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聲老師好
法華經,在中原大地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
但這本經書,是在歷史中不斷組編而成的,有興趣的自己去讀一下佛學史就明了。
但,我好奇在於,在倒數第二章,組編這一章,倒底是什麼思路呢?
看了又看,大概可以說,這是以一則「人物故事」,來對法華經,做出簡潔的、整體性描述的故事性說明。
以前章節中的重點,在這點往往又被帶出來了一次。
所以,被重覆說的,就是法華經中認為「你一定要看到的」部分。這些重點中的重中之重則是「善知識的作用」。
亦即,老師的作用。
「天啟」這概念,佛學不是沒有,但重點更是:善知識的教導。
你不要小看這一點。
我承認我以前很自大,也不怎麼認為老師有重要。書自己讀就好。
後來,被一位老師震攝後,才開了眼,才知「沒有善知識」,「敬畏」是出不來的。沒有敬畏,古典的東東是無法真正讀進去的。
古典的東東,在於改造生命。改變生命格局,就是「否定目前的自己」。
沒有善知識的震攝,人很難「放下自我的認為」。
但,你碰得到「善知識」嗎?未必。人生,難在這裡。
經文:
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盲龜浮木,這成語出處在此。
人要碰到好老師,之難,有如盲掉的龜,浮到水面,又恰好碰到有一孔浮木,又恰恰好鑽了進去。
我自己是大學老師,我喜歡在課堂說,同學一定要尊敬老師,在校園碰到要點頭打招呼,要說老師好。
學生都會笑做一堆。
什麼時代了?
他們不知,這是「行法」,可以在日後碰到「善知識」的行法。
尊重老師,善知識才會現身。
老師,未必是善知識。以盲導盲的人,號稱老師的,多的是。
但,你仍要尊重,這是你的修行,和「那一位老師」無關。
善知識,沒那麼容易被你碰到,經文:
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宿世善根」啊。朋友,同學,你有的,但你發不起來。
你可以上台大清華的,但你上不了。
想想,平日,你是罵老師的多,還是「敬畏」老師的多。
善知識的作用,「欲發起宿世善根」,天啊,這講得有多重,你感受出來了嗎?
最後,你如何可能得到善知識,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
「種善根故」,朋友,同學。
看到老師,一定要點頭,大聲說老師好。
這是法華經所談的高級行法。
切勿小看。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声老师好
法华经,在中原大地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
但这本经书,是在历史中不断组编而成的,有兴趣的自己去读一下佛学史就明了。
但,我好奇在于,在倒数第二章,组编这一章,倒底是什麽思路呢?
看了又看,大概可以说,这是以一则「人物故事」,来对法华经,做出简洁的、整体性描述的故事性说明。
以前章节中的重点,在这点往往又被带出来了一次。
所以,被重复说的,就是法华经中认为「你一定要看到的」部分。这些重点中的重中之重则是「善知识的作用」。
亦即,老师的作用。
「天启」这概念,佛学不是没有,但重点更是:善知识的教导。
你不要小看这一点。
我承认我以前很自大,也不怎麽认为老师有重要。书自己读就好。
后来,被一位老师震摄后,才开了眼,才知「没有善知识」,「敬畏」是出不来的。没有敬畏,古典的东东是无法真正读进去的。
古典的东东,在于改造生命。改变生命格局,就是「否定目前的自己」。
没有善知识的震摄,人很难「放下自我的认为」。
但,你碰得到「善知识」吗?未必。人生,难在这裡。
经文:
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盲龟浮木,这成语出处在此。
人要碰到好老师,之难,有如盲掉的龟,浮到水面,又恰好碰到有一孔浮木,又恰恰好鑽了进去。
我自己是大学老师,我喜欢在课堂说,同学一定要尊敬老师,在校园碰到要点头打招呼,要说老师好。
学生都会笑做一堆。
什麽时代了?
他们不知,这是「行法」,可以在日后碰到「善知识」的行法。
尊重老师,善知识才会现身。
老师,未必是善知识。以盲导盲的人,号称老师的,多的是。
但,你仍要尊重,这是你的修行,和「那一位老师」无关。
善知识,没那麽容易被你碰到,经文:
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宿世善根」啊。朋友,同学,你有的,但你发不起来。
你可以上台大清华的,但你上不了。
想想,平日,你是骂老师的多,还是「敬畏」老师的多。
善知识的作用,「欲发起宿世善根」,天啊,这讲得有多重,你感受出来了吗?
最后,你如何可能得到善知识,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
「种善根故」,朋友,同学。
看到老师,一定要点头,大声说老师好。
这是法华经所谈的高级行法。
切勿小看。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聲老師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