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法華經》我又準備從頭講起。
經典和九九乘法不同的地方,在於,你如果願意去讀「更多一次」,
你往往就會有更多的「體會」。
對,就是溫故知新。
對,也可以說是源泉滾滾。
其實,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已起了變化,有了更向上的變化,
所以,
你讀起來,就有不同的滋味。
更如同國中讀一本金庸小說是不同於大學時讀。
然後,書中的〈序〉,就會讓你更想去看一下,看看別人對於此書有什麼想法,
然後,你有什麼想法。
比一比,很有意思,尤其是跟古人比。
這序是唐朝人寫的,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真的,比一比,我是差古人太多了。
序文: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
剛開始讀此經時,覺得這序是在賣弄文筆。
現在看起來又不同了,其實是對本經的章節做出了重點說明,
而且,短短幾個字,就把某章節的重點,談完了。
例如,序文: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這些都是經文章節中的譬喻,「朽宅喻」「化城喻」…重點都談出來了。
厲害!
序文: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這是對此經在中原大地傳弘發展的歷史描述,「受持盛者,無出此經」,是如此的。
例如此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那更是學佛者往往無法遶過的一章。
讀古文,尤其是你也有一些學問的基礎之後,能和古人以古文相對話,
那真是人生的一種莫名的暢快。
此心同,此理同。
唉,要批判古人很容易,他們都不會打電動;要和古人接上人心相同的心,那難。你要有一點本事。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沒有和書本或其他文化物和「古人」有某種生命相通之經驗,
人很難克服生死大關。
不去思考生死大關的人,生命要能不浮亂,難。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法华经》我又准备从头讲起。
经典和九九乘法不同的地方,在于,你如果愿意去读「更多一次」,
你往往就会有更多的「体会」。
对,就是温故知新。
对,也可以说是源泉滚滚。
其实,是因为你自己本身已起了变化,有了更向上的变化,
所以,
你读起来,就有不同的滋味。
更如同国中读一本金庸小说是不同于大学时读。
然后,书中的〈序〉,就会让你更想去看一下,看看别人对于此书有什么想法,
然后,你有什么想法。
比一比,很有意思,尤其是跟古人比。
这序是唐朝人写的,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真的,比一比,我是差古人太多了。
序文: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刚开始读此经时,觉得这序是在卖弄文笔。
现在看起来又不同了,其实是对本经的章节做出了重点说明,
而且,短短几个字,就把某章节的重点,谈完了。
例如,序文: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这些都是经文章节中的譬喻,「朽宅喻」「化城喻」…重点都谈出来了。
厉害!
序文: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这是对此经在中原大地传弘发展的历史描述,「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是如此的。
例如此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那更是学佛者往往无法遶过的一章。
读古文,尤其是你也有一些学问的基础之后,能和古人以古文相对话,
那真是人生的一种莫名的畅快。
此心同,此理同。
唉,要批判古人很容易,他们都不会打电动;要和古人接上人心相同的心,那难。你要有一点本事。
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没有和书本或其他文化物和「古人」有某种生命相通之经验,
人很难克服生死大关。
不去思考生死大关的人,生命要能不浮乱,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