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的什麼學生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的什麼學生

法師,指的是講授經典的人,
用現代的說法,是老師,是講師,是傳道,等這樣子的弘傳經典意義人。

如果看篇名,這篇的內容應是談「法師」如果要合格的話應具有的各種屬性。

但,經文一開始卻不是往這方向走。

經文: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先談「學生」。即聽講者。聽講者是什麼樣的屬性?

為什麼先談學生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一位好老師的屬性,這是和老師有關的,為什麼要先去談「學生」?


「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我用現代的情境來還原一下。

如果你在教室中/講台上,
那麼,
你的聽者,來到這裡來聽的人,聽了而會心一笑的人,
那麼這些人,
不管現在是一種什麼樣子、什麼程度、什麼水準,
跟你說,
這些人,他們都是「被預想為未來有大成就的人」。

換言之,
一位老師,最基本要被討論的品格和屬性是:你是用什麼觀點去看學生?

A:學生是泥土,可以被你塑造出什麼樣子的人。
B:學生是大樹種子,你只是提供適合發芽成長的環境而已。

這篇經文說,如果你想當「法師」,
第一個前題是,你必須B的心態來看待學生。「我(佛早已)皆與授記(學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或許看到這裡,你沒什麼感受?理論上不難理解。
但,我當老師很多年後,有一天才驚醒:原來我一直都是A。

怎麼證明我是A呢?

當你在講台上用大聲量講的口沫橫飛時,如果第一排的某位學生睡到流口水時,
你是什麼反應?

「啊,這位沒救了。」在講台上有這種反應,很正當。我以前如此,所以是A。因為沒有被塑起來。

我教了很多年後,才有「勇氣」去相信:這位在眼前睡到口水流出來的人,未來會有大成就。

為什麼?
我是一位尋求「論證」的人,我不容易用「熱情相信」。

對,如何論證這位睡到流口水的是「未來會有成就的人」?

因為,因為,來你準備好心情來聽我以下要講的了嗎,
因為,我知道我教的內容是「很深的內容」。

因為我教的是很深的內容,
理論上,教室應是空無一人的,
理論上,這位學生根本就可以不來,
我不點名也不當人。
他來反,反正也是睡到流口水。

他為什麼會來?

因為他的內心深處和這些「深的內容」相應。
雖然他目前完全聽不懂,但他被這些深的內容相應到了某種感受,
所以他來了。
他們是與深的內容,相應的人。

經文: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這些人是有「大願的」,所以來和深的內容相應。

那麼,為什麼我以前是A的人呢?雖然嘴裡說多愛學生,但心裡卻反而是吶喊說「沒救了」呢?

因為那時,我教的很淺,很流行,很通俗,很拍學生的馬屁!
學生超喜歡我的。學生很high,學生都對我按讚。

但我內心瞧不起他們,因為我自己很清楚,我講的是多麼的那種討好的內容。

老師啊,
你想當一位真心的相信那位睡到流口水的學生未來一定會有大成就嗎?
這種相信是有根的,是源泉滾滾而來的;而不是自己內心也不相信的。

來,
你教的是什麼內容,你就會有多大信心。
因為你很清楚,
你心中知道:
你教的有多深,有多不討喜,
然而,能被很深的內容吸引而來的學生,
儘管是睡到流口水,
並不是容易有的事,終究有根器的。

去相信這種學生未來有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你是B類老師,佛陀如何的來評價你呢?

經文:
「藥王,當知是人(B類老師)、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的什么学生

法师,指的是讲授经典的人,
用现代的说法,是老师,是讲师,是传道,等这样子的弘传经典意义人。

如果看篇名,这篇的内容应是谈「法师」如果要合格的话应具有的各种属性。

但,经文一开始却不是往这方向走。

经文: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先谈「学生」。即听讲者。听讲者是什么样的属性?

为什么先谈学生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一位好老师的属性,这是和老师有关的,为什么要先去谈「学生」?


「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我用现代的情境来还原一下。

如果你在教室中/讲台上,
那么,
你的听者,来到这里来听的人,听了而会心一笑的人,
那么这些人,
不管现在是一种什么样子、什么程度、什么水平,
跟你说,
这些人,他们都是「被预想为未来有大成就的人」。

换言之,
一位老师,最基本要被讨论的品格和属性是:你是用什么观点去看学生?

A:学生是泥土,可以被你塑造出什么样子的人。
B:学生是大树种子,你只是提供适合发芽成长的环境而已。

这篇经文说,如果你想当「法师」,
第一个前题是,你必须B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我(佛早已)皆与授记(学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许看到这里,你没什么感受?理论上不难理解。
但,我当老师很多年后,有一天才惊醒:原来我一直都是A。

怎么证明我是A呢?

当你在讲台上用大声量讲的口沫横飞时,如果第一排的某位学生睡到流口水时,
你是什么反应?

「啊,这位没救了。」在讲台上有这种反应,很正当。我以前如此,所以是A。因为没有被塑起来。

我教了很多年后,才有「勇气」去相信:这位在眼前睡到口水流出来的人,未来会有大成就。

为什么?
我是一位寻求「论证」的人,我不容易用「热情相信」。

对,如何论证这位睡到流口水的是「未来会有成就的人」?

因为,因为,来你准备好心情来听我以下要讲的了吗,
因为,我知道我教的内容是「很深的内容」。

因为我教的是很深的内容,
理论上,教室应是空无一人的,
理论上,这位学生根本就可以不来,
我不点名也不当人。
他来反,反正也是睡到流口水。

他为什么会来?

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和这些「深的内容」相应。
虽然他目前完全听不懂,但他被这些深的内容相应到了某种感受,
所以他来了。
他们是与深的内容,相应的人。

经文: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这些人是有「大愿的」,所以来和深的内容相应。

那么,为什么我以前是A的人呢?虽然嘴里说多爱学生,但心里却反而是吶喊说「没救了」呢?

因为那时,我教的很浅,很流行,很通俗,很拍学生的马屁!
学生超喜欢我的。学生很high,学生都对我按赞。

但我内心瞧不起他们,因为我自己很清楚,我讲的是多么的那种讨好的内容。

老师啊,
你想当一位真心的相信那位睡到流口水的学生未来一定会有大成就吗?
这种相信是有根的,是源泉滚滚而来的;而不是自己内心也不相信的。

来,
你教的是什么内容,你就会有多大信心。
因为你很清楚,
你心中知道:
你教的有多深,有多不讨喜,
然而,能被很深的内容吸引而来的学生,
尽管是睡到流口水,
并不是容易有的事,终究有根器的。

去相信这种学生未来有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你是B类老师,佛陀如何的来评价你呢?

经文:
「药王,当知是人(B类老师)、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的本願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的本願

這一篇,要接著上編《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來看,
整體的文意就會非常的清楚。

佛學,是從印度發展出來的;
這發展的動力之一,是對印度婆羅門的一種「叛逆」。

我們知,那時印度有種性制度;而佛學強調,人人皆可學佛。
在這裡,佛學其實是非常叛逆的。

那麼,如何去說明人人可以學佛,皆可以去成就生命中的真正美好,
而不必被出生階級所限呢?

在法華經,就是用授記故事,來說明的。

從「五百弟子」開始,到聲聞,到學、無學,
這些都被「認可了」,都可以去修學佛法。

但這篇,仍有一個「隱藏版」的重點,那就是「本願」的威力。

話說,釋氏給小乘的「聲聞」授記。

於是,一些大乘的菩薩就看不下去了,說;
我們菩薩都不一定有被授記,為什麼這些小乘聲聞,就先被授記了呢?

不爽了。

經文: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釋氏了解這些新發意菩薩的心中想法,於是說,
不要小看了這些聲聞人,他們其實早就發了「很大的願」。

經文:
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來,發願,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被強調的,因為,「願」會引導著你一輩子生命行走的方向。

人生,難免會有曲路。但,一個真正的願,會引領著你走向正確的方向。

你的人生有什麼願?願是發心。不要小看發心,那是生命成就的開始。

同學,發個「去讀書的」心願。好嗎?

不要小看這「好笑的」願。願一發,生命的方向就會重新設定。真的。

我在教室中,常跟同學說:
啊,可以去看一下書,去一下圖書館,
打開書,讓你的生命和書結緣。

大部分人「無感」。

一小撮人,抬起頭,眼發著亮。

來,那是因為,你的心中真的早已種下了那個願。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的本愿

这一篇,要接着上编《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来看,
整体的文意就会非常的清楚。

佛学,是从印度发展出来的;
这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对印度婆罗门的一种「叛逆」。

我们知,那时印度有种性制度;而佛学强调,人人皆可学佛。
在这里,佛学其实是非常叛逆的。

那么,如何去说明人人可以学佛,皆可以去成就生命中的真正美好,
而不必被出生阶级所限呢?

在法华经,就是用授记故事,来说明的。

从「五百弟子」开始,到声闻,到学、无学,
这些都被「认可了」,都可以去修学佛法。

但这篇,仍有一个「隐藏版」的重点,那就是「本愿」的威力。

话说,释氏给小乘的「声闻」授记。

于是,一些大乘的菩萨就看不下去了,说;
我们菩萨都不一定有被授记,为什么这些小乘声闻,就先被授记了呢?

不爽了。

经文: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释氏了解这些新发意菩萨的心中想法,于是说,
不要小看了这些声闻人,他们其实早就发了「很大的愿」。

经文:
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来,发愿,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被强调的,因为,「愿」会引导着你一辈子生命行走的方向。

人生,难免会有曲路。但,一个真正的愿,会引领着你走向正确的方向。

你的人生有什么愿?愿是发心。不要小看发心,那是生命成就的开始。

同学,发个「去读书的」心愿。好吗?

不要小看这「好笑的」愿。愿一发,生命的方向就会重新设定。真的。

我在教室中,常跟同学说:
啊,可以去看一下书,去一下图书馆,
打开书,让你的生命和书结缘。

大部分人「无感」。

一小撮人,抬起头,眼发着亮。

来,那是因为,你的心中真的早已种下了那个愿。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的衣珠喻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的衣珠喻

這篇有一個比喻的故事在,即「衣珠喻」。
我想先講這故事。因為,這篇的道理就在裡面。

有一人到朋友家,喝酒醉了。

朋友離開時,朋友在他衣服塞了一顆值錢寶石。
那人醒了後,看不到朋友,因為沒錢,所以就去找靠勞力的辛苦工作。

後來朋友回來跟他說。你衣服裡有我之前有塞寶石啦,那是給你的錢。
你有錢啊,怎麼不好好的用呢?

故事很簡單。

這是說,人本來就有寶石,佛心,只要你「拿出來用就有」。根本不用去「外求」。

所以有一首你可能常見的句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種「內在就有」的生命本質,是大乘佛法所強調的「佛法觀念」。
而在中原大地發展漢傳佛法恰恰是以「大乘佛法」為主調,
於是你可能會感受到,
這和傳統文化中的所講的「人人皆有良心」是有相同的概念的。

是的。所以,漢傳佛法會是偏重大乘,是有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作用在。

人人皆有良心,良能,性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所以,人人皆有佛心。人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乘佛法,相較於傳統佛法而言,更加強調這種「屬於內心自我深化」的修行方式和概念。

所以,大乘的基本修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是要藉由這六種人的「外在行為」方式來「向自己的內心看」。

六度,是為了「向內看」。

但,這一修法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人人本來就具有佛心」。

授記,就是預先告訴你以後會如何?但,必須有「本源」所以才能談出「以後會如何」。

來,我來授記說:你以後會讀大學;那是因為你必定有著「一定會長大」的本源。

授記,就是告訴你,你本來就有,本來就有佛心。

也只有本來就有的東東,才能被授記。不是嗎?

在這裡,先為五百弟子授記。之後,又會擴大出去為學無學人授記。

看到這裡,你可能不痛不癢。

但如果你曾試著去「改變自己向著更好的自己」,你就會知道有多難。

你就會知道,如果生命不是有著本來的那種力量,
人根本不會想去「變好人」。

所以,經文: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最後,給我教書中的同學:
同學,我授記你,真的可以讀研究所。那是你本來就有的能力。


**
《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的衣珠喻

这篇有一个比喻的故事在,即「衣珠喻」。
我想先讲这故事。因为,这篇的道理就在里面。

有一人到朋友家,喝酒醉了。

朋友离开时,朋友在他衣服塞了一颗值钱宝石。
那人醒了后,看不到朋友,因为没钱,所以就去找靠劳力的辛苦工作。

后来朋友回来跟他说。你衣服里有我之前有塞宝石啦,那是给你的钱。
你有钱啊,怎么不好好的用呢?

故事很简单。

这是说,人本来就有宝石,佛心,只要你「拿出来用就有」。根本不用去「外求」。

所以有一首你可能常见的句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种「内在就有」的生命本质,是大乘佛法所强调的「佛法观念」。
而在中原大地发展汉传佛法恰恰是以「大乘佛法」为主调,
于是你可能会感受到,
这和传统文化中的所讲的「人人皆有良心」是有相同的概念的。

是的。所以,汉传佛法会是偏重大乘,是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在。

人人皆有良心,良能,性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所以,人人皆有佛心。人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乘佛法,相较于传统佛法而言,更加强调这种「属于内心自我深化」的修行方式和概念。

所以,大乘的基本修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是要藉由这六种人的「外在行为」方式来「向自己的内心看」。

六度,是为了「向内看」。

但,这一修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人人本来就具有佛心」。

授记,就是预先告诉你以后会如何?但,必须有「本源」所以才能谈出「以后会如何」。

来,我来授记说:你以后会读大学;那是因为你必定有着「一定会长大」的本源。

授记,就是告诉你,你本来就有,本来就有佛心。

也只有本来就有的东东,才能被授记。不是吗?

在这里,先为五百弟子授记。之后,又会扩大出去为学无学人授记。

看到这里,你可能不痛不痒。

但如果你曾试着去「改变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你就会知道有多难。

你就会知道,如果生命不是有着本来的那种力量,
人根本不会想去「变好人」。

最后,给我教书中的同学:
同学,我授记你,真的可以读研究所。那是你本来就有的能力。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的為什麼要有化城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的為什麼要有化城

化城喻,是法華經這文本中,很重要的「國學常識」。

來,先談這喻的故事。

有一位老師,要帶著大家去漂亮的公園玩。
但公園在很遠的地方,很多人走到一半就覺得太累了,不想去了。

於是這老師就「變出」一個可以休息的小雜貨店,
大家在這裡休息,喝口水,恢復體力。

老師看大家休息的差不多了,於是就又把雜貨店「變不見」;
同時跟大家解釋說:
雜貨店是老師變出來的「化城」,並不是最後目的地,
是給大家休息的,大家休息夠了,再往前走囉。

好了,故事講完了,但這個故事要表達什麼寓意呢?

這要從佛學發展史的角度,才能被理解的更好。

法華是大乘經,大乘是接著小乘(原始佛學)發展出來的,
因此,就一定要說明,
大乘和小乘比起來,為什麼更好;
或著說,
為什麼大乘這樣的新型態佛學的出現,有其必然性。

因為,從大乘的角度而言,小乘「並不究竟」,正如同化城,
只是我們前往目的地中間的一個休息站。

然而,小乘之休息站是「必要的」,否則走不到目的地;但休息站終究不是目的地,我們要再往前走。

經文: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涅槃,是小乘修法的最後目的的名相。

大乘即是接著休息站之後的「道路」。於是,這道路是指向最終目的地:佛慧。

經文: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就一種解說上不可避免的說法:大乘和小乘的基本差異。

小乘重在「無煩惱」,大乘重在「有智慧」;
對大乘而言,在煩惱中顯現智慧,是比沒有煩惱,更棒。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的为什么要有化城

化城喻,是法华经这文本中,很重要的「国学常识」。

来,先谈这喻的故事。

有一位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漂亮的公园玩。
但公园在很远的地方,很多人走到一半就觉得太累了,不想去了。

于是这老师就「变出」一个可以休息的小杂货店,
大家在这里休息,喝口水,恢复体力。

老师看大家休息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又把杂货店「变不见」;
同时跟大家解释说:
杂货店是老师变出来的「化城」,并不是最后目的地,
是给大家休息的,大家休息够了,再往前走啰。

好了,故事讲完了,但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寓意呢?

这要从佛学发展史的角度,才能被理解的更好。

法华是大乘经,大乘是接着小乘(原始佛学)发展出来的,
因此,就一定要说明,
大乘和小乘比起来,为什么更好;
或着说,
为什么大乘这样的新型态佛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因为,从大乘的角度而言,小乘「并不究竟」,正如同化城,
只是我们前往目的地中间的一个休息站。

然而,小乘之休息站是「必要的」,否则走不到目的地;但休息站终究不是目的地,我们要再往前走。

经文: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盘。

涅槃,是小乘修法的最後目的的名相。

大乘即是接著休息站之後的「道路」。於是,這道路是指向最終目的地:佛慧。。

经文: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盘,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就一種解說上不可避免的說法:大乘和小乘的基本差異。

小乘重在「無煩惱」,大乘重在「有智慧」;
對大乘而言,在煩惱中顯現智慧,是比沒有煩惱,更棒。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的為什麼授記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的為什麼授記

授記,就是預先告訴你會有怎麼樣的成就。

經文:
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

但不知道我以下這樣做算不算授記。

我會跟我研究生說:
只要你好好這樣寫、那樣寫、這樣引用、那樣引用、這樣用理論、那樣去思考,如你就可以拿到碩士學位了。

所以,這也是授記。對不對。

那授記有什麼了不起,值得在這裡成為一篇章!

一、肯定人人都有佛性。正如同,我肯定每一位進研究所的學生,都「應該」可以拿到碩士學位。

二、你要去做某些被要求的事,才能拿到碩士學位。

於是,要去「做什麼」這就重要了,因為,這是成佛的「行法」。

來,
A: 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B: 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C: …

經典裡面的方法,有些你做得到,有些你做不到。做得到的,努力做,如此。

記住:人人都是佛性。

這是佛學對人性的最基本但最重要的「悟解」。

再來是,你要找到方法,行法,讓你佛性在你的肉身中,開展出來的。

一定可以的。這是授記!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的为什么授记

授记,就是预先告诉你会有怎么样的成就。

经文:
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

但不知道我以下这样做算不算授记。

我会跟我研究生说:
只要你好好这样写、那样写、这样引用、那样引用、这样用理论、那样去思考,如你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了。

所以,这也是授记。对不对。

那授记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在这里成为一篇章!

一、肯定人人都有佛性。正如同,我肯定每一位进研究所的学生,都「应该」可以拿到硕士学位。

二、你要去做某些被要求的事,才能拿到硕士学位。

于是,要去「做什么」这就重要了,因为,这是成佛的「行法」。

来,
A: 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B: 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C: …

经典里面的方法,有些你做得到,有些你做不到。做得到的,努力做,如此。

记住:人人都是佛性。

这是佛学对人性的最基本但最重要的「悟解」。

再来是,你要找到方法,行法,让你佛性在你的肉身中,开展出来的。

一定可以的。这是授记!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的比喻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的比喻是什麼

法華經,用很多比喻來講「道理」。

藥草,是救命的草。

但這篇經文,重點不是這藥草能有什麼功效,能幫上的建康什麼忙;不是。
而是,在強調,人如果生不同的病,就應吃不同藥。
天底下,沒有什麼萬能的藥。

經文: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藥草)、各有差別。

佛經,或古典經文,或知識系統,也可以看做是藥草。不同程度的人,就應有不同程度相對應的「經典」。

經文: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這樣的概念,是佛學中很特別的「教學概念」。其他的古典文本中,很少看到如此強調「受眾差異」的現象。

經文: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某個角度而言,這也是提醒「信者」,你所信的,你所理解的,可能只是「適合你檔次」的東東,而不是最高程度的道理。

了解,你是在變化的過程,了解,你只是在往更高檔次的路途中;於是你對別人才會真正開展出包容力。
因為,你和別一樣,都只是在不完美而追求完美的中途。
你才能感激別人對你的「包容」,那些你以前看不到的別人的寬容。

也正是佛學有這種不同藥草的觀念,所以在學術史上,漢傳佛學才會有獨特的「判教系統」,例如藏通別圓(天台)、小始終頓圓(華嚴)。

真正了解差異,包容才會成為可能。包容是為了讓別人像他自己。
沒有感受到他人的差異的特色,包容只是一種要求別人「和你一樣」的現代化咒語。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的比喻是什么

法华经,用很多比喻来讲「道理」。

药草,是救命的草。

但这篇经文,重点不是这药草能有什么功效,能帮上的建康什么忙;不是。
而是,在强调,人如果生不同的病,就应吃不同药。
天底下,没有什么万能的药。

经文: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药草)、各有差别。

佛经,或古典经文,或知识系统,也可以看做是药草。不同程度的人,就应有不同程度相对应的「经典」。

经文: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这样的概念,是佛学中很特别的「教学概念」。其他的古典文本中,很少看到如此强调「受众差异」的现象。

经文: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是提醒「信者」,你所信的,你所理解的,可能只是「适合你档次」的东东,而不是最高程度的道理。

了解,你是在变化的过程,了解,你只是在往更高档次的路途中;于是你对别人才会真正开展出包容力。
因为,你和别一样,都只是在不完美而追求完美的中途。
你才能感激别人对你的「包容」,那些你以前看不到的别人的宽容。

也正是佛学有这种不同药草的观念,所以在学术史上,汉传佛学才会有独特的「判教系统」,例如藏通别圆(天台)、小始终顿圆(华严)。

真正了解差异,包容才会成为可能。包容是为了让别人像他自己。
没有感受到他人的差异的特色,包容只是一种要求别人「和你一样」的现代化咒语。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

信解?什麼是「信」「解」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所要凸顯出來的意義呢?

解是理解。

一種以「信」加在前面而來的理解。

於是,什麼是「信」?

來,「你相信朋友A會成功」。
這句,在你心中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轉過程而來的意義呢?

朋友A,「應該」會成功,有成功的「潛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目前沒有被「事實化」出來。即,沒有被實現化出來。No Realization!!

在沒有被事實化的狀況下,你認為「朋友A有可能性」,在「以後」會事實化出來。
這是相信。

相信,是對「可能性」賭上了。

用哲學的「存有論」術語。這是「先在」。把某種「先在」的東東,帶到光天化日之下。

於是,這篇,要我們先相信什麼?

經文
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要相信:人人都是佛子,「真是佛子」。即,要相信,人人皆可成佛。

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漢傳大乘佛學的一般認知。
太平常的,我們都無所謂。

你知道嗎?
在印度的種性社會下,說人人皆可成佛,是有多麼大的衝擊性嗎?

所以這裡一個譬喻:逃子喻。

有個人「本來是」大富人家的長子。
但,很小就走失了。
只相信自己是窮子。
經過了一段艱辛的故事過程,
最後,他才又了解自己真的「本來就是」大富人家的長子。

「本來就是」。這是核心。你本來就是佛,佛子。本來!

如果把佛學看做是一種要實踐的宗教。
要實踐之前,你一定要先有相信。否則,動不了。

儒學也要相信:人皆有良能。

基督教是:信望愛。信在先。

生命,從宗教,從修行,而言,就是一段把你相信的東東,在你自己的生命中「顯化」出來的過程。

未必百分之百,但,你往這目標前進。所以,生命才能超越。超越既有的,而走向「可能性」。

但,這又是「本來就有的」。
經文
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的信解

信解?什么是「信」「解」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所要凸显出来的意义呢?

解是理解。

一种以「信」加在前面而来的理解。

于是,什么是「信」?

来,「你相信朋友A会成功」。
这句,在你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转过程而来的意义呢?

朋友A,「应该」会成功,有成功的「潜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目前没有被「事实化」出来。即,没有被实现化出来。No Realization!!

在没有被事实化的状况下,你认为「朋友A有可能性」,在「以后」会事实化出来。
这是相信。

相信,是对「可能性」赌上了。

用哲学的「存有论」术语。这是「先在」。把某种「先在」的东东,带到光天化日之下。

于是,这篇,要我们先相信什么?

经文:
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要相信:人人都是佛子,「真是佛子」。即,要相信,人人皆可成佛。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汉传大乘佛学的一般认知。
太平常的,我们都无所谓。

你知道吗?
在印度的种性社会下,说人人皆可成佛,是有多么大的冲击性吗?

所以这里一个譬喻:逃子喻。

有个人「本来是」大富人家的长子。
但,很小就走失了。
只相信自己是穷子。
经过了一段艰辛的故事过程,
最后,他才又了解自己真的「本来就是」大富人家的长子。

「本来就是」。这是核心。你本来就是佛,佛子。本来!

如果把佛学看做是一种要实践的宗教。
要实践之前,你一定要先有相信。否则,动不了。

儒学也要相信:人皆有良能。

基督教是:信望爱。信在先。

生命,从宗教,从修行,而言,就是一段把你相信的东东,在你自己的生命中「显化」出来的过程。

未必百分之百,但,你往这目标前进。所以,生命才能超越。超越既有的,而走向「可能性」。

但,这又是「本来就有的」。
经文:
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的為什麼要譬喻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的為什麼要譬喻

譬喻品,擺在第三位篇。這是很前面的章節。

「譬喻」這種文本表現手法,值得一本如此高崇地位的經書那麼地強調。

譬喻,只是一種文筆上的表現手法嗎?
或者,
譬喻,對法華經而言,有更重要的要被傳達的意義在嗎?

經文: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來,從佛學的歷史發展而言,法華經是「大乘經」。大乘是依小乘而再發展出來的佛學。

這裡,面臨到一個問題:從小乘發展而出的大乘,到底和小乘有什麼不同,所以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派別樣態?

這是一定要回答的。

這裡有二種回答的內容:
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也就是說,如果要有最究竟的解脫,那麼要到大乘才有這種可能性。

但這裡碰到疑問。如果大乘是最究竟的,那麼之前為什麼要有「小乘」的推出呢?如果大乘才是最究竟,那麼,依然是「當時主流」的小乘,就修行而言,是否還什麼意義呢?是不是還值得學呢?

佛法,並沒有否定以前的傳統。

問題是,如何在尊重以前的小乘傳統之下,又能開展出「大乘」的特色呢?

第二個回答在解決這問題。經文:
二、「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即,小乘是「方便隨宜所說」。也就是說,站在大乘的立場,小乘是佛學開始發展時的表現形態,這是為了大家可以去了解而來的「方便說法」。

現在發展到一定高度了,所以,真正的「精義」可以拿出來談了。

因之,以前傳統的佛學講法,可以說是相對「後來精義」的一種譬喻。

好了。這是從佛學史而來的解釋。

從文本上而言,的確,這本經的文本表現手法,也是擅長用譬喻。甚至,已成為傳統文學中常見成語,例如:曇花一現、水中撈月、五體投地、心心相印…

最有名的比喻故事有法華七喻:(一)火宅喻、(二)窮子喻、(三)藥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醫子喻。

要把中文搞到一定檔次,這七喻你還是要去了解的。

從一般的傳播現象而言,如果文本是最高檔的,那一定是更難,所要求的受眾就要是「更高層次的受眾」。
那麼,法華經所要求的受眾是什麼樣的受眾呢?

經文:
……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

這裡要求的是「德性」。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的为什么要譬喻

譬喻品,摆在第三位篇。这是很前面的章节。

「譬喻」这种文本表现手法,值得一本如此高崇地位的经书那么地强调。

譬喻,只是一种文笔上的表现手法吗?
或者,
譬喻,对法华经而言,有更重要的要被传达的意义在吗?

经文: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白佛言:「…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来,从佛学的历史发展而言,法华经是「大乘经」。大乘是依小乘而再发展出来的佛学。

这里,面临到一个问题:从小乘发展而出的大乘,到底和小乘有什么不同,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派别样态?

这是一定要回答的。

这里有二种回答的内容:
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

也就是说,如果要有最究竟的解脱,那么要到大乘才有这种可能性。

但这里碰到疑问。如果大乘是最究竟的,那么之前为什么要有「小乘」的推出呢?如果大乘才是最究竟,那么,依然是「当时主流」的小乘,就修行而言,是否还什么意义呢?是不是还值得学呢?

佛法,并没有否定以前的传统。

问题是,如何在尊重以前的小乘传统之下,又能开展出「大乘」的特色呢?

第二个回答在解决这问题。经文:
二、「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即,小乘是「方便随宜所说」。也就是说,站在大乘的立场,小乘是佛学开始发展时的表现形态,这是为了大家可以去了解而来的「方便说法」。

现在发展到一定高度了,所以,真正的「精义」可以拿出来谈了。

因之,以前传统的佛学讲法,可以说是相对「后来精义」的一种譬喻。

好了。这是从佛学史而来的解释。

从文本上而言,的确,这本经的文本表现手法,也是擅长用譬喻。甚至,已成为传统文学中常见成语,例如:昙花一现、水中捞月、五体投地、心心相印…

最有名的比喻故事有法华七喻:(一)火宅喻、(二)穷子喻、(三)药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医子喻。

要把中文搞到一定档次,这七喻你还是要去了解的。

从一般的传播现象而言,如果文本是最高档的,那一定是更难,所要求的受众就要是「更高层次的受众」。
那么,法华经所要求的受众是什么样的受众呢?

经文:
……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

这里要求的是「德性」。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是要方便什麼呢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是要方便什麼呢

方便品,是擺在第二章節。
序品之後,緊接著就提出「方便」這一概念,那麼方便這一概念,對法華經而言,是極重要的。

忍不住就要先提出來說一下。

但,方便什麼呢?「方便」在行法。亦即,法華經提出了他的重點特色之一,有「更方便」的修行方法。

但,這更方便,卻又是為了「更高修行境界」而來的方法。

哈,對,這裡你會覺得怪怪了。

一般而言,方便是一種「臨時簡單的方法」,所以效果對一般方法相較而言,往往被預期應更差一點。

但對佛法而言,「方便」是指相對於小乘而言,是指會有一套和傳統不同的修行方法,這方法好像看起來「更方便」。

但為什麼要有這種看起來更方便的修法呢?

並不是怕苦,所以提出「簡單版本」的修法;而是,要走向更高的修行境界,這裡提供了一種看起來「更方便」的修法,但卻是必要的方法。

但如果要說,這裡的「方便」修法是為了企向更高的生命境界,那麼就要先說明這經中所提的生命境界是「更高的」。

經文: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指傳統小乘修行人。

於是,法華一起頭就跟你說,這本是「更高於」小乘的境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好了,如果境界更高,那麼修法上的「方便」是什麼意思呢?

經文: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方便就在於是如此的:「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而目的是「離諸著」。這是修行的核心目的。

方便,有多「方便」,經文: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單合掌小低頭畢竟成佛道」。這句很有名的句子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然而,這一「方便」和更高境界之間,卻是有著理論上的必然性;
而不是只是為了減少人的辛苦而提出的一另「懶人包」的修行方法。

而這理論就是法華經最重要的佛學理論:一乘。

經文: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是要方便什么呢

方便品,是摆在第二章节。
序品之后,紧接着就提出「方便」这一概念,那么方便这一概念,对法华经而言,是极重要的。

忍不住就要先提出来说一下。

但,方便什么呢?「方便」在行法。亦即,法华经提出了他的重点特色之一,有「更方便」的修行方法。

但,这更方便,却又是为了「更高修行境界」而来的方法。

哈,对,这里你会觉得怪怪了。

一般而言,方便是一种「临时简单的方法」,所以效果对一般方法相较而言,往往被预期应更差一点。

但对佛法而言,「方便」是指相对于小乘而言,是指会有一套和传统不同的修行方法,这方法好像看起来「更方便」。

但为什么要有这种看起来更方便的修法呢?

并不是怕苦,所以提出「简单版本」的修法;而是,要走向更高的修行境界,这里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更方便」的修法,但却是必要的方法。

但如果要说,这里的「方便」修法是为了企向更高的生命境界,那么就要先说明这经中所提的生命境界是「更高的」。

经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指传统小乘修行人。

于是,法华一起头就跟你说,这本是「更高于」小乘的境界:「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好了,如果境界更高,那么修法上的「方便」是什么意思呢?

经文: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方便就在于是如此的:「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而目的是「离诸着」。这是修行的核心目的。

方便,有多「方便」,经文: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单合掌小低头毕竟成佛道」。这句很有名的句子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然而,这一「方便」和更高境界之间,却是有着理论上的必然性;
而不是只是为了减少人的辛苦而提出的一另「懒人包」的修行方法。

而这理论就是法华经最重要的佛学理论:一乘。

经文: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介紹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介紹了什麼

序品,當然最重要的是把這經特色,以及「出現」的緣由,做一說明。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的最重要經典。

大乘,如果要有意義,那必須是與「小乘」佛學做對比。

小乘佛學一般而言,被稱之為原始佛學,
因之,大乘可以說是在小乘的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佛學。

你可以想像成基督教的新約和舊約的發展關係。

而我們所熟悉的佛學,即漢傳佛學,即在中原大地,含日本韓國(即較強烈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也都是大乘佛學。

所以,這經有一重要的使命,即談出,大乘佛學和小乘對比之下,發展出了「什麼樣的新東西」;
而且,這些新東西,又為什麼比舊的,要更好,更有意義,更值得修行?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來,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一個人如果已具有這種生命境界,那不簡單了。(而這往往是小乘修行的目標)

但法華經,一開頭就表明,就是向這些「高級境界的人」說的,也就是說,用這種方式表明,
這經,這經所要講的內容是給「高級境界的人」聽的。

換言之,用數學的比喻而言,
這不是九九乘法,這是高等代數。

不過佛學不是數學。

雖然法華在「義理」上是「更高檔」,
但就修行的方法而言,卻可能是更便利。
亦即,如果你相信這經典,你就可以來聽看看,
你可以用更方便的方法,達到更高義理的理解和證悟。

所以畫面又帶到其他人出場,經文: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這部經,談:用更方便的行法達成悟解更高遠的義理。

整部經不斷的說明、比喻、解釋:方便,為什麼說是更方便;高遠,為什麼是更高遠?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介绍了什么

序品,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这经特色,以及「出现」的缘由,做一说明。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的最重要经典。

大乘,如果要有意义,那必须是与「小乘」佛学做对比。

小乘佛学一般而言,被称之为原始佛学,
因之,大乘可以说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再「发展出来的」佛学。

你可以想象成基督教的新约和旧约的发展关系。

而我们所熟悉的佛学,即汉传佛学,即在中原大地,含日本韩国(即较强烈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也都是大乘佛学。

所以,这经有一重要的使命,即谈出,大乘佛学和小乘对比之下,发展出了「什么样的新东西」;
而且,这些新东西,又为什么比旧的,要更好,更有意义,更值得修行?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来,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一个人如果已具有这种生命境界,那不简单了。(而这往往是小乘修行的目标)

但法华经,一开头就表明,就是向这些「高级境界的人」说的,也就是说,用这种方式表明,
这经,这经所要讲的内容是给「高级境界的人」听的。

换言之,用数学的比喻而言,
这不是九九乘法,这是高等代数。

不过佛学不是数学。

虽然法华在「义理」上是「更高档」,
但就修行的方法而言,却可能是更便利。
亦即,如果你相信这经典,你就可以来听看看,
你可以用更方便的方法,达到更高义理的理解和证悟。

所以画面又带到其他人出场,经文: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这部经,谈:用更方便的行法达成悟解更高远的义理。

整部经不断的说明、比喻、解释:方便,为什么说是更方便;高远,为什么是更高远?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2020.10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法華經》我又準備從頭講起。

經典和九九乘法不同的地方,在於,你如果願意去讀「更多一次」,
你往往就會有更多的「體會」。

對,就是溫故知新。
對,也可以說是源泉滾滾。

其實,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已起了變化,有了更向上的變化,
所以,
你讀起來,就有不同的滋味。
更如同國中讀一本金庸小說是不同於大學時讀。

然後,書中的〈序〉,就會讓你更想去看一下,看看別人對於此書有什麼想法,
然後,你有什麼想法。
比一比,很有意思,尤其是跟古人比。

這序是唐朝人寫的,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真的,比一比,我是差古人太多了。

序文: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

剛開始讀此經時,覺得這序是在賣弄文筆。
現在看起來又不同了,其實是對本經的章節做出了重點說明,
而且,短短幾個字,就把某章節的重點,談完了。

例如,序文: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這些都是經文章節中的譬喻,「朽宅喻」「化城喻」…重點都談出來了。

厲害!

序文: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這是對此經在中原大地傳弘發展的歷史描述,「受持盛者,無出此經」,是如此的。

例如此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那更是學佛者往往無法遶過的一章。

讀古文,尤其是你也有一些學問的基礎之後,能和古人以古文相對話,
那真是人生的一種莫名的暢快。

此心同,此理同。

唉,要批判古人很容易,他們都不會打電動;要和古人接上人心相同的心,那難。你要有一點本事。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沒有和書本或其他文化物和「古人」有某種生命相通之經驗,
人很難克服生死大關。

不去思考生死大關的人,生命要能不浮亂,難。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法华经》我又准备从头讲起。

经典和九九乘法不同的地方,在于,你如果愿意去读「更多一次」,
你往往就会有更多的「体会」。

对,就是温故知新。
对,也可以说是源泉滚滚。

其实,是因为你自己本身已起了变化,有了更向上的变化,
所以,
你读起来,就有不同的滋味。
更如同国中读一本金庸小说是不同于大学时读。

然后,书中的〈序〉,就会让你更想去看一下,看看别人对于此书有什么想法,
然后,你有什么想法。
比一比,很有意思,尤其是跟古人比。

这序是唐朝人写的,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真的,比一比,我是差古人太多了。

序文: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刚开始读此经时,觉得这序是在卖弄文笔。
现在看起来又不同了,其实是对本经的章节做出了重点说明,
而且,短短几个字,就把某章节的重点,谈完了。

例如,序文: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这些都是经文章节中的譬喻,「朽宅喻」「化城喻」…重点都谈出来了。

厉害!

序文: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这是对此经在中原大地传弘发展的历史描述,「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是如此的。

例如此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那更是学佛者往往无法遶过的一章。

读古文,尤其是你也有一些学问的基础之后,能和古人以古文相对话,
那真是人生的一种莫名的畅快。

此心同,此理同。

唉,要批判古人很容易,他们都不会打电动;要和古人接上人心相同的心,那难。你要有一点本事。

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没有和书本或其他文化物和「古人」有某种生命相通之经验,
人很难克服生死大关。

不去思考生死大关的人,生命要能不浮乱,难。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如何勸



這是《法華經》的最後一章。

佛經,在最後一章,從文本結構而言,被稱之為「流通品」。
這是因為,大部分佛經的最後一章,往往都是「勸人」要了解此經,並出去宣揚經義;
同時,也會再說明,如此去「流通」,會有什麼功德。

但《法華經》的最後一章,很有特色的,這經更強調,「你要如何做?你要有什麼本事?你要有什麼背景知識」,所以,你才能有本事聽到理解《法華經》。

換言之,經的內容,你不用擔心;你要擔心的是,你是不是那塊可以接下這法義的那種人。

這種講法,我更是被有感的。

當一位老師更有感。

一位老師當然希望學生變好,每位老師都一樣,
但,重點是,
學生是「那塊料嗎」?

這種問法,在現代,大概沒有老師敢如此問!這是「反主流的」。

佛經,有種,敢講真實話!

真的,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是「可以變好的那塊料」。真的不是那塊料!

但,佛經有放棄嗎?沒有。這是諸佛菩薩的大心之處。

如果學生不是那塊料,那老師要如何的「不放棄」?

我是這樣讀經的,追問!

這一章的主角是普賢菩薩,祂出場了,祂問,經文:
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對,人要是如何?所以自己才能是一塊可以變好的料!

哦,真敢問?真是問到我的心頭了。

佛告普賢菩薩,經文:
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方法給你了。你想要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嗎?
不是你「想要有就有」。如果那麼簡單,人人都上台大了。

這裡,無關知識和聰明,關乎的是德性。

一和三,是佛教思想下的特定說法,你可以先避避。

但,二和四,是你可以為自己而去做,於是你就有能力成為一塊可以改變自己的那塊料。

二者、植眾德本,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多去做善事,莫善小而不為。
變的更不一樣之後,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讓他人更好。

這是「發心」。

不知你相不相信。
如果你有發這種心,
一定的,一定的,會有「可以改變你的老師」就出現在你的視野了。

是你的心態心量,決定了你自己。德性大量,決定了智慧的深淺。

同學,如果你真的想往上爬;但你真的又覺得好像聰明的不夠,相信我,真的,改變方法在這裡:

植眾德本,
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的如何劝

这是《法华经》的最后一章。

佛经,在最后一章,从文本结构而言,被称之为「流通品」。
这是因为,大部分佛经的最后一章,往往都是「劝人」要了解此经,并出去宣扬经义;
同时,也会再说明,如此去「流通」,会有什么功德。

但《法华经》的最后一章,很有特色的,这经更强调,「你要如何做?你要有什么本事?你要有什么背景知识」,所以,你才能有本事听到理解《法华经》。

换言之,经的内容,你不用担心;你要担心的是,你是不是那块可以接下这法义的那种人。

这种讲法,我更是被有感的。

当一位老师更有感。

一位老师当然希望学生变好,每位老师都一样,
但,重点是,
学生是「那块料吗」?

这种问法,在现代,大概没有老师敢如此问!这是「反主流的」。

佛经,有种,敢讲真实话!

真的,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是「可以变好的那块料」。真的不是那块料!

但,佛经有放弃吗?没有。这是诸佛菩萨的大心之处。

如果学生不是那块料,那老师要如何的「不放弃」?

我是这样读经的,追问!

这一章的主角是普贤菩萨,祂出场了,祂问,经文:
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对,人要是如何?所以自己才能是一块可以变好的料!

哦,真敢问?真是问到我的心头了。

佛告普贤菩萨,经文:
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方法给你了。你想要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吗?
不是你「想要有就有」。如果那么简单,人人都上台大了。

这里,无关知识和聪明,关乎的是德性。

一和三,是佛教思想下的特定说法,你可以先避避。

但,二和四,是你可以为自己而去做,于是你就有能力成为一块可以改变自己的那块料。

二者、植众德本,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多去做善事,莫善小而不为。
变的更不一样之后,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他人更好。

这是「发心」。

不知你相不相信。
如果你有发这种心,
一定的,一定的,会有「可以改变你的老师」就出现在你的视野了。

是你的心态心量,决定了你自己。德性大量,决定了智慧的深浅。

同学,如果你真的想往上爬;但你真的又觉得好像聪明的不够,相信我,真的,改变方法在这里:

植众德本,
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那算什麼本事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那算什麼本事

如果看經題,是妙莊嚴王的「本事」,
於是,
我們努力去看看,這妙莊嚴王到底有什麼本事,值得在此經中被宣說。

有嗎?到底是什麼呢?

好像,沒有。本章好像就是描述,妙莊嚴王如何相信佛法的過程。

這算是什麼本事嗎?
還是說,這一能讓自己轉變的過程,才真的是本事。天大的真本事。

你轉變過你自己嗎?

你能從不愛讀書,嘲笑別人讀書,到自己放下一切去專心讀書,考研究所?
這樣的轉變,有多難啊!

來,經文: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有多難。像是只有一眼的龜在海裡,它要往海面上浮,而又恰恰能把頭伸進只有一個空孔的木板。

難。

但人總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自己的最大的可能性的原因是什麼?
經文:
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

善知識,來引導你。善知識是老師、是同學、是朋友、是…;總之,能啟發你的人。

人的最大本事,答案出來了:你能夠碰到好的善知識!

你有嗎?

你有勸你讀書的老師嗎?
你有勉勵你去讓自己更好的朋友嗎?
你有敢罵你讓你反省的長輩、長官嗎?
你有會讓你可以從中學習的「討厭的人」嗎?

想有嗎。還不一定有。
如果有,你也不一定會珍惜。
如果想珍惜,你卻也不一定看得出來。

來,那如何可以在你的生命中會碰到善知識?

經文: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這是答案。

你有種過善根嗎?

很少。你忙著批判別人,沒時間種善根。對不對?

要有好老師、好朋友、好善知識,那麼,種善根是答案。

於是,人的最天大的本事是什麼:能去種善根。

什麼是善根,希望別人變好的心。

但,善根,我對經文的描述更有感受,經文:
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

**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那算什么本事

如果看经题,是妙庄严王的「本事」,
于是,
我们努力去看看,这妙庄严王到底有什么本事,值得在此经中被宣说。

有吗?到底是什么呢?

好像,没有。本章好像就是描述,妙庄严王如何相信佛法的过程。

这算是什么本事吗?
还是说,这一能让自己转变的过程,才真的是本事。天大的真本事。

你转变过你自己吗?

你能从不爱读书,嘲笑别人读书,到自己放下一切去专心读书,考研究所?
这样的转变,有多难啊!

来,经文: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有多难。像是只有一眼的龟在海里,它要往海面上浮,而又恰恰能把头伸进只有一个空孔的木板。

难。

但人总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自己的最大的可能性的原因是什么?
经文:
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

善知识,来引导你。善知识是老师、是同学、是朋友、是…;总之,能启发你的人。

人的最大本事,答案出来了:你能够碰到好的善知识!

你有吗?

你有劝你读书的老师吗?
你有勉励你去让自己更好的朋友吗?
你有敢骂你让你反省的长辈、长官吗?
你有会让你可以从中学习的「讨厌的人」吗?

想有吗。还不一定有。
如果有,你也不一定会珍惜。
如果想珍惜,你却也不一定看得出来。

来,那如何可以在你的生命中会碰到善知识?

经文: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这是答案。

你有种过善根吗?

很少。你忙着批判别人,没时间种善根。对不对?

要有好老师、好朋友、好善知识,那么,种善根是答案。

于是,人的最天大的本事是什么:能去种善根。

什么是善根,希望别人变好的心。

但,善根,我对经文的描述更有感受,经文:
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咒言的意義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咒言的意義

陀羅尼,即咒語。

咒語,依我們的一般理解而言,是神密的聲音組;
這種聲音組合,如果被唸了出來,會形成某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現代的「科學思維」而言,這不太科學,大概你也就笑一笑的看過。

當你用現代科學的概念,要求某種「立即可見的效果」來看待咒語的效果,要說那是不科學,我沒意見。

因為,咒語的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可見的」,而是「一種背後支撐的力量」。

你說話,其實是有「文法的」,但你並沒有意識到你在「用文法」。這種一定會在「背後」運作,但你卻無法「意識到」的作用,即是類似咒語的作用。

你總是先「立志」,然後你才有行動的依據和方向。
你總是先「喜歡了」一個人,於是你才去找為什麼你喜歡他/她的理由。
換言之,我們總是有某種先行的,深層的,更為底層的,但卻不為你明顯意識到的「信念」被發動,於是你依那信念去行為。

這會很難被理解嗎,去讀《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的哲學也是如此說的啊。

信念,看不到;但卻決定了你的行動方向。

咒語,是和信念「打交道」的方法。
是行法。

如果信念是更根本決定行為的力量,那麼咒語即可以去和你的更根本的力量打交道。

咒語,是一種行法,一種讓你有著「讓生命的可能性更有機會被發展」的「信念」,不斷的在你的生命底層深化的,某種行為。

所以,咒語往往配合著觀想。

而如果你對形而上是愛去思索的人,如果你有宗教體驗的人,你或多或少都有「咒語」的經驗,
例如「理性」、「阿門」、「唵嘛呢叭咪吽」等。這些,其實都是指向生命更底層的那一力量。

如果,看到目前你是看得下去的,你對修行是有想法的,挑個你想去讓自己轉向那方向的「咒語」,唸它,真的用心去唸它。
這過程,你是在為自己設定生命的方向。

唸出來,就是語言,而,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之咒言的意义

陀罗尼,即咒语。

咒语,依我们的一般理解而言,是神密的声音组;
这种声音组合,如果被念了出来,会形成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现代的「科学思维」而言,这不太科学,大概你也就笑一笑的看过。

当你用现代科学的概念,要求某种「立即可见的效果」来看待咒语的效果,要说那是不科学,我没意见。

因为,咒语的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可见的」,而是「一种背后支撑的力量」。

你说话,其实是有「文法的」,但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在「用文法」。这种一定会在「背后」运作,但你却无法「意识到」的作用,即是类似咒语的作用。

你总是先「立志」,然后你才有行动的依据和方向。
你总是先「喜欢了」一个人,于是你才去找为什么你喜欢他/她的理由。
换言之,我们总是有某种先行的,深层的,更为底层的,但却不为你明显意识到的「信念」被发动,于是你依那信念去行为。

这会很难被理解吗,去读《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哲学也是如此说的啊。

信念,看不到;但却决定了你的行动方向。

咒语,是和信念「打交道」的方法。
是行法。

如果信念是更根本决定行为的力量,那么咒语即可以去和你的更根本的力量打交道。

咒语,是一种行法,一种让你有着「让生命的可能性更有机会被发展」的「信念」,不断的在你的生命底层深化的,某种行为。

所以,咒语往往配合着观想。

而如果你对形而上是爱去思索的人,如果你有宗教体验的人,你或多或少都有「咒语」的经验,
例如「理性」、「阿门」、「唵嘛呢叭咪吽」等。这些,其实都是指向生命更底层的那一力量。

如果,看到目前你是看得下去的,你对修行是有想法的,挑个你想去让自己转向那方向的「咒语」,念它,真的用心去念它。
这过程,你是在为自己设定生命的方向。

念出来,就是语言,而,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對,非常普及的佛學文本《普門品》,就是從《法華經》中出來的。

對,在中原大地上最為熟悉的神祗名稱「觀世音」菩薩,就是普門品中的主角。

為什麼,這位觀世音菩薩是如此的有名,有道理嗎?神明的「性德」之特色是什麼?這特色在佛學中有什麼理論上的重要性,使得觀世音菩薩能從諸菩薩中,凸顯出來?

這對我們的修行而言,能夠有什麼示現的修行道理/法門?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句,讓觀世音菩薩之所以成為如此。

一、 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二、一心稱名。
來,「一、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這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東東,卻反而是最難的。

來,想想,你的人生中,你有多少時間,多少念頭是想要去「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

大概,可能,沒有太多。

這種願,簡單,難行,但,生命的成長變化,成佛之路,就依著這麼一顆心,就可以了。

簡單,直接。沒有什麼太多名堂,太多方法,太多儀軌。直下即是。

這才是大乘佛學的特色!「他人」是成佛的資糧。我希望他人如何,我即會如何!

乍看之下,理解之下,簡單的不得了。做起來,難,難,難!

不信,來,發個願,說:希望你最討厭的那位XXX,能夠解脫生命中的所有苦,一路成佛。

哈,你有沒有很生氣的大喊:不可能;去X吧。

這種修行,有多難啊。恐怕比苦行,更難。磨在心頭啊。

如果你想做,但卻做不下去,做不了,行法也給你了:一心稱名。就是專心的唸觀世音菩薩的洪名。

這你又會覺得會不會太簡單了。

來,老樣子,你做得下去嗎?大概,你又會笑著說:迷信。

這種行法,看似簡單,做起來難。

所以,菜市場的阿公阿媽,他們願意誠心的唸觀世音洪名,氣質就出來了。

愈簡單的東東,愈難得被相信。所以,經文早知道的提醒: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本身要有「功德不少」,你才能聽聞到觀世音,才有能力「一心稱名」。「功德不夠」,你一定會笑說迷信。

這句,《法華經》中只有「普門品」才出現。因此,有其殊勝性。

如果你是佛學修行者,那麼,你有空時稱唸觀世音菩薩,同時(依經文的內容/選項作法)「觀想眾生離苦得樂」,尤其是你討厭的人,這行為本身即是觀世觀菩薩行法。

這是經典明文載的。

你在稱唸觀想的同時,你即是如同觀世音菩薩利益他人。觀世音菩薩的性德,即時也就作用在你的心中。

究竟義的說,並不是觀世音菩薩給你了什麼,而是,你的心中長出了如同觀世音菩薩的性德。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对,非常普及的佛学文本《普门品》,就是从《法华经》中出来的。

对,在中原大地上最为熟悉的神祗名称「观世音」菩萨,就是普门品中的主角。

为什么,这位观世音菩萨是如此的有名,有道理吗?神明的「性德」之特色是什么?这特色在佛学中有什么理论上的重要性,使得观世音菩萨能从诸菩萨中,凸显出来?

这对我们的修行而言,能够有什么示现的修行道理/法门?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句,让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成为如此。

一、 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二、一心称名。
来,「一、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这看似没什么了不起的东东,却反而是最难的。

来,想想,你的人生中,你有多少时间,多少念头是想要去「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

大概,可能,没有太多。

这种愿,简单,难行,但,生命的成长变化,成佛之路,就依着这么一颗心,就可以了。

简单,直接。没有什么太多名堂,太多方法,太多仪轨。直下即是。

这才是大乘佛学的特色!「他人」是成佛的资粮。我希望他人如何,我即会如何!

乍看之下,理解之下,简单的不得了。做起来,难,难,难!

不信,来,发个愿,说:希望你最讨厌的那位XXX,能够解脱生命中的所有苦,一路成佛。

哈,你有没有很生气的大喊:不可能;去X吧。

这种修行,有多难啊。恐怕比苦行,更难。磨在心头啊。

如果你想做,但却做不下去,做不了,行法也给你了:一心称名。就是专心的念观世音菩萨的洪名。

这你又会觉得会不会太简单了。

来,老样子,你做得下去吗?大概,你又会笑着说:迷信。

这种行法,看似简单,做起来难。

所以,菜市场的阿公阿妈,他们愿意诚心的念观世音洪名,气质就出来了。

愈简单的东东,愈难得被相信。所以,经文早知道的提醒: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本身要有「功德不少」,你才能听闻到观世音,才有能力「一心称名」。「功德不够」,你一定会笑说迷信。

这句,《法华经》中只有「普门品」才出现。因此,有其殊胜性。

如果你是佛学修行者,那么,你有空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同时(依经文的内容/选项作法)「观想众生离苦得乐」,尤其是你讨厌的人,这行为本身即是观世观菩萨行法。

这是经典明文载的。

你在称念观想的同时,你即是如同观世音菩萨利益他人。观世音菩萨的性德,实时也就作用在你的心中。

究竟义的说,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给你了什么,而是,你的心中长出了如同观世音菩萨的性德。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在何處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在何處

如何可能的讓一個人願意發起「向上提升」「改變自己的」的意願呢?

佛學,深刻的了解「眾生習氣」,
所以,佛學中表達方式,就顯得千姿萬態,以各種手法,來吸引讀者的興趣。

妙音菩薩品。這是佛陀自己講經過程中,自己提出來的範例。就好像有時老師上課時,會說:你看以前某某學長姐是如何…

用現代的意識來看,會說這是很美的「寓言」。但,如果你是佛學行者,這是實相。

來,佛陀說有一個他方國度,經文:有世界、名淨光莊嚴。

這個國度有一菩薩,經文: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你想學妙音菩薩的成就嗎?行法都寫在這裡啊:一、植眾德本;二、供養親近諸佛;三、成就甚深智慧。

再來,這三者是「奠基」關係。先要有「德本」,於是你才能真正發心「親近諸佛(善知識)」,最後你才能成就智慧。

這三者是基礎,有這基礎,才能往下談更厲害的行法。

說難,也不難。對不對。來,每天提醒自己去做一件善事。

佛陀提到妙音菩薩,於是妙音也就感應到了,前往講經處示現。就好像老師有時也會請「有成就的學長姐」來演講示現一下給在學同學聽,一樣的。

於是同學發問了,經文: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陀於是說啊說。

下面這一段,很重要,這是「大乘佛學的修行核心」,這種講法,在原始佛教中並沒有如此的被標舉出來。

經文: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后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看到沒有了。而且,文字很美。
為了能讓一個人「覺醒」,
修行者是如何的「在沒有強迫別人的狀況下」,千迴百折的用盡心思,去讓他人有覺醒的機會。

這是大乘最「有效的」行法。但,這要有上面的三個基礎。

我們真的很難完全做到。但這種是一種標的,不斷的提醒佛學修行者所要放在心上的標的。

我們會看到,之後的觀世音普門品,走的恰恰也是這一修行路數:欲以何身得渡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觀世音菩薩在中原大地如此的被熟悉,並不是沒有來由的,這是其行法所得。

妙音菩薩也是這種修行路數的。這是法華重視的修行特色之一。經文: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

這一修法是有名堂的哦,經文: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妙音之所以是妙「音」,並不是有什麼聲音或說法,
而是「現一切色身」那行為本身才是最強的感動的力量,才真正是妙音。

*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之妙在何处

如何可能的让一个人愿意发起「向上提升」「改变自己的」的意愿呢?

佛学,深刻的了解「众生习气」,
所以,佛学中表达方式,就显得千姿万态,以各种手法,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妙音菩萨品。这是佛陀自己讲经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范例。就好像有时老师上课时,会说:你看以前某某学长姐是如何…

用现代的意识来看,会说这是很美的「寓言」。但,如果你是佛学行者,这是实相。

来,佛陀说有一个他方国度,经文:有世界、名净光庄严。

这个国度有一菩萨,经文: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你想学妙音菩萨的成就吗?行法都写在这里啊:一、植众德本;二、供养亲近诸佛;三、成就甚深智慧。

再来,这三者是「奠基」关系。先要有「德本」,于是你才能真正发心「亲近诸佛(善知识)」,最后你才能成就智慧。

这三者是基础,有这基础,才能往下谈更厉害的行法。

说难,也不难。对不对。来,每天提醒自己去做一件善事。

佛陀提到妙音菩萨,于是妙音也就感应到了,前往讲经处示现。就好像老师有时也会请「有成就的学长姐」来演讲示现一下给在学同学听,一样的。

于是同学发问了,经文: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陀于是说啊说。

下面这一段,很重要,这是「大乘佛学的修行核心」,这种讲法,在原始佛教中并没有如此的被标举出来。

经文: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看到没有了。而且,文字很美。
为了能让一个人「觉醒」,
修行者是如何的「在没有强迫别人的状况下」,千回百折的用尽心思,去让他人有觉醒的机会。

这是大乘最「有效的」行法。但,这要有上面的三个基础。

我们真的很难完全做到。但这种是一种目标,不断的提醒佛学修行者所要放在心上的目标。

我们会看到,之后的观世音普门品,走的恰恰也是这一修行路数:欲以何身得渡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在中原大地如此的被熟悉,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这是其行法所得。

妙音菩萨也是这种修行路数的。这是法华重视的修行特色之一。经文: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

这一修法是有名堂的哦,经文: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妙音之所以是妙「音」,并不是有什么声音或说法,
而是「现一切色身」那行为本身才是最强的感动的力量,才真正是妙音。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的難行苦行意義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的難行苦行意義

這篇,從文本的整體結構而言,是一個轉折點。
也就是,忽然有聽眾插了話進來,在佛陀的講法過程,一時間為受眾帶來了某種意外的期待。

這我們也常有的經驗。

比方說,可能有老師在正在教html, css的語法結構,
忽然有一位同學舉手,問:老師,你女兒喜不喜歡學這種?怎麼學?

同學的精神就來了。

同樣的狀況,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世尊在談法華經時,
宿王華這位聽眾,忽然就天外飛來一筆的問說,有一位「藥王菩薩」,聽說他的修行很有名,這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再進一步的詳看。
難行苦行這種字眼,往往是代表小乘的意思。
宿王華是挑戰的說,藥王菩薩是很有名的修行者,但袉的方法看起來是難行苦行啊,好像並不是像法華經裡面所用的方法。

這一發問挑戰,讓其他的讀者,精神就來了。經文:
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佛陀開始講藥王菩薩的行誼,總總的修行過程。中間相關的人事物。最後,總結,經文:
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最後又藉此強調,經文: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用現代的語言,宿王華菩薩是做球給佛陀,於是佛陀可以講出法華經的地位:諸經中王。

我喜歡法華經的經文中的那種描述的想像力: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你可能會覺得就是「想像而已」。

來,如果你有讀康德哲學,那麼,康德說,想像力是一切知識發動的「那個力量」。正是「想像力」,雜多與範疇才能被結合起來,「知識」才能有可能。

如果你讀胡塞爾,「被動綜合」的那個領域的運作,也可說是想像力式的運作。

讀佛典,看到充滿想像力的部分,千萬不要輕易放過。是行法啊。
而是要跟著經典,讓想像力跟著經典的內容跑。來,想像你是池、是火.是衣: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

佛典中給我們去跟著想像的內容,這內容,為我們充實那生命中最底層依著想像力運作的那一部分。

這是佛典的潛移默化的功效。經文: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的难行苦行意义

这篇,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而言,是一个转折点。
也就是,忽然有听众插了话进来,在佛陀的讲法过程,一时间为受众带来了某种意外的期待。

这我们也常有的经验。

比方说,可能有老师在正在教html, css的语法结构,
忽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老师,你女儿喜不喜欢学这种?怎么学?

同学的精神就来了。

同样的状况,
经文: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

世尊在谈法华经时,
宿王华这位听众,忽然就天外飞来一笔的问说,有一位「药王菩萨」,听说他的修行很有名,这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再进一步的详看。
难行苦行这种字眼,往往是代表小乘的意思。
宿王华是挑战的说,药王菩萨是很有名的修行者,但袉的方法看起来是难行苦行啊,好像并不是像法华经里面所用的方法。

这一发问挑战,让其他的读者,精神就来了。经文:
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佛陀开始讲药王菩萨的行谊,总总的修行过程。中间相关的人事物。最后,总结,经文:
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最后又藉此强调,经文: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用现代的语言,宿王华菩萨是做球给佛陀,于是佛陀可以讲出法华经的地位:诸经中王。

我喜欢法华经的经文中的那种描述的想象力: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你可能会觉得就是「想象而已」。

来,如果你有读康德哲学,那么,康德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发动的「那个力量」。正是「想象力」,杂多与范畴才能被结合起来,「知识」才能有可能。

如果你读胡塞尔,「被动综合」的那个领域的运作,也可说是想象力式的运作。

读佛典,看到充满想象力的部分,千万不要轻易放过。是行法啊。
而是要跟着经典,让想象力跟着经典的内容跑。来,想象你是池、是火.是衣: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

佛典中给我们去跟着想象的内容,这内容,为我们充实那生命中最底层依着想象力运作的那一部分。

这是佛典的潜移默化的功效。经文: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給出什麼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給出什麼

囑累品,是佛學經典中的文本結構中,大概都會看到的一個章節。

這往往是佛講了這部經的內容後,最後會對聽眾講:要如何來對待此經!

在傳統的一般佛學經典閱讀印象中,你會看到是佛鼓勵人們要如何地去閱讀此經,
再來,
重要的是,如何「讓其他人」也能夠聽到此經;
最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其他人「能夠了解此經的內容、義理」。

經典,是文本。
文本,如果要能對受眾產生理解上的意義,有一個前提:受眾也要能達到某種水準。
例如,你不可能直接教沒有學過數學的人微積分;想學微積分,總要有一些先前的數學計算能力訓練。

所以,我們往往能從囑累品中看到,一部經典對讀者的預設值;
但從修行的角度而言,我們會看到這部經典會談到如何讓讀者跨越「程度上」的障礙,能夠也有最大可能的對該經典的了解。
這裡,如何去讓受眾聽得懂,就是「行法」,這有行法可看到。

法華經,在傳統漢傳佛學中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這是,「成佛」的經典,不是教你成為一位拿著好人卡的經典。

所以,是最高檔次的經典。

經文: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如果有受眾聽不下去,也不用難過;就請受眾去讀其他的初入門經典。法華經自己講的很清楚。

那麼,如何去講這一部最高檔次的經典呢?講者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

經文:
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堅吝」。這是講此經最重要的心法,也是依《法華經》修行的「行法」

為什麼在這裡提出這一種「行法」:勿生堅吝?法華經為什麼要提出這種行法?這是我最常問我自己的。

時間倒轉一下。

有一天,我在教室,講著講著,忽然想帶到對某個理論的講述。
但,一看台下學生,還能把頭抬著的二、三個,都是用眼神說我不想聽理論。

老師啊,你,就是你自己,你要不要說呢?當學生都「發自內心」的說不想聽。我問自己。

是要講理論呢?還是講他們想聽的那種你好棒棒的東東。我疑懼?我害怕!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那時,我心中冒出這句。

這時,我才理解什麼是「勿生慳吝」。才了解為什麼「勿生慳吝」是一種行法。

行法,是行者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別人的。

那時,我才理解,要不要往下講理論,最大的障礙是「我自己」,而不是台下的「學生」。

不管你講什麼,別人能不能懂,都不是你能掌握的。
但,你要不要講下去,你要走出你自己的「心魔」。那種,要去討好別人的「心魔」。

如果你講的是升官發財或是快速成名,一定堂堂滿人。

如果你要講「成佛」呢?被笑是剛好而已。

你要講下去嗎?只有「勇氣」是完全不夠用的。真的。

只有你「勿生慳吝」,別人才有機會可以「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慳吝,就是「給出去」。只有是你自己的東東,你才能夠「給出去」。
你不一定有「自己的東西」可以給出去啦!
換另一個角度來講,
能不能「給出去」,才能測試出那東東是不是真的是你的了,的檢測標準。

只要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你往往給的有點害怕;你往往只是想討好別人,而已。

只有是你「自己真正有的」,你才能夠「勿生慳吝」。

勿生慳吝,是行法。


*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的给出什么

嘱累品,是佛学经典中的文本结构中,大概都会看到的一个章节。

这往往是佛讲了这部经的内容后,最后会对听众讲:要如何来对待此经!

在传统的一般佛学经典阅读印象中,你会看到是佛鼓励人们要如何地去阅读此经,
再来,
重要的是,如何「让其他人」也能够听到此经;
最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其他人「能够了解此经的内容、义理」。

经典,是文本。
文本,如果要能对受众产生理解上的意义,有一个前提:受众也要能达到某种水平。
例如,你不可能直接教没有学过数学的人微积分;想学微积分,总要有一些先前的数学计算能力训练。

所以,我们往往能从嘱累品中看到,一部经典对读者的默认值;
但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我们会看到这部经典会谈到如何让读者跨越「程度上」的障碍,能够也有最大可能的对该经典的了解。
这里,如何去让受众听得懂,就是「行法」,这有行法可看到。

法华经,在传统汉传佛学中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这是,「成佛」的经典,不是教你成为一位拿着好人卡的经典。

所以,是最高档次的经典。

经文:
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如果有受众听不下去,也不用难过;就请受众去读其他的初入门经典。法华经自己讲的很清楚。

那么,如何去讲这一部最高档次的经典呢?讲者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经文:
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坚吝」。这是讲此经最重要的心法,也是依《法华经》修行的「行法」

为什么在这里提出这一种「行法」:勿生坚吝?法华经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行法?这是我最常问我自己的。

时间倒转一下。

有一天,我在教室,讲着讲着,忽然想带到对某个理论的讲述。
但,一看台下学生,还能把头抬着的二、三个,都是用眼神说我不想听理论。

老师啊,你,就是你自己,你要不要说呢?当学生都「发自内心」的说不想听。我问自己。

是要讲理论呢?还是讲他们想听的那种你好棒棒的东东。我疑惧?我害怕!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那时,我心中冒出这句。

这时,我才理解什么是「勿生悭吝」。才了解为什么「勿生悭吝」是一种行法。

行法,是行者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的。

那时,我才理解,要不要往下讲理论,最大的障碍是「我自己」,而不是台下的「学生」。

不管你讲什么,别人能不能懂,都不是你能掌握的。
但,你要不要讲下去,你要走出你自己的「心魔」。那种,要去讨好别人的「心魔」。

如果你讲的是升官发财或是快速成名,一定堂堂满人。

如果你要讲「成佛」呢?被笑是刚好而已。

你要讲下去吗?只有「勇气」是完全不够用的。真的。

只有你「勿生悭吝」,别人才有机会可以「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悭吝,就是「给出去」。只有是你自己的东东,你才能够「给出去」。
你不一定有「自己的东西」可以给出去啦!
换另一个角度来讲,
能不能「给出去」,才能测试出那东东是不是真的是你的了,的检测标准。

只要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你往往给的有点害怕;你往往只是想讨好别人,而已。

只有是你「自己真正有的」,你才能够「勿生悭吝」。

勿生悭吝,是行法。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麼?

先把一些有的沒有的想法,先擺一邊。

來,如果我問:你想要來描寫一種超自然力量的那種景緻,那麼你會寫出的內容是什麼?

再想想!或許,你會忽然發現,你好像連那種想像力都沒有了?

對,沒有想像力的人,怎麼可能有想像力去「想像」你的未來?
沒有對你的未來有想像力,你怎麼可能從「現在」去調整你的所做所為去達致某種你期待的未來的到來!

想像力,如果是和「現實」都一樣的,或是「可預期的」,那還是想像力嗎?

如果,你的真正的大學生活,和你高中時對「大學生活的想像」是一致的,那你還可算是想像嗎?

「如來神力品」,是一種想像,一種和現實不同的想像。但,「正是想像」,所以,這篇文本對我們開啟了一種生命中的不可預期的精彩。

一種,可以達到的不可預期的精彩。

經文:
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這想像很有「文學」張力。但,佛學不是文學,佛學指向著一種你生命中「現在無法預期」的一種可能性之精彩。

「出廣長舌」,是指什麼?

經文: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法華經的這樣子的真理的表達能力,用「出廣長舌」來表示。

這其實也就是說,你也可以有「出廣長舌」的能力;佛有,你就有。

想像的很厲害吧。但,想像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想像是一種從「現在」企向著「未來」的表述內容,如果「未來」不是模模糊糊的在你心中有所成形,想像是被無法被「做出來的」。

就怕你沒有想像的熱情。

好了,你出了廣長舌,要做什麼?天天吃草莓蛋糕嗎?

當然不是。

經文: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能除諸幽冥」、「能滅眾生闇」、「教無量菩薩」,這是菩薩的心量。

你又想像不到了吧。

讀經,就是看到那種心量,然後,讓自己也可以開始如此想像起來。一想像,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電路,就通電了。


*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么?

先把一些有的没有的想法,先摆一边。

来,如果我问:你想要来描写一种超自然力量的那种景致,那么你会写出的内容是什么?

再想想!或许,你会忽然发现,你好像连那种想象力都没有了?

对,没有想象力的人,怎么可能有想象力去「想象」你的未来?
没有对你的未来有想象力,你怎么可能从「现在」去调整你的所做所为去达致某种你期待的未来的到来!

想象力,如果是和「现实」都一样的,或是「可预期的」,那还是想象力吗?

如果,你的真正的大学生活,和你高中时对「大学生活的想象」是一致的,那你还可算是想象吗?

「如来神力品」,是一种想象,一种和现实不同的想象。但,「正是想象」,所以,这篇文本对我们开启了一种生命中的不可预期的精彩。

一种,可以达到的不可预期的精彩。

经文:
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这想象很有「文学」张力。但,佛学不是文学,佛学指向着一种你生命中「现在无法预期」的一种可能性之精彩。

「出广长舌」,是指什么?

经文: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法华经的这样子的真理的表达能力,用「出广长舌」来表示。

这其实也就是说,你也可以有「出广长舌」的能力;佛有,你就有。

想象的很厉害吧。但,想象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想象是一种从「现在」企向着「未来」的表述内容,如果「未来」不是模模糊糊的在你心中有所成形,想象是被无法被「做出来的」。

就怕你没有想象的热情。

好了,你出了广长舌,要做什么?天天吃草莓蛋糕吗?

当然不是。

经文:
如日月光明,    能除诸幽冥。    斯人行世间,    能灭众生闇,
教无量菩萨、    毕竟住一乘。

「能除诸幽冥」、「能灭众生闇」、「教无量菩萨」,这是菩萨的心量。

你又想象不到了吧。

读经,就是看到那种心量,然后,让自己也可以开始如此想象起来。一想象,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电路,就通电了。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行法是什麼



法華經是大乘的經典,大乘在解脫上的思考點是從「我與他人之關係」而著眼的;
正是這一點,大乘和小乘有了差異。

從,「我和他人的關係」這一視角出發,那麼,依此種理論而開展出來的「行法」會是什麼呢?

從之前的文本解釋中,有了很多隨文而來的說明。

然而,在這一章,提出了「我和他人之關係」而來的一個綱領式的行法:對他人「常不輕」。

常不輕菩蕯是菩薩的名字,但在佛學經典文本中,菩薩的名稱往往代表一位菩薩的性德,即祂的個人特質,那當然也就指示了祂的個人特色的行法。

常不輕菩薩是一位菩蕯,這位菩蕯之所能是菩薩,他的行持的方法,即行法,很簡單,就是對別人「常不輕」。

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難。

想想自己,你一整天的心念的閃動當中,(A)「輕人的」多,還是(B)「不輕人的」多?

一定是A。

再來,上面提的是小事。下面的才難。

如何能夠你「對每一個人」都不輕視?每一個哦,喜的惡的都算?

經文:
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看到沒有,這才是「常不輕」。

這種修法,如果你能體認,如果你能修得下去,最後一定成佛。直截了當。

經文: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佛在因地時能以「常不輕」的行法最後成佛?那麼,一個人為什麼有能力去對別人「常不輕」?這不容易做到。

經文:
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這一種方法,則是讓一個人有能力去「常不輕」人的行法。

法華經一再強調: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正是這種行法,使得法華經成為在中原大地最被廣為接受的大乘經典。

在傳統文化中,讀經,本來就是重要的生命成長的方法。

如果你對佛學是「信受」的,如果你在修行過程中有時感到不得力,那麼,法華經提供了一種更基礎的修行方式:常不輕。

再強調一次,這是行法,而不是一種社會化的好人卡。
很難。但如果你願意去試看看,那麼,生命的自我轉化,從這裡開始。

*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的行法是什么

法华经是大乘的经典,大乘在解脱上的思考点是从「我与他人之关系」而着眼的;
正是这一点,大乘和小乘有了差异。

从,「我和他人的关系」这一视角出发,那么,依此种理论而开展出来的「行法」会是什么呢?

从之前的文本解释中,有了很多随文而来的说明。

然而,在这一章,提出了「我和他人之关系」而来的一个纲领式的行法:对他人「常不轻」。

常不轻菩蕯是菩萨的名字,但在佛学经典文本中,菩萨的名称往往代表一位菩萨的性德,即祂的个人特质,那当然也就指示了祂的个人特色的行法。

常不轻菩萨是一位菩蕯,这位菩蕯之所能是菩萨,他的行持的方法,即行法,很简单,就是对别人「常不轻」。

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

想想自己,你一整天的心念的闪动当中,(A)「轻人的」多,还是(B)「不轻人的」多?

一定是A。

再来,上面提的是小事。下面的才难。

如何能够你「对每一个人」都不轻视?每一个哦,喜的恶的都算?

经文:
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看到没有,这才是「常不轻」。

这种修法,如果你能体认,如果你能修得下去,最后一定成佛。直截了当。

经文: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佛在因地时能以「常不轻」的行法最后成佛?那么,一个人为什么有能力去对别人「常不轻」?这不容易做到。

经文: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这一种方法,则是让一个人有能力去「常不轻」人的行法。

法华经一再强调: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正是这种行法,使得法华经成为在中原大地最被广为接受的大乘经典。

在传统文化中,读经,本来就是重要的生命成长的方法。

如果你对佛学是「信受」的,如果你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感到不得力,那么,法华经提供了一种更基础的修行方式:常不轻。

再强调一次,这是行法,而不是一种社会化的好人卡。
很难。但如果你愿意去试看看,那么,生命的自我转化,从这里开始。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那種樣態的修行



首先,有二個概念先說明一下。

法師,指的是去講法華經給別人聽的人,用一種較廣義的說法,我寫這文的當下,我也是法師。

功德,是指一種行為對行為者本身可能帶來的自我改變的效應。依佛學,自我改變了,這外在世界也會相應的對你產生不同意義和理解。

於是,這二者結合,就形成了一種論述結構:講經,是一種修行的行法。

這,好像沒有怎麼樣。

在漢傳佛法,即傳統在中原大地所發展成熟的佛法,這是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觀念了;
我們在漢傳佛法長大的文化習俗中,也就理所當然的以為如此。

但,如果從歷史,從原始佛法來看,法華經對「講經」的重視和強調,幾幾乎乎和原始佛教重視苦行和類苦行的修行方式(例如白骨觀),相當的不同。可以說,幾幾乎乎「看起來」是以一種叛逆的姿態來呈現。

正是這種「明顯的」差異,從佛教發展史而言,才會以「大乘」佛法這樣的名詞,來表達和原始佛教(小乘)的差別。

漢傳佛教,所接受到的佛法,正是大乘佛法。所以,法華經在中原大地中,有極高的地位;而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正是不分男女老少常被唸誦的一篇。

然而,說「叛逆」並不是指和小乘「對立」,不是。
而是,那是奠基在小乘的基礎上而有更廣大眼界的一種佛學觀念和修法。

如果你愛讀佛學文本,你會看到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在於「人無我」和「法無我」。這是指,
小乘所較關注的重點,在於「個人」如何可能解脫(無我),例如因緣觀以及白骨觀修法(這是基礎啊);
而大乘,同樣的在「解脫」的這一目標下,將視野擴大到「他人」,以及「我和世界的關係」。
這是理論上的必然,因為,我們必然要問:我的解脫與他人與世界有什麼關係?

所以,大乘的一本非常理論性的典籍《華嚴經》,就提出了「法界觀」(注意,這和小乘的因緣觀有極大不同的內容)。法界,就是從個人的視角再走到「與他人的關係」這一視角。

(我想到胡塞爾從意向性到生活世界的理論演變,也是如此)。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不再是「白骨觀」之類的「個人」可以獨自完成的修法;
相反的,
大乘的修法,例如六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都是一種以「我與他人關係」為思考模式而來的修法。

大乘並不否定小乘,但大乘的確也提出了傳統小乘所沒有著眼到的新範圍。

講經,就是大乘佛法下的「新的修行方式」。講經,只有在「我與他人」的關係下才會成立的行為。

任何行法,必然要論其「功德」,也就是「效果」,這是佛學的特色,很「科學的」。

經文: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再來的文本,從文學性而言,就是充滿想像力的華麗文本來形容功德。

但,如果佛學經典對你而言不是「文學」,而是一種對「實相」的描述,那麼,講經的功德就必然會引起你的注意。

經文: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注意,是跟「常精進」菩薩說的哦。跟誰說,往往代表那種修法的人的人格特色以及要留意的修行重點。

**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的那种样态的修行

首先,有二个概念先说明一下。

法师,指的是去讲法华经给别人听的人,用一种较广义的说法,我写这文的当下,我也是法师。

功德,是指一种行为对行为者本身可能带来的自我改变的效应。依佛学,自我改变了,这外在世界也会相应的对你产生不同意义和理解。

于是,这二者结合,就形成了一种论述结构:讲经,是一种修行的行法。

这,好像没有怎么样。

在汉传佛法,即传统在中原大地所发展成熟的佛法,这是一个有点「老生常谈」的观念了;
我们在汉传佛法长大的文化习俗中,也就理所当然的以为如此。

但,如果从历史,从原始佛法来看,法华经对「讲经」的重视和强调,几几乎乎和原始佛教重视苦行和类苦行的修行方式(例如白骨观),相当的不同。可以说,几几乎乎「看起来」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来呈现。

正是这种「明显的」差异,从佛教发展史而言,才会以「大乘」佛法这样的名词,来表达和原始佛教(小乘)的差别。

汉传佛教,所接受到的佛法,正是大乘佛法。所以,法华经在中原大地中,有极高的地位;而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正是不分男女老少常被念诵的一篇。

然而,说「叛逆」并不是指和小乘「对立」,不是。
而是,那是奠基在小乘的基础上而有更广大眼界的一种佛学观念和修法。

如果你爱读佛学文本,你会看到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在于「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指,
小乘所较关注的重点,在于「个人」如何可能解脱(无我),例如因缘观以及白骨观修法(这是基础啊);
而大乘,同样的在「解脱」的这一目标下,将视野扩大到「他人」,以及「我和世界的关系」。
这是理论上的必然,因为,我们必然要问:我的解脱与他人与世界有什么关系?

所以,大乘的一本非常理论性的典籍《华严经》,就提出了「法界观」(注意,这和小乘的因缘观有极大不同的内容)。法界,就是从个人的视角再走到「与他人的关系」这一视角。

(我想到胡塞尔从意向性到生活世界的理论演变,也是如此)。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不再是「白骨观」之类的「个人」可以独自完成的修法;
相反的,
大乘的修法,例如六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都是一种以「我与他人关系」为思考模式而来的修法。

大乘并不否定小乘,但大乘的确也提出了传统小乘所没有着眼到的新范围。

讲经,就是大乘佛法下的「新的修行方式」。讲经,只有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下才会成立的行为。

任何行法,必然要论其「功德」,也就是「效果」,这是佛学的特色,很「科学的」。

经文:
若于大众中,    以无所畏心、    说是法华经,    汝听其功德。

再来的文本,从文学性而言,就是充满想象力的华丽文本来形容功德。

但,如果佛学经典对你而言不是「文学」,而是一种对「实相」的描述,那么,讲经的功德就必然会引起你的注意。

经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注意,是跟「常精进」菩萨说的哦。跟谁说,往往代表那种修法的人的人格特色以及要留意的修行重点。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的隨喜什麼



隨喜,是一種態度和,從佛學角度而言,這也是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如果你一直聽起來很有排斥感,那你就改成「讀書方法」。這是相同的。

隨喜,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你的德性,或是去實踐你的一些善念。

這看起來,好像很沒有什麼。

對,因為這一「大乘」佛法的觀念,在漢傳佛教的漫長發展過程當中,早已成為我們的某種熟悉的想法。

如果和原始佛教那種尚較多「苦行」色彩的佛學相較;
苦行的方法,是一種特別的孤立於日常生活的方法,
隨喜這種方法,則是要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方法。

那麼,從這一歷史的角度而言,隨喜在那時代的特別性就可以被看出來。

隨喜的這種融入生活中的方法,說明了為什禪宗在傳統文化是那麼受歡迎。生活即是禪!

法華經,很特別的,更是把這種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態度,提到了一種高度,經文的表達方式很華麗的: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對佛學只是欣賞者而言,這是一種高度的想像力。

但如果讀者你,對佛學是有某種更深沈的思考和相信者,
這段指示了隨喜這種修法的「效應」: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這種人生情境,如果你是有期待的,那麼「隨喜」就是你可以做得到的行法。


**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的随喜什么

随喜,是一种态度和,从佛学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如果你一直听起来很有排斥感,那你就改成「读书方法」。这是相同的。

随喜,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你的德性,或是去实践你的一些善念。

这看起来,好像很没有什么。

对,因为这一「大乘」佛法的观念,在汉传佛教的漫长发展过程当中,早已成为我们的某种熟悉的想法。

如果和原始佛教那种尚较多「苦行」色彩的佛学相较;
苦行的方法,是一种特别的孤立于日常生活的方法,
随喜这种方法,则是要融入于日常生活的方法。

那么,从这一历史的角度而言,随喜在那时代的特别性就可以被看出来。

随喜的这种融入生活中的方法,说明了为什禅宗在传统文化是那么受欢迎。生活即是禅!

法华经,很特别的,更是把这种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态度,提到了一种高度,经文的表达方式很华丽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对佛学只是欣赏者而言,这是一种高度的想象力。

但如果读者你,对佛学是有某种更深沈的思考和相信者,
这段指示了随喜这种修法的「效应」: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这种人生情境,如果你是有期待的,那么「随喜」就是你可以做得到的行法。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的什麼是最好的功德


功德,好,用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字眼,可以說是做好事。

佛學或談倫理價值系統的學問(倫理學)或修行,基本上都必須在修行過程中,面臨著「去比較」各種不同價值的這一過程。

但這一過程的【重點】並不是你要去記下那些被談的好事項目,
而是,
你要去理解,價值之所以被論證出來的背後的那一套思維系統。

例如,柏拉圖的倫理學就和亞理斯多德的倫理學在思維系統上不同;
斯賓若莎的倫理學和康德的倫理學,論證系統也不同。

分別功德品,是接在「如來壽量品」之後,
所以,
其所要「分別」的功德,所指的正是去相信「壽量無限」這樣的一種觀念,
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

經文:
佛說稀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思維系統,所以可以說「壽命不可量」是一種具有「最好功德」之價值的意義呢?

另一種問法:為什麼不是第二、第三,而是第一呢?

經文: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是第一,那是因為「無有限量」。任何有限的,都會有限制。

那如何而可能「無有限量」?

你必須走出「有限」的觀念!
依胡塞爾對時間性的現象學解釋,只要是人,你一定是在連續的時空概念下而進行種種思維行為,即在時間性下的對象性思考。

只要你活著,你就在時間概念的限制下。

壽命不可量。壽命為什麼不可量?那是因為這指向了非時間架構下的非對象性的東東。

不可量,並不是指很多很多很多,量都量不完;
而是,
那是指「生命中有一種超越出時間性概念所可以掌握的」東東。
亦即,沖出了「時間性」,所以,「不可量」。

一般而言,我們會用「形而上學」來指稱。

形而上,就是指在「形而下」之上;形而下就是指我們經驗界所經驗的各種對象性經驗。

對修行者而言,對佛學而言,去探討生命中的「非時間性的那個」,是真正修行的第一步;
其他的各種好事,都只是「資糧道」,亦即是準備階段,而已。

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指讀誦法華經;而法華經,是一本從根本上是強調壽命不可量的經典。

只要你開始去探討、去思維、去想「壽命不可量」這一觀念、想法,
不管你想的多深,多淺,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已走在對生命探討的一個真正的起點。
所以,「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注意:趨,近,坐。

胡塞爾對我最大的思想衝擊就在於:他用時間現象學論證了,時間只是一套「主觀的觀念」,而不是外在於我們的某種不可動搖的現實物。(愛因思坦廣義相對論也如此說,只是我無法用物理學去論證式的理解,我沒有那種物理學的能力)。

但胡塞爾亦論證了,在時間這觀念之「背後」,有一種「非時間的境域」撐起了時間這種概念。

非時間境域,也就是壽命不可量的境域。

**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的什么是最好的功德

功德,好,用一般我们所熟知的字眼,可以说是做好事。

佛学或谈伦理价值系统的学问(伦理学)或修行,基本上都必须在修行过程中,面临着「去比较」各种不同价值的这一过程。

但这一过程的【重点】并不是你要去记下那些被谈的好事项目,
而是,
你要去理解,价值之所以被论证出来的背后的那一套思维系统。

例如,柏拉图的伦理学就和亚理斯多德的伦理学在思维系统上不同;
斯宾若莎的伦理学和康德的伦理学,论证系统也不同。

分别功德品,是接在「如来寿量品」之后,
所以,
其所要「分别」的功德,所指的正是去相信「寿量无限」这样的一种观念,
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

经文:
佛说稀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系统,所以可以说「寿命不可量」是一种具有「最好功德」之价值的意义呢?

另一种问法:为什么不是第二、第三,而是第一呢?

经文: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是第一,那是因为「无有限量」。任何有限的,都会有限制。

那如何而可能「无有限量」?

你必须走出「有限」的观念!
依胡塞尔对时间性的现象学解释,只要是人,你一定是在连续的时空概念下而进行种种思维行为,即在时间性下的对象性思考。

只要你活着,你就在时间概念的限制下。

寿命不可量。寿命为什么不可量?那是因为这指向了非时间架构下的非对象性的东东。

不可量,并不是指很多很多很多,量都量不完;
而是,
那是指「生命中有一种超越出时间性概念所可以掌握的」东东。
亦即,冲出了「时间性」,所以,「不可量」。

一般而言,我们会用「形而上学」来指称。

形而上,就是指在「形而下」之上;形而下就是指我们经验界所经验的各种对象性经验。

对修行者而言,对佛学而言,去探讨生命中的「非时间性的那个」,是真正修行的第一步;
其他的各种好事,都只是「资粮道」,亦即是准备阶段,而已。

经文: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注意:趋,近,坐。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指读诵法华经;而法华经,是一本从根本上是强调寿命不可量的经典。

只要你开始去探讨、去思维、去想「寿命不可量」这一观念、想法,
不管你想的多深,多浅,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已走在对生命探讨的一个真正的起点。
所以,「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胡塞尔对我最大的思想冲击就在于:他用时间现象学论证了,时间只是一套「主观的观念」,而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某种不可动摇的现实物。(爱因思坦广义相对论也如此说,只是我无法用物理学去论证式的理解,我没有那种物理学的能力)。

但胡塞尔亦论证了,在时间这观念之「背后」,有一种「非时间的境域」撑起了时间这种概念。

非时间境域,也就是寿命不可量的境域。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的生命態度



如來壽量,有多少?
這是本篇想談的問題意識。

人是不是死了之後就一了百了,
還是說,
人在死後,還有一些什麼「相關項」的存在?

天堂,地嶽,是一般生活或宗教性質強烈的表述字眼,
但終歸核心是:生命的有限或無限。

康德談「福德之間」,在追問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行善?
或說,人為什麼要追求理想、理念而行動?

經過一番論證,他說,因為上帝存在!

他從人的行善之本能,推論出:上帝、靈魂以及自由,是必須存在的;
唯有這三者是必須存在,所以我們才有義務去行善。

我思考了了很久很久:
人的生命如果不是無限的,那麼人根本連「行善」的意識都無法被感知出來。

善的如果有意義而被人感受到,正因為善這種意識恰恰是奠基於超越於生命有限性的想像。

有什麼東東是沒有時間超越性的,而被你感受為善的嗎?沒有啦真的。去感受感受。

來壽量品,談相同的東東,只是以佛學的架構下來談。

要人去相信生命是無限的,很難。那和你眼睛所看到的不一樣。

所以,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釋氏一直強調要相信我說的啊。可見,這有多難被信受。於是,他講出了生命的無限性的句子,經文: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生命是無時間性的。

有限,無限是「時間性」這種概念所區分出來的。
但,時間性這種概念,恰恰是人這種存在者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因為是自己在「無(潛)意識中」所創造出來,所以你深信不疑。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早論證時空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連續性。

如果你讀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的理論,就可以了解,現在「並不存在」,現在是滯留的和前攝所共同存在。這引導了海德格爾的「本有」。

換言之,這正如同傳統佛學所言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相同一。

好。

但我們畢竟是在時空概念狀況下才能如此的活著。

於是,在眼前所見的時間架構下,你能不能相信人具有越超時間的本質性,或著說無限生命性。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你不相信,如果你沒有某種自己肉身生命超越性的某種感受,你不會想去追求生命的意義,你不會去探問什麼是善與德性。

經文: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惠,    速成就佛身。

生命的無限性,是修行的基礎。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的生命态度

如来寿量,有多少?
这是本篇想谈的问题意识。

人是不是死了之后就一了百了,
还是说,
人在死后,还有一些什么「相关项」的存在?

天堂,地岳,是一般生活或宗教性质强烈的表述字眼,
但终归核心是:生命的有限或无限。

康德谈「福德之间」,在追问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行善?
或说,人为什么要追求理想、理念而行动?

经过一番论证,他说,因为上帝存在!

他从人的行善之本能,推论出:上帝、灵魂以及自由,是必须存在的;
唯有这三者是必须存在,所以我们才有义务去行善。

我思考了了很久很久:
人的生命如果不是无限的,那么人根本连「行善」的意识都无法被感知出来。

善的如果有意义而被人感受到,正因为善这种意识恰恰是奠基于超越于生命有限性的想象。

有什么东东是没有时间超越性的,而被你感受为善的吗?没有啦真的。去感受感受。

来寿量品,谈相同的东东,只是以佛学的架构下来谈。

要人去相信生命是无限的,很难。那和你眼睛所看到的不一样。

所以,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如是三白已,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释氏一直强调要相信我说的啊。可见,这有多难被信受。于是,他讲出了生命的无限性的句子,经文: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生命是无时间性的。

有限,无限是「时间性」这种概念所区分出来的。
但,时间性这种概念,恰恰是人这种存在者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因为是自己在「无(潜)意识中」所创造出来,所以你深信不疑。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早论证时空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连续性。

如果你读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的理论,就可以了解,现在「并不存在」,现在是滞留的和前摄所共同存在。这引导了海德格尔的「本有」。

换言之,这正如同传统佛学所言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相同一。

好。

但我们毕竟是在时空概念状况下才能如此的活着。

于是,在眼前所见的时间架构下,你能不能相信人具有越超时间的本质性,或着说无限生命性。

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你不相信,如果你没有某种自己肉身生命超越性的某种感受,你不会想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你不会去探问什么是善与德性。

经文: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惠,    速成就佛身。

生命的无限性,是修行的基础。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為什麼「從地」



從地湧出品是一篇很具有「想像力」的作品,一堆菩薩從地湧出。經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情節呢?這又寓意了什麼?我個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是「從地」,而不是從「天空」?

從故事情節的角度而言,〈從地勇出品〉只是一種提前的故事鋪陳,那是為了讓下一章節〈如來夀量品〉的開展有意義的一種鋪陳。

如來夀量品是強調:人的生命是無盡的,正如同我們一般而言所想像的靈魂。

那麼,要如何讓這樣的一種「意義說明」的理解是有最大的可能的呢?

於是,有〈從地湧出品〉這樣的情節提出鋪陳。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些菩薩聽此經後,發了大心,說要守護宣揚此經。

佛說,謝了。但我自己有人哦。於是一些「自己人」就從地湧出。

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多的不得了。滿坑滿谷。

於是有人就發了疑情,問:這些人是那裡來的?是什麼時候修行的?經文: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佛說: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議。

為什麼要如此強調「佛智叵思議」。因為,以下要講的,不是一般人經驗中的習慣性認知。

佛說:這些人是我以前教的學生。

這其實也就是說,我已經教了很多很多的時間了,也就是說,我的生命是很多世的,不是只有這一世。

佛學中對人性,對人的靈魂的無時間性的存在,用這個故事,展開了。

**
這個故事很有趣。

要強調生命靈魂的無始無終的特性,為什麼要用「教學」的故事來表達呢?

這裡,又凸顯出大乘佛學的另一特色:啟悟他人。

人,是透過啟悟他人這種行法,來達到自我的開悟。

當老師的,看到這裡,你有沒有很開心。「從地湧出」的從「地」,就是指靠自己修行,亦即老師要靠自己的教學來修行。

教學,或是任何具有教導性質的位置,與其說是你教學生,倒不如說,有學生的顯現,讓你得以獲得「教學」的情境,而得以透過「啟悟他人」這種行法,來自我開悟。

對一位老師而言,教書是行法。行法的核心是:啟悟他人。

什麼是啟悟他人的啟悟內容?經文:「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是我「領悟的」,這一點讓我完全改變了師生關係。讓我完全有新的教學方式的思考。

教書,或是任何具有教導性質的位置,教書本身就可以是一種行法。但教書要能是一種行法,而不是其他的職業,在於你所設定的目的要是: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哈,難吧。要讓學生拍微電影,不難;要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那是難如登天。

但,要讓教學也是一種「行法」,而不只是一種「謀生工具」,其所要設定的目的就必須設定在: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裡又回到佛學的基本信念:我即他人,他人即我;我如何對他人,他人即如何對我。在這情況下,要修行,就要把對他人的目標拉高到一個更棒的檔次,於是你才能有可能從「對他人的過程」中,獲益。

所以,才要「發心」,發大心。

**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的为什么「从地」

从地涌出品是一篇很具有「想象力」的作品,一堆菩萨从地涌出。经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情节呢?这又寓意了什么?我个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是「从地」,而不是从「天空」?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而言,〈从地勇出品〉只是一种提前的故事铺陈,那是为了让下一章节〈如来寿量品〉的开展有意义的一种铺陈。

如来寿量品是强调:人的生命是无尽的,正如同我们一般而言所想象的灵魂。

那么,要如何让这样的一种「意义说明」的理解是有最大的可能的呢?

于是,有〈从地涌出品〉这样的情节提出铺陈。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些菩萨听此经后,发了大心,说要守护宣扬此经。

佛说,谢了。但我自己有人哦。于是一些「自己人」就从地涌出。

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多的不得了。满坑满谷。

于是有人就发了疑情,问:这些人是那里来的?是什么时候修行的?经文: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佛说: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议。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佛智叵思议」。因为,以下要讲的,不是一般人经验中的习惯性认知。

佛说:这些人是我以前教的学生。

这其实也就是说,我已经教了很多很多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我的生命是很多世的,不是只有这一世。

佛学中对人性,对人的灵魂的无时间性的存在,用这个故事,展开了。

**
这个故事很有趣。

要强调生命灵魂的无始无终的特性,为什么要用「教学」的故事来表达呢?

这里,又凸显出大乘佛学的另一特色:启悟他人。

人,是透过启悟他人这种行法,来达到自我的开悟。

当老师的,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很开心。「从地涌出」的从「地」,就是指靠自己修行,亦即老师要靠自己的教学来修行。

教学,或是任何具有教导性质的位置,与其说是你教学生,倒不如说,有学生的显现,让你得以获得「教学」的情境,而得以透过「启悟他人」这种行法,来自我开悟。

对一位老师而言,教书是行法。行法的核心是:启悟他人。

什么是启悟他人的启悟内容?经文:「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这是我「领悟的」,这一点让我完全改变了师生关系。让我完全有新的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书,或是任何具有教导性质的位置,教书本身就可以是一种行法。但教书要能是一种行法,而不是其他的职业,在于你所设定的目的要是:让学生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哈,难吧。要让学生拍微电影,不难;要让学生「一心精进,求无上慧」,那是难如登天。

但,要讓教學也是一種「行法」,而不只是一種「謀生工具」,其所要設定的目的就必須設定在: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这里又回到佛学的基本信念:我即他人,他人即我;我如何对他人,他人即如何对我。在这情况下,要修行,就要把对他人的目标拉高到一个更棒的档次,于是你才能有可能从「对他人的过程」中,获益。

所以,才要「发心」,发大心。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如何安樂



安樂行品,是指在一種「安樂」的狀態中去自我對自己實踐「法華經所談的」的過程。

勿小看這句。

如果這句你沒有什麼感覺,那表示你對什麼「實踐」和「修行」之類的東東,是沒有經驗的,那也亦即,你從沒有做過。

可能你會抗議,你說,你也去實踐了很多社會公益實踐。

這沒錯,很好。

但佛學或修行,首先談的是「對自我生命人格的提升」,然後再往外去談社會的東東。

可是你又會說,大乘是入世的啊。沒錯。入世是指去和社會打交道,而之所以要強調和社會打交道,是因為在這過程,我們可以透過「他人」來修正自己。

自己是不是有變化了,才是被思考的重心。

所以有一句很有名:「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華嚴經)。

就是指向外追逐各種社會化的「公益」,但卻沒有反觀自照(菩提心)的後果。

而這一對外社會化公益的追逐過程,因為「內」與「外」矛盾了,內迷失了,所以也就一定會有某種「不安」產生。

安樂行品,指的就是,在向外修諸善根的同時又能時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所可以達成的人性生命提升的效果。

而這一過程的心裡感受,必然是「安樂」。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安樂行品」中不斷的強調,在對外善行的過程中,要如何的「回觀自己」,也就是人會不會在向外公益中迷失自己。

這種迷失,很難回頭。

舉例而言,經文:「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其中的第二法,經文: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這句,你可能會覺得好笑。向外追逐時,拼命罵別人都來不急了,把別人踏在腳下都來不急了,怎麼可能會是「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對,這就是以向外公益轉成為魔業,和以向外公益當做是「行法」,的不同。

但,這有多難啊。難如登天。所以,才要特別列出這章。所以才談「安樂行」品: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行法,永遠都要自我反觀:我向別人喊的,我自己是不是做得到?

喊別人是為了觀照自己。

就佛學而言,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恨只會帶來恨,沒有其他。不管你是用什麼「偉大的口號」去恨!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的如何安乐


安乐行品,是指在一种「安乐」的状态中去自我对自己实践「法华经所谈的」的过程。

勿小看这句。

如果这句你没有什么感觉,那表示你对什么「实践」和「修行」之类的东东,是没有经验的,那也亦即,你从没有做过。

可能你会抗议,你说,你也去实践了很多社会公益实践。

这没错,很好。

但佛学或修行,首先谈的是「对自我生命人格的提升」,然后再往外去谈社会的东东。

可是你又会说,大乘是入世的啊。没错。入世是指去和社会打交道,而之所以要强调和社会打交道,是因为在这过程,我们可以透过「他人」来修正自己。

自己是不是有变化了,才是被思考的重心。

所以有一句很有名:「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华严经)。

就是指向外追逐各种社会化的「公益」,但却没有反观自照(菩提心)的后果。

而这一对外社会化公益的追逐过程,因为「内」与「外」矛盾了,内迷失了,所以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不安」产生。

安乐行品,指的就是,在向外修诸善根的同时又能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所可以达成的人性生命提升的效果。

而这一过程的心里感受,必然是「安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安乐行品」中不断的强调,在对外善行的过程中,要如何的「回观自己」,也就是人会不会在向外公益中迷失自己。

这种迷失,很难回头。

举例而言,经文:「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其中的第二法,经文: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这句,你可能会觉得好笑。向外追逐时,拼命骂别人都来不急了,把别人踏在脚下都来不急了,怎么可能会是「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对,这就是以向外公益转成为魔业,和以向外公益当做是「行法」,的不同。

但,这有多难啊。难如登天。所以,才要特别列出这章。所以才谈「安乐行」品: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行法,永远都要自我反观:我向别人喊的,我自己是不是做得到?

喊别人是为了观照自己。

就佛学而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恨只会带来恨,没有其他。不管你是用什么「伟大的口号」去恨!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的勸持是什麼作用啊?




勸持品,很簡單,即是去勸別人來讀此經,法華經。

這看起來挺俗氣的。

不是嗎?會有那一部經典,不是自吹自擂呢?

這是其一。

其二,在傳統的小乘佛法中,重視的是苦行,即經由一些「刻苦」的行為,來當作修行。

這種苦行樣子,看起來比較像是有那種苦哈哈的修行樣子。

為什麼大乘的修行方法,怎麼一改之前的修行方式,從「『自己』的苦行」變成了「對『別人』的勸持」?

這看起來好像是蠻有一種詐騙別人的感覺,好像是洗腦別人的樣子。

我真的是這樣的質疑的!

經文:
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看吧,這是大乘最重要的修行方去:說此經典。即,勸持。

說實在的,如果只是勸持就是修行,這會不會太「迷信」。

經文: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我等當起大忍力」。這句,敲中了我的心。「不惜身命」則震了我一下。

當一位老師很清楚的,如果你想要學生「聽你在教室講什麼」,你講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並不是真正讓學生「有心」想去聽的關鍵。關鍵在於你的「耐心」。

勸說,有那麼容易嗎?相較於「苦行」,那更難。

苦行,看起來很苦,但那是自己的,只和自己打交道。

勸說,卻是和別人打交道。

從「和別人打交道」的過程,來「修行自己」。這才是勸持的行法核心。

勸持有多難?你可以在這過程中有多少「自己的轉變」?

經文: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很累吧。還有很多,懶得抄了。看到這裡,你或許才會覺得,「苦行」搞不好更容易。
或許你才會了解,為什麼大乘會是「大」乘,因為是「大大」的修行痛苦。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的劝持是什么作用啊?


劝持品,很简单,即是去劝别人来读此经,法华经。

这看起来挺俗气的。

不是吗?会有那一部经典,不是自吹自擂呢?

这是其一。

其二,在传统的小乘佛法中,重视的是苦行,即经由一些「刻苦」的行为,来当作修行。

这种苦行样子,看起来比较像是有那种苦哈哈的修行样子。

为什么大乘的修行方法,怎么一改之前的修行方式,从「『自己』的苦行」变成了「对『别人』的劝持」?

这看起来好像是蛮有一种诈骗别人的感觉,好像是洗脑别人的样子。

我真的是这样的质疑的!

经文:
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看吧,这是大乘最重要的修行方去:说此经典。即,劝持。

说实在的,如果只是劝持就是修行,这会不会太「迷信」。

经文: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我等当起大忍力」。这句,敲中了我的心。「不惜身命」则震了我一下。

当一位老师很清楚的,如果你想要学生「听你在教室讲什么」,你讲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真正让学生「有心」想去听的关键。关键在于你的「耐心」。

劝说,有那么容易吗?相较于「苦行」,那更难。

苦行,看起来很苦,但那是自己的,只和自己打交道。

劝说,却是和别人打交道。

从「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来「修行自己」。这才是劝持的行法核心。

劝持有多难?你可以在这过程中有多少「自己的转变」?

经文: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是人怀恶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

浊劫恶世中,    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    数数见摈出。…

很累吧。还有很多,懒得抄了。看到这里,你或许才会觉得,「苦行」搞不好更容易。
或许你才会了解,为什么大乘会是「大」乘,因为是「大大」的修行痛苦。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的很操的老師



法華經,是「講故事的」,透過講故事來談它想要談的「道理」;
而不是以一種哲學思辨(如金剛經)或內容闡釋(如華嚴經)的方式,來訴說著「道理」。

前一品是寶塔品,如我上次所談,那是一種「證明」方式,證明經典所談的是真實不虛的。

這一品又帶來了另一主題,人如何可能去學習到這種「道理」。

人要能去理解這道理,是有某種條件的,你需要去達到這種條件。
這沒有那麼難懂,你如果不會加減乘除,你不可能去算微積分。

對於佛學這種「道理」而言,人所需要的先前準備是什麼?其實用佛學的術語,這即是談「前行」。

你要先有前行,讓自己成長到可以接受某種道理的程度,道理才會對你是道理。
那和道理本身無關,你和的程度有關。

小學生不會理解大學的內容。

就佛學而言,第一個最重要的前行是什麼?「尊重老師」。

真的。

經文:
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提婆達多是釋加牟尼的老師。而且還蠻操的。

經文: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因為老師,於是「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這些內容,被學習了。

一定要有老師嗎?

對。

為什麼?因為佛學談的「道理」,是活生生顯化在一個人的肉身上的道理。

例如慈悲喜捨,如果沒有人做示範,你是無法感受到什麼是慈悲喜捨的。那是,在人的肉身上才能被感受到的「真理」。

沒看到,用想的,沒有用。在沒看到之前,你想不出來的。

所以莊子說「目擊而道存」。

你大概不相信,在「解脫」或「修行」的過程老師有那麼重要。

所以經典再強調一次,經文: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你有找到你自己的老師嗎?那種你可以在他/她身上看到你可以向上提升力量的老師嗎?

知識,可以到圖書館找;要相信人的自我提升的力量,你要親眼看到「那位老師」才有可能。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中的很操的老师

法华经,是「讲故事的」,透过讲故事来谈它想要谈的「道理」;
而不是以一种哲学思辨(如金刚经)或内容阐释(如华严经)的方式,来诉说着「道理」。

前一品是宝塔品,如我上次所谈,那是一种「证明」方式,证明经典所谈的是真实不虚的。

这一品又带来了另一主题,人如何可能去学习到这种「道理」。

人要能去理解这道理,是有某种条件的,你需要去达到这种条件。
这没有那么难懂,你如果不会加减乘除,你不可能去算微积分。

对于佛学这种「道理」而言,人所需要的先前准备是什么?其实用佛学的术语,这即是谈「前行」。

你要先有前行,让自己成长到可以接受某种道理的程度,道理才会对你是道理。
那和道理本身无关,你和的程度有关。

小学生不会理解大学的内容。

就佛学而言,第一个最重要的前行是什么?「尊重老师」。

真的。

经文:
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提婆达多是释加牟尼的老师。而且还蛮操的。

经文: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因为老师,于是「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这些内容,被学习了。

一定要有老师吗?

对。

为什么?因为佛学谈的「道理」,是活生生显化在一个人的肉身上的道理。

例如慈悲喜舍,如果没有人做示范,你是无法感受到什么是慈悲喜舍的。那是,在人的肉身上才能被感受到的「真理」。

没看到,用想的,没有用。在没看到之前,你想不出来的。

所以庄子说「目击而道存」。

你大概不相信,在「解脱」或「修行」的过程老师有那么重要。

所以经典再强调一次,经文: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你有找到你自己的老师吗?那种你可以在他/她身上看到你可以向上提升力量的老师吗?

知识,可以到图书馆找;要相信人的自我提升的力量,你要亲眼看到「那位老师」才有可能。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的證明



寶塔品,對我而言,是最有戲劇性的一幕;同時,這戲劇性恰恰又是某種很「科幻」的內容。

一種,開始明顯的超出一般經驗值的戲劇性內容。

話說,有「寶塔」就這麼的從地湧出,奪人目光,經文:
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在場的人都說不出話來了,「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寶塔居然也發出了聲音,有人講話的聲音,這下子就讓人驚奇連連了,「皆得法喜,怪未曾有」。

從寶塔中說出了什麼呢?經文:
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有二個重點:
一、 此經所講的,是「菩薩法」。正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這是不同於小乘的新型佛教,大乘。再一次強調,法華經是大乘經典,不是小乘法。
二、 這部經所講的,都是真實的。不要怕!

為什麼需要來強調這二點呢?而且是「寶塔」湧現這麼具吸睛效果式的來證明呢?

前面po文有談過。
大乘是新型態的佛教,很多想法和修法是和小乘不同的。這裡,從「傳統的」角度而言,自會有某些疑慮。修大乘的人,大概也會有點怕怕的。於是,寶塔湧現來證明:這是佛法。不管是法義或修法,皆真實。

經文:
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多寶佛出場了。

一段有趣的情節出來了。

有人想看多寶佛。

於是釋氏顯神變,「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請多寶佛出塔。

經文:
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想知道多寶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嗎?經文:
「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我是很感動的。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念頭呢?就是為了聽什麼道理或藝術,然後願意不辭辛苦的去達成呢?

經文: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如果你愛看佛教文物,那麼在魏晉南北朝的佛教文物中,有很多就是雕刻「寶塔湧現」的那個畫面的。釋氏和多寶,同時坐在塔前的畫面。(去網路查一下有,打關鍵字「多寶佛」)

倒是我們現代的佛教文物不流行這個畫面。

這倒是個有趣的論文題目,不知有沒有人想寫?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的证明

宝塔品,对我而言,是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同时,这戏剧性恰恰又是某种很「科幻」的内容。

一种,开始明显的超出一般经验值的戏剧性内容。

话说,有「宝塔」就这么的从地涌出,夺人目光,经文:
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

在场的人都说不出话来了,「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盖、伎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宝塔居然也发出了声音,有人讲话的声音,这下子就让人惊奇连连了,「皆得法喜,怪未曾有」。

从宝塔中说出了什么呢?经文: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有二个重点:
一、 此经所讲的,是「菩萨法」。正如我们之前所强调的,这是不同于小乘的新型佛教,大乘。再一次强调,法华经是大乘经典,不是小乘法。
二、 这部经所讲的,都是真实的。不要怕!

为什么需要来强调这二点呢?而且是「宝塔」涌现这么具吸睛效果式的来证明呢?

前面po文有谈过。
大乘是新型态的佛教,很多想法和修法是和小乘不同的。这里,从「传统的」角度而言,自会有某些疑虑。修大乘的人,大概也会有点怕怕的。于是,宝塔涌现来证明:这是佛法。不管是法义或修法,皆真实。

经文:
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多宝佛出场了。

一段有趣的情节出来了。

有人想看多宝佛。

于是释氏显神变,「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请多宝佛出塔。

经文:
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想知道多宝佛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经文: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

我是很感动的。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念头呢?就是为了听什么道理或艺术,然后愿意不辞辛苦的去达成呢?

经文:
圣主世尊、    虽久灭度,    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

诸人云何     不勤为法。

如果你爱看佛教文物,那么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物中,有很多就是雕刻「宝塔涌现」的那个画面的。释氏和多宝,同时坐在塔前的画面。(去网络查一下有,打关键词「多宝佛」)

倒是我们现代的佛教文物不流行这个画面。

这倒是个有趣的论文题目,不知有没有人想写?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法師是什麼作用


法師品,如果你從章節目錄的安排這角度來看,「它」接在「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之後,這安排讓人會有所去思的。

如果,依上一章授學無學人記品的內容來對比著說,這篇是指「講經的人」,恰恰和「聽經的人」成為對比。

如果聽經的人,每個人都能被授記成佛,那講經的人,也一定是可以的,這是合理的邏輯之內的。

那麼,這裡提「法師」這樣的人類人物,目的何在呢?

首先,什麼樣的人是「法師」?

經文: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如果,你能夠為他人「講一句法華經」的內容,那麼你就是法師。

換言之,「講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修法」,修行的方法,「行如來事」。

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漢傳佛教,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特色」,換言之,透過向別人「講經」這種行為,你也就是在修行。

這和早期的修白骨觀、不淨觀之類的偏向於靜座、觀想式的行法,真的是徹底的不同。

向別人講經,這麼看起來很簡單的行為,也能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嗎?這種修法如果和傳統的白骨觀、不淨觀有大大的不同,那麼如何去看待這種「新修法」呢?

經文: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菩薩道是指大乘,這是和傳統佛學(小乘)對比而來的新興佛學。

讀經、誦經、向他人講經,是這新興宗教佛學大乘,所提出來的新型修法。

既是修法,那麼當然要提出「如何去修的方法」。

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是說,如果依這種方式去講經,那麼講經的本身就是修行。

講經不只是某種對「他人的」知識傳遞,講經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修行」。

這裡,我與他人,成為某種不可分離的共在。形式而言,我他之別,在此破了。

講經這種行為,恰恰凸顯出大乘佛法的理論特色:他人即是我。

在這裡,理論和修行,又合而為一了。

法華經特別標示出「法師品」,那麼可以說,「講經」這種行為,是法華經所提出來的「有法華經特色」的修法。

對法華經而言,去講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法華經,而且是大修行。這的確是有歷史性的一種談法。經文: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

把講經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理論根據」的嗎?是真的嗎?還是說說而已。

是有理論根據的。這就是大乘的核心理論:他人。

很經典的一句就是地藏菩薩的:地嶽不空,誓不成佛。

那麼,這種修行的修法效果呢?經文: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法师是什么作用

法师品,如果你从章节目录的安排这角度来看,「它」接在「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之后,这安排让人会有所去思的。

如果,依上一章授学无学人记品的内容来对比着说,这篇是指「讲经的人」,恰恰和「听经的人」成为对比。

如果听经的人,每个人都能被授记成佛,那讲经的人,也一定是可以的,这是合理的逻辑之内的。

那么,这里提「法师」这样的人类人物,目的何在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是「法师」?

经文: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如果,你能够为他人「讲一句法华经」的内容,那么你就是法师。

换言之,「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修法」,修行的方法,「行如来事」。

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汉传佛教,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特色」,换言之,透过向别人「讲经」这种行为,你也就是在修行。

这和早期的修白骨观、不净观之类的偏向于静座、观想式的行法,真的是彻底的不同。

向别人讲经,这么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也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吗?这种修法如果和传统的白骨观、不净观有大大的不同,那么如何去看待这种「新修法」呢?

经文: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菩萨道是指大乘,这是和传统佛学(小乘)对比而来的新兴佛学。

读经、诵经、向他人讲经,是这新兴宗教佛学大乘,所提出来的新型修法。

既是修法,那么当然要提出「如何去修的方法」。

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是说,如果依这种方式去讲经,那么讲经的本身就是修行。

讲经不只是某种对「他人的」知识传递,讲经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修行」。

这里,我与他人,成为某种不可分离的共在。形式而言,我他之别,在此破了。

讲经这种行为,恰恰凸显出大乘佛法的理论特色:他人即是我。

在这里,理论和修行,又合而为一了。

法华经特别标示出「法师品」,那么可以说,「讲经」这种行为,是法华经所提出来的「有法华经特色」的修法。

对法华经而言,去讲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法华经,而且是大修行。这的确是有历史性的一种谈法。经文: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

把讲经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理论根据」的吗?是真的吗?还是说说而已。

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就是大乘的核心理论:他人。

很经典的一句就是地藏菩萨的:地岳不空,誓不成佛。

那么,这种修行的修法效果呢?经文:
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  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中的學、無學人



來,先看學、無學人是怎麼在法華經中出場的。

經文: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唯、然,已見。」

「已見」。

再來,我們先看看,這學、無學人最後能有什麼成就?

經文: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寶相如來」。

好,來。這篇最基本的信念:「學、無學」亦即知識的多寡,並不是決定解脫(即解除人的生老病死之憂悲苦惱)是否可能的什麼關鍵因素。
解脫與知識並沒有什麼必要的關係。

那,反向的去思考,真正有關係的是什麼呢?這點,在故事的進行中,被帶出來了。這就是法華經「講故事」的文本特色。

來,佛陀講故事了,經文: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

重點來了,就修行而言,「精進」是更重的力道,而不是知識!精進即實踐。

這種概念和經驗,是所有的大聖都肯認的,例如:
孔子:「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而,這種觀念在當時雖然是很「激進的」,但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這是老掉牙的,不管你信不信。

然而,對我而言,我更會注意到的是,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沒有知識上的限制,但在故事中,是在什麼機緣下,佛陀講出了這些內容呢?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

其意柔軟,寂然清淨!

這八個字,我想了更久更久。說,一個人要去讓自己「其意柔軟」,恐怕對我們這個時代而言,是「更激進的」說法。

你準備好了「其意柔軟」嗎?如有,那是被授記的因緣。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中的学、无学人

来,先看学、无学人是怎么在法华经中出场的。

经文: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否。唯、然,已见。」

「已见」。

再来,我们先看看,这学、无学人最后能有什么成就?

经文:
「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宝相如来」。

好,来。这篇最基本的信念:「学、无学」亦即知识的多寡,并不是决定解脱(即解除人的生老病死之忧悲苦恼)是否可能的什么关键因素。
解脱与知识并没有什么必要的关系。

那,反向的去思考,真正有关系的是什么呢?这点,在故事的进行中,被带出来了。这就是法华经「讲故事」的文本特色。

来,佛陀讲故事了,经文: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

重点来了,就修行而言,「精进」是更重的力道,而不是知识!精进即实践。

这种概念和经验,是所有的大圣都肯认的,例如:
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时虽然是很「激进的」,但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这是老掉牙的,不管你信不信。

然而,对我而言,我更会注意到的是,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没有知识上的限制,但在故事中,是在什么机缘下,佛陀讲出了这些内容呢?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

其意柔软,寂然清净!

这八个字,我想了更久更久。说,一个人要去让自己「其意柔软」,恐怕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是「更激进的」说法。

你准备好了「其意柔软」吗?如有,那是被授记的因缘。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的為什麼要受記 v2.0


受記,就是對你的未來發展做出某種「必然性」的預告。

這裡有二個重點,我想談,一、預告,二、必然性。

再來是,對佛學而言,提出這二項重點,也是有目標性的指向方向,那方向即是「解脫」。

解脫,其實並不神密:人活在一種不被壓迫的狀況下,即是解脫。

於是,那如何可能呢?

於是,前題是:什麼是不被壓迫的感覺?例如,什麼「欲望」都滿足了,就是處在一種「不被壓迫」的狀況嗎?

佛學的分析角度偏向這麼問:欲望有可能被滿足嗎?
另一種問法是:人有可能不被生老病死壓迫嗎?

這就是對某種「必然性」的追問?如果不可能,那麼,去達到不被壓迫的方法是什麼?這要談出來內容,就是「預告」。

經文:
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

這是預告。是指:人可以達到的美好狀況,對佛學而言,這是不被壓迫的狀況,「大自在」。

大自在「神通之力」。這裡也不神密,指的是,這種狀況的可能,去達到的方法是往內求的。亦即,是指向自己的。神通是向內的。

既是指向自己,那麼對自己的調整,即修行,就是思考上的指導方向。

但,被指導者一定有疑問:我經過修行就可以讓生命更好嗎?真的是這樣嗎?

佛說,對,這是必然性的問題。一定可以。即,受記。說,人本來就有能力去達到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狀況,一定會超越小滿足小成就的。

經文: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為了讓讀者更理解這個道理,於是,「衣珠喻」這個故事,又被講出來了。

寶珠本來就在你的衣服裡,只是你一時忘了找不到。於是你一直向外找……

**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的为什么要受记

受记,就是对你的未来发展做出某种「必然性」的预告。

这里有二个重点,我想谈,一、预告,二、必然性。

再来是,对佛学而言,提出这二项重点,也是有目标性的指向方向,那方向即是「解脱」。

解脱,其实并不神密:人活在一种不被压迫的状况下,即是解脱。

于是,那如何可能呢?

于是,前题是:什么是不被压迫的感觉?例如,什么「欲望」都满足了,就是处在一种「不被压迫」的状况吗?

佛学的分析角度偏向这么问:欲望有可能被满足吗?
另一种问法是:人有可能不被生老病死压迫吗?

这就是对某种「必然性」的追问?如果不可能,那么,去达到不被压迫的方法是什么?这要谈出来内容,就是「预告」。

经文:
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这是预告。是指:人可以达到的美好状况,对佛学而言,这是不被压迫的状况,「大自在」。

大自在「神通之力」。这里也不神密,指的是,这种状况的可能,去达到的方法是往内求的。亦即,是指向自己的。神通是向内的。

既是指向自己,那么对自己的调整,即修行,就是思考上的指导方向。

但,被指导者一定有疑问:我经过修行就可以让生命更好吗?真的是这样吗?

佛说,对,这是必然性的问题。一定可以。即,受记。说,人本来就有能力去达到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状况,一定会超越小满足小成就的。

经文: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为了让读者更理解这个道理,于是,「衣珠喻」这个故事,又被讲出来了。

宝珠本来就在你的衣服里,只是你一时忘了找不到。于是你一直向外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