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

安樂行品,提出了法華經這一大乘佛學重要之經典的「行法」。

行法,是指,可以依之而去實踐的行為樣態。

先將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
(一)行處: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二)親近處: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1)初親近處: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2)第二親近處: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二法: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法: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這樣的行法結構,是有理路可談的。

前文講過,任何行法的提出,都是依著某種理路架構而推演出來的。
而且最後一定導向「目的性」,即修行的最後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一種生命的意義存在狀態。

大乘佛學,同樣的指向著佛學最後的目的:解脫經驗生命本有的煩惱。

「本有」,再強調一次。

經驗生命,只要存在,最基本的就一定有「生老病 s」。至少,你無法逃掉這四煩惱。

如果你說你不煩惱,那是因為「你用很忙」的美好緣由,去「想不到」。

當你走過「殯儀館」時,你自己就會忍不住的「想到」。忍不住是指,你無法控制這種念頭不冒出來。

所以說,這是「本有」。本來就有,只是你「去看不到」。

佛學所面對的是這種樣子狀況的「煩惱」。是看起來似乎是「無解的」。但,佛學認為,卻是「有解」。

解法,如上所列。

信不信,是一回事。先了解,人家在想什麼?以及所要面對的是什麼?搞清楚了再想想,人家想的,是不是「真是問題」。

再來追問,人家的解法,是不是「有道理」。

安樂行品的解法,即四法,如上所列,為什麼這樣的去實踐,就可以化解人的存在的本有煩惱呢?

我初接觸時,也大惑不解,覺得這「如何可能」呢?

(我又想起大學時的王淮老師,「如何可能」是他最愛自問自答的一句,在黑板前談「論孟老莊」時。)

要回答這問是,就需要對大乘佛學的基本原理,就是理論架構,有所了解。
所以,才能解出「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樣態」,能夠指向對本有生命煩惱的超越。

大乘佛學和原始佛學對於生命本有煩惱的生起之因,有看待視角上的轉移。

都是「緣起」,但,視角轉移到「與他人」這一面向。

於是,大乘佛學往往是從「與他人」這一面向的各種行為樣態的探討,來論述生命超越性的可能生成。

前面所列引的四法,都是「和他人」之間的行為樣態。

這和儒家真的很有「相同的味道」。儒家談制禮做樂,這些都是「和他人」有關的。

下文再談。這樣的行為樣態和「指向目的」之間的,理路關係。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三)

安乐行品,提出了法华经这一大乘佛学重要之经典的「行法」。

行法,是指,可以依之而去实践的行为样态。

先将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
(一)行处: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二)亲近处: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1)初亲近处: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2)第二亲近处: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二法: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法: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这样的行法结构,是有理路可谈的。

前文讲过,任何行法的提出,都是依着某种理路架构而推演出来的。
而且最后一定导向「目的性」,即修行的最后是要成为什麽样的一种生命的意义存在状态。

大乘佛学,同样的指向着佛学最后的目的:解脱经验生命本有的烦恼。

「本有」,再强调一次。

经验生命,只要存在,最基本的就一定有「生老病 s」。至少,你无法逃掉这四烦恼。

如果你说你不烦恼,那是因为「你用很忙」的美好缘由,去「想不到」。

当你走过「殡仪馆」时,你自己就会忍不住的「想到」。忍不住是指,你无法控制这种念头不冒出来。

所以说,这是「本有」。本来就有,只是你「去看不到」。

佛学所面对的是这种样子状况的「烦恼」。是看起来似乎是「无解的」。但,佛学认为,却是「有解」。

解法,如上所列。

信不信,是一回事。先了解,人家在想什麽?以及所要面对的是什麽?搞清楚了再想想,人家想的,是不是「真是问题」。

再来追问,人家的解法,是不是「有道理」。

安乐行品的解法,即四法,如上所列,为什麽这样的去实践,就可以化解人的存在的本有烦恼呢?

我初接触时,也大惑不解,觉得这「如何可能」呢?

(我又想起大学时的王淮老师,「如何可能」是他最爱自问自答的一句,在黑板前谈「论孟老庄」时。)

要回答这问是,就需要对大乘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理论架构,有所了解。
所以,才能解出「为什麽这样的行为样态」,能够指向对本有生命烦恼的超越。

大乘佛学和原始佛学对于生命本有烦恼的生起之因,有看待视角上的转移。

都是「缘起」,但,视角转移到「与他人」这一面向。

于是,大乘佛学往往是从「与他人」这一面向的各种行为样态的探讨,来论述生命超越性的可能生成。

前面所列引的四法,都是「和他人」之间的行为样态。

这和儒家真的很有「相同的味道」。儒家谈制礼做乐,这些都是「和他人」有关的。

下文再谈。这样的行为样态和「指向目的」之间的,理路关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