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的本願
這一篇,要接著上編《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來看,
整體的文意就會非常的清楚。
佛學,是從印度發展出來的;
這發展的動力之一,是對印度婆羅門的一種「叛逆」。
我們知,那時印度有種性制度;而佛學強調,人人皆可學佛。
在這裡,佛學其實是非常叛逆的。
那麼,如何去說明人人可以學佛,皆可以去成就生命中的真正美好,
而不必被出生階級所限呢?
在法華經,就是用授記故事,來說明的。
從「五百弟子」開始,到聲聞,到學、無學,
這些都被「認可了」,都可以去修學佛法。
但這篇,仍有一個「隱藏版」的重點,那就是「本願」的威力。
話說,釋氏給小乘的「聲聞」授記。
於是,一些大乘的菩薩就看不下去了,說;
我們菩薩都不一定有被授記,為什麼這些小乘聲聞,就先被授記了呢?
不爽了。
經文: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釋氏了解這些新發意菩薩的心中想法,於是說,
不要小看了這些聲聞人,他們其實早就發了「很大的願」。
經文:
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來,發願,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被強調的,因為,「願」會引導著你一輩子生命行走的方向。
人生,難免會有曲路。但,一個真正的願,會引領著你走向正確的方向。
你的人生有什麼願?願是發心。不要小看發心,那是生命成就的開始。
同學,發個「去讀書的」心願。好嗎?
不要小看這「好笑的」願。願一發,生命的方向就會重新設定。真的。
我在教室中,常跟同學說:
啊,可以去看一下書,去一下圖書館,
打開書,讓你的生命和書結緣。
大部分人「無感」。
一小撮人,抬起頭,眼發著亮。
來,那是因為,你的心中真的早已種下了那個願。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的本愿
这一篇,要接着上编《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来看,
整体的文意就会非常的清楚。
佛学,是从印度发展出来的;
这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对印度婆罗门的一种「叛逆」。
我们知,那时印度有种性制度;而佛学强调,人人皆可学佛。
在这里,佛学其实是非常叛逆的。
那么,如何去说明人人可以学佛,皆可以去成就生命中的真正美好,
而不必被出生阶级所限呢?
在法华经,就是用授记故事,来说明的。
从「五百弟子」开始,到声闻,到学、无学,
这些都被「认可了」,都可以去修学佛法。
但这篇,仍有一个「隐藏版」的重点,那就是「本愿」的威力。
话说,释氏给小乘的「声闻」授记。
于是,一些大乘的菩萨就看不下去了,说;
我们菩萨都不一定有被授记,为什么这些小乘声闻,就先被授记了呢?
不爽了。
经文: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释氏了解这些新发意菩萨的心中想法,于是说,
不要小看了这些声闻人,他们其实早就发了「很大的愿」。
经文:
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来,发愿,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被强调的,因为,「愿」会引导着你一辈子生命行走的方向。
人生,难免会有曲路。但,一个真正的愿,会引领着你走向正确的方向。
你的人生有什么愿?愿是发心。不要小看发心,那是生命成就的开始。
同学,发个「去读书的」心愿。好吗?
不要小看这「好笑的」愿。愿一发,生命的方向就会重新设定。真的。
我在教室中,常跟同学说:
啊,可以去看一下书,去一下图书馆,
打开书,让你的生命和书结缘。
大部分人「无感」。
一小撮人,抬起头,眼发着亮。
来,那是因为,你的心中真的早已种下了那个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