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給信心的個案
這一品是上接囑累品。
囑累品是交待一些理論(原則)談完後的「實踐方面」的注意事項。
之後呢?
就是再舉出一些「以前成功案例」,再來加以補充說明,給讀者信心。
所以,算是「個案研究」的文本內容說明。
從個案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
經典文本有幾個方向,可以讓我們「留意地」去讀。
一、個案的人物特色。 二、個案的成就。三、個案經歷的事件樣態。
這一章節,出場的是「藥王菩薩」這一個案人物。
文章一開始,人物就出場了。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這位出場菩薩,有什麼「人物」特色呢?
一、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二、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首先,這二樣特色,是你有「想學」嗎?亦即,你也想要那樣嗎?
你如果想,那文章就和你相應了。
「遊」於娑婆世界,是指「自在」地生活於「我們這一世界」。你有想要「自在」地過這一輩子嗎?
自在,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未必自在。例如,想要愛情於是就有愛情。很好。但有了愛情之後,會更自在嗎?
自在是指,沒有「被壓迫地」活著。
如果有愛情,又沒有被「愛情」壓迫。你那就「自在」於愛情。
再來,想「自在」,是要修行的。人不會天生下來就「自在」,也不會「理解了」就自在。
正如同,人不會天生下來就會騎腳踏車,也不會「理解了」就會騎。
這是要練習才能有能力的,即修行。
但這「自在成果」的修行的過程是,「難行苦行」。你有想要「也這樣走過去嗎」?如果有,藥王菩薩,給你也他的範例人生。
藥王菩薩的「前身」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的老師是「日月淨明德如來」。
經文: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好了,老師、學生、以及「學習內容方式」這三者,被扣起來了。
不要小看這三者。這三者俱足,生命的變化,即修行,才有可能。
佛學不太重視「天啟」。
佛學,非常重視「善知識」,即老師。
再來,藥王菩薩就是學「法華經」而成就。所以,成就之後的特色,就值得你去留意。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给信心的个案
这一品是上接嘱累品。
嘱累品是交待一些理论(原则)谈完后的「实践方面」的注意事项。
之后呢?
就是再举出一些「以前成功案例」,再来加以补充说明,给读者信心。
所以,算是「个案研究」的文本内容说明。
从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什麽呢?
经典文本有几个方向,可以让我们「留意地」去读。
一、个案的人物特色。 二、个案的成就。三、个案经历的事件样态。
这一章节,出场的是「药王菩萨」这一个案人物。
文章一开始,人物就出场了。
经文: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
这位出场菩萨,有什麽「人物」特色呢?
一、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二、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
首先,这二样特色,是你有「想学」吗?亦即,你也想要那样吗?
你如果想,那文章就和你相应了。
「游」于娑婆世界,是指「自在」地生活于「我们这一世界」。你有想要「自在」地过这一辈子吗?
自在,不是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这未必自在。例如,想要爱情于是就有爱情。很好。但有了爱情之后,会更自在吗?
自在是指,没有「被压迫地」活着。
如果有爱情,又没有被「爱情」压迫。你那就「自在」于爱情。
再来,想「自在」,是要修行的。人不会天生下来就「自在」,也不会「理解了」就自在。
正如同,人不会天生下来就会骑脚踏车,也不会「理解了」就会骑。
这是要练习才能有能力的,即修行。
但这「自在成果」的修行的过程是,「难行苦行」。你有想要「也這樣地走过去吗」?如果有,药王菩萨,给你也他的范例人生。
药王菩萨的「前身」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他的老师是「日月淨明德如来」。
经文: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好了,老师、学生、以及「学习内容方式」这三者,被扣起来了。
不要小看这三者。这三者俱足,生命的变化,即修行,才有可能。
佛学不太重视「天启」。
佛学,非常重视「善知识」,即老师。
再来,药王菩萨就是学「法华经」而成就。所以,成就之后的特色,就值得你去留意。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給信心的個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