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高聲唱言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高聲唱言

在講了修行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之後,整個文本來個大轉彎。

不再談這些有理論性質的內容,而是直接來個「故事」。

用故事,來對前面的「理論」,做出某種更活生生的說明。

這時,常不輕菩薩,出場。

這位菩薩,到底以他的故事,要來「更說明」什麼呢?

經文:
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這位菩薩,只做一件事,即是稱讚別人「當得作佛」。

真心的哦。

真難。

你都不一定相信別人是「好人」,更何況你要去相信別人「當得作佛」。

這難。但,這也指出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心法,及最難之處。常不輕菩薩,現身說法給你看。

經典,還跟你說,如果你想這樣做,你會面臨什麼「他人反應」。

經文: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無智比丘。

還被「打擲之」。

經典有時,非常「現代」。這種畫面,在現代也是一樣很清晰的。只是「口號」不同而已。

你想去相信他人「當得作佛」,你一定會得到「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這是「人的世界」的必然。

你有心理準備了嗎?

這樣的修行,有什麼「果效」。

經文:
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心無所畏,即是自在,即是遠離煩惱,即是解脫。

看到大乘的行法特色了嗎?想要解除煩惱心得自在嗎?這裡有行的行法。

和儒學共通,是不是有某以社會性利他的方法來修行的那種樣子。

所以,大乘在印度長出來,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高声唱言

在讲了修行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之后,整个文本来个大转弯。

不再谈这些有理论性质的内容,而是直接来个「故事」。

用故事,来对前面的「理论」,做出某种更活生生的说明。

这时,常不轻菩萨,出场。

这位菩萨,到底以他的故事,要来「更说明」什麽呢?

经文:
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这位菩萨,只做一件事,即是称赞别人「当得作佛」。

真心的哦。

真难。

你都不一定相信别人是「好人」,更何况你要去相信别人「当得作佛」。

这难。但,这也指出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心法,及最难之处。常不轻菩萨,现身说法给你看。

经典,还跟你说,如果你想这样做,你会面临什麽「他人反应」。

经文: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无智比丘。

还被「打掷之」。

经典有时,非常「现代」。这种画面,在现代也是一样很清晰的。只是「口号」不同而已。

你想去相信他人「当得作佛」,你一定会得到「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这是「人的世界」的必然。

你有心理准备了吗?

这样的修行,有什麽「果效」。

经文:
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诸根清淨,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心无所畏,即是自在,即是远离烦恼,即是解脱。

看到大乘的行法特色了吗?想要解除烦恼心得自在吗?这裡有行的行法。

和儒学共通,是不是有某以社会性利他的方法来修行的那种样子。

所以,大乘在印度长出来,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