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後序》:老和尚的後語
作者是後秦沙門僧睿述。
看著這樣的有時間味的文本和文字,真的是很有感覺。
人,就是怕死。
人因為知道會死,所以才想盡辦法要去「保障活著的時刻」。因為,活著是有限的,有限的就珍貴。
為了保障活著的時候,所以,有時,什麼都幹。
時間,如何可能被超越。
這是古人哲學思維的重大思考項目。
這對我們這時代不重要嗎?我們只是有「更多的忙」來忘了,這是「時代進步」。
一個歷史文本,讓時間不但不是嚇人的,反而有了「美感」。
法華經在中原大地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不是沒道理的。
經文:
法華經者,諸佛之秘藏,眾經之實體也。
「實體」,亦即,是根本。
這根本是什麼,就是「人心」。
這和儒學的「仁」,很接近了,所以很能在中原大地既有的文化中融合再造。
佛學史中,最後的發展出來的思維系統是「自性清淨心」,即是我們在一般佛學文化中常見的「心即是佛」,「人人皆可成佛」,的哲學根基。
法華經,可以說是在這一概念上往前邁出一大步的經典。
法華經是一本「面向大眾」的經典。
有許多佛典是給「高級知識分子」讀的,例如,華嚴經、解深密經,不信,你去翻看看。我沒有騙你,你根本「看不下去」。
法華經,面向大眾,所以為中原大地所賞識,經文:
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大;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
「適化」、「善權」。
但也不是因為要面向大眾,就只有提出什麼tips之類的操作手冊或宣傳文單,而是用一種寓言式的語言,把「真理」講了出來了。
這才是這文本最「厲害之處」。經文:乃實大明覺理,囊括古今。
(唉-,古文真的很美)
那麼,文本裡面的故事,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經文:
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不滅。
所以文本中有「多寶佛」「普賢菩薩」等人出場,皆有所寓意。
文本再度的讓我們去思考生死問題,經文: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滅矣。
最後下面這一句,我也不懂,是修行心法,但很美的,「美」是越時間性的。正面的、反面的讀,都甚有滋味。
經文:
尋幽宗以絕往,則喪功於本無;控心轡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
《妙法莲华经后序》:老和尚的后语
作者是后秦沙门僧睿述。
看着这样的有时间味的文本和文字,真的是很有感觉。
人,就是怕死。
人因为知道会死,所以才想尽办法要去「保障活着的时刻」。因为,活着是有限的,有限的就珍贵。
为了保障活着的时候,所以,有时,什麽都干。
时间,如何可能被超越。
这是古人哲学思维的重大思考项目。
这对我们这时代不重要吗?我们只是有「更多的忙」来忘了,这是「时代进步」。
一个历史文本,让时间不但不是吓人的,反而有了「美感」。
法华经在中原大地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不是没道理的。
经文: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
「实体」,亦即,是根本。
这根本是什麽,就是「人心」。
这和儒学的「仁」,很接近了,所以很能在中原大地既有的文化中融合再造。
佛学史中,最后的发展出来的思维系统是「自性清淨心」,即是我们在一般佛学文化中常见的「心即是佛」,「人人皆可成佛」,的哲学根基。
法华经,可以说是在这一概念上往前迈出一大步的经典。
法华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经典。
有许多佛典是给「高级知识分子」读的,例如,华严经、解深密经,不信,你去翻看看。我没有骗你,你根本「看不下去」。
法华经,面向大众,所以为中原大地所赏识,经文:
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大;应务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
「适化」、「善权」。
但也不是因为要面向大众,就只有提出什麽tips之类的操作手册或宣传文单,而是用一种寓言式的语言,把「真理」讲了出来了。
这才是这文本最「厉害之处」。经文: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
(唉-,古文真的很美)
那麽,文本裡面的故事,代表着什麽意义呢?
经文:
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照其不灭。
所以文本中有「多宝佛」「普贤菩萨」等人出场,皆有所寓意。
文本再度的让我们去思考生死问题,经文: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
最后下面这一句,我也不懂,是修行心法,但很美的,「美」是越时间性的。正面的、反面的读,都甚有滋味。
经文:
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後序》:老和尚的後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