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時性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時性

隨喜功德品,是接著〈分別功德品〉而來的。

這文本的連接,是很有邏輯性的。

先跟你說,這「功德(即對大乘佛法的理解和實踐)」有什麼重要?有什麼效應。

再來就是談,如何去「實踐」。

佛學經典,這是一貫的思路。一定有某種「理論上」的佛學內容之論證,所以才能再談「如何去實踐」。

佛學,是哲學,也是實踐學。但為什麼要「實踐」?只有經過「行為的發生」,生命的「質性」才能起變化。

隨喜,是一種實踐的方法。

「隨喜」「功德」,所指的是正是「去實踐」「佛法」的方法。

但「隨喜」這概念,並不是大乘所特有,在小乘的經典中也會看到。

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的隨喜功德品的特色在於隨喜「什麼」?

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這隨喜的實踐內容是指「聞是法華經」。這是和以前很不同的。

這裡並沒有否定以前的隨喜內容,而是更指出了「讀經典」這樣的內容。

中原大地的佛學是大乘,所以「讀經」是我們常看到的一種「學佛學的方法」。

如果你把讀佛學想像成是「考研究所」?那麼,我們是可以問,有沒有什麼「讀書上的實踐」,可以讓我們把書讀的更好?

不用怕這樣問。佛學本來就是實踐學,就一定要談「效果」。

這一章節,用各種「實例」來告訴你,「鼓勵別人」聽經,是「非常重要的隨喜實踐方式」。

不要小看了。

這章對我啟發很大大。

我在世新,常對那些「有點想考研究所,但又下不了決心,一直否定自己能力」的同學,說:
來,先去鼓勵別的同學讀書,考研究所。

這是行法,你就會有變化。

效果顯著。

後來,我就是因這經驗,讀懂了榮格心理學理論中很難的那一部分:同時性。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时性

随喜功德品,是接着〈分别功德品〉而来的。

这文本的连接,是很有逻辑性的。

先跟你说,这「功德(即对大乘佛法的理解和实践)」有什麽重要?有什麽效应。

再来就是谈,如何去「实践」。

佛学经典,这是一贯的思路。一定有某种「理论上」的佛学内容之论证,所以才能再谈「如何去实践」。

佛学,是哲学,也是实践学。但为什麽要「实践」?只有经过「行为的发生」,生命的「质性」才能起变化。

随喜,是一种实践的方法。

「随喜」「功德」,所指的是正是「去实践」「佛法」的方法。

但「随喜」这概念,并不是大乘所特有,在小乘的经典中也会看到。

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的随喜功德品的特色在于随喜「什麽」?

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

这随喜的实践内容是指「闻是法华经」。这是和以前很不同的。

这裡并没有否定以前的随喜内容,而是更指出了「读经典」这样的内容。

中原大地的佛学是大乘,所以「读经」是我们常看到的一种「学佛学的方法」。

如果你把读佛学想像成是「考研究所」?那麽,我们是可以问,有没有什麽「读书上的实践」,可以让我们把书读的更好?

不用怕这样问。佛学本来就是实践学,就一定要谈「效果」。

这一章节,用各种「实例」来告诉你,「鼓励别人」听经,是「非常重要的随喜实践方式」。

不要小看了。

这章对我启发很大大。

我在世新,常对那些「有点想考研究所,但又下不了决心,一直否定自己能力」的同学,说:
来,先去鼓励别的同学读书,考研究所。

这是行法,你就会有变化。

效果显着。

后来,我就是因这经验,读懂了荣格心理学理论中很难的那一部分:同时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