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給什麼?
囑累品,是佛學經典文本中,會常看到的一種章節規格。
就是跟讀者「交待」一些事項,這些事項往往是跟「行法」有關的一些再叮嚀。
在我們目前「理智和知識」的現代文本中,很少有這種規格的章節。
但我喜歡這樣的內容。
生命,更重要的是找到「改變自己向著更成熟」的一種過程,這要行法,這要有人叮嚀。
給「知識」,不是不好,不是沒用。而是,沒有一種「和修行有關的轉化過程或說明」,知識,只是一種知訊市場的商品。
你可以拿來炫一炫,但對你沒有任何改變。
經文:
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這句,看起來,你的感受可能不大。我們每天看廣告,大概也是如此。
經文: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嗯,你想「給別人」什麼?
經典給我們的一種框架是,給別人「佛慧」。
什麼是佛慧?佛學的方向是「解脫煩腦」。
不要小看這四個字。人如果能如此,能做錯事的機會不多的。
你的很多「聰明」,之所以要被展現出來,往往只是要去解決煩惱,而已。和「聰明」無關。
有四個字,我多看了幾眼:「勿生慳吝」。
這是什麼呢?「不想去講」。為什麼?你怕被別人笑或是嘲弄。
就像我幾年前剛開始鼓勵大學的學生,去「讀研究所」一樣。
我怕的半死。
因為,同學會錄下來,po到fb,然後他的同伴笑做一團,留言好不熱鬧:什麼時代了還有這種「封建觀念」的老師,活化石。
然後,同學會在期末的評語中,說你不懂什麼是「愛的教育」。要你「小心言論」「好好反省」。
朋友,「勿生慳吝」。
教師們,「勿生慳吝」。
朋友、老師們,不要小氣,面對真理,真的不要小氣。
這不只是「勿生慳吝」而已,這是你改變自己的行法。
經文: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這是經典的囑累:「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给什麽?
嘱累品,是佛学经典文本中,会常看到的一种章节规格。
就是跟读者「交待」一些事项,这些事项往往是跟「行法」有关的一些再叮咛。
在我们目前「理智和知识」的现代文本中,很少有这种规格的章节。
但我喜欢这样的内容。
生命,更重要的是找到「改变自己向着更成熟」的一种过程,这要行法,这要有人叮咛。
给「知识」,不是不好,不是没用。而是,没有一种「和修行有关的转化过程或说明」,知识,只是一种知讯市场的商品。
你可以拿来炫一炫,但对你没有任何改变。
经文:
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
这句,看起来,你的感受可能不大。我们每天看广告,大概也是如此。
经文: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嗯,你想「给别人」什麽?
经典给我们的一种框架是,给别人「佛慧」。
什麽是佛慧?佛学的方向是「解脱烦脑」。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人如果能如此,能做错事的机会不多的。
你的很多「聪明」,之所以要被展现出来,往往只是要去解决烦恼,而已。和「聪明」无关。
有四个字,我多看了几眼:「勿生悭吝」。
这是什麽呢?「不想去讲」。为什麽?你怕被别人笑或是嘲弄。
就像我几年前刚开始鼓励大学的学生,去「读研究所」一样。
我怕的半死。
因为,同学会录下来,po到fb,然后他的同伴笑做一团,留言好不热闹:什麽时代了还有这种「封建观念」的老师,活化石。
然后,同学会在期末的评语中,说你不懂什麽是「爱的教育」。要你「小心言论」「好好反省」。
朋友,「勿生悭吝」。
教师们,「勿生悭吝」。
朋友、老师们,不要小气,面对真理,真的不要小气。
这不只是「勿生悭吝」而已,这是你改变自己的行法。
经文: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
这是经典的嘱累:「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給什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