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勸持品,是接著〈提婆達多品〉而來的。

提婆達多,在說明「善知識」即「老師」的重要。

換言之,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是修行的過程的一個有機的組成分子。

那不是一種可以被「拉出來」的部分,而是生命成長變化過程的一個「必然」的共構組成單位。

而是,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共構單位。用人之有機性來說,有如心臟。

這一點,大概是值得我們現代人更進一步去思考的。

你與「老師」的關係,並不只是你那「那一位講東東」的人的關係而已,而是一種可能的成就樣態的指示器。

例如,如果你的心臟好,不只是「那器官」好,而已。而是,你的整個生命的總體呈現都會被影響。

換言之,心臟好,會影響你的「全身的」一切。

那麼,如何讓心臟是很好的,就值得被進一步去思考。勸持品,就是「和老師的關係」這面向的進一步的談法。

勸持品一開始,經文:
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勸持,有二方向,一是面向「自己」,二是面向「他人」。

人,可以同時是老師,也是學生。這裡,總稱為「和老師的關係」。

你和老師的關係,如果要圓滿,那麼,第一個最重要的信念是什麼呢?

勸持品用了一個「故事性的畫面」來說明。

在前文的授記中,那些「還沒有被授記的」人,現在又出場了,經文:
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這些人,怕自己不能成就。於是,釋氏說了:(經文)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讓我撼動了很久。

我會想,為什麼「人人皆可成佛」會是如何成就「和老師的關係」的第一個要被提出的要項?

我當了很多年大學老師之後的某一年,這一疑惑,才頓然心釋。

的確,是如此。

當你相信你的那些不是很有名的大學的學生,真的,是有能力可以考上很有名的國立大學研究所時,
你的作法和心態,就,完全不同了。

重點是,要相信,真的很難。

當老師的「你」,往往是半信半疑的不相信。但,我跟你說,你所教的那些「非頂尖大學」的學生,他們「完全地更不相信自己」。

學生,只要願意相信,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都是可以考上很有名的研究所。只有這一信念先被發動,他們才能有「後續的行動出來」。

啊,嘆氣。

我們這時代,人人平等,喊的比打雷還響。但,喊是喊。在內心中,卻對這種「打破這種不平等的自我向上變化」完全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會變化,所以,只好說,那種「好」沒有什麼,或著說,那種好是「很不好」。

經文: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來,如何可能讓自己去去「自己去為自己改變」。

佛學,讓我有時非常感嘆之處在於,佛學行者會去「為這樣的問題」花了心思去思考、去實踐。


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有本俱性的「質變上」的更好?那是你本來就會有的「可能性」啊。

這是下文,〈安樂行品〉要談的。


×××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劝持品,是接着〈提婆达多品〉而来的。

提婆达多,在说明「善知识」即「老师」的重要。

换言之,与「老师」之间的关係,是修行的过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分子。

那不是一种可以被「拉出来」的部分,而是生命成长变化过程的一个「必然」的共构组成单位。

而是,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共构单位。用人之有机性来说,有如心脏。

这一点,大概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更进一步去思考的。

你与「老师」的关係,并不只是你那「那一位讲东东」的人的关係而已,而是一种可能的成就样态的指示器。

例如,如果你的心脏好,不只是「那器官」好,而已。而是,你的整个生命的总体呈现都会被影响。

换言之,心脏好,会影响你的「全身的」一切。

那麽,如何让心脏是很好的,就值得被进一步去思考。劝持品,就是「和老师的关係」这面向的进一步的谈法。

劝持品一开始,经文:
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劝持,有二方向,一是面向「自己」,二是面向「他人」。

人,可以同时是老师,也是学生。这裡,总称为「和老师的关係」。

你和老师的关係,如果要圆满,那麽,第一个最重要的信念是什麽呢?

劝持品用了一个「故事性的画面」来说明。

在前文的授记中,那些「还没有被授记的」人,现在又出场了,经文:
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捨。

这些人,怕自己不能成就。于是,释氏说了:(经文)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让我撼动了很久。

我会想,为什麽「人人皆可成佛」会是如何成就「和老师的关係」的第一个要被提出的要项?

我当了很多年大学老师之后的某一年,这一疑惑,才顿然心释。

的确,是如此。

当你相信你的那些不是很有名的大学的学生,真的,是有能力可以考上很有名的国立大学研究所时,
你的作法和心态,就,完全不同了。

重点是,要相信,真的很难。

当老师的「你」,往往是半信半疑的不相信。但,我跟你说,你所教的那些「非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完全地更不相信自己」。

学生,只要愿意相信,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都是可以考上很有名的研究所。只有这一信念先被发动,他们才能有「后续的行动出来」。

啊,叹气。

我们这时代,人人平等,喊的比打雷还响。但,喊是喊。在内心中,却对这种「打破这种不平等的自我向上变化」完全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会变化,所以,只好说,那种「好」没有什麽,或着说,那种好是「很不好」。

经文: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来,如何可能让自己去去「自己去为自己改变」。

佛学,让我有时非常感叹之处在于,佛学行者会去「为这样的问题」花了心思去思考、去实践。


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有本俱性的「质变上」的更好?那是你本来就会有的「可能性」啊。

这是下文,〈安乐行品〉要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