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中的學、無學人



來,先看學、無學人是怎麼在法華經中出場的。

經文: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唯、然,已見。」

「已見」。

再來,我們先看看,這學、無學人最後能有什麼成就?

經文: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寶相如來」。

好,來。這篇最基本的信念:「學、無學」亦即知識的多寡,並不是決定解脫(即解除人的生老病死之憂悲苦惱)是否可能的什麼關鍵因素。
解脫與知識並沒有什麼必要的關係。

那,反向的去思考,真正有關係的是什麼呢?這點,在故事的進行中,被帶出來了。這就是法華經「講故事」的文本特色。

來,佛陀講故事了,經文: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

重點來了,就修行而言,「精進」是更重的力道,而不是知識!精進即實踐。

這種概念和經驗,是所有的大聖都肯認的,例如:
孔子:「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而,這種觀念在當時雖然是很「激進的」,但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這是老掉牙的,不管你信不信。

然而,對我而言,我更會注意到的是,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沒有知識上的限制,但在故事中,是在什麼機緣下,佛陀講出了這些內容呢?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

其意柔軟,寂然清淨!

這八個字,我想了更久更久。說,一個人要去讓自己「其意柔軟」,恐怕對我們這個時代而言,是「更激進的」說法。

你準備好了「其意柔軟」嗎?如有,那是被授記的因緣。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中的学、无学人

来,先看学、无学人是怎么在法华经中出场的。

经文: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否。唯、然,已见。」

「已见」。

再来,我们先看看,这学、无学人最后能有什么成就?

经文:
「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宝相如来」。

好,来。这篇最基本的信念:「学、无学」亦即知识的多寡,并不是决定解脱(即解除人的生老病死之忧悲苦恼)是否可能的什么关键因素。
解脱与知识并没有什么必要的关系。

那,反向的去思考,真正有关系的是什么呢?这点,在故事的进行中,被带出来了。这就是法华经「讲故事」的文本特色。

来,佛陀讲故事了,经文: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

重点来了,就修行而言,「精进」是更重的力道,而不是知识!精进即实践。

这种概念和经验,是所有的大圣都肯认的,例如:
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时虽然是很「激进的」,但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这是老掉牙的,不管你信不信。

然而,对我而言,我更会注意到的是,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没有知识上的限制,但在故事中,是在什么机缘下,佛陀讲出了这些内容呢?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

其意柔软,寂然清净!

这八个字,我想了更久更久。说,一个人要去让自己「其意柔软」,恐怕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是「更激进的」说法。

你准备好了「其意柔软」吗?如有,那是被授记的因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