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

現在進入到了「安樂行品」的「行」之說明。

行,是行為模態,用熟悉的術語是「行法」,即,要去「實踐的方法」。

用你更熟悉的概念是「練習」。例如,如果你想要學會游泳,那麼你要如何去「練習」。

要去「練習」,有二項前提你要清楚:
(一)練習的目的是什麼?即想會有什麼成果。
(二)練習的「行為模態」是什麼?這種模態可以是比較上的「更好的」方法嗎?

於是,如果你用「練習」騎腳踏車的「動作模態」,去練習,然後你想要因此練習而學會「游泳」。

那是不可能的。無有是處。這是說,你要先明白你練習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怎麼練。

我們小時候,窮,所以都是用「大人車」去練。

後來,就有小朋友用的腳踏車出來了。用這練。

再來,現在有一種是「小小朋友用腳去滑車子」的那種練習騎車子的方法,出來了。說是更好的方法。

那一種「更好」呢?這是要說明的,不是嗎?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提供了大乘佛學的「修行」方法,即「行法」。這一章,就是要提出大乘佛學的行法。

法華經這大乘佛法的行法,要去練習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原始佛學」是一致的:解脫煩惱。即苦、集、滅、道。

但,法華的「行法」,和之前原始佛學的「方法」,就不太相同了。從嚴格的角度說,很不同。

大乘佛學當然要去說明,為什麼要用這種新方法。為什麼這方法更好?以什麼理論架構來論證,這更好?

更好,是因為「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解脫煩惱。

而大乘佛法用了一種新的理論角度來證明這種新方法,更好。那即是:唯識觀。即,從「人與他人」的視角來看待煩腦解脫之可能。

原始佛學比較是從「個人個體」的視角來看待煩惱之解脫的可能。所以有「不淨觀」。所以重「緣起」。

大乘從「與他人之關係」的視角出發,來看解脫煩惱之可能,所以強調「慈心觀」。所以重「令彼眾生悉得解脫」。所以漢傳佛法後來會發展出「法界觀」。

大乘佛法後來的中觀、唯識之理論開演,都是在證明,「從他人」的視角來解脫煩腦,「更好、更容易」。

先清楚這一行法上的差異,所以才能看出「安樂行品」之行法的「特色」:「和他人有關」的行法。

安樂行品的行法,都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就可做出來的」。
安樂行品的行法都是:要有「他人與你共在」時才能做出來的實踐行為。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可以看到,第一法即是說明「行處及親近處」,行和親近都是「和他人有關的狀況下」而談的。

處理好了,與他人的關係,自然才能「能為眾生演說是經」。能為眾生演說是經,其實是一種舉例,一種「一要有他人才能完成的行為」之舉例。

那麼,行處及親近處的「具體行為模態」是什麼呢?

下次談。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二)

现在进入到了「安乐行品」的「行」之说明。

行,是行为模态,用熟悉的术语是「行法」,即,要去「实践的方法」。

用你更熟悉的概念是「练习」。例如,如果你想要学会游泳,那麽你要如何去「练习」。

要去「练习」,有二项前提你要清楚:
(一)练习的目的是什麽?即想会有什麽成果。
(二)练习的「行为模态」是什麽?这种模态可以是比较上的「更好的」方法吗?

于是,如果你用「练习」骑脚踏车的「动作模态」,去练习,然后你想要因此练习而学会「游泳」。

那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这是说,你要先明白你练习的目的是什麽。

再来,怎麽练。

我们小时候,穷,所以都是用「大人车」去练。

后来,就有小朋友用的脚踏车出来了。用这练。

再来,现在有一种是「小小朋友用脚去滑车子」的那种练习骑车子的方法,出来了。说是更好的方法。

那一种「更好」呢?这是要说明的,不是吗?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提供了大乘佛学的「修行」方法,即「行法」。这一章,就是要提出大乘佛学的行法。

法华经这大乘佛法的行法,要去练习的目的是什麽?这是「原始佛学」是一致的:解脱烦恼。即苦、集、灭、道。

但,法华的「行法」,和之前原始佛学的「方法」,就不太相同了。从严格的角度说,很不同。

大乘佛学当然要去说明,为什麽要用这种新方法。为什麽这方法更好?以什麽理论架构来论证,这更好?

更好,是因为「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解脱烦恼。

而大乘佛法用了一种新的理论角度来证明这种新方法,更好。那即是:唯识观。即,从「人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烦脑解脱之可能。

原始佛学比较是从「个人个体」的视角来看待烦恼之解脱的可能。所以有「不淨观」。所以重「缘起」。

大乘从「与他人之关係」的视角出发,来看解脱烦恼之可能,所以强调「慈心观」。所以重「令彼众生悉得解脱」。所以汉传佛法后来会发展出「法界观」。

大乘佛法后来的中观、唯识之理论开演,都是在证明,「从他人」的视角来解脱烦脑,「更好、更容易」。

先清楚这一行法上的差异,所以才能看出「安乐行品」之行法的「特色」:「和他人有关」的行法。

安乐行品的行法,都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就可做出来的」。
安乐行品的行法都是:要有「他人与你共在」时才能做出来的实践行为。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可以看到,第一法即是说明「行处及亲近处」,行和亲近都是「和他人有关的状况下」而谈的。

处理好了,与他人的关係,自然才能「能为众生演说是经」。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其实是一种举例,一种「一要有他人才能完成的行为」之举例。

那麽,行处及亲近处的「具体行为模态」是什麽呢?

下次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