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弘傳序》:思古 2022/09
佛經,不易讀。
不易讀,並不代表「不能讀」。
佛經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吸引了很多人的讀本。這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倒底,為什麼它會不斷的吸引人?
又,為什麼我們現代人讀不下去?
會不斷的吸引人,是因為它探討的主題是「生命的問題」。
物質環境不斷變化,但,人心中有一些問題,卻是一代又一代的傳了下來,一直被問了又問。
那是,生、死,那是,經驗與超經驗,那是,真實或虛妄。
問題相同,但不易讀,那是因為古人表達「領會」的方式,和我們有相當的差距。
我不是佛學專家,也不是佛學修行有成者。
但我也的確是繞了一段路之後,「佛典」才開始對我「產生可理解的意義」出來。
一旦可理解了,那就有點讓人「樂不思蜀」了。
我試著用一種我自己認為可以幫你「鋪路」的解讀方式,來讓讀者你「試著可以看進去文本」。
之後,你可以「體悟」的多深,那就是你自己是不是「如人飲水」的問題了。
這經典出現是為什麼目的?
序文:
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這是【唐】終南山釋道宣,在序文中講的。
這樣的句子你有感覺嗎?不容易啊。
人生有可以很多種活法,「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的活法,有點太太古板了。
你會相信嗎?
如果有。你和古人心意相通。和古人心意相通,才能對生命的「超越性」有感受,有信心。
你才讀的下去。
「悲心」,不是「同情心」。
悲心之所以是「悲心」,而不是「同情心」,在於「悲心」是有一種「能力」「在其背後」。
什麼「能力」?
「拯昏迷之失性」的能力。
你不會平白無故就有這種能力的。
佛法是一種給你這種能力的「方法」。
有「能力」的同情心,才是「悲心」。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思古 2022/09
佛经,不易读。
不易读,并不代表「不能读」。
佛经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吸引了很多人的读本。这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倒底,为什么它会不断的吸引人?
又,为什么我们现代人读不下去?
会不断的吸引人,是因为它探讨的主题是「生命的问题」。
物质环境不断变化,但,人心中有一些问题,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一直被问了又问。
那是,生、死,那是,经验与超经验,那是,真实或虚妄。
问题相同,但不易读,那是因为古人表达「领会」的方式,和我们有相当的差距。
我不是佛学专家,也不是佛学修行有成者。
但我也的确是绕了一段路之后,「佛典」才开始对我「产生可理解的意义」出来。
一旦可理解了,那就有点让人「乐不思蜀」了。
我试着用一种我自己认为可以帮你「铺路」的解读方式,来让读者你「试着可以看进去文本」。
之后,你可以「体悟」的多深,那就是你自己是不是「如人饮水」的问题了。
这经典出现是为什么目的?
序文:
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这是【唐】终南山释道宣,在序文中讲的。
这样的句子你有感觉吗?不容易啊。
人生有可以很多种活法,「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的活法,有点太太古板了。
你会相信吗?
如果有。你和古人心意相通。和古人心意相通,才能对生命的「超越性」有感受,有信心。
你才读的下去。
「悲心」,不是「同情心」。
悲心之所以是「悲心」,而不是「同情心」,在于「悲心」是有一种「能力」「在其背后」。
什么「能力」?
「拯昏迷之失性」的能力。
你不会平白无故就有这种能力的。
佛法是一种给你这种能力的「方法」。
有「能力」的同情心,才是「悲心」。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思古 2022/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