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什麼宅
方便品,之後,接著是〈譬喻品〉。
換言之,譬喻,是方便的手段,而且是此經典的主要文本表達手法。
為什麼需要「譬喻」,就直接的講明,不是就可以了?
人,能從「譬喻」這樣的表達方式中,去「理解」到了什麼?而那往往不是「直講」可以有的表達效果。
佛學中,到底有什麼「義理」,需要用譬喻這種文本形式來呈現呢?
譬喻,往往是從 B,讓你去理解到 A。
這中間有一種跳躍,或著說斷裂。用一般的說法,是「領悟」。
生命的成長是「跳躍的」,是「斷裂的」。
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在於和高中「不一樣」。這是斷裂,這是對以前的否定。
領悟,就是在否定「之前的」之中,而長出「更高檔次的」。這是質變。這是辯證。
生命是「質變的」。
大學,不是「大號的」高中。大學,就「不是」高中。雖然,走過高中才有大學。
佛法的核心是「解脫煩惱」。「解脫煩惱」是另一種生命的層次。是一種生命的質變。
要從「現存的生活狀況」去理解那一種狀況,必須有一種可以產生跳躍式的理解之可能,所以用「譬喻」。
解脫煩惱,不是「沒有煩惱」,而是「不去煩惱『煩惱』」。
這和一般的生活狀況的模式,有本質性上「不同」。佛法談的是一種對生命的不同檔次的視角。
經文: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以譬喻得解」。前題是「諸有智者」。
辟喻之所以「有用」,在於聽者往往對「既有狀況」已有某種震動,某種瓦解,但仍找不到這震種所要指向另一種方向何在?
經文: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云何而自欺」。
佛學,之所以是佛學,和其他的思維體系不同之處,在於:你要有所震動於這世界的「虛幻性」。
虛幻性,並不是說「不存在」,而是說,這是一種「變動中的存在」。
既是本質性的「變動的」,就不可人為的一直「去固定下去」。想去「固定某事物」,是煩惱的根源。
隨順著生命的質變而去「變得更好」,才能「解脫煩惱」。
所以,第一個譬喻來了,「火宅喻」。
這世界是「大宅」,真的啊,這世界美的很。
但,你卻在裡面「被(心)火燒著」,你每天都很煩惱。所以是「火宅」。
你想走出來嗎?未必?大宅呢?真的是大宅啊。真美。
經文:「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所以,經文自問:
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這經典,試著以「譬喻」來說。
佛家和儒家,真的不同。
佛家從人生的虛幻性下手,儒學從人性的「道德感」下手。
是不同,但又互補。
放不下對世界的愛樂,真的很難去「挺直」道德感。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什麽宅
方便品,之后,接着是〈譬喻品〉。
换言之,譬喻,是方便的手段,而且是此经典的主要文本表达手法。
为什麽需要「譬喻」,就直接的讲明,不是就可以了?
人,能从「譬喻」这样的表达方式中,去「理解」到了什麽?而那往往不是「直讲」可以有的表达效果。
佛学中,到底有什麽「义理」,需要用譬喻这种文本形式来呈现呢?
譬喻,往往是从 B,让你去理解到 A。
这中间有一种跳跃,或着说断裂。用一般的说法,是「领悟」。
生命的成长是「跳跃的」,是「断裂的」。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在于和高中「不一样」。这是断裂,这是对以前的否定。
领悟,就是在否定「之前的」之中,而长出「更高档次的」。这是质变。这是辩证。
生命是「质变的」。
大学,不是「大号的」高中。大学,就「不是」高中。虽然,走过高中才有大学。
佛法的核心是「解脱烦恼」。「解脱烦恼」是另一种生命的层次。是一种生命的质变。
要从「现存的生活状况」去理解那一种状况,必须有一种可以产生跳跃式的理解之可能,所以用「譬喻」。
解脱烦恼,不是「没有烦恼」,而是「不去烦恼『烦恼』」。
这和一般的生活状况的模式,有本质性上「不同」。佛法谈的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同档次的视角。
经文:
然舍利弗,今当復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以譬喻得解」。前题是「诸有智者」。
辟喻之所以「有用」,在于听者往往对「既有状况」已有某种震动,某种瓦解,但仍找不到这震种所要指向另一种方向何在?
经文: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云何而自欺」。
佛学,之所以是佛学,和其他的思维体系不同之处,在于:你要有所震动于这世界的「虚幻性」。
虚幻性,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说,这是一种「变动中的存在」。
既是本质性的「变动的」,就不可人为的一直「去固定下去」。想去「固定某事物」,是烦恼的根源。
随顺着生命的质变而去「变得更好」,才能「解脱烦恼」。
所以,第一个譬喻来了,「火宅喻」。
这世界是「大宅」,真的啊,这世界美的很。
但,你却在裡面「被(心)火烧着」,你每天都很烦恼。所以是「火宅」。
你想走出来吗?未必?大宅呢?真的是大宅啊。真美。
经文:「 犹故乐着, 嬉戏不已」。
所以,经文自问:
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这经典,试着以「譬喻」来说。
佛家和儒家,真的不同。
佛家从人生的虚幻性下手,儒学从人性的「道德感」下手。
是不同,但又互补。
放不下对世界的爱乐,真的很难去「挺直」道德感。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什麼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