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安樂行品。

到底要「安樂」什麼?

安樂行品是接著「勸持品」而來。勸持他人要去讀經,或著說了解經中的意義。

講就講啊?有什麼難的。

如果你要去對他人講著一篇有趣故事,就是唸著出來就是了啊。這有什麼難的。

是的。經典不是「有趣故事」。

有趣故事,聽了聽,就算了。

經典的內容,往往是「你能不能去實踐經中所談義理」的內容。

如果你「自己信不過這經」,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去實踐經中的義理,那麼你就不可能「安樂」的講經。

如果你自己不信,講愈多,你自己愈無法安樂。

如何而有可能「安樂」的講經,自己「安樂」,而他人聽者也因這經的聽到,人生也有可能安樂。

你自己信得了嗎?

這時,我想起王陽明語錄中有一句:信得及,方可。

佛法,具有是很誠實的一種態度。

大乘佛法承認,人不容易理解、相信經中的重要核心概念:眾生皆有佛性。

嘴巴喊的不算。因為,一但碰到「你討厭的人」,你就不知道了。

人要如何可能的深刻體會:人人皆有佛性,或著人人皆有良知良能,或著人人皆能成聖。

我又想起:奧古斯丁認為: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不是惡加諸於人。

這是另一種高檔人生層次的「生命態度」。人人有本善。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安樂行品,在此,為讀者提出了「修行」的建議。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四法,是指那可以讓生命有質性向上改變可能的自我要求的實踐方式。

正如同,想騎腳踏車,於是你要去「練習」那種可以讓你會騎的「方法」。

只是牽著腳踏車這種「方法」,是沒有用的。

於是,這經典開出了什麼方法呢?於是在實踐的變化中,人能「安樂」的「為眾生演說是經」。

來,第一法的內容部分。

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一法,是第一法,但對大乘而言,是根本法。如果真能這樣的實踐和體悟,然後,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平等,這樣的句子,才能「信得及」。

所以是「菩薩摩訶薩行處」。「菩薩摩訶薩」是大乘佛法行者的名稱。這樣的行法,也標示了「大乘佛法行法」和大乘之前傳統佛法行法的不同之處。

下次,再談四法。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安乐行品。

到底要「安乐」什麽?

安乐行品是接着「劝持品」而来。劝持他人要去读经,或着说了解经中的意义。

讲就讲啊?有什麽难的。

如果你要去对他人讲着一篇有趣故事,就是唸着出来就是了啊。这有什麽难的。

是的。经典不是「有趣故事」。

有趣故事,听了听,就算了。

经典的内容,往往是「你能不能去实践经中所谈义理」的内容。

如果你「自己信不过这经」,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去实践经中的义理,那麽你就不可能「安乐」的讲经。

如果你自己不信,讲愈多,你自己愈无法安乐。

如何而有可能「安乐」的讲经,自己「安乐」,而他人听者也因这经的听到,人生也有可能安乐。

你自己信得了吗?

这时,我想起王阳明语录中有一句:信得及,方可。

佛法,具有是很诚实的一种态度。

大乘佛法承认,人不容易理解、相信经中的重要核心概念:众生皆有佛性。

嘴巴喊的不算。因为,一但碰到「你讨厌的人」,你就不知道了。

人要如何可能的深刻体会:人人皆有佛性,或着人人皆有良知良能,或着人人皆能成圣。

我又想起: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不是恶加诸于人。

这是另一种高档人生层次的「生命态度」。人人有本善。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安乐行品,在此,为读者提出了「修行」的建议。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四法,是指那可以让生命有质性向上改变可能的自我要求的实践方式。

正如同,想骑脚踏车,于是你要去「练习」那种可以让你会骑的「方法」。

只是牵着脚踏车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

于是,这经典开出了什麽方法呢?于是在实践的变化中,人能「安乐」的「为众生演说是经」。

来,第一法的内容部分。

经文: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復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这一法,是第一法,但对大乘而言,是根本法。如果真能这样的实践和体悟,然后,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平等,这样的句子,才能「信得及」。

所以是「菩萨摩诃萨行处」。「菩萨摩诃萨」是大乘佛法行者的名称。这样的行法,也标示了「大乘佛法行法」和大乘之前传统佛法行法的不同之处。

下次,再谈四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