果效,做出「現身說法」式的說明。

恰恰,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大修行人,是如何的修行的。

修行,跟騎腳踏車或游泳一樣,往往都需要去觀察「會的人」是怎麼會的?而不只是去讀某種「學習文本」,而已。

妙音菩薩出場了,他是如何成就的呢?

首先,他的成就是什麼狀況呢?「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經文中也有其他菩薩幫我們提問了,經文: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對啊, 大家也都想學這樣果效的行法。

一是修行前的基礎,這稱之為「前行」。

經文:
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一、要先努力去有「德性成熟」。
二、才是正式的行法。「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德性與修行,二者,在大乘佛法中成為一種奠基關係,甚至可以說,「人格德性」更重要,那是基礎。

這是大乘的行法特色之一。德性為先。

讀經、講經,則是正式行法之內容。

和儒學的觀念,其實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所以,大乘佛學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

所以,我愛跟學生說,同學,想考研究所嗎?想讀懂xx理論嗎?

來,先不要妨礙別人讀書,先鼓勵別人讀書,先給想讀書的同學一個讚。

不要小看這動作。

這是德性,是你「修行」,即開智慧,的基礎。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先行应是什麽

法华经文本后面的几章节,都是许多菩萨级的人物出现,来为这本经书的特色以及可能的修行果效,做出「现身说法」式的说明。

恰恰,我们可以观察,这些大修行人,是如何的修行的。

修行,跟骑脚踏车或游泳一样,往往都需要去观察「会的人」是怎麽会的?而不只是去读某种「学习文本」,而已。

妙音菩萨出场了,他是如何成就的呢?

首先,他的成就是什麽状况呢?「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经文中也有其他菩萨帮我们提问了,经文: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对啊, 大家也都想学这样果效的行法。

一是修行前的基础,这称之为「前行」。

经文:
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一、要先努力去有「德性成熟」。
二、才是正式的行法。「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德性与修行,二者,在大乘佛法中成为一种奠基关係,甚至可以说,「人格德性」更重要,那是基础。

这是大乘的行法特色之一。德性为先。

读经、讲经,则是正式行法之内容。

和儒学的观念,其实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所以,大乘佛学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

所以,我爱跟学生说,同学,想考研究所吗?想读懂xx理论吗?

来,先不要妨碍别人读书,先鼓励别人读书,先给想读书的同学一个赞。

不要小看这动作。

这是德性,是你「修行」,即开智慧,的基础。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給信心的個案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給信心的個案

這一品是上接囑累品。

囑累品是交待一些理論(原則)談完後的「實踐方面」的注意事項。

之後呢?

就是再舉出一些「以前成功案例」,再來加以補充說明,給讀者信心。

所以,算是「個案研究」的文本內容說明。

從個案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

經典文本有幾個方向,可以讓我們「留意地」去讀。

一、個案的人物特色。 二、個案的成就。三、個案經歷的事件樣態。

這一章節,出場的是「藥王菩薩」這一個案人物。

文章一開始,人物就出場了。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這位出場菩薩,有什麼「人物」特色呢?

一、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二、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首先,這二樣特色,是你有「想學」嗎?亦即,你也想要那樣嗎?

你如果想,那文章就和你相應了。

「遊」於娑婆世界,是指「自在」地生活於「我們這一世界」。你有想要「自在」地過這一輩子嗎?

自在,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未必自在。例如,想要愛情於是就有愛情。很好。但有了愛情之後,會更自在嗎?

自在是指,沒有「被壓迫地」活著。

如果有愛情,又沒有被「愛情」壓迫。你那就「自在」於愛情。

再來,想「自在」,是要修行的。人不會天生下來就「自在」,也不會「理解了」就自在。
正如同,人不會天生下來就會騎腳踏車,也不會「理解了」就會騎。

這是要練習才能有能力的,即修行。

但這「自在成果」的修行的過程是,「難行苦行」。你有想要「也這樣走過去嗎」?如果有,藥王菩薩,給你也他的範例人生。

藥王菩薩的「前身」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的老師是「日月淨明德如來」。

經文: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好了,老師、學生、以及「學習內容方式」這三者,被扣起來了。

不要小看這三者。這三者俱足,生命的變化,即修行,才有可能。

佛學不太重視「天啟」。

佛學,非常重視「善知識」,即老師。

再來,藥王菩薩就是學「法華經」而成就。所以,成就之後的特色,就值得你去留意。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给信心的个案

这一品是上接嘱累品。

嘱累品是交待一些理论(原则)谈完后的「实践方面」的注意事项。

之后呢?

就是再举出一些「以前成功案例」,再来加以补充说明,给读者信心。

所以,算是「个案研究」的文本内容说明。

从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什麽呢?

经典文本有几个方向,可以让我们「留意地」去读。

一、个案的人物特色。 二、个案的成就。三、个案经历的事件样态。

这一章节,出场的是「药王菩萨」这一个案人物。

文章一开始,人物就出场了。

经文: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


这位出场菩萨,有什麽「人物」特色呢?

一、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二、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

首先,这二样特色,是你有「想学」吗?亦即,你也想要那样吗?

你如果想,那文章就和你相应了。

「游」于娑婆世界,是指「自在」地生活于「我们这一世界」。你有想要「自在」地过这一辈子吗?

自在,不是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这未必自在。例如,想要爱情于是就有爱情。很好。但有了爱情之后,会更自在吗?

自在是指,没有「被压迫地」活着。

如果有爱情,又没有被「爱情」压迫。你那就「自在」于爱情。

再来,想「自在」,是要修行的。人不会天生下来就「自在」,也不会「理解了」就自在。
正如同,人不会天生下来就会骑脚踏车,也不会「理解了」就会骑。

这是要练习才能有能力的,即修行。

但这「自在成果」的修行的过程是,「难行苦行」。你有想要「也這樣地走过去吗」?如果有,药王菩萨,给你也他的范例人生。

药王菩萨的「前身」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他的老师是「日月淨明德如来」。

经文: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好了,老师、学生、以及「学习内容方式」这三者,被扣起来了。

不要小看这三者。这三者俱足,生命的变化,即修行,才有可能。

佛学不太重视「天启」。

佛学,非常重视「善知识」,即老师。

再来,药王菩萨就是学「法华经」而成就。所以,成就之后的特色,就值得你去留意。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給什麼?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給什麼?

囑累品,是佛學經典文本中,會常看到的一種章節規格。

就是跟讀者「交待」一些事項,這些事項往往是跟「行法」有關的一些再叮嚀。

在我們目前「理智和知識」的現代文本中,很少有這種規格的章節。

但我喜歡這樣的內容。

生命,更重要的是找到「改變自己向著更成熟」的一種過程,這要行法,這要有人叮嚀。

給「知識」,不是不好,不是沒用。而是,沒有一種「和修行有關的轉化過程或說明」,知識,只是一種知訊市場的商品。

你可以拿來炫一炫,但對你沒有任何改變。

經文:
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這句,看起來,你的感受可能不大。我們每天看廣告,大概也是如此。

經文: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嗯,你想「給別人」什麼?

經典給我們的一種框架是,給別人「佛慧」。

什麼是佛慧?佛學的方向是「解脫煩腦」。

不要小看這四個字。人如果能如此,能做錯事的機會不多的。

你的很多「聰明」,之所以要被展現出來,往往只是要去解決煩惱,而已。和「聰明」無關。

有四個字,我多看了幾眼:「勿生慳吝」。

這是什麼呢?「不想去講」。為什麼?你怕被別人笑或是嘲弄。

就像我幾年前剛開始鼓勵大學的學生,去「讀研究所」一樣。

我怕的半死。

因為,同學會錄下來,po到fb,然後他的同伴笑做一團,留言好不熱鬧:什麼時代了還有這種「封建觀念」的老師,活化石。

然後,同學會在期末的評語中,說你不懂什麼是「愛的教育」。要你「小心言論」「好好反省」。

朋友,「勿生慳吝」。

教師們,「勿生慳吝」。

朋友、老師們,不要小氣,面對真理,真的不要小氣。

這不只是「勿生慳吝」而已,這是你改變自己的行法。

經文: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這是經典的囑累:「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给什麽?

嘱累品,是佛学经典文本中,会常看到的一种章节规格。

就是跟读者「交待」一些事项,这些事项往往是跟「行法」有关的一些再叮咛。

在我们目前「理智和知识」的现代文本中,很少有这种规格的章节。

但我喜欢这样的内容。

生命,更重要的是找到「改变自己向着更成熟」的一种过程,这要行法,这要有人叮咛。

给「知识」,不是不好,不是没用。而是,没有一种「和修行有关的转化过程或说明」,知识,只是一种知讯市场的商品。

你可以拿来炫一炫,但对你没有任何改变。

经文:
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

这句,看起来,你的感受可能不大。我们每天看广告,大概也是如此。

经文: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嗯,你想「给别人」什麽?

经典给我们的一种框架是,给别人「佛慧」。

什麽是佛慧?佛学的方向是「解脱烦脑」。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人如果能如此,能做错事的机会不多的。

你的很多「聪明」,之所以要被展现出来,往往只是要去解决烦恼,而已。和「聪明」无关。

有四个字,我多看了几眼:「勿生悭吝」。

这是什麽呢?「不想去讲」。为什麽?你怕被别人笑或是嘲弄。

就像我几年前刚开始鼓励大学的学生,去「读研究所」一样。

我怕的半死。

因为,同学会录下来,po到fb,然后他的同伴笑做一团,留言好不热闹:什麽时代了还有这种「封建观念」的老师,活化石。

然后,同学会在期末的评语中,说你不懂什麽是「爱的教育」。要你「小心言论」「好好反省」。

朋友,「勿生悭吝」。

教师们,「勿生悭吝」。

朋友、老师们,不要小气,面对真理,真的不要小气。

这不只是「勿生悭吝」而已,这是你改变自己的行法。

经文: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

这是经典的嘱累:「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聽入之力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聽入之力

看到「神力」兩字,我們大概都忍不住的有奇玄妙想。

但,這篇,其實,最後要談的是《法華經》,這經書的「果效」。

結論是,如來的神力,等同於《法華經》的果效。

經文: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這是談「讀經」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放在佛學史中,這樣的論述,會更有意義性。

讀經,這樣的一種「行法」,是大乘所特別提出來的,尤其是法華經,是被特別強調出來的。

在之前,「讀經」並不是一種被強調出來的行法,苦行或是以「身體」為觀照的方式,才是主流。

讀經,這種方式,挺有「革命性的」。

所以,在此經中,為讀經這方式,特別的拉出這一章節,來談,讀經可能的「修行作用」。

那麼,作用是什麼?於是用擬如來法的方式,用如來的「奇幻表演」來加以描述。

經文:
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廣長舌」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先說,「舌」是用來講話,來表達意義。廣長舌,是指,很能把意義傳達出去的能力。

經文: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想學佛學嗎?這本必讀。讀經,而不是「苦行」。

而,讀此經,你也會變成是「廣長舌」。你能成為很棒的「意義傳導者」。

經文: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神力,講完了。如是。

你可能會覺得:到底「神力」在那裡?

哈,你如果當老師,你就知道,要讓一個人把某種「知識」聽進去,有多難。

這經,奇了,你如果信受,你會長出一種「別人願意聽進去」的能力。嗯,那是由「此經」為你而帶來的威神力。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听入之力

看到「神力」两字,我们大概都忍不住的有奇玄妙想。

但,这篇,其实,最后要谈的是《法华经》,这经书的「果效」。

结论是,如来的神力,等同于《法华经》的果效。

经文: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这是谈「读经」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麽?

放在佛学史中,这样的论述,会更有意义性。

读经,这样的一种「行法」,是大乘所特别提出来的,尤其是法华经,是被特别强调出来的。

在之前,「读经」并不是一种被强调出来的行法,苦行或是以「身体」为观照的方式,才是主流。

读经,这种方式,挺有「革命性的」。

所以,在此经中,为读经这方式,特别的拉出这一章节,来谈,读经可能的「修行作用」。

那麽,作用是什麽?于是用拟如来法的方式,用如来的「奇幻表演」来加以描述。

经文:
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广长舌」是什麽意思?有什麽作用?

先说,「舌」是用来讲话,来表达意义。广长舌,是指,很能把意义传达出去的能力。

经文:
于我灭度后,    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    决定无有疑。


想学佛学吗?这本必读。读经,而不是「苦行」。

而,读此经,你也会变成是「广长舌」。你能成为很棒的「意义传导者」。

经文:
能持是经者,    于诸法之义、

名字及言辞,    乐说无穷尽,    如风于空中,    一切无障碍。

神力,讲完了。如是。

你可能会觉得:到底「神力」在那裡?

哈,你如果当老师,你就知道,要让一个人把某种「知识」听进去,有多难。

这经,奇了,你如果信受,你会长出一种「别人愿意听进去」的能力。嗯,那是由「此经」为你而带来的威神力。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個案研究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個案研究



常不輕菩薩品,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來說明大乘佛學的理論架構,以及隨這理論架構而來的修行方式。

以個案研究的描述方式,來說明修行過程所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

這篇我第一次讀,覺得「好笑」。

之後,每讀一次,就問自己「這如何可能?」。

我的這種態度,是很典型的從「看古代文本」的好奇,轉到對「往昔修行人的修行經驗」的思考。

讀古典,往往會有這種「轉向」,即使是讀論語。

來,這篇所談出的大乘佛學理論有如下:

一、經文:『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一定是深信,人人都可以成佛,換言之,在人性的基準面,人人相同平等。

這喊喊很容易,你幾幾乎乎做不到。尤其碰到你「討厭的人」。

大乘以前的佛學,並沒有如此明明白白的宣示這點。

二、經文: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

讀經、誦經與修行的關係,提上了探討。

大乘之後,「讀書」與修行的關係,被正式的提了出來,被確定。不再是如以前般的強調「苦行」。

這點,對漢傳佛學很有影響,我們比較看不到「苦行」這種畫面,而更重視對「佛法」的研究。

所以中原大地的佛學往往在思想、藝術與格義上,有更不同於印度的表現。

三、經文: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確定生命的「永恆性」與「可傳承」的現象。用更通俗的講法即是深信輪迴與因果。

這點也是到了大乘,才大大方方的講了出來。

從現代的視角而言,這點有「迷信」之疑,但如果你轉成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或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其實也差不多是同一思路。

生命不是生下來是「空白紙一張」,生命一生下來,就有某種「潛勢」在。

生命如果是空白,那無法談修行。生命有「潛勢」,所以可以談修行。把潛勢以更好的方式發揮出來。

生命生下來如果是白紙一張,無法談「價值與意義」。價值與意義,恰恰是「指向經驗之外的更好」,那就不是白紙了。

價值與意義,是藉由「經驗」之媒介而在生命主體中「直觀地自己冒出來的」(如審美),價值與意義不是「被直接經驗到的某種存在物」。

再來是修行過程。

一、經文: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確定「行法」。這是「意根」的行法。所以後來大乘有唯識出現,唐代佛學即是「唯識」在中原大地的重要成果。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即玄奘法師,是「唯識」大師。《成唯識論》是他的代表作。《心經》是他譯的。

二、經文: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

如果你依上述理論來修,你一定會碰到「常被罵詈」。

所以,忍,很重要,在佛學的修行系統中。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三、經文: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這是修行的果效。

成佛。

並不是「入涅槃」,而是「成佛」。

這二者很不一樣的。成佛,更看重「個體性」之視角。

儒家也講「成聖」。老子談「無為」。

這裡並不是對錯,這是劃了什麼人生修行的「重點」。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个案研究



常不轻菩萨品,是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来说明大乘佛学的理论架构,以及随这理论架构而来的修行方式。

以个案研究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修行过程所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

这篇我第一次读,觉得「好笑」。

之后,每读一次,就问自己「这如何可能?」。

我的这种态度,是很典型的从「看古代文本」的好奇,转到对「往昔修行人的修行经验」的思考。

读古典,往往会有这种「转向」,即使是读论语。

来,这篇所谈出的大乘佛学理论有如下:

一、经文:『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一定是深信,人人都可以成佛,换言之,在人性的基准面,人人相同平等。

这喊喊很容易,你几几乎乎做不到。尤其碰到你「讨厌的人」。

大乘以前的佛学,并没有如此明明白白的宣示这点。

二、经文: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復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

读经、诵经与修行的关係,提上了探讨。

大乘之后,「读书」与修行的关係,被正式的提了出来,被确定。不再是如以前般的强调「苦行」。

这点,对汉传佛学很有影响,我们比较看不到「苦行」这种画面,而更重视对「佛法」的研究。

所以中原大地的佛学往往在思想、艺术与格义上,有更不同于印度的表现。

三、经文: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确定生命的「永恆性」与「可传承」的现象。用更通俗的讲法即是深信轮迴与因果。

这点也是到了大乘,才大大方方的讲了出来。

从现代的视角而言,这点有「迷信」之疑,但如果你转成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或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其实也差不多是同一思路。

生命不是生下来是「空白纸一张」,生命一生下来,就有某种「潜势」在。

生命如果是空白,那无法谈修行。生命有「潜势」,所以可以谈修行。把潜势以更好的方式发挥出来。

生命生下来如果是白纸一张,无法谈「价值与意义」。价值与意义,恰恰是「指向经验之外的更好」,那就不是白纸了。

价值与意义,是藉由「经验」之媒介而在生命主体中「直观地自己冒出来的」(如审美),价值与意义不是「被直接经验到的某种存在物」。

再来是修行过程。

一、经文: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确定「行法」。这是「意根」的行法。所以后来大乘有唯识出现,唐代佛学即是「唯识」在中原大地的重要成果。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即玄奘法师,是「唯识」大师。《成唯识论》是他的代表作。《心经》是他译的。

二、经文: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

如果你依上述理论来修,你一定会碰到「常被骂詈」。

所以,忍,很重要,在佛学的修行系统中。

「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



三、经文: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这是修行的果效。

成佛。

并不是「入涅槃」,而是「成佛」。

这二者很不一样的。成佛,更看重「个体性」之视角。

儒家也讲「成圣」。老子谈「无为」。

这裡并不是对错,这是划了什麽人生修行的「重点」。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高聲唱言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高聲唱言

在講了修行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之後,整個文本來個大轉彎。

不再談這些有理論性質的內容,而是直接來個「故事」。

用故事,來對前面的「理論」,做出某種更活生生的說明。

這時,常不輕菩薩,出場。

這位菩薩,到底以他的故事,要來「更說明」什麼呢?

經文:
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這位菩薩,只做一件事,即是稱讚別人「當得作佛」。

真心的哦。

真難。

你都不一定相信別人是「好人」,更何況你要去相信別人「當得作佛」。

這難。但,這也指出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心法,及最難之處。常不輕菩薩,現身說法給你看。

經典,還跟你說,如果你想這樣做,你會面臨什麼「他人反應」。

經文: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無智比丘。

還被「打擲之」。

經典有時,非常「現代」。這種畫面,在現代也是一樣很清晰的。只是「口號」不同而已。

你想去相信他人「當得作佛」,你一定會得到「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這是「人的世界」的必然。

你有心理準備了嗎?

這樣的修行,有什麼「果效」。

經文:
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心無所畏,即是自在,即是遠離煩惱,即是解脫。

看到大乘的行法特色了嗎?想要解除煩惱心得自在嗎?這裡有行的行法。

和儒學共通,是不是有某以社會性利他的方法來修行的那種樣子。

所以,大乘在印度長出來,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高声唱言

在讲了修行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之后,整个文本来个大转弯。

不再谈这些有理论性质的内容,而是直接来个「故事」。

用故事,来对前面的「理论」,做出某种更活生生的说明。

这时,常不轻菩萨,出场。

这位菩萨,到底以他的故事,要来「更说明」什麽呢?

经文:
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这位菩萨,只做一件事,即是称赞别人「当得作佛」。

真心的哦。

真难。

你都不一定相信别人是「好人」,更何况你要去相信别人「当得作佛」。

这难。但,这也指出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心法,及最难之处。常不轻菩萨,现身说法给你看。

经典,还跟你说,如果你想这样做,你会面临什麽「他人反应」。

经文: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无智比丘。

还被「打掷之」。

经典有时,非常「现代」。这种画面,在现代也是一样很清晰的。只是「口号」不同而已。

你想去相信他人「当得作佛」,你一定会得到「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这是「人的世界」的必然。

你有心理准备了吗?

这样的修行,有什麽「果效」。

经文:
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诸根清淨,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心无所畏,即是自在,即是远离烦恼,即是解脱。

看到大乘的行法特色了吗?想要解除烦恼心得自在吗?这裡有行的行法。

和儒学共通,是不是有某以社会性利他的方法来修行的那种样子。

所以,大乘在印度长出来,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清淨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清淨

這一篇的前二篇是: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是先跟你說了這經典的特色(分別功德),再來是實踐的方法(隨喜功德),之後,很邏輯的,就是談到實踐如果正確而來的可能效果(法師功德)。

法師在這篇,不是專指講授者,而是特指「實踐而有效果者」。

經文: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好,再來是,這效果,大概你看不下去。

用現代的通俗語言,大概是「迷信」、「神話」、「幻想」。

不過,有時,不知你會如何來形容我們這時代的某些你不敢去挑戰的名詞:平等、自由、公正。

迷信等,往往是指現在的經驗世界中你「看不到」或「感知不到」。

但,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看到了「平等、自由、公正」。

如果你有真的看到,跟我說,讓我看一下,開開眼界,感恩。

所以,那是一種「理想」,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對不對。

只是佛學用那時代的語信來表達理想,一種可能性的存在。

「有可能!」是指,你要用你的努力去「在未來呈現出來」。

那麼,那未來的可能性是什麼?從佛學所關心的面向而言,那是指生命與之俱來的煩惱。

經文:
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六根,是指人的六種經驗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是指沒有被壓迫,是指自在。

佛學看重這種生命樣態。

如果你對六根清淨無感,那你和佛學不相應。

但,六根清淨你現在無感,並不代表你「以後」無感。

六根清淨是一種什麼樣態狀況呢?經中有描述。

你看了,大概覺得是「迷信」,正如同「量子力學」如果你有去讀看看,你也一定覺得是迷信,一樣。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清淨

这一篇的前二篇是: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这是先跟你说了这经典的特色(分别功德),再来是实践的方法(随喜功德),之后,很逻辑的,就是谈到实践如果正确而来的可能效果(法师功德)。

法师在这篇,不是专指讲授者,而是特指「实践而有效果者」。

经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淨」。

好,再来是,这效果,大概你看不下去。

用现代的通俗语言,大概是「迷信」、「神话」、「幻想」。

不过,有时,不知你会如何来形容我们这时代的某些你不敢去挑战的名词:平等、自由、公正。

迷信等,往往是指现在的经验世界中你「看不到」或「感知不到」。

但,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看到了「平等、自由、公正」。

如果你有真的看到,跟我说,让我看一下,开开眼界,感恩。

所以,那是一种「理想」,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对不对。

只是佛学用那时代的语信来表达理想,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有可能!」是指,你要用你的努力去「在未来呈现出来」。

那麽,那未来的可能性是什麽?从佛学所关心的面向而言,那是指生命与之俱来的烦恼。

经文:
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淨。

六根,是指人的六种经验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是指没有被压迫,是指自在。

佛学看重这种生命样态。

如果你对六根清淨无感,那你和佛学不相应。

但,六根清淨你现在无感,并不代表你「以后」无感。

六根清淨是一种什麽样态状况呢?经中有描述。

你看了,大概觉得是「迷信」,正如同「量子力学」如果你有去读看看,你也一定觉得是迷信,一样。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時性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時性

隨喜功德品,是接著〈分別功德品〉而來的。

這文本的連接,是很有邏輯性的。

先跟你說,這「功德(即對大乘佛法的理解和實踐)」有什麼重要?有什麼效應。

再來就是談,如何去「實踐」。

佛學經典,這是一貫的思路。一定有某種「理論上」的佛學內容之論證,所以才能再談「如何去實踐」。

佛學,是哲學,也是實踐學。但為什麼要「實踐」?只有經過「行為的發生」,生命的「質性」才能起變化。

隨喜,是一種實踐的方法。

「隨喜」「功德」,所指的是正是「去實踐」「佛法」的方法。

但「隨喜」這概念,並不是大乘所特有,在小乘的經典中也會看到。

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的隨喜功德品的特色在於隨喜「什麼」?

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這隨喜的實踐內容是指「聞是法華經」。這是和以前很不同的。

這裡並沒有否定以前的隨喜內容,而是更指出了「讀經典」這樣的內容。

中原大地的佛學是大乘,所以「讀經」是我們常看到的一種「學佛學的方法」。

如果你把讀佛學想像成是「考研究所」?那麼,我們是可以問,有沒有什麼「讀書上的實踐」,可以讓我們把書讀的更好?

不用怕這樣問。佛學本來就是實踐學,就一定要談「效果」。

這一章節,用各種「實例」來告訴你,「鼓勵別人」聽經,是「非常重要的隨喜實踐方式」。

不要小看了。

這章對我啟發很大大。

我在世新,常對那些「有點想考研究所,但又下不了決心,一直否定自己能力」的同學,說:
來,先去鼓勵別的同學讀書,考研究所。

這是行法,你就會有變化。

效果顯著。

後來,我就是因這經驗,讀懂了榮格心理學理論中很難的那一部分:同時性。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时性

随喜功德品,是接着〈分别功德品〉而来的。

这文本的连接,是很有逻辑性的。

先跟你说,这「功德(即对大乘佛法的理解和实践)」有什麽重要?有什麽效应。

再来就是谈,如何去「实践」。

佛学经典,这是一贯的思路。一定有某种「理论上」的佛学内容之论证,所以才能再谈「如何去实践」。

佛学,是哲学,也是实践学。但为什麽要「实践」?只有经过「行为的发生」,生命的「质性」才能起变化。

随喜,是一种实践的方法。

「随喜」「功德」,所指的是正是「去实践」「佛法」的方法。

但「随喜」这概念,并不是大乘所特有,在小乘的经典中也会看到。

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的随喜功德品的特色在于随喜「什麽」?

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

这随喜的实践内容是指「闻是法华经」。这是和以前很不同的。

这裡并没有否定以前的随喜内容,而是更指出了「读经典」这样的内容。

中原大地的佛学是大乘,所以「读经」是我们常看到的一种「学佛学的方法」。

如果你把读佛学想像成是「考研究所」?那麽,我们是可以问,有没有什麽「读书上的实践」,可以让我们把书读的更好?

不用怕这样问。佛学本来就是实践学,就一定要谈「效果」。

这一章节,用各种「实例」来告诉你,「鼓励别人」听经,是「非常重要的随喜实践方式」。

不要小看了。

这章对我启发很大大。

我在世新,常对那些「有点想考研究所,但又下不了决心,一直否定自己能力」的同学,说:
来,先去鼓励别的同学读书,考研究所。

这是行法,你就会有变化。

效果显着。

后来,我就是因这经验,读懂了荣格心理学理论中很难的那一部分:同时性。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靜下來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靜下來

分別功德品,是接著如來壽量品之後,而來的。

分別功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去說明「如來壽量品所說的生命的無盡存在」這一概念有什麼重要?

即,去分別某事某物的「功德」(重要性)。

大乘是直接的開大門的說:生命是無盡的存在。這是一實相。

當然,在我們這時代,這是「可疑的」。

其實,在每個時代都是可疑的。

所以,經典就是在對「可疑」進行說明。

法華系佛典的「論證」模式,在這裡,倒是展現的清楚。

先說,經文: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這種生命無盡的說法,對「修行者」而言,「得大饒益」。經文再強調之:
佛說稀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佛典中並沒有我們現代人式的那種「社會科學式」的論證方式。而是用一種「對結果的描述」之方式來說明。

但對這種描述,你會信嗎?不會。古人也不會。

所以,經典說明了在什麼狀況下,你才可能會信。經文: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你要先有一些「基礎功」(佛典中很含蓄的說無量劫行道),即佛學中的「先修功德」,在這種生命的基礎上,你才能接受「生命無盡」。

換言之,這是「實踐型的」知識系統。什麼是實踐型的知識系統呢?來,你會游泳嗎?這一問題的答案,就是實踐型的知識回應。「去練了」才知道。

所以,信不信呢?去「做了先行的基礎功德後」,才知道。這是佛學的知識系統的特色及論法。

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看到這裡,你有什麼想法?你會相信嗎?

哈。

其實,你幾乎沒有「去想過」,生命的生死、長遠、有盡無盡的問題?

但這問題,一直存在,一直盯著你。所以,解決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很忙」,不要讓自己靜下來。

你愈忙,有時,愈是表示,你不敢去面對這問題,那也表示,這問題對你是「重要的」。

存在的問題。只要你一「靜下來」,就會四方八野的擁了上來。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静下来

分别功德品,是接着如来寿量品之后,而来的。

分别功德,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说,去说明「如来寿量品所说的生命的无尽存在」这一概念有什麽重要?

即,去分别某事某物的「功德」(重要性)。

大乘是直接的开大门的说:生命是无尽的存在。这是一实相。

当然,在我们这时代,这是「可疑的」。

其实,在每个时代都是可疑的。

所以,经典就是在对「可疑」进行说明。

法华系佛典的「论证」模式,在这裡,倒是展现的清楚。

先说,经文: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这种生命无尽的说法,对「修行者」而言,「得大饶益」。经文再强调之:
佛说稀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佛典中并没有我们现代人式的那种「社会科学式」的论证方式。而是用一种「对结果的描述」之方式来说明。

但对这种描述,你会信吗?不会。古人也不会。

所以,经典说明了在什麽状况下,你才可能会信。经文: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你要先有一些「基础功」(佛典中很含蓄的说无量劫行道),即佛学中的「先修功德」,在这种生命的基础上,你才能接受「生命无尽」。

换言之,这是「实践型的」知识系统。什麽是实践型的知识系统呢?来,你会游泳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实践型的知识回应。「去练了」才知道。

所以,信不信呢?去「做了先行的基础功德后」,才知道。这是佛学的知识系统的特色及论法。

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看到这裡,你有什麽想法?你会相信吗?

哈。

其实,你几乎没有「去想过」,生命的生死、长远、有尽无尽的问题?

但这问题,一直存在,一直盯着你。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很忙」,不要让自己静下来。

你愈忙,有时,愈是表示,你不敢去面对这问题,那也表示,这问题对你是「重要的」。

存在的问题。只要你一「静下来」,就会四方八野的拥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