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問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問了什麼

當年,我也是讀不入佛典。

摸索了一陣子,聽了幾位大和上的講演和教誨,開始找到了去理解文本中「意義」的閱讀模態。

這中間,「現象學」的閱讀所帶來的理解方式,對我有很大的助益。

後來,我更常問自己,為什麼當年我就那麼的想去「搞懂」佛典?

不懂,是會怎麼樣呢?對不對!

大家都說「成佛在《法華》」,是非常普及的經典,於是這經典,我也就是試著讀看看。

當然是看不懂。

於是我又參考了一些老前輩的方法,讀誦,「誦」是在這裡要強調出來的。

誦到「有點好像可以背下來」的那種感覺出來了。

這時,文本中的「味道」就有點出來了。好像有一點「道理」在裡面似的。

但這道理不清不楚。於是看了一些討論《法華》經的論文或是講文,那意義才亮了起來。

但,佛典如果真要對你有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一種吸引力的力量,一定是和「修行方法」有關。

慢慢的,你會在經典中看出文本中所提出的修行方法。

你會嘗試看看。

然後,如果你的生命的水平,因之,而有了一些「改變」,一種向著更美的德性實踐之完成的自我改變。

於是佛典就又變成了鏡子,你可以從中「照出」你生命的「不成熟」之處。

那麼,自己對「自己」就有很多事要做。

人,一旦可以向內看自己,對於「如何向外看」就有不同的體會。

不是說對不管外面的世界了,而是說,這外在的世界除了是「有沒有好處」的思考外,有了另一種被思考的可能性。

人,總是因某種有趣的「現象」,於是開始發問和思考。

經文: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這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現象,於是啟動了這本經典的表達。

這一畫面有什麼意思呢?

法華經,不再只是如小乘般的關心「從個人做起的解脫方式」,而是向著「人和世界關系」這一面向來說明解脫。

所以,第一偈,就表現出了人的存在的各式各樣的關係模態。

經文: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經典中的各種佛學樣態的關係描述,往往你都可以「對應」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的關係樣態。

從「關係中解脫」。

關係,涉及到「他人」。

大乘談解脫,是從「與他人關系」這一視角開始的。

我想起存在主義的沙特有名的句子:他人即地獄。

佛學不是存在主義,佛學是「解脫主義」,他人是「讓自己解脫煩惱的媒介」。

如何從「他人」來獲得解脫煩惱呢?你心中一定也有疑問,正如同這經典中的提問者,彌勒。

經文: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我是這麼讀的,讓文本對我有了意義。但這只是我的方法,請參考、參考,就好。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问了什麽

当年,我也是读不入佛典。

摸索了一阵子,听了几位大和上的讲演和教诲,开始找到了去理解文本中「意义」的阅读模态。

这中间,「现象学」的阅读所带来的理解方式,对我有很大的助益。

后来,我更常问自己,为什麽当年我就那麽的想去「搞懂」佛典?

不懂,是会怎麽样呢?对不对!

大家都说「成佛在《法华》」,是非常普及的经典,于是这经典,我也就是试着读看看。

当然是看不懂。

于是我又参考了一些老前辈的方法,读诵,「诵」是在这裡要强调出来的。

诵到「有点好像可以背下来」的那种感觉出来了。

这时,文本中的「味道」就有点出来了。好像有一点「道理」在裡面似的。

但这道理不清不楚。于是看了一些讨论《法华》经的论文或是讲文,那意义才亮了起来。

但,佛典如果真要对你有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一种吸引力的力量,一定是和「修行方法」有关。

慢慢的,你会在经典中看出文本中所提出的修行方法。

你会尝试看看。

然后,如果你的生命的水平,因之,而有了一些「改变」,一种向着更美的德性实践之完成的自我改变。

于是佛典就又变成了镜子,你可以从中「照出」你生命的「不成熟」之处。

那麽,自己对「自己」就有很多事要做。

人,一旦可以向内看自己,对于「如何向外看」就有不同的体会。

不是说对不管外面的世界了,而是说,这外在的世界除了是「有没有好处」的思考外,有了另一种被思考的可能性。

人,总是因某种有趣的「现象」,于是开始发问和思考。

经文: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这一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现象,于是启动了这本经典的表达。

这一画面有什麽意思呢?

法华经,不再只是如小乘般的关心「从个人做起的解脱方式」,而是向着「人和世界关系」这一面向来说明解脱。

所以,第一偈,就表现出了人的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关係模态。

经文: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经典中的各种佛学样态的关係描述,往往你都可以「对应」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关係样态。

从「关係中解脱」。

关係,涉及到「他人」。

大乘谈解脱,是从「与他人关系」这一视角开始的。

我想起存在主义的沙特有名的句子:他人即地狱。

佛学不是存在主义,佛学是「解脱主义」,他人是「让自己解脱烦恼的媒介」。

如何从「他人」来获得解脱烦恼呢?你心中一定也有疑问,正如同这经典中的提问者,弥勒。

经文: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馀。

我是这麽读的,让文本对我有了意义。但这只是我的方法,请参考、参考,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