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信解品,之後接著是「藥草喻品」。
比喻,是法華經的「論述」方式。
比喻之所以是一種「可理解的方式」在於聯想。
這經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用「藥草」的相似性來被受眾理解。
經文: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皆不虛也」。
不要以為只是為了文學上的華麗和美感,所以有譬喻。
而是譬喻的內容都是有所指涉的。
經文: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譬喻不是起個頭,引起你的興趣而已。更重要的是,這譬喻所指的是「極重要的部分」。
不要小看譬喻。
譬喻所指的「義理」,都是究竟的。但受眾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譬喻就不同。
好像「藥草」。
目的都是「健康」。但人人的狀況不同,所以藥草不同。
經文: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法華經這藥草,所期待於眾生最後的「健康」是什麼呢?
經文: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了解這世界是「空的」,是這藥草的最後目的。
什麼是「空的」,後面的文章就不斷的說明。
都說「成佛在法華」,而法華這藥草最後的目標也說了出來,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也就出來了。
「空」。
「空」,不是沒有。
「空」,是指,必然會變化的存在。
正如同「德性」,它會藉草「媒介」(就是人、人)而顯現,但卻不會像石頭一樣的「被固定化」。
德性是「美的」,也是「空的」,所以,才能是普遍性和超越性,但同時又是個體性和意義性。
這是「空」。
人生的所有「苦」,都是從「不悟空性」而來。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信解品,之后接着是「药草喻品」。
比喻,是法华经的「论述」方式。
比喻之所以是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在于联想。
这经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用「药草」的相似性来被受众理解。
经文: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皆不虚也」。
不要以为只是为了文学上的华丽和美感,所以有譬喻。
而是譬喻的内容都是有所指涉的。
经文: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譬喻不是起个头,引起你的兴趣而已。更重要的是,这譬喻所指的是「极重要的部分」。
不要小看譬喻。
譬喻所指的「义理」,都是究竟的。但受众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譬喻就不同。
好像「药草」。
目的都是「健康」。但人人的状况不同,所以药草不同。
经文: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法华经这药草,所期待于众生最后的「健康」是什麽呢?
经文: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了解这世界是「空的」,是这药草的最后目的。
什麽是「空的」,后面的文章就不断的说明。
都说「成佛在法华」,而法华这药草最后的目标也说了出来,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也就出来了。
「空」。
「空」,不是没有。
「空」,是指,必然会变化的存在。
正如同「德性」,它会藉草「媒介」(就是人、人)而显现,但却不会像石头一样的「被固定化」。
德性是「美的」,也是「空的」,所以,才能是普遍性和超越性,但同时又是个体性和意义性。
这是「空」。
人生的所有「苦」,都是从「不悟空性」而来。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