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信什麼的理解
文本理論中,有一種細讀法。
古典的文本,如果慢慢看,細細看,往往都能看出「以前」讀不出來的意義。
看著目錄的排法: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有沒有覺得很有意思。
序品,是文本的特色講解。
再來,方便是文本的表達方式。方便是為了意有所指。
寫作的方法則是譬喻。
最後,告訴你,要去「信解」。因為常用譬喻。
信解,是兩個字,連起來講,要去信,要去解。
「解」是理解。是「識性」的運作。理解「譬喻」。
佛學,大乘佛學,「理解」是重要的。尤其是到了「後來的唯識理論」,那根本是「識的哲學」。
為什麼,理解之前要加上「信」字。
跟你說,我對這疑問想了不知有多少年?
「信」和理解之間,有什麼理論上的必然性關係嗎?
有嗎?你算數學時,「信」在那裡呢?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倒過來想,這「解」是什麼樣態的理解?或著說,是指什麼類型的「理解」?
古典文本中,《論語》亦然,理解不是「知識」型的理解,而是一種「實踐型」的理解。
實踐型的理解往往是藉由某種模式的架構來說明,例如譬喻。
數學是知識型的理解,是直接的理解。
游泳是實踐的理解,往往透過某種「比喻」來讓你理解你還不會的那種東東。
實踐型的理解是「會讓你生命的層次產生變化」的那種理解。亦即,你的「既有現狀」沒有的那種生命特質。
你要先相信「人是會游泳的」,再來是「這樣的去游」是可以讓人會游泳的,於是你依著去「練習」。最後,你從「不會」變成「會」。
佛學是「練習」的學問,這過程你會去改變生命的視角和檔次。
帶著信去理解,於是這理解才能成為「實踐」的助力。
帶著信的「信」是什麼內容的信?
相信生命的層次和檔次是可以變化的。你可以用「實踐於自己的方法」讓你的「既有狀況」改變而更不一樣。
亦即,相信「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種質性的、跳躍性的變化。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數學不相信「可能性」的。數字是邏輯的必然性。
相信生命可以有質性改變,理解一套為什麼可以如此去改變的「學問」或「知識模型」,然後你依著這知識模型去實踐。
這即是我們常見的文字表達:信、解、行。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信什麽的理解
文本理论中,有一种细读法。
古典的文本,如果慢慢看,细细看,往往都能看出「以前」读不出来的意义。
看着目录的排法: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有没有觉得很有意思。
序品,是文本的特色讲解。
再来,方便是文本的表达方式。方便是为了意有所指。
写作的方法则是譬喻。
最后,告诉你,要去「信解」。因为常用譬喻。
信解,是两个字,连起来讲,要去信,要去解。
「解」是理解。是「识性」的运作。理解「譬喻」。
佛学,大乘佛学,「理解」是重要的。尤其是到了「后来的唯识理论」,那根本是「识的哲学」。
为什麽,理解之前要加上「信」字。
跟你说,我对这疑问想了不知有多少年?
「信」和理解之间,有什麽理论上的必然性关係吗?
有吗?你算数学时,「信」在那裡呢?有什麽作用吗?
所以,倒过来想,这「解」是什麽样态的理解?或着说,是指什麽类型的「理解」?
古典文本中,《论语》亦然,理解不是「知识」型的理解,而是一种「实践型」的理解。
实践型的理解往往是藉由某种模式的架构来说明,例如譬喻。
数学是知识型的理解,是直接的理解。
游泳是实践的理解,往往透过某种「比喻」来让你理解你还不会的那种东东。
实践型的理解是「会让你生命的层次产生变化」的那种理解。亦即,你的「既有现状」没有的那种生命特质。
你要先相信「人是会游泳的」,再来是「这样的去游」是可以让人会游泳的,于是你依着去「练习」。最后,你从「不会」变成「会」。
佛学是「练习」的学问,这过程你会去改变生命的视角和档次。
带着信去理解,于是这理解才能成为「实践」的助力。
带着信的「信」是什麽内容的信?
相信生命的层次和档次是可以变化的。你可以用「实践于自己的方法」让你的「既有状况」改变而更不一样。
亦即,相信「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种质性的、跳跃性的变化。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数学不相信「可能性」的。数字是逻辑的必然性。
相信生命可以有质性改变,理解一套为什麽可以如此去改变的「学问」或「知识模型」,然后你依着这知识模型去实践。
这即是我们常见的文字表达:信、解、行。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信什麼的理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