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之後接著是「方便品」。
這為這經典的基本性格,畫出了眉目:方便。
方便不是「隨便」,而是知道,「聽的人程度不夠」。
教「程度不夠的人」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當老師多年之後,才體會的深。
難,並不是難在「老師」那一面,相反的,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學生那一面」。
老師是「助緣」,助緣,助的好不好,這當然是可以評判的。
但助緣終究是「助緣」,不是根本之處。
學生想不想學,才是核心。
不想學,怎麼教都沒有用。
所以,我們可以問:那決定學生想不想學的「影響之因」在那裡?
決定想不想學的,在於,「學生自己」。和老師無關。
學生的「立場」先有了。
這點,我是感慨的深,真的,用一句不中聽的話:學生自己努去實踐「不去學」,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用「不去學」來彰顯自己的存在。
不想學,不是一種被動的過程,相反的,是學生「主動」的過程。
所以,問題在於如何改變「已有、既有」之立場的問題。
用佛學的術語,重點在學生的「我執」,「執」於「不想學」。
那不是邏輯推理思考可以改變的「狀況」。邏輯推理可以改變的狀況,那麼,那位學生早就是位「想」學的人。
經文: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方便,在於,處理「已有立場」的人,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邏輯推理,亦即用講的,那麼要用什麼呢?
經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狀況是:學生處處著。
佛者的手段是:方便力。
方便力所能起的作用是:引之令得出。
「引」字,我有注意到。
方便不是「隨便」。
怎麼方便呢?以後經文一路開展。把「引」法,一路講開。
但前題是,跟各位「研究」此經的人的一些前題式的說明是:這是講「方便」的經典,要去看至「方便」背後更深層的東東。
經文: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對讀些經的人而言,「引」法,不只是去引「學生」,更重要的是,藉由此經典去「引」自己。
讓自己走出「我執」。
「引」這種方法,要讓人去有什麼一種生命的感受,所以可以產生生命的更向上之變化呢?
經文: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慚愧清淨」。這是生命自我向上改變的基礎域。
要讓「他人」心甘情願的「慚愧清淨」,嗯,這,啊……。先自己來吧。
但什麼是「慚愧清淨」呢?
經文:
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慚愧清淨的「對立面」是增上慢心。
什麼是增上慢人呢?即「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
增上慢人,不是驕傲的人,一點都不是,
驕傲是一種想改變自己的粗魯式的呈現。
增上慢人是「覺者目前這樣就是很讚的人」。「不愎志求」。
程度不夠的人,不是「程度」的問題,而是「不復志求」的問題。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序品,之后接着是「方便品」。
这为这经典的基本性格,画出了眉目:方便。
方便不是「随便」,而是知道,「听的人程度不够」。
教「程度不够的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当老师多年之后,才体会的深。
难,并不是难在「老师」那一面,相反的,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那一面」。
老师是「助缘」,助缘,助的好不好,这当然是可以评判的。
但助缘终究是「助缘」,不是根本之处。
学生想不想学,才是核心。
不想学,怎麽教都没有用。
所以,我们可以问:那决定学生想不想学的「影响之因」在那裡?
决定想不想学的,在于,「学生自己」。和老师无关。
学生的「立场」先有了。
这点,我是感慨的深,真的,用一句不中听的话:学生自己努去实践「不去学」,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麽。
用「不去学」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不想学,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相反的,是学生「主动」的过程。
所以,问题在于如何改变「已有、既有」之立场的问题。
用佛学的术语,重点在学生的「我执」,「执」于「不想学」。
那不是逻辑推理思考可以改变的「状况」。逻辑推理可以改变的状况,那麽,那位学生早就是位「想」学的人。
经文:
尽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方便,在于,处理「已有立场」的人,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逻辑推理,亦即用讲的,那麽要用什麽呢?
经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状况是:学生处处着。
佛者的手段是:方便力。
方便力所能起的作用是:引之令得出。
「引」字,我有注意到。
方便不是「随便」。
怎麽方便呢?以后经文一路开展。把「引」法,一路讲开。
但前题是,跟各位「研究」此经的人的一些前题式的说明是:这是讲「方便」的经典,要去看至「方便」背后更深层的东东。
经文: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復诸疑惑……
对读些经的人而言,「引」法,不只是去引「学生」,更重要的是,藉由此经典去「引」自己。
让自己走出「我执」。
「引」这种方法,要让人去有什麽一种生命的感受,所以可以产生生命的更向上之变化呢?
经文:
有惭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惭愧清淨」。这是生命自我向上改变的基础域。
要让「他人」心甘情愿的「惭愧清淨」,嗯,这,啊……。先自己来吧。
但什麽是「惭愧清淨」呢?
经文:
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惭愧清淨的「对立面」是增上慢心。
什麽是增上慢人呢?即「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
增上慢人,不是骄傲的人,一点都不是,
骄傲是一种想改变自己的粗鲁式的呈现。
增上慢人是「觉者目前这样就是很赞的人」。「不愎志求」。
程度不夠的人,不是「程度」的問題,而是「不復志求」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