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見寶塔品之後,接著是提婆達多品。
提婆達多,是老師的代表,也是善知識的代表。
寶塔品,是用敘事方式來說明,大乘佛法的「更好的」特色,以及其是有「法源」的。
這一更好的新特色,在「教學」方面,有沒有要特別重視的地方。
有,就是對「善知識」的重視。即,對老師的重視。
這好像,沒有什麼。
古典文本,大概都有這樣的這一方向的強調。
法華經這一大乘佛法的經典,在「老師」這一面向上,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
經文:
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句,說的可嚴重了。「皆因」。
更有甚者,經文: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此經的可能接觸與「老師」這一因緣,在這裡被用一種嚴格性的說法來強調。
到了這裡,文字風象一變,來了個「小龍女」的故事。
小龍女是女性,而且才八歲。
很多人不相信,她已「能至菩提」。
經文: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
這是「龍女成佛」這一典故來源。
說實在的,從提婆達多到小龍女,這一文本上的變化,我不太轉的過來。
小龍女代表大乘佛法的人人皆可成佛的一種敘事型說明,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放在「提婆達多品」的後半部呢?
我思維著。
龍女成佛和「善知識」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小龍女的出現是文殊師利在談話中帶出來的。
文殊師利在談什麼呢?
談「祂」早已在「龍宮」講法華經。
這裡是再一次證明,法華經是早已有的。不是「新造的」,而是「被再重新提出來的」。
有觀眾問:(經文:)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小龍女用「轉身」成佛,來說明,法華這一大乘經典和「修行」之間的關係。
在這敘事中,「文殊師利——法華經——小龍女」,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被談了出來。
文殊師利是小龍女的老師,正如同提婆達多是世尊的老師一樣。老師都講「法華經」。
大乘有強大的「知識性」傾向。所以後來發展出中觀和唯識,這種具強大哲學性內容的佛學。
這一知識性或識性的特色,是要有「老師」當中介的。
所以,在行法上,大乘強調「讀經、誦經」這樣的修行方式。
所以,這一章之後,接著是「勸持品」。
讀經和「修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這是之後法華經必須要去面對和回應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你的生命有某種「質變性的轉化」,那麼,「善知識」的某種指導是一定要的。
你一定要深信這一點,所以,對你真的有幫助的「善知識」才會出現。
我自己是老師,教了很多年之後,我看多了之後的「迷信」:
能碰到好老師,並不容易。
不深「信」善知識對你的必要性,不尊重善知識,以為「你自己也可以的」學生,
往往都會碰到那種,
「一直稱讚你、拍你馬屁」的老師。讓你一直覺得「你現在這樣真的很好了,不用再有變化了」。
法華經把這種「讓人覺得現在很好了」的行為,稱之為「斷人法身慧命」。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见宝塔品之后,接着是提婆达多品。
提婆达多,是老师的代表,也是善知识的代表。
宝塔品,是用叙事方式来说明,大乘佛法的「更好的」特色,以及其是有「法源」的。
这一更好的新特色,在「教学」方面,有没有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有,就是对「善知识」的重视。即,对老师的重视。
这好像,没有什麽。
古典文本,大概都有这样的这一方向的强调。
法华经这一大乘佛法的经典,在「老师」这一面向上,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吗?
经文:
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句,说的可严重了。「皆因」。
更有甚者,经文: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此经的可能接触与「老师」这一因缘,在这裡被用一种严格性的说法来强调。
到了这裡,文字风象一变,来了个「小龙女」的故事。
小龙女是女性,而且才八岁。
很多人不相信,她已「能至菩提」。
经文: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
这是「龙女成佛」这一典故来源。
说实在的,从提婆达多到小龙女,这一文本上的变化,我不太转的过来。
小龙女代表大乘佛法的人人皆可成佛的一种叙事型说明,可以理解。但为什麽放在「提婆达多品」的后半部呢?
我思维着。
龙女成佛和「善知识」之间的关係,到底是什麽?
小龙女的出现是文殊师利在谈话中带出来的。
文殊师利在谈什麽呢?
谈「祂」早已在「龙宫」讲法华经。
这裡是再一次证明,法华经是早已有的。不是「新造的」,而是「被再重新提出来的」。
有观众问:(经文:)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小龙女用「转身」成佛,来说明,法华这一大乘经典和「修行」之间的关係。
在这叙事中,「文殊师利——法华经——小龙女」,这三者之间的关係,被谈了出来。
文殊师利是小龙女的老师,正如同提婆达多是世尊的老师一样。老师都讲「法华经」。
大乘有强大的「知识性」倾向。所以后来发展出中观和唯识,这种具强大哲学性内容的佛学。
这一知识性或识性的特色,是要有「老师」当中介的。
所以,在行法上,大乘强调「读经、诵经」这样的修行方式。
所以,这一章之后,接着是「劝持品」。
读经和「修行」之间的关係是什麽?
这是之后法华经必须要去面对和回应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你的生命有某种「质变性的转化」,那麽,「善知识」的某种指导是一定要的。
你一定要深信这一点,所以,对你真的有帮助的「善知识」才会出现。
我自己是老师,教了很多年之后,我看多了之后的「迷信」:
能碰到好老师,并不容易。
不深「信」善知识对你的必要性,不尊重善知识,以为「你自己也可以的」学生,
往往都会碰到那种,
「一直称赞你、拍你马屁」的老师。让你一直觉得「你现在这样真的很好了,不用再有变化了」。
法华经把这种「让人觉得现在很好了」的行为,称之为「断人法身慧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